一、復習目標的設計 1.知識模塊復習目標 ⑴深化對概念、規(guī)律的理解,建立知識體系。 ⑵引用規(guī)律處理問題,學會基本的解題方法。 2.階段性復習目標 ⑴指導學生進行反思、總結和歸納出處理問題的思想方法。 ⑵建立解決物理問題物理模型。 二、學生情況分析 1.認真分析學生的整體水平,在一輪復習中要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升學生的基本素質。 2.認真分析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能力層次,實施分層教學。 ⑴分析學生知識水平,找準教學切入點, ⑵設計好針對性的練習,使得各層次的學生各得其所。 ⑶根據(jù)學生的能力水平,在構建知識系統(tǒng)化的過程中,要兼顧培養(yǎng)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 三、學案編寫 學案是學生學習的載體,編寫質量直接影響到教學效果,因此精編學案,是提高教學效益有力抓手。 2.引導學生構建知識體系 各章節(jié)或單元有體系,每一課時也有體系,學案要具備引導學生建立結構化知識的功能。 3.例題的選擇要突顯功能化特征 ⑴有利于理解、鞏固知識和知識體系的形成。, ⑵有利于突出主干知識主體地位。 ⑶有利于突出核心規(guī)律在處理問題時的主導作用 ⑷有利于物理模型的建立,形成系列化、層次化的題庫。 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物理問題的綜合能力。 四、關注學生的規(guī)范性解題訓練 解答物理習題的規(guī)范包括:思維規(guī)范、表達書寫規(guī)范 ⑴解答物理問題的思維規(guī)范: 在處理物理問題過程中,都有規(guī)范的操作程序,要重視問題的過程分析,一個良好的思維程序應該是: 對于復雜問題要尋求適當?shù)姆椒ā?/p> ①將物理過程直觀化:利用受力、運動草圖,建立直觀的過程形態(tài),從物理情景中抽象出物理模型(受力模型、運動模型、能量轉化模型等)。 ②依據(jù)運動等各種物理量之間的圖象,建立物理量間的聯(lián)系,并能從把抽象的圖象還原到物理情景中去,深化認識情景與模型間的聯(lián)系。 ③形成結構化的解決問題方法。方法對于提升處理問題的能力非常重要,可能提升學生的思維敏捷性。結構化方法可以優(yōu)化學生綜合分析、解題能力,也可以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 ⑵解答物理習題的書寫規(guī)范: 什么是“必要的文字說明” ① 對非題設字母、符號的說明。 ② 對于物理關系的說明和判斷。 ③ 說明方程的研究對象或者所描述的過程。即說明這是關于“誰”的、 “哪個過程”的、“什么方程”。 ④ 說明作出判斷或者列出方程的根據(jù),這是展示考生思維邏輯嚴密性的重要步驟。 ⑤ 說明計算結果正、負的意義,說明矢量的方向。 ⑥ 說明結論或者結果,對于題目所求、所問的答復,特別是對于哪種“需滿足什么條件?在什么范圍內?”等一些開放性的設問,更要給出具體的說明。 在題解中,規(guī)律的引入與書寫要規(guī)范 ①在物理解題中,常常要應用物理規(guī)律,我們只是應用,無需反復說明或尋求其來源,在用時,必要的引導語言不可忽略,因為物理規(guī)律的往往是用數(shù)學語言即公式(方程或函數(shù))表達出來的,有些規(guī)律的表達形式相同,但是它的物理意義卻有很大的差異。 ②書寫規(guī)范,是對學生清晰表達物理意義的基本要求,包括語言、規(guī)律公式、字母等,要與教材明示的相同,才能不至于混亂。比如,位移是用“x”、字母的大小寫不能混用等。 五、重視解題能力的培養(yǎng) 1.審題能力 審題是解決好問題的起點,審題的要點可歸結為三句話:關鍵詞語的理解,隱含條件的挖掘,干擾因素的排除。 2.知識系統(tǒng)化能力 物理知識的過程化學習,是按照知識產(chǎn)生的歷程安排的,但知識間的關聯(lián)性很強,要通過建立知識的聯(lián)系,實現(xiàn)知識一體化。 3.處理問題的能力 面對復雜多變的物理問題,要利用結構化的知識、結構化的方法,建立物理模型、數(shù)學模型,把情景化的問題,轉化為抽象的模型,培養(yǎng)學生的多元化的綜合能力。 六、抓好反饋糾錯,提高效益 1.反饋糾錯練習要及時 反饋練習要及時批改、及時講解、及時糾正。 2.反饋錯練練習的編纂要求 ⑴將題目的已知與未知互換。 ⑵相同背景下改變設問角度。 ⑶原題基礎上的延伸。 ⑷關鍵性物理條件的細微變化,防止思維定勢。 ⑸利用原模型或方法,解決新問題 |
|
來自: 昵稱13618386 > 《備考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