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9月01日 17:17
文 / Rita
日前,世界第一富婆Gina Rinehart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她在《澳大利亞資源與投資》雜志上撰文,告誡那些“嫉妒”她的中產階級,要少喝酒、少抽煙、少參加社會活動,應該花更多時間努力工作。 暢銷書《富人思維》 (How Rich People Think)一書的作者Steve Siebold支持女首富的看法。他花了將近30年時間,采訪了全球各地的百萬富翁,試圖找到那把他們用來打開財富大門的“金鑰匙”。 Steve Siebold發(fā)現(xiàn),這把“金鑰匙”其實就是思維方式。他授權BI刊載了這21種思維方式。 1. 普通人認為,錢是萬惡之源;而富人卻認為,貧困是萬惡之源。 普通人大多認為,富人賺大錢只不過是運氣好些罷了,而且富人往往為富不仁。但富人深知,錢不一定能帶來幸福,但的確可以讓人更加享受生活,而且“有錢能使鬼推磨”。 2. 普通人認為,自私是惡習;而富人卻認為,自私是美德。 富人只求“獨善其身”,并不會假裝要“兼濟天下”。如果一個人尚且不能自保,又該如何去幫助他人? 3. 普通人指望中彩票發(fā)大財;而富人卻信奉踏實工作終有回報。 當普通人正在排隊買彩票,希望天上掉餡餅一夜暴富時,富人正在努力工作,解決問題。中產階級總在渴望政府發(fā)錢,或者老板加薪,甚至傍個富豪或富婆,但其實,這無異于守株待兔。 4. 普通人認為,學歷是財富的敲門磚;而富人卻認為,“術業(yè)有專攻”,擁有一技之長才能在社會中立足。 許多富人并不是高材生,但卻依靠自身的一技之長積累了大量財富。而普通人卻堅信,高學歷才能帶來高收入,這種看法往往是由他們線性的思維方式導致的。殊不知,“條條大路通羅馬”,富人只對結果感興趣。 5. 普通人追憶美好的逝水年華;而富人卻夢想未來的黃金年代。 許多富翁白手起家,懷揣堅不可摧的夢想,憑借破釜沉舟的勇氣,放手一搏,終獲成功。而普通人大多憤世嫉俗,總是活在美好的過去中,缺乏奮進的動力。 6. 普通人小富即安;而富人卻理財有道。 普通人往往會“前怕狼,后怕虎”,習慣未雨綢繆,因此,他們的財富夢想就是能夠拿著退休金,頤養(yǎng)天年。而富人卻會讓“錢生錢”,他們將金錢視為重要的生財工具。 7. 普通人是“為賺錢而工作”;而富人卻是“愛工作并賺錢”。 在普通人看來,富人似乎一直在工作。但是,富人工作是在做自己熱愛的事情,而賺錢卻成了副產品。而普通人卻不是這樣,他們并不喜歡自己從事的工作,純粹是為了學以致用、養(yǎng)家糊口。 8. 普通人得過且過;而富人卻志存高遠。 普通人對自己的期望值往往很低,因為他們害怕失望。然而,不志存高遠又如何能實現(xiàn)遠大前程? 9. 普通人認為“要致富,靠辛苦”;而富人卻信奉“要致富,失敗助”。 紐約地產大亨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一度從百萬富翁變成欠債90億的“大負翁”,隨后又東山再起,重新成為顯赫的商賈巨富。富人往往從成功中總結經驗,從失敗中吸取教訓,邊做邊思考,不斷學習,不斷反思。而普通人卻只專注于埋頭苦干,急功近利,不善于思考總結。 10.普通人只會“積少成多”;而富人卻能夠“從無到有”。 線性思維的人認為,只有先掘到第一桶金,才能在此基礎上賺更多的錢。而富人卻善于“空手套白狼”,讓別人花錢替自己打工。 (未完待續(xù)) |
|
來自: 憨貓書架 > 《職場人生 交際人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