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道者心存敬畏 陳敏昭 (三門峽行政學院 472000) 宇宙中有許多空間,不同空間之間的交往既讓人著迷也讓人恐懼。能夠穿越不同空間者一定是無所不知、無所不懂者。有人常常說:“頭上三尺有神靈”,是不是指的就是這個?但是,在我們生活的這個狹小而擁擠的空間里,有許多事情還我們不知道,有許多規(guī)律我們還沒有搞明白,冥冥之中似乎有許多力量始終左右著我們的生活。于是,不同地域的祖先們按他們各自的生活經(jīng)驗和智慧進行了歸納總結,有人稱之為“神”,有人稱之為“上帝”, 有人稱之為“道”, 有人稱之為“真理”, 有人稱之為“科學”,有人稱之為“佛”, 有人稱之為“安拉”,等等。雖然這些概念名詞之間存在著以偏概全、甚至互相敵視,但是,它們的共同點都告戒我們:要心存敬畏,言有所規(guī),行有所止。 現(xiàn)實世界中存在著“三無畏”:“無知者無畏”,“無恥者無畏”,“無私者無畏”,是說無知者沒有什么可怕的(如將一歲之內的幼童放在虎籠之中仍然嬉笑如常),沒有羞恥感的人無所畏懼,沒有私心的人無所畏懼。那么,什么是敬畏呢?敬畏是“知而懼”,知道在大自然面前人是多么的渺小,有許多事情我們即便借助現(xiàn)代發(fā)達的科學技術仍然無法做到,有許多現(xiàn)象我們目前還無法解釋。如果是無神論者,可以敬畏科學和自然;如果信仰(信仰本身就是一種敬畏)基督教,可以敬畏上帝和耶和華;如果是佛教徒,可以敬畏佛祖釋迦牟尼;如果是道家子弟,可以敬畏老子之道和神仙;如果是傳統(tǒng)文人,可以敬畏孔孟之道和儒學;如果是穆斯林,可以敬畏穆罕默德;等等。這絕不是自設禁忌和裝神弄鬼,我們必須徹底拋棄“人是萬物之靈、人定勝天”的天不怕,地不怕的傻瓜精神和盲從,只要我們內心還存有一己之私,就必須心存敬畏。有所敬畏,才能夠擁有一顆寬容之心,容納我們的同類,容納我們這個星球上的所有生物,與他們和諧相處;有所敬畏,才能夠擺正我們自己的位子(我們是眾多宇宙成員之一而不是他們的領袖),接納其他星球上的生命體,與他們共同締造和諧宇宙。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以短促的生命歷程走向永恒生命的通途。 敬神尊佛畏鬼信道很多人都能夠做得到。其實,有所敬畏更重要的是尊重他人、尊重平常人。從生命的本質來講,人一律平等,沒有什么人的生命高貴于我們的生命,也沒有什么人的生命低賤于我們的生命。作為一個有完美人性的人,對生命要一視同仁,也就是對人要一視同仁,不論他是領袖、科學家、教授還是一介布衣、平民百姓;不論他健康英俊還是殘疾丑陋;不論他腰纏萬貫還是一貧如洗;不論他是耄耋老人還是呀呀學語頑童;不論他身居高位還是身陷囹圄;不論他信仰伊斯蘭教,還是信奉拜火教,只要是人,我們都要尊重。尊重,就是要接納他人不同于我們的信仰、習慣、愛好及生活特征。 有所敬畏更重要的是尊重那些比我們弱小的個體和生物,無論它是小鳥還是螻蟻,無論它是蚯蚓還是飛蛾。這些弱小的生命在自然力的感召下相伴在我們的周圍,豐富和充實了我們的生活,增加了我們生活的樂趣,組成了我們生活的一個部分,它們同樣是這個星球的主人,我們有什么權利小瞧它們?我們有什么權利去踐踏、擺布它們的生命呢? 心存畏懼能夠讓我們不自滿、不驕傲、不自欺,心存畏懼能夠讓我們合理使用聰明與才智,心存畏懼如同懸浮的磁針指明南北一樣,能夠讓我們始終辯明人生的方向。 心存畏懼,讓我們身有所正,行有所止,言有所慎,莫忘乎所以,莫得意忘形。否則,必然要受到懲罰。 雖然從理論上講,宇宙中不同空間之間能夠相互來往,但是,畢竟諳熟此道者寥寥。在我們生活的空間里,無論你身處何時何地,都必須心存敬畏;即使某些人能夠穿越不同空間,對不同空間的朋友也應該心存敬畏。 2011年1月26日星期三初稿, 2013年7月31日星期三,修改于上陽書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