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第二十四
[題解] 本題所稱“君子”指天子(參見 19.20 注(4))。篇中章主要論述了為君之道,認為天子要統(tǒng)治天下。必須摒棄“刑罰怒罪,爵賞逾德,以族論罪,以世舉賢”的做法,而應該“論法圣王”,“以義制事”,“尚賢使能,等貴賤,分親疏,序長幼”,“刑當罪”,“爵當賢”,只有這樣,才能造成一種安定的政治局面。 ?。墼模?BR> 24.1“天子無妻”(1),告人無匹也?!八暮V畠?nèi)無客禮”,告無適也(2)?!白隳苄校嗾呷缓筮M(3);口能言,待官人然后詔;不視而見,不聽而聰,不言而信,不慮而知,不動而功”,告至備也(4)。天子也者,勢至重,形至佚,心至愈(5),志無所詘(6),形無所勞,尊無上矣?!对姟吩唬?):“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8),莫非王臣。”此之謂也。 ?。圩⑨專?/P>
(1)天子無妻:“妻”是“夫”的配偶,從聲訓的角度來說,“妻”就是“齊”的意思,即與丈夫齊等。由于天子至高無上,不能有人與他齊等,所以天子之妻稱“后”而不稱“妻”,從這種意義上來說,也就是“天子無妻”,而并非真的沒有配偶?!抖Y記?曲禮下》:“天子之妃曰后,諸侯曰夫人,大夫曰孺人,士曰婦人,庶人曰妻?!保?)適(d0 嫡):主。無適:《呂氏春秋?下賢》:“帝也者,天下之適也?!碧熳邮翘煜碌闹魅?,所以四海之內(nèi)沒有人敢做他的主人而把他當客人。《禮記?郊特牲》:“天子無客禮,莫敢為主焉?!迸c這兩句同義。(3)相者:輔助行禮的人。(4)至備:指天子的臣屬極其完備。因為其臣屬完備,各種事情可以全部委托群臣去干,所以能“不視而見,不聽而聰,不言而信,不慮而知,不動而功”。(5)愈:通“愉”。(6)詘:見 18.5 注(9)。(7)引詩見《詩?小雅?北山》。(8)率:循,順著。濱:水邊。率士之濱:沿著大地的海邊,指海邊以內(nèi)的國土。古人認為中國四周都是海,所以沿著海邊而包抄,也就是指中國而言。說“率土之濱”,等于說“四海之內(nèi)”,它與“普天之下”同義。 [譯文] “天子沒有妻子”,是說別人沒有和他地位相等的?!疤熳釉谒暮V畠?nèi)沒有人用對待客人的禮節(jié)接待他”,是說沒有人做他的主人?!疤熳幽_能走路,但一定要依靠禮賓官才向前走;嘴能說話,但一定要依靠傳旨的官吏才下命令;天子不用親自去看就能看得見,不用親自去聽就能聽清楚,不用親自去說就能取信于民,不用親自思考就能理解,不用親自動手就能有功效”,這是說天子的下屬官員極其完備。天子權勢極其重大,身體極其安逸,心境極其愉快,志向沒有什么受挫折的,身體沒有什么可勞累的,尊貴的地位是無以復加的了?!对姟吩疲骸胺苍谏n天覆蓋下,無處不是天子的土地;從陸地到海濱,無人不是天子的臣民。”說的就是這個啊。 [原文] 24.2 圣王在上,分義行乎下,則士大夫無流淫之行,百吏官人無怠慢之事,眾庶百姓無好怪之俗,無盜賊之罪,莫敢犯上之禁(1)。天下曉然皆知夫盜竊之不可以為富也(2),皆知夫賊害之不可以為壽也,皆知夫犯上之禁不可以為安也;由其道,則人得其所好焉;不由其道,則必遇其所惡焉。是故刑罰綦省而威行如流,世曉然皆知未為奸則雖隱竄逃亡之由不足以免也(3),故莫不服罪而請。《書》曰:“凡人自得罪(4)?!贝酥^也。 ?。圩⑨專?/P>
?。?)敢:《集解》誤為“取”,據(jù)宋浙本改?!胺浮弊窒隆都狻酚小按蟆弊?,據(jù)《群書治要》卷三十八引文刪。(2)“之”下《集解》有“人”字,據(jù)《群書治要》卷三十八引文刪。下句同。(3)由:通“猶”,還。(4)引文見《尚書?康誥》,但此文為斷章取義之辭,其文字和意義與《尚書》不盡相同。 ?。圩g文] 圣明的帝王在上,名分、道義推行到下面,那么士大夫就不會有放肆淫 蕩的行為,群臣百官就不會有懈怠傲慢的事情,群眾百姓就不會有邪惡怪僻 的習俗,不會有偷竊劫殺的罪行,沒有人敢觸犯君主的禁令。天下的人明明 白白地都知道盜竊是不可能發(fā)財致富的,都知道搶劫殺人是不可能獲得長壽 的,都知道觸犯了君主的禁令是不可能得到安寧的;都知道遵循圣明帝王的 正道,就每人都能得到他所喜歡的獎賞;如果不遵循圣明帝王的正道,那就 一定會遭到他所厭惡的刑罰。所以刑罰極少用而威力卻像流水一樣擴展出 去,社會上都明明白白地知道為非作歹后即使躲藏逃亡也還是不能夠免受懲 罰,所以無不伏法認罪而主動請求懲處。《尚書》說:“所有的人都自愿得 到懲處。”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原文] 24.3 故刑當罪則威,不當罪則侮;爵當賢則貴,不當賢則賤。古者刑不 過罪,爵不逾德,故殺其父而臣其子,殺其兄而臣其弟。刑罰不怒罪(1),爵 賞不逾德,分然各以其誠通(2)。是以為善者勸,為不善者沮;刑罰綦省而威 行如流,政令致明而化易如神(3)。傳曰:“一人有慶,兆民賴之(4)?!贝酥?BR>謂也。 ?。圩⑨專?/P>
?。?)怒:多,超過的意思。參見《廣雅?釋詁》、《方言》。(2)通:上行下達,貫徹實行。(3)
致:同“至”,極。易:通“施”(y@易),蔓延。與上句“行”近義。(4)引文見《尚書?呂刑》。
慶:善。兆:數(shù)量單位。古代下數(shù)以十萬為一億,十億為一兆;中數(shù)以萬萬為一億,萬億為一兆;上
數(shù)以億億為一兆。此極言其多。賴:依靠。也可解為“利”、“受惠”。 ?。圩g文] 所以刑罰與罪行相當就有威力,和罪行不相當就會受到輕忽;官爵和德 才相當就會受人尊重,和德才不相當就會被人看不起。古代刑罰不超過犯人 的罪行,官爵不超過官員的德行,所以殺了父親而讓兒子做臣子,殺了哥哥 而讓弟弟做臣子。刑律的處罰不超過犯人的罪行,官爵的獎賞不超過官員的 德行,分明地各自按照實際情況來貫徹執(zhí)行。因此做好事的人受到鼓勵,干 壞事的人得到阻止;刑罰極少用而威力像流水一樣擴展出去,政策法令極明 確而教化像神靈一樣蔓延四方。古書上說:“天子一個人有了美好的德行, 億萬人民就能靠他的福。”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墼模?BR> 24.4 亂世則不然。刑罰怒罪,爵賞逾德,以族論罪,以世舉賢。故一人 有罪而三族皆夷(1),德雖如舜,不免刑均,是以族論罪也。先祖當賢(2),后 子孫必顯,行雖如桀、紂,列從必尊,此以世舉賢也。以族論罪,以世舉賢, 雖欲無亂,得乎哉?《詩》曰(3):“百川沸騰,山冢崒崩(4),高岸為谷,深 谷為陵(5),哀今之人,胡憯莫懲(6)?”此之謂也。 ?。圩⑨專?/P>
?。?)故:猶“夫”。三族:指父族、母族、妻族。(2)當:通“嘗”,曾經(jīng)。(3)引詩見《詩?小
雅?十月之交》。(4)冢(zh%ng 腫):山頂。崒:通“碎”。(5)以上四句暗喻民怨沸騰,統(tǒng)治集團
分崩離析,上下等級地位發(fā)生了變易。(6)胡:何,為什么。憯(c3n 慘):助詞,曾,乃。懲:警戒。 ?。圩g文] 混亂的時代就不是這樣。刑律的處罰超過了犯人的罪行,官爵的獎賞超 過了官員的德行,按照親屬關系來判罪,根據(jù)世系來舉用賢人。一個人有了 罪而父、母、妻三族都被誅滅,德行即使像舜一樣,也不免受到同樣的刑罰, 這是按照親屬關系來判罪。祖先曾經(jīng)賢能,后代的子孫就一定顯貴,行為即 使像夏桀、商紂王一樣,位次也一定尊貴,這是根據(jù)世系來舉用賢人。按照 親屬關系來判罪,根據(jù)世系舉用賢人,即使想沒有禍亂,辦得到嗎?《詩》 云:“很多河流在沸騰,山峰碎裂往下崩,高高的山崖成深谷,深深的峽谷 成山陵??砂М斀竦膱?zhí)政者,為什么竟然不警醒?”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啊。 ?。墼模?BR> 24.5 論法圣王,則知所貴矣;以義制事,則知所利矣。論知所貴,則知 所養(yǎng)矣;事知所利,則動知所出矣。二者,是非之本、得失之原也。故成王 之于周公也(1),無所往而不聽,知所貴也?;腹诠苤僖玻?),國事無所往 而不用,知所利也。吳有伍子胥而不能用(3),國至于亡,倍道失賢也。故尊 圣者王,貴賢者霸,敬賢者存,慢賢者亡,古今一也。故尚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