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山(山藥) 山藥 補脾養(yǎng)胃、補肺益腎??捎糜谥委熎⑻摼脼a、慢性腸炎、肺虛咳喘、慢性胃炎、糖尿病、遺精、遺尿、帶下等癥。 ... 一、山藥簡介 山藥是一年生或多年生纏繞性藤本植物,能形成地下肉質(zhì)塊莖,又叫做大薯、薯菠、佛掌薯等。山藥按起源地分亞洲群、非洲群和美洲群。各個種的馴化是獨立進(jìn)行的,歷史久遠(yuǎn)。中國是山藥重要原產(chǎn)地和馴化中心,2800 多年前就有栽培。 有些熱帶國家以山藥為主食。西非及尼日利亞產(chǎn)量最多,約占世界總產(chǎn)量的1/2 ;中國除西藏、東北北部及西北黃土高原外,其他各省都有栽培。 中國栽培的山藥有兩個種。普通山藥(又叫做家山藥)和田薯(又叫做大薯、柱薯),主要分布于臺灣、廣東、廣西、福建、江西等?。▍^(qū))。 鮮山藥含水分76.7~82.6 %、碳水化合物14.4~19.9 %、蛋白質(zhì)1.5 一~1.9 %以及副腎皮素。可炒食、煮食、糖餾,干制入藥滋補強壯劑,對虛弱、‘漫性腸炎、糖尿病等有輔助療效。 二、山藥的藥用價值和功效 山藥,既是食用的佳蔬,又是常用的藥材。人工種植的山藥,肉色潔白,味甘粉足,個大質(zhì)堅,多供食用。 山藥為薯蕷科植物薯蕷的塊根,具有補脾養(yǎng)胃、補肺益腎的功效??捎糜谥委熎⑻摼脫]、慢性腸炎、肺虛咳喘、慢性胃炎、糖尿病、遺精、遺尿、帶下等癥。 山藥作為保健食品,在我國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成書于東漢時期的《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將山藥列為上品,不過當(dāng)時的山藥可能是野生的,還未進(jìn)入人工栽培階段。到了唐代,《四時纂要》引用道士王所著的《山居要術(shù)》,對山藥栽培作了較為詳細(xì)的記載。中醫(yī)認(rèn)為,山藥“主傷中補虛,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久服耳目聰明”。許多古典醫(yī)籍都對山藥作了很高的評價。在民間,山藥是人所共知的滋補佳品。它含有蛋白質(zhì)、糖類、維生素、脂肪、膽堿、淀粉酶等成分,還含有碘、鈣、鐵、磷等人體不可缺少的無機鹽和微量元素。 現(xiàn)代科學(xué)分析,山藥的最大特點是含有大量的黏蛋白。黏蛋白是一種多糖蛋白質(zhì)的混合物,對人體具有特殊的保健作用,能防止脂肪沉積在心血管上,保持血管彈性,阻止動脈粥樣硬化過早發(fā)生;可減少皮下脂肪堆積;能防止結(jié)締組織的萎縮,預(yù)防類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炎、硬皮病等膠原病的發(fā)生。許多滋補方劑,如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歸脾湯、參等白術(shù)散等中藥都含有山藥。從明代流傳至今的益壽食品——珍糕,是由山藥、山植、麥芽等8 味中藥研為細(xì)末,和玉米粉制成的糕,用于治療老人、小孩的脾胃虛弱,食少腹脹,面黃肌瘦,便溏泄瀉之癥,效果顯著。 山藥的食用方法很多,如對脾胃虛弱癥,用鮮山藥200 克、大棗30 克、梗米適量,煮粥加糖調(diào)服;或鮮山藥100 克,小米50 克,煮粥加糖食用;另用山藥配扁豆、蓮米等煮粥服用亦可。對肺虛久咳、腎虛遺精等癥,可取鮮山藥l0克搗爛,加甘蔗汁半杯和勻,燉熱服食;亦可單用山藥煮汁服用。山藥屬于補益食品,又有收斂作用,但有濕熱寒邪以及患便秘的人等不宜食用。 [Page] 三、山藥臨床應(yīng)用 山藥,甘、平,歸肺脾腎經(jīng),生產(chǎn)于河南,以沁陽、博愛、溫縣等古懷慶地區(qū)所產(chǎn)質(zhì)量最佳,習(xí)稱“懷山藥”。懷山藥具有益氣養(yǎng)陰、平補三焦之功,故《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之為上品,現(xiàn)廣泛應(yīng)用于脾腎虧虛諸證,亦可用于多種皮膚病等。 山藥甘平健脾,肝郁脾虛帶下,多用完帶湯加減,若脾虛濕滯帶下,與扁豆配伍,健脾除濕,如扁豆飲,若脾濕熱帶下黃稠,與黃柏、車前子同用,如品黃湯,若脾虛帶下赤折,多與海螵蛸、生龍牡、茜草同用,如清帶湯。 山藥成份:塊莖含皂甙、粘液質(zhì)、膽堿、淀粉( 16 % )、糖和自由氨基酸;還含止權(quán)素、多酚氨化酶、維生素C5 、二羥基苯已胺,粘液中含甘露聚糖與植酸。 山藥味甘性溫,入脾、腎經(jīng)。功能:補脾胃、強腎固精、治帶下。 臨床應(yīng)用如下: 1 .補脾胃:配白術(shù)、黨參、茯苓、扁豆、蓮子肉、芡實等常用于脾胃虛而至大便演難愈,全身乏力、脈虛等,因此山藥有補脾胃而止泄的作用。 2 .益肺氣:本品有補脾胃以益肺氣的作用,常配合黃芪、黨參、陳皮、白術(shù)、五味子等,用于肺氣虛而致的氣短乏力,聲懶言、自感胸申氣少、右寸脈虛等癥。 3 .強腎固精:山藥有強腎固精的作用。常配合生地、熟地、山芋肉、五味子、鎖陽、金櫻子等用于腎虛而滑精、遺精等。 山藥生用能補生精、益肺腎之陰而治消渴。以上消明顯者可配伍天花粉、葛根、麥鏡頭、知母、生石膏、黃荃、五味子、沙參、烏梅等同用。以中消較明顯者,可配伍生石青、知母、葛根、花粉、黃精、生地等同用。以下消為甚者可配伍生地、熟地、茯苓、山芋肉、五味子、丹皮、澤瀉等同用。臨床上根據(jù)以上經(jīng)驗和理論,隨證加減,用以治療糖尿病、尿崩癥、甲狀腺功能亢進(jìn)癥等可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 4 .治帶下:脾腎兩虛、濕邪注于下焦可發(fā)為帶下病,寒濕重者多為“白帶”,濕熱重者多為“黃帶,或“赤帶”。山藥既能補脾胃以化濕邪,又能固腎氣以止帶下。治白帶常與白術(shù)、蒼術(shù)、茯苓、烏藥、車前子、吳芋、鍛龍牡同用。治黃帶常與黃琴、黃柏、白果、車前子、芡實、苡仁等同用。治赤帶常與黃柏炭、茜草炭、川斷炭、生地、丹皮、寄生、茯苓、白茅根、旱蓮草竺同用。 補脾胃、益肺氣、治帶下用炒山藥,強腎生精消渴用生山藥。用山藥時,有時可產(chǎn)和腹中脹悶,氣奎、食欲不振等副作用,這時可配用陳皮。 5 .宜忌:腹脹,中焦?jié)M悶,有實邪者忌服。 另外,山藥粉同曲米釀酒,或同人參、山芋肉、五味子諸藥浸灑煮飲,有治頭暈、補脾胃、益精髓的作用,可開發(fā)制作系列山藥酒,作為藥用滋補劑。See Mor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