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時,百姓由于不堪秦朝的暴政,紛紛起兵反秦,出身農(nóng)民無產(chǎn)者的漢朝開國皇帝劉邦,與出身世家貴族的項羽各是一支起義軍領袖,共同擁戴楚國王室后裔楚懷王聯(lián)合抗秦,滅秦后形成群雄逐鹿書面,經(jīng)過四年苦戰(zhàn),實力大弱于項羽的劉邦卻從群雄中脫穎而出,擊敗項羽,平定海內(nèi),一統(tǒng)天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強盛也最長久的王朝之一--漢朝 按說劉邦實力遠遜于項羽,從自身說,劉邦文不能提筆,武不能上陣,而項羽勇冠三軍,力能拔山舉鼎;從兵力上說,楚漢相爭開始時劉邦僅有十萬人馬,而項羽擁四十萬雄兵;從所處地理位置說,劉邦被項羽有意識地封到地勢偏僻,群山環(huán)抱,交通不便的四川,周圍又用秦朝三員降將:章邯、董欣、司馬翳重兵包圍;而項羽雄居關中地區(qū),坐擁中原廣袤的土地。在綜合實力如此懸殊的情況下,劉邦的勝面極小。而劉邦卻能夠于短短的四年之內(nèi)滅亡楚國,圍殺項羽,他究竟靠的是什么?分析起來主要有三點:一靠用人;二靠重賞;三靠招降納叛 劉邦在用人上絕對高人一籌。漢朝初建時,有一次劉邦大宴群臣,酒過三巡,劉邦笑問群臣:“列侯諸將,佐朕得有天下,今日一堂宴會,君臣同聚,最好是直言問答,不必忌諱。朕卻有一問,朕何故得有天下?項氏何故致失天下?”當有兩人起座,同聲答道:“陛下平日待人,未免侮慢,不及項羽的寬仁。但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每得一城,即作為封賞,能與天下共利,所以人人效命,得有天下。項羽妒賢忌能,多疑好猜,戰(zhàn)勝不賞功,得地不分利,人心懈體,乃失天下,這便是得失的辨別呢?!?nbsp;高祖聽了,瞧著兩人,乃是高起王陵,便笑說道:“公等知一不知二,據(jù)我想來,得失原因,須從用人上立說。試想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我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運餉至軍,源源不絕,我不如蕭何;統(tǒng)百萬兵士,戰(zhàn)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這三人系當今豪杰,我能委心任用,故得天下。項羽只有一范增,尚不能用,怪不得為我所滅了!”群臣聞言,各下座拜伏,稱為至言。就是這“三不如”的說法,體現(xiàn)了劉邦的用人之明,是最終以弱勝強,打敗項羽的關鍵所在。 劉邦舍得封賞也是致勝的原因之一。正如高起、王陵所說:“陛下平日待人,未免侮慢,不及項羽的寬仁。但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每得一城,即作為封賞,能與天下共利,所以人人效命,得有天下。項羽妒賢忌能,多疑好猜,戰(zhàn)勝不賞功,得地不分利,人心懈體,乃失天下,這便是得失的辨別呢?!彪m然劉邦以用人為最關鍵的因素,但不可否認,當時的人們受春秋戰(zhàn)國時的分封制影響頗深,認為有功封王、封侯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由于秦朝年代較淺,人們對秦朝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并不十分認可。劉邦在楚漢相爭期間大舉封王、封侯,不失為十分正確的策略。當然,劉邦坐穩(wěn)天下后,為了防備各諸侯王坐大亂國,又陸續(xù)以莫須有的罪名收拾了所封的異姓諸王。并制定了非劉姓不王的規(guī)定。 招降納叛是劉邦終有天下的又一重要策略。劉邦采用張良、陳平等人的計謀,千方百計離間項羽的手下,分化瓦解他的有生力量,使得謀略不足的項羽把僅有的忠心耿耿的謀士范增趕走,使其他人望而卻步。有投到劉邦門下者立即重用,高官厚祿,使項羽手下將士逐漸離心,紛紛轉投到劉邦手下,就連項羽的叔父項伯都吃里爬外,在鴻門宴上先是給項羽通風報信,繼而于席間拔劍保護劉邦,項羽的至親都不維護他,安得不?。?/p> 以上三項是劉邦戰(zhàn)勝項羽最重要的原因。其他如戰(zhàn)略失誤也是項羽致敗的原因之一。如鴻溝結盟,項羽本該留下劉邦的父親與妻兒為人質(zhì),直到退到安全地帶再放他們回來,而項羽傻呼呼地以為劉邦是個正人君子,結盟后立即放了劉父及妻兒,使劉邦再無后顧之憂,奸詐無比的劉邦豈肯放虎歸山,乘項羽毫無防備突然襲擊,撕毀盟約,一舉消滅了項羽。 |
|
來自: 昵稱13367005 > 《待分類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