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拿”家里的錢家長該怎么辦?大洋新聞 時間: 2013-07-28 來源: 信息時報
□本版采寫 信息時報記者 潘小嫻 近段時間和一些年輕父母聊天,很多父母都不約而同地說到那么一個共同的話題:孩子到了六七歲上小學的年紀,往往就會偷拿家里的錢。這種行為讓做父母的很焦慮,對孩子,打也不是,罵也不是;有些父母還說,就算打罵過后,孩子認錯了,但是之后還會不斷出現(xiàn)這種行為,這可怎么辦才好?
觀念 不要說“偷” 而要說“拿”
粒粒媽準備下樓買菜,因嫌手頭的零錢太多,便隨手把一些零鈔丟在了桌面上。 然而,買菜回來,她卻發(fā)現(xiàn)這些零鈔只剩一、兩張了。初時,她還沒有意識到年僅六歲半的兒子會偷錢。 但當她簡單追問兒子的時候,兒子卻不僅表示沒有見到錢,而且還頗為“好心”地提醒媽媽是不是記錯了,桌子上原本并沒有那么多錢。 粒粒媽很生氣地說:“你干嘛偷媽媽的錢?小小年紀就當小偷呀?”兒子大聲爭辯說:“我沒偷,我只是拿桌上的錢而已。媽媽你冤枉我?!?/p> 粒粒媽生氣了,舉手打了兒子幾下,兒子嚇哭了,從褲兜里拿出了“偷”去的錢,并發(fā)誓說“以后再也不敢偷媽媽的錢了?!?/p> 粒粒媽說:“兒子不僅偷錢,還會為偷錢找理由和撒謊了;但打過之后,兒子依然還再偷,這該如何是好?兒子甚至還這樣說,‘媽媽越打罵我,我就越喜歡偷媽媽的錢,我就愛惹她生氣?!?/p> 依照發(fā)展心理學家的說法,六七歲的孩子之所以偷拿父母的錢,有一部分是緣于“自我中心”,即在這一時期,孩子會認為世界是以他為中心的,頭腦中有了“我的”、“我自己的”概念,但對“你的”、“他的”概念又比較模糊。“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只要他喜歡的東西,就肯定要歸他所有,都認為是自己的。 尤其是,現(xiàn)在的孩子,都被大人寵著,在平時,吃、用、穿、玩等等都是先孩子后父母。在孩子眼里,父母的、爺爺奶奶的東西可能全是他的,想拿就拿。 就像粒粒媽放在桌上的錢,粒粒就認為“媽媽的就是我的”,這是孩子成長軌跡中的過渡現(xiàn)象。 對于孩子拿家里錢的行為,心理專家建議家長們不要輕易用“偷”這個字,因為六七歲的孩子,是非界限模糊,往往不把拿家里錢去花當成一種嚴重的錯誤行為,雖然孩子有可能會只覺得沒經(jīng)過爸爸媽媽同意不好,但花錢的需要占了上風,就去拿著花了,這是一種簡單的“唯我”心理,一種單純的“利己主義”,是孩子在沒有建立成熟的道德觀前的一種自發(fā)行為。 如果用“拿”字來評判孩子的這種自發(fā)行為,說辭委婉,不會讓孩子感到強大的壓迫,這樣孩子才能夠接受父母的建議。 如果家長用“偷”字來表達孩子的行為,一下子把孩子看扁了,就很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有可能會對孩子幼小的心靈造成陰影。 就像前面說的粒粒媽,如果她不武斷地評判兒子“偷”,兒子也不會大聲爭辯,并走向極端,以偷父母的錢來惹父母生氣。 所以,粒粒媽現(xiàn)在最重要的是要改變觀念,不要說孩子“偷”,而要說“拿”;其次是不要打罵,因為打罵孩子只會讓孩子心存怨恨,不打罵孩子,才能讓孩子放下對抗情緒,愿意聽父母的建議。
過招 應對孩子“拿”錢妙招
孩子拿家里的錢,這種行為,就算今天改好,不拿了,但不能保證過幾天還拿不拿。孩子肯定會出現(xiàn)反復的心理,所以家長一定要用反復的教育去解決問題。
給孩子傳遞相信的信息
如果孩子拿了你的錢,你不要生氣,還可以笑著對孩子說:“我的錢好像少了,不知道哪去了。”并叫孩子一起找。這樣的目的只有一個,父母向孩子傳遞了相信他的信息。孩子是有虛榮心的,希望得到父母的信任,這會使孩子愧疚,錢很快就會找到。
告訴孩子“不擇手段”很自私
告訴孩子最讓媽媽生氣的不是拿錢,而是他“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擇手段”的想法,這種任性的、自私的、不計后果的想法是不能容忍的,并告訴他,錢會反映一個人的品質(zhì),小的毛病發(fā)展下去,會鑄成大錯;而如果孩子要花錢,要用合理的方式,比如和父母商量,和爺爺奶奶商量。
適度給孩子零花錢
孩子拿家里錢花是為了滿足某種需要,比如買喜歡的文具、玩具,買喜歡吃的東西等。家長可以看家庭經(jīng)濟條件和孩子實際需要,給孩子適度的零花錢,最重要的還要指導孩子怎樣花錢。孩子有錢花之后,對父母留在家里的錢就不會那么關注了。
適當控制孩子的物質(zhì)欲望
若在物質(zhì)方面對孩子百依百順,長此以往,一旦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滿足,就很容易走向極端,造成不良后果。孩子拿家里錢的“拿錢主義”行為,就是一種很具體的表現(xiàn)。所以,應該讓孩子懂得愛惜自己的物品,物盡其用,以減少孩子對金錢的欲望,也能相對地控制孩子的“拿錢主義”行為。
經(jīng)驗 從“拿錢”變成“賺錢”
蘇蘇的兒子田田不到七歲就開始偷拿父母的錢,這讓蘇蘇好緊張,后來,他打電話咨詢了那些孩子已上初中的朋友們。 朋友說,孩子都是有這樣一個成長階段的,一定要順勢去引導。尤其在現(xiàn)在市場經(jīng)濟越來越發(fā)達的情況下,到處都有經(jīng)濟因素在影響著當代的孩子們,因此還要適當給孩子一點點對金錢的支配權。 于是蘇蘇和妻子決定要把事情做得鄭重其事一點。周五晚上,吃晚飯后,蘇蘇開口說:“田田,你的七歲生日很快就要到了,爸爸問過老師,你已經(jīng)可以自己擁有零花錢了。因此今天我們家正式來討論一下零花錢的問題?!碧锾稂c了點頭。 蘇蘇又說:“田田,你是不是很想自己手頭上抓有錢?”田田很肯定地點了點頭。蘇蘇說:“那我們來訂個協(xié)議好了,以后除了你買書的錢是爸爸媽媽出之外,我們每周都給你5元零花錢,這錢你愛怎么花就怎么花,但你買玩具的錢也包括在這5元錢里面了?!?/p> 田田一聽給錢他,當即就同意了?!安贿^,以后你不準拿爸爸媽媽的錢?!碧锾锬樇t了:“我再也不拿爸爸媽媽的錢?!?/p> 后來,蘇蘇和妻子把錢都鎖得緊緊的,免得田田看到錢又想偷拿。每個星期給了田田5元錢后,他挺珍惜的,還要求父母給他買了個小錢包,把錢放進里面。 過了一個多月,田田手頭已有20多元錢了,可他一分也沒花,他說要存多點錢,買個大玩具,那個玩具要100元呢,要積累5個月才夠。 后來,蘇蘇和妻子又提出了一個幫他快點賺錢買玩具的方法:如果每天吃飯時他幫全家人擺碗筷盛飯的活兒全包了,就可以每天給他5毛錢。 田田可高興了,每天積極地擺碗筷盛飯。忙活了三個月,終于賺到105元錢,他把玩具跑車買回來了,愛惜得不得了,誰碰一下,他都會提醒:“輕點呀,輕點呀,別碰壞了,那可是我辛苦了3個月的血汗錢買來的呀!” 蘇蘇說,以前就算買給田田幾百元的玩具,他也是經(jīng)常亂丟亂扔的,沒幾天就缺胳膊斷腿了?,F(xiàn)在倒好,有了支配金錢的理財觀念,就懂得愛惜了。而且,他還能理解爸爸媽媽的辛苦了。他說:賺錢原來這么辛苦的呀!爸爸媽媽,以后我多干點家務活,這樣爸爸媽媽就不會太累了。 從“拿錢”轉(zhuǎn)變?yōu)槔碡?,還培養(yǎng)出了田田對家庭的責任感,真是一舉兩得呀!蘇蘇總結(jié)說,家庭教育就是這樣,有些道理,平時怎么講,都很難讓孩子明白的;有些甜頭,也是得孩子自己親自品嘗,才知道珍惜的。
改變霸道 從培養(yǎng)愛心開始
上期“親子”版面說到“孩子霸道的問題”,其中談到了有關杏子這個九歲小女孩的典型故事:和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一起吃飯,什么好吃的菜,都會往自己的面前端,不給她端,就會哭鬧個不停。 自從刊登出九歲杏子的故事后,有很多家長也來信說及自己孩子長到八九歲還在餐桌上吃飯很霸道的話題。那么,家長該如何改變吃飯霸道的孩子呢?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以及家長,綜合他們的建議,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1.養(yǎng)小動物。 孩子霸道,大體都是因為缺乏愛心。養(yǎng)小動物,可以讓孩子在飼養(yǎng)和照料小動物的過程中,付出自己的呵護和關心,那么她會慢慢覺得,付出自己的關愛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父母再加以引導,對孩子說:“你看,小動物在你的愛護下,多么快樂。如果你對爺爺奶奶也這么有愛心,他們一定會很開心的。”說多了,時間長了,孩子自然會把愛心轉(zhuǎn)移到爺爺奶奶父母身上去,霸心也會慢慢減弱了。 2.請年紀大一點的小朋友來家里做客 孩子都會對比自己大一些的小朋友有崇拜心的,父母可以請三四個孩子崇拜的十一二歲大朋友到家里做客。吃飯時,讓大朋友把爺爺奶奶愛吃的菜都擺到爺爺奶奶面前,并請爺爺奶奶先品嘗。孩子看到自己崇拜的大朋友愛爺爺奶奶的舉動,就算很想把自己喜歡吃的菜從爺爺奶奶那邊端過來,也不好意思啦。次數(shù)多了,孩子自然就會覺得,我崇拜的哥哥姐姐都那么尊敬老人,自己也要向偶像學習,以后自然就會減少把菜端到自己桌邊的舉動了。 3.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在與孩子崇拜的大朋友一起吃飯的時候,如果孩子還是要把好吃的端到自己面前,那么可以叫大朋友們“依樣畫葫蘆”,也說她喜歡的菜也是他們喜歡的,然后把孩子桌前的菜端到他們自己的面前。這種“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做法,是讓孩子切身體會到這種霸道做法會給人帶來多么不快樂,這樣孩子就會反思自己,促使孩子減少霸道的行為。 |
|
來自: 東泰山人 > 《生活學\育兒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