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磺脲類胰島素促分泌劑 磺脲類降糖藥是目前國內外應用最廣泛的口服降糖藥。其主要作用機制是直接刺激胰島β細胞分泌胰島素,兼有胰外作用,增加胰島素敏感性,從而達到降血糖作用。目前將磺脲類降糖藥按其發(fā)現(xiàn)的先后順序分為第1代、第2代和第3代,第一代包括甲苯磺丁脲和氯磺丙脲(目前基本不用)。第二代60年代用于臨床,包括格列苯脲(優(yōu)降糖)、格列吡嗪(美吡噠)、格列齊特(達美康)、格列喹酮(糖適平)。第三代格列美脲。 根據作用時間分為長效類和短效類。短效類包括格列吡嗪(美吡達)、格列喹酮(糖適平)等,需要在一日三餐前半小時服藥。長效類包括:格列齊特緩釋片(達美康)、格列本脲(優(yōu)降糖)、格列吡嗪控釋片(瑞易寧)、格列美脲(亞莫利)等,一般每日服藥1次,通常建議在早餐前半小時服用。需要注意的是,這些緩釋或控釋片劑是不可以掰開或者嚼碎服用,不然就起不到“緩釋”、“控釋”的效果了。 2.非磺脲類胰島素促分泌劑 該類藥物也是作用于胰島β細胞,刺激胰島素分泌,但其作用機制不同于磺脲類。這類藥降糖作用快而短,主要用于控制餐后高血糖。具有“快進快出”的特點,因此,應進餐前即刻服用,不進餐不服藥。又被稱為“餐時血糖調節(jié)劑”,常用的包括:瑞格列奈(諾和龍,孚來迪)、那格列奈(唐力)等,一般每日3次。 3. 雙胍類藥 可能是大部分糖尿病患者最為熟悉的一種降糖藥,由于它并不直接刺激胰島素分泌,因此服藥時間沒有什么嚴格的限制,可以在餐前、餐中或者餐后;但有些患者服用后會產生較明顯的胃腸道副作用,如惡心、嘔吐、腹瀉等,故可餐后或餐中服藥,以減輕胃腸道反應。不同廠家的產品劑量有所不同。國產的多為每片250mg,國外生產的有500mg(迪化糖錠)和850mg(格化止)。每日劑量范圍500-1500mg,分2-3次于餐前或餐中服。如服二甲雙胍緩釋片,也可每日1次服用。 4.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是一類以延緩腸道碳水化合物吸收而達到治療糖尿病的口服降糖藥物。α-葡萄糖苷酶抑制劑是比較成熟的治療糖尿病藥物,已廣泛應用于臨床。其作用機制為:競爭性抑制位于小腸的各種α-葡萄糖苷酶,使淀粉類分解為葡萄糖的速度減慢,從而減緩腸道內葡萄糖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以阿卡波糖(拜糖平)為代表,尤其適用于飲食習慣以碳水化合物為主的中國人。服用方法是進餐時隨第一口食物嚼服,不要隨水吞服。 5.噻唑烷二酮類 該類藥物與體內受體結合后激活,從而改善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島素抵抗、高胰島素血癥和高糖血癥代謝紊亂,與此同時,這一類藥物在降血壓、調節(jié)脂質代謝、抑制炎癥反應、抗動脈粥樣硬化以及對腎臟的保護方面也顯示了作用。目前臨床使用的胰島素增敏劑有日本武田的吡格列酮,葛蘭素史克的馬來酸羅格列酮,一般在每日的同一時間服用一次,每次1~2片,與是否進餐無關。 6.胰島素 分為①短效胰島素(如常規(guī)優(yōu)泌林、諾和靈R):三餐前半小時皮下注射。②超短效胰島素類似物(如諾和銳):三餐前即刻皮下注射。③中效胰島素(如諾和靈N):按照病情需要,一般每日1~2次,可于早、晚餐前1小時或者睡前皮下注射。④預混胰島素:按照病情需要,一般每日2次。短效胰島素+中效胰島素(如優(yōu)泌林70/30、諾和靈30R、諾和靈50R)應于餐前半小時皮下注射;超短效胰島素類似物+中效胰島素(如諾和銳30)應于餐前即刻皮下注射。注意每次使用前需搖勻。⑤基礎胰島素(如來得時、諾和平、長秀霖):一般每日同一時間皮下注射1次,不受進餐時間的影響。 |
|
來自: 神醫(yī)圖書館318 > 《消渴=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