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常認為女性對珠寶天生的喜愛,一定程度上來源于物質(zhì)崇拜。然而對她們而言,那些凝聚了自然和工藝之美的珠寶,意義遠遠超出了裝飾或是財富價值。它們是浪漫故事的紀念品,才華的現(xiàn)實結晶,甚至是表達個性的宣言。 風格塑造者的昂貴道具 在一些風格塑造者的眼中,珠寶那天文數(shù)字般的價格被拋開,只留下象征著純粹的美,成了她們彰顯時尚品位的華麗道具。正如當年香奈兒女士不用真假來衡量珠寶的貴賤,革命性地把成串的人造珍珠項鏈掛在胸前,促成了人造珠寶的流行一般,美麗才是她們追尋的唯一價值。 在歐洲經(jīng)濟大蕭條之際,捧紅了人造珠寶的香奈兒卻又顛覆性地舉辦了首次高級珠寶展,將所有鉆石珍品用鉑金鑲嵌起來,形成了“彗星”、“山茶”等傳世作品。其中一款“絲帶”項鏈,正是用昂貴的材質(zhì)來詮釋日常生活中“絲帶”這一常見的物品。“我希望我的珠寶輕盈貼合,猶如纏繞于女子纖指上的絲帶?!毕隳蝺号拷忉尩?。從中我們能夠看出她對珠寶漫不經(jīng)心的從容態(tài)度。
黃金年代的浮華夢境 它們也許并不真實,但是它們確實真切地存在過—這就是 1920 年代末到 1950 年代末好萊塢黃金年代制造的浮華夢境。在劉別謙(Ernst Lubitsch)監(jiān)制的電影《欲念》(Desire)中,瑪琳?黛德麗(Marlene Dietrich)飾演的衣著華麗的女飛賊在高級珠寶店內(nèi)騙走了一串名貴珍珠項鏈。希區(qū)柯克在《捉賊記》(To Catch a Thief)中讓加里?格蘭特扮演了專偷珠寶的大盜。 珠寶因為這一個個銀幕上的故事有了特別的意義,成為一連串浮華夢境的代表符號,那些傳奇女星在臺前幕后也割舍不了各自的珠寶情緣?!∮?Cartier 創(chuàng)作的“ 水果錦囊”風格項鏈正是黛西?法羅審美趣味最有代表性的體現(xiàn)。
黃金年代之初,美國女星葛洛麗亞?斯旺森(Gloria Swanson)可謂是“咆哮二零”風尚的代表女性。她的每一部影片都吸引著女人們走進影院,一探時裝的最新走向。在頗具先鋒意味的電影《索雅的愛情》(The Love of Sunya)中,斯旺森以一襲黑色吊帶長裙與一枚幾何造型胸針相互呼應,不僅反映了當時社會對裝飾藝術的熱愛,更揭開了日后她與華麗珠寶的情緣。 上世紀 20 年代中期,斯旺森迎來了事業(yè)的第一個高峰,在她與電影公司的合約中,出現(xiàn)了一條特別的規(guī)定:出席公眾場合必須穿著與佩戴最新的服飾與珠寶。盡管規(guī)定中要求 她必須自費購買,這位當時好萊塢身價最高的女星卻欣然接受,因為她對珠寶有著無限熱愛,每年花費在珠寶上的預算高達 50 萬美元。 伴隨其 1950 年由比利?懷德(Billy Wilder)執(zhí)導的電影《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斯旺森迎來了事業(yè)上的第二個高峰。戲中仿佛她自身寫照的那位隱居默片明星佩戴 Cartier“ 白色裝飾藝術風格”鉑金鑲鉆水晶手鐲,早在 1933 年電影《充分諒解》(Perfect Understanding)海報上同樣出現(xiàn)過。 這枚備受她珍愛的手鐲,成了這位迷人女星最具標志性的裝飾。
點綴權力的溫柔符號 在女性政治家的世界中,珠寶不僅僅是個人形象的閃亮點綴,更有豐富的政治寓意。索菲亞?羅蘭本人不但是一個熱愛珠寶的搜集者,更是Damiani 家族的親密摯友。 不久前辭世的英國前首相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正是不動聲色便將珠寶變成其政治隱喻的個中高手。她經(jīng)常身穿藍色套裝—藍色是保守黨的代表色彩。西裝肩部寬大的墊肩設計給她增添了“男性化”以及“強硬”的氣質(zhì),珠寶則巧妙地將之加以柔和。 珍珠和胸針正是最典型的“女性氣質(zhì)”的搭配,“鐵娘子”在幾乎所有場合都佩戴著這樣的珠寶,其中珍珠更是她的最愛。她曾表示:“你若仔細觀察那些穿戴整潔漂亮的女性,就會發(fā)現(xiàn)珍珠的重要性。 一件普通的衣服配上珍珠,就能顯得氣度不凡。珍珠能提亮膚色,讓人煥發(fā)光彩?!?/p>
女王擁有 14 頂在禮儀場合用的王冠,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王冠只有在正式的禮儀才會佩戴。最著名的大不列顛鉆石王冠,是女王的祖母瑪麗王后(Queen Mary) 于 1893 年結婚時收到的結婚禮物,瑪麗王后在伊麗莎白二世 1947 年結婚時又將之轉送給她,以之象征愛情的祝福,更體現(xiàn)了君主制與王權的延續(xù)。 |
|
來自: 笑熬漿糊糊 > 《時裝 美容 發(fā)型 首飾 化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