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形形色色的“高考” 面試和政治素養(yǎng) 春秋戰(zhàn)國時的考試主要是面試,國君是面試官?!睹献印酚涗浟嗣献颖救巳ジ鲊夜ぷ鞯娜^程,他靠跟各國國君聊天的方式引起注意,希望能夠得到重用。 法家的代表人物商鞅去秦國求職,面試了三次,前兩次談的都是社會和諧、個人幸福的大道理,國君打起了盹,第三次商鞅談起了法家無情無義的鐵腕學說才告通過。 統(tǒng)一后的帝國時代選拔人才標準大為不同了。秦朝以戰(zhàn)功論,就是以人頭數(shù)來選拔人才。漢朝的官員主要是靠地方推選,要求品行好,即所謂孝廉,漢朝以儒學為尊,一個年輕人孝順,就是政治過硬的表現(xiàn)。 文學青年的黃金時代 科舉制誕生于隋朝初年,中國人的幸福觀就此改變。上古時期的圣賢給中國人勾畫的美好生活,無非是六十可以衣帛、七十可以吃肉。到隋唐年間,人們追求的是“一門四進士”“五子登科”“狀元及第”“文曲下凡”。 文學青年的黃金時代在宋代,進士們的前途更遠大,考好了得到重用不說,長得英俊的還可能成為駙馬。 王安石對這種選拔風雅人的考試很不滿意,他當政期間,一度把科舉考試改成執(zhí)政能力的考試,這讓“才子們”憤慨不已。他們不明白那些經(jīng)濟政治類的“申論”如何能表現(xiàn)出讀書人的氣質(zhì)。在大家一致反對之下,王安石后來被貶,考文學的方式又被恢復起來。讀書人和科舉考試的受尊重程度,在宋朝達到了頂峰。 科舉制走向衰敗 科考在元朝進入一個低潮期:開科取士的傳統(tǒng)基本上被取消,讀書人流落民間。當時給人分階層:九儒十丐,讀書的只比要飯的強一點。 形勢在明朝得到了改觀。明朝的科舉甚至出現(xiàn)了王陽明、于謙和史可法這樣善于帶兵的進士。但這種科舉制度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一種暮氣:中國的青年人除了做官外難以有別的有出息的職業(yè),除了科舉考試別無選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