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十三年,入仕已47年的老臣張廷玉在漫長仕途上第一次受到了處分。 這年九月,“皇家出版社”文穎館修成了《御制詩集》,進呈御覽。乾隆翻閱一看,發(fā)現了幾處錯別字,勃然大怒,遂命將大學士、文穎館總裁官張廷玉等三人“交部議處”。這是張廷玉有生以來第一次被“議處”,雖然處分不重,但已足使他驚心。 這一年冬至,翰林院按慣例為去世不久的孝賢皇后寫祭文,文中用了“泉臺”二字。尚未從喪妻之痛中解脫出來的乾隆又吹毛求疵,認為這兩個字不夠“尊貴”,以大學士張廷玉為首的翰林院官員被以“全不留心檢點,草率塞責,殊失敬理之義”的罪名罰俸一年。此詔一下,張廷玉更是心膽欲碎…… 一 張廷玉,29歲高中進士,并被點為翰林。33歲那年獲得了一次與康熙交談的機會,給康熙留下了極為良好的印象,成為他的貼身低等小秘書。由于服務出色,45歲時升為副部級的禮部侍郎。 雍正登基之后,不論大事小情都要和他商量,凡有諭旨均由他繕寫,君臣相得13年,感情至好,甚至一天也不能相離。雍正五年五月,張廷玉生了一段時間病,雍正忽然說:“我連日臂痛,你們知道為什么嗎?”近侍驚問其故,雍正道:“大學士張廷玉患病,此人如朕手臂,這不就是我臂痛嗎?”此事傳開,成為一時佳話。 雍正末年,張廷玉回家省親,雍正寫信給他:“朕即位11年來,朝廷之上近親大臣中,只和你一天也沒有分離過。我和你義固君臣,情同密友。如今相隔月余,未免每每思念?!鼻樯钜庵刂畱B(tài),形于辭色。雍正累遷他為大學士、首席軍機大臣,兼管吏、戶兩部。為了表達對他的欣賞,雍正立下遺囑賜鄂爾泰和張廷玉“冷豬肉”,身后配享太廟。這是一項極高的政治榮譽,清朝二百余年,他是唯一享受到這個待遇的漢人。乾隆即位后,對這位三朝老臣更是優(yōu)禮備至,奉為漢臣之首。 在傳統(tǒng)政治中,做皇帝近臣,特別是位高權重的近臣,絕不是一件輕松愉快的事?!鞍榫绨榛ⅰ保袊鴼v史上那些聲名顯赫的文臣武將,大多數下場不佳。特別是曾經居大位、享大名者,幾乎沒有一個人是完滿收場的。而截止到乾隆十三年,張廷玉在政治最高層一直穩(wěn)如泰山,四十多年從沒犯過任何錯誤,這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十分罕見的。不能不說,他確有過人之處。 首先,張廷玉有過人的才華。張廷玉自康熙四十三年入值南書房,為皇帝起草文件起,就充分表現了出色的秘書才能。雍正即位之初,屢有詔命,每次雍正口述后不過片刻,張廷玉即可擬就,每日十數次從未出過差錯,其文思之敏捷實非常人所及。他辦事非常勤勉,不惜心力,史稱他晚上退朝后還要點雙燭治事,即使已經就寢,還經常在枕上思索所擬之文,或覺不妥,立即披衣起身改正。 其次,張廷玉是康熙時期的大學士張英的兒子,張英因為“慎密恪勤”,深得康熙欣賞,被提拔為一朝“宰輔”,在政治高層安享尊榮數十年。在父親的啟發(fā)下,張廷玉年紀輕輕,卻已深通為臣之道,他認為,做高級大臣最忌諱的有以下四點: 一是性格過于剛直,比如比干和海瑞。他們不講方式方法地與天子作對,下場當然悲慘。 二是做事過于講原則,比如岳飛。只從國家民族角度去考慮問題,卻不顧及帝王個人心理隱私,以社會正義去挑戰(zhàn)帝王的一己之私,終至不死不可。 三是權力過大,不知謹慎。歷史上倒霉的權臣多是由此。 第四點則比較有清朝特色,那就是大臣們因為“好名”而獲罪。清代前期帝王皆雄才大略,在統(tǒng)治術上大有創(chuàng)新。他們認為,一個大臣如果過于注重自身修養(yǎng),過于在乎自身的名譽,也會妨礙他們全心全意、不打折扣地為皇帝服務,妨礙他們成為繞指柔的奴才。為了徹底把大臣改造成奴才,雍正帝提出一個重要觀點-大臣們不但不能圖利,也不能“好名”。雍正、乾隆兩朝,都有大臣因為“好名”而被皇帝嚴厲打擊。 張廷玉在政治生涯中,全力避免犯以上錯誤。他的政治信條是絕不要因為政治思路的差異而與君主產生沖突。因此他不做政治家,而只做大秘書;不做思想者,只做執(zhí)行人。他是那種有才干、有風度、沒思想、沒堅守的奴才典型。在明主身邊,他是一個襄贊有功的能臣;在暴君身邊,他也會是一個避禍有術的“態(tài)臣”。這樣的人,皇帝用起來才放心。二 雖然把臣術練得如此爐火純青,進入乾隆時代,張廷玉還是感到了一絲絲涼意。他的第一感覺是,這個年輕皇帝太精明了,比他的父親實在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剛剛登上皇位時,乾隆曾經相信“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的處事原則,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發(fā)現事情并不是這樣。他發(fā)現,官僚們具有深刻的奴性,集體性格是“蹬鼻子上臉”,只有把這些飽讀詩書的“大人先生”們準確定位為奴才,并且用管理奴才的方式來管理他們,問題才能迎刃而解。此時他才真正明白了父皇雍正為什么要那么酷烈苛刻不留情面地對大臣們,自己也很快掌握了駕馭清帝國這艘航船的高難度技巧。 隨著時間的推移,乾隆對鄂爾泰和張廷玉兩位老臣的尊重中也加入了提防。因為他發(fā)現,這二人正在成為兩大朋黨的首領。 能人之間總是難于相容。鄂爾泰與張廷玉二人地位相當,性格不同,凡事都不肯居于對方之下??泼?、資歷深的張廷玉有點兒看不起后來居上的鄂爾泰,性格倨傲的鄂爾泰也不買張的賬,因此二人關系十分冷淡。這種狀況,正是開啟朋黨政治的最佳條件。雖然鄂張二人并無植黨的企圖,大臣們卻各懷揣度攀附之意,滿族大臣逐漸開始投奔鄂氏門下以求提拔,漢族大臣漸漸聚集在張氏之門互通聲氣,朋黨之雛形漸漸出現。 “擒賊先擒王”,要打擊朋黨,必須從打擊朋黨的領袖入手。鄂氏性格傲慢,行事張揚,常常被抓到把柄,自乾隆五年開始,乾隆不斷打擊他并多次降旨,指出其假公濟私之實跡。好在鄂爾泰于乾隆十年幸運地病死了,總算保全了名節(jié)。 在打擊鄂爾泰的同時,乾隆也沒有放松對張廷玉的觀察。幸虧張廷玉平時對于朋黨嫌疑懔如臨淵,絕不輕易幫人說話,也絕不輕易介入人事糾紛,所以在鄂爾泰連連受到指責和處理時,他卻安然無恙。 然而,鄂爾泰死后,乾隆的注意力必然完全集中到他身上,雖然他不想成為朋黨領袖,但是身處如此高位,想不被攀附是不可能的,主動要投靠他的人如蠅之附,驅而不走。同時,身處官僚政治的利益場中,他再擺出一副正大至公的神態(tài),也無法完全掩飾手中巨大權力的偏向。幾十年間,他私下辦的事,偷偷送出的好處也車載斗量,雖然手腕高明,畢竟不能完全沒有形跡。所以,雖然乾隆的雷霆一直沒有落下,張廷玉的心卻無時不處于緊張之中。他感覺自己退出政治舞臺的時間到了。 乾隆十三年正月,張廷玉進宮參加新年宴會,宴會后提出自己“年近八旬,請得榮歸故里”。 聽完張廷玉的請求,乾隆回答說:“你死后享受配享太廟的最高榮譽,生前怎么能貪圖逸樂?”素來縝密的張廷玉對這個問題已有所準備。他叩了一個頭,引經據典予以辯駁,末了又說,宋、明兩朝也有享受配享榮譽的大臣退休回家的,比如明太祖就允許劉基回了老家。 沒想到,這句話令乾隆的目光一下子冷了起來。明初名臣劉基退休歸里,是朱元璋猜忌功臣的結果。于是,他敏感地認為,張廷玉要求退休,是因為在朝中受了冷落,所以心生不滿,同時也說明張氏把自己當成朱元璋那樣的刻薄寡恩之主,擔心會落得“不測之局”。 這讓乾隆很不痛快,天生好辯的他開始拿大道理壓人:劉基并非主動求退,而是被明太祖罷斥回鄉(xiāng)。為人臣者,當法始終如一的藎臣,比如諸葛亮,就為皇帝效忠一生,這才是大臣的最高境界。 張廷玉立刻說,諸葛亮遇到了戰(zhàn)爭時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也是不得已。自己則幸遇太平明主,不可同日而語,希望在太平時代,能享受到林下之樂。乾隆又犀利地說,真正忠君之大臣,不論什么境遇,都會一心不變,比如皋夔、稷契得遇盛世賢君,龍逢、比干則遭逢亂世暴君,處境不同,然忠誠之心相同。 張廷玉立刻聽出了乾隆的弦外之音,不敢再接話茬兒了,于是“免冠叩首”,“嗚咽不能自勝”。 張廷玉沒想到自己的請求遭到了拒絕。他更沒想到的是,第二天,乾隆降下長篇諭旨,將君臣間的這一番爭論公布天下,并將這件事提到了“臣節(jié)”的高度。 受到如此嚴厲批評,張廷玉心驚膽戰(zhàn),只好打點精神,繼續(xù)到朝中點卯。不久之后,就遇到了開頭提到的政治風暴。 乾隆十三年,與乾隆恩愛無比的孝賢皇后的去世讓乾隆悲痛欲絕。皇后去世一個月后,乾隆閱看翰林院所制的皇后冊文,發(fā)現滿文譯文中將“皇妣”一詞不小心譯成了“先太后”,不禁勃然大怒,命令判處管理翰林院的刑部尚書阿克敦斬監(jiān)候,秋后處決。消息傳出,全國官員都大驚失色。 然而大家的震驚才剛剛開了個頭。五月,乾隆認為皇后的冊寶制造得“甚屬粗陋”,把工部全堂問罪,又因為祭禮所用的桌子不夠干凈,把光祿寺主要官員一律降職,因為冊謚皇后時禮儀出現了小小紕漏,禮部尚書也被降級。 事情到此遠遠沒有停止。按滿族舊習,帝后之喪,官員一百天內不能剃發(fā)。不過,這只是一種不成文的風俗,大清會典中并無記載,開國日久,漢官甚至一些滿族官員對此已不甚清楚。十多年前,雍正皇帝去世時,許多官員并沒有遵照舊習,朝廷并沒有追究責任。因此,皇后之喪中,許多人都剃了頭。乾隆發(fā)現之后,大動肝火,認為這是官員們對已故皇后“大不敬”,一品大員、江南河道總督周學健和湖廣總督塞楞額被賜令自盡,湖南巡撫、湖北巡撫也被革職。 與此相比,張廷玉所受的處分不值一提。然而,他卻從中看到了巨大的不祥。從表面上看,這是一個鰥夫因為喪偶而導致的心理失常事件,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場風暴實際上是乾隆對官僚集團壓抑多年的不滿的一次總爆發(fā)。從這場風暴開始,乾隆對大臣的態(tài)度從開始的“以禮待之”漸漸變成了頤指氣使、呼來喝去,動輒痛罵訓斥,任意挫辱,只有對張廷玉,還竭力維持著表面上的禮貌。不過,兩次處分也使張廷玉嚇破了膽。他明白一旦開了頭,更大的打擊就會隨時到來。乾隆十四年十一月,在一次君臣談話中,乾隆關心地問起張廷玉的身體,張廷玉趁機再次試探著提出了退休。惻隱之心使乾隆破例改變了以前的決定,于是發(fā)布諭旨,說是否真要退休,聽他自行抉擇。這道諭旨典型地體現了乾隆的風格,即把所有的道理都把握在自己手中,而置他人于極難應對的地步。 按乾隆的設想,張廷玉接到這道諭旨之后應該善加揣摩,寫上一道奏折,一方面詳述自己確實老病,難于支持,另一方面表達自己雖然身體衰弱如此,也決心守在皇帝身邊,直至死去。如果這樣,乾隆就可以再發(fā)諭旨,說他讀了張的奏折,十分感動,張的忠心可為天下人臣之表,因而特命張榮歸故里,享泉林之樂。這樣,君臣一場,足以為天下后世所法。怎奈張廷玉見到諭旨后,大喜過望,當即上奏謝恩,說準備明年春天啟程。 看到張廷玉的回復,乾隆嘆了一口氣。不過他還是表現出了難得的寬容和善意,優(yōu)詔褒獎了張廷玉,賜給他許多珍寶器物,準許他以“原官致仕”。在上諭中還充滿感情地期待十年以后,“朕五十正壽,大學士亦將九十,輕舟北來,扶鳩入覲”,君臣重新見面敘舊。 截止到這個時刻,張廷玉的一生可以說無可挑剔。享過榮華富貴,及時平安降落,死后名垂千古,這是幾千年來做大臣做到的最高境界??上В松褪悄敲措y以捉摸。 三 自請求退休時起,張廷玉的朝中對手大學士史貽直就開始大肆宣揚張廷玉沒有資格配享太廟,并多次在乾隆面前陳說其辭。因此,退休成功后,張廷玉又想起了另一個問題:皇帝上一道諭旨說過,“從祀元臣,豈有歸田終老之理?”史貽直又一直鼓動皇帝取消自己的配享資格,那么,自己回到江南之后,身后還能不能得到配享的榮譽呢? 猶豫了多日,張廷玉還是進宮請求乾隆做一個明確的表示,寫一個保證書以杜史貽直等人的奸謀。聽完張廷玉的哀求,乾隆十分詫異,不過為與父親留下的這位三朝元老創(chuàng)造一段君臣相得的佳話,還是同意要發(fā)布恩準張廷玉配享的詔書。 皇帝破例施恩,按例第二天他應該親自進宮謝恩。只是近八旬之人,前日為進宮已經折騰了一天,在皇帝面前又應對良久,消耗凈盡了精神,第二天沒能起來,命其子張若澄代他到宮門謝恩。 沒想到這個小小的疏忽惹來了大禍。乾隆原以為,如此“施與特恩”,張廷玉一定感激涕零,第二天早早來謝恩。張廷玉沒有親來,乾隆認為這一事實證明了他的設想:張廷玉對皇帝并沒有真情實感,在其所有要求都一一得遂之后,就視皇帝為陌路,連見皇帝一面都不愿見了。積累已久的怒火在這一瞬間被點燃。當天下午命軍機大臣寫旨,令張廷玉“明白回奏”是怎么回事! 當日在軍機辦事的大臣是傅恒和汪由敦二人。汪由敦是張廷玉的門生,與張廷玉關系極深。他明白乾隆這次發(fā)火非同小可,連忙派小廝到張府傳信,讓張廷玉有所準備。第二天天還沒亮,張廷玉就強撐著,跑到了宮中,叩頭請罪。這真是一個再愚蠢不過的舉動,因為此時皇帝命他明白回奏的諭旨還沒有發(fā)到張家,此舉明白告訴了皇帝,有人向他傳遞消息。 軍機大臣向張廷玉泄露消息,此舉無疑是朋黨積習的一大暴露。沒想到自己打擊朋黨十多年,居然還有人如此大膽。乾隆的怒火升騰到了極點,他當面把張廷玉痛罵了一頓。把張趕走之后,他仍不解氣,花了一天時間,親自繕寫了一篇上諭,公布天下。這道上諭講了這樣幾層意思。 一、張不來謝恩,明顯是視此“莫大之恩”為他應當分得的,是先皇許下的,與當今皇上沒有關系。當今皇上既然下了保證,那么今后必無反悔之理,自己與當今皇上漠不相關了。二、張廷玉要求皇帝下保證書,明顯是信不過皇帝。三、張廷玉急于求歸,是對新皇帝沒有感情。四、軍機處泄露消息給張廷玉是明顯的結黨營私行為,張臨走前要在皇帝身邊安插親信,“留星替月”,實在陰險。 這道諭旨徹底撕破了乾隆對張廷玉“優(yōu)容”的面紗,露出了隱藏多時的獠牙。四條大罪一出,大有把張廷玉徹底打翻之意。按照此口徑,不但張氏被罷官丟爵在所不免,身系牢獄加以窮追也未可知。一旦興起大獄,則牽連張黨眾人。一時滿朝上下,盡皆緊張。張廷玉更是后悔莫及,在回奏的折子中極盡自責:“臣福薄神迷,事皆錯謬,致干嚴譴,請交部嚴加議處?!?/p> 好在乾隆并不想興起大獄,他的一舉一動,背后都有深謀遠慮,不會因為一時喜怒,而打破自己的既定大框架。 接到張廷玉言辭悲切的回奏,怒氣有所發(fā)泄之后,他又發(fā)布上諭說,自己一直努力包容張廷玉,這次嚴旨斥責張廷玉,主要為打擊結黨之習,并不是真要打倒他個人,但其所為實不當配享太廟。 把張廷玉弄得灰頭土臉,名譽喪盡之后,筆鋒一轉,又說,雖然張廷玉不配配享,但是他做皇帝,向來仁至義盡,所以并不剝奪張氏配享之資格,因為配享是先皇所賜。但伯爵是自己所賜,張廷玉對自己既然沒有感情,何必要給他,因此要削去張的伯爵,以示懲罰。這篇奇文,把對父親遺命和張氏的不屑表達得淋漓盡致。 張廷玉一生的臉面,付之東流。辛苦一生,希望平安收場,沒想到最終卻弄得這樣尷尬難堪。志灰神喪之余,他只想趕快回鄉(xiāng),不料,就在張廷玉馬上要啟程之時,乾隆長子永璜去世了。 張廷玉曾經做過永璜的師傅,有師生之誼,因此必須參加喪禮,初祭后,喪禮告一段落,張廷玉上奏,要馬上啟程。不料這道奏折又一次令乾隆勃然大怒。乾隆對長子很重視,皇長子才過初祭,喪服未除,張廷玉就要南還,可見對皇室并不忠誠。乾隆又一次降下諭旨,舊事重提,認為毫無忠心的張廷玉不夠配享資格,事件的結果是:廷臣集議,大家一致認為張廷玉不應配享。于是張廷玉被皇帝明令取消配享資格,灰溜溜回到了老家。為了“配享”,張廷玉奮斗了一生,沒想到最后還是栽在了這個上面。四 回到老家的張廷玉心神俱疲。然而,噩運卻并未到此為止。張廷玉精神剛剛好轉,朝廷中就又出了一件禍事:他的親家四川學政朱荃,在母親去世后,為了掙點“考試補貼”,居然隱瞞母喪消息,“匿喪趕考”,為御史儲磷趾所參。 乾隆又一次想起了張廷玉。因為朱荃在仕途上起步,就是受了張廷玉的舉薦,何況張后來又和他做了兒女親家。處理了朱荃后,乾隆又發(fā)布諭旨,說張廷玉舉薦此人,并與之結親,是在乾隆年間,“在雍正年間,伊必不敢如此”。張氏平日謹慎,深通遠禍之道,在雍正年間不會做出這樣的事,而在乾隆年間竟敢肆無忌憚至于此,這不是藐視朕嗎?他命張廷玉老實交代“公然與為姻親,是誠何心?” 乾隆對張廷玉的嫌怨之情,溢于言表,絕不容眼里摻一點沙子的乾隆決定,收回以往三代皇帝對張廷玉的一切賞賜,以示懲罰,并派出自己信任的內務府大臣德保,去執(zhí)行這個任務。 乾隆十五年八月,欽差大臣德保來到了張家,不由分說,竟以查找是否還有遺漏的賞賜物為名,開箱砸鎖,挖地三尺,抄了張廷玉的家。好在張廷玉持身之謹并非虛言,抄家過程證明張廷玉持身清正,并無太多財產。不過,德保卻帶走了抄家過程中翻出來的所有帶文字的東西:書籍、文章、信件乃至便條。 原來,德保出京之前,乾隆秘密囑咐,到了張家,一定要借查找皇帝賞賜字畫之名,嚴格檢查張廷玉的私人文件及藏書,看看其中有沒有對他的怨懟之詞。 由收繳賞賜之物變成了抄家,這一舉動引得舉國驚疑。毫無收獲的乾隆不得不下了道諭旨,說是德保弄錯了皇帝的旨意,他并沒有命人抄家。不過,大家都心知肚明,抄家是何等大事,德保不弄清楚,怎么敢貿然行事?就算德保是真的糊涂弄錯了,乾隆必加嚴譴,何能不追究責任?事實明擺著,就是想置張廷玉于死地。 雖然逃過了一死,但既已抄家,張廷玉名譽已徹底掃地。乾隆命張廷玉交代與朱荃這樣的卑污小人“公然與為姻親,是誠何心?”除了服罪,他更復何說?乾隆把張廷玉的奏折交給大臣們公議。大臣們一致認為,張廷玉犯了如此嚴重的錯誤,自然應該“革去職銜,交刑部定議,以為負恩玩法者戒!”乾隆畢竟是“寬仁之主”,發(fā)布上諭,寬免張廷玉的“罪過”,但免不了借題發(fā)揮,對張廷玉又痛斥一頓。 經過這場問罪,張黨完全被擊垮。張廷玉名譽喪盡,門生故吏各尋出路,如樹倒猢猻散,連吳士功這樣的死黨也投奔了史貽直。乾隆打擊朋黨,終于以全勝結局。 修煉了一輩子臣術,最后還是一敗涂地。經此打擊,張廷玉徹底灰心喪魄。他日日兀坐家中,不發(fā)一語。乾隆二十年,在家中茍活了五年,張廷玉終于死了。 消息傳來,乾隆也感到一絲悲痛。畢竟他們君臣相處了14年,回想起張廷玉一生的所作所為,他感覺自己對他確實苛刻了點。畢竟,張廷玉為大清辛辛苦苦工作了近50年。于是做出眷念老臣之姿態(tài),宣布寬恕張廷玉的一切過失,仍然命他配享太廟,恤典如常,謚文和。太廟那塊“冷豬肉”,被惡作劇般反復折騰多次后,終于又擺到了張廷玉的嘴邊,只是不知張廷玉是否死后有知。 |
|
來自: 山鄉(xiāng)武俠 > 《中國皇帝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