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好吃不過餃子”。對于北京人來講,餃子是再親切不過的美味了。
暑氣初蒸的頭伏,要美滋滋地吃上碗餃子,講究是“頭伏餃子二伏面”;七月初七七巧節(jié),要吃的是“七巧餃子”;朔風乍起的立冬,也要津津有味地吃碗餃子,老人們管這叫“安耳朵”,有道是“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大年初一,子時剛過,必得吃全素的“五更餃子”,為的是除舊歲迎新年;沒過幾天“破五”,過了年禧,不再忌諱,家家開始剁肉餡兒包餃子,或豬肉大蔥,或豬肉白菜,最地道的吃飯當然要數(shù)豬肉茴香,一口一個濃香肥潤的肉丸子,吃起來那叫一痛快!家里有人出遠門兒當然要餃子,這叫“出門餃子回家面”。而一句“過年了,我們吃餃子!”話語里又包含著多少力量,多少憧憬。
餃子,亦菜亦飯,吃法可謂是五花八門——蒸、煮、煎、炸、烘、煬、火鍋樣樣都成。餃子的餡兒更是可繁可簡,可葷可素,要問到底有多少種?恐怕誰也說不清。我在微博上做過一次調查,問:“您愛吃什么餡兒的餃子?”結果不到一小時回貼數(shù)百條。像什么韭菜大蝦、豆角豬肉、山芹菜豬肉、青椒雞蛋、牛肉蘿卜、羊肉大蔥、筍干黃花木耳餡兒、矯瓜蝦皮、西葫蘆雞蛋、玉米西紅柿……這些常見的餡兒料不下幾百種,還有樸素如西瓜皮餡兒,洋氣如黑松露梭魚餡兒,清雅如龍井茶餡兒,實惠的如大馬哈魚餡兒,別致的如韓國泡菜餡兒等等,變化多端的餡料正如斑斕多彩的生活般五味雜陳,真可謂“包羅萬象”,品不盡,說不完。最有意思的是中國烹飪大師白常繼先生,他說印象最深的是大井酸漿豆腐店的臭豆腐餡兒餃子,臭香臭香的,頭天吃了第二天還臭著呢。
餃子可以作為餐廳里席面上的一道菜,甚至可以作為鎮(zhèn)店名肴。當年老北京著名餐館八大樓中鴻興樓的看家菜正是薄皮大餡的餃子。普通人用一兩面只能包出幾個餃子,而鴻興樓的師傅用一兩面卻能包出二十多個來??梢娔敲婧偷糜卸嘟畹?。那里的餃子餡料更是豐富之極——肉的、素的、甜的、咸的、魚蝦海參的、雜色什錦的……能有上百種之多。這么說吧,只要顧客點,沒有不能應的。最絕的是煮餃子用的不是清水而是高湯,煮得的餃子一口咬下去,能把人渾身上下每個汗毛孔都香個透。
不過提起熱騰騰的煮餃子,人們常常聯(lián)想到的不是餐廳,而是溫暖的家——也許是年三十熱熱鬧鬧的家宴,也許是小炕桌上的其樂融融,還也許是媽媽親手塞在書包里的那個熱乎乎的飯盒……一口一個,越吃越美。這種最能體現(xiàn)農(nóng)業(yè)文明儲藏文化,盡顯包容之美的吃食,似乎天然的和家聯(lián)系在一起。曾經(jīng)有一次,一個朋友說想吃豬肉白菜餡兒的餃子,我說:“那簡單,咱們去餃子館吃就是了?!迸笥汛鸬溃骸帮堭^里吃的也能叫餃子嗎?只有家里包的才是!”(摘自三聯(lián)書店《京味兒食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