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著名女作家伊薩克·迪內森;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 第二個問題是婚姻。 布洛爾艷遇無數(shù),又揮金如土,把凱倫娘家提供的、本該用在農(nóng)場上的資金揮霍一空。他也許不算個壞人。在那個時代,他的輕浮好色、酗酒貪杯,都是可以原諒的“男人的錯”,但他終于在1919年提出離婚,凱倫不同意,且努力想挽回婚姻,甚至想與布洛爾生個孩子。但終于在1921年正式分居,1925年離婚生效。這段婚姻破裂中,凱倫算是無辜方,據(jù)她弟弟托馬斯說,凱倫對性的態(tài)度“極端保守”,沒有資料能證明她在正式分居前有過外遇。 第三個問題是孩子。凱倫一直沒有孩子。她發(fā)表《走出非洲》時用的筆名是“以薩克·迪內森”,有評論家認為“以薩克”是出于《圣經(jīng)》里的以掃。上帝憐恤亞伯拉罕與妻子撒拉無子,準讓撒拉生育,當時撒拉已經(jīng)90歲,覺得不可能,說“我和我主都老了”,大笑,后得子,取名“以掃”,便為“大笑”意。 此觀點不知出處何處,凱倫自己從來沒這么說過。但多少不是空穴來風,側面證實了她求子之心的強烈。在她與家人的信件里發(fā)現(xiàn),她曾兩次懷孕,一次為1923年,另一次為1926年。報過喜訊之后,就是一封神傷的信:“我不知道如果真有了孩子會如此,也永遠不會知道了……”發(fā)生了什么?是自愿流產(chǎn)還是被迫墮胎?幸好傳記作家傾向于前者。 第四個問題是感情生活。1918年,凱倫與丹尼斯·芬奇·哈頓在穆海迦俱樂部認識,丹尼斯成為他們夫婦共同的朋友。直到1925年,凱倫正式離婚后,丹尼斯住進她家。即書中提到的“丹尼斯·芬奇-哈頓在非洲除了我的農(nóng)場之外,沒有別的住址。每兩次遠征狩獵期間,他總住在我家,他的書和唱片都存在這里?!?/p> 這是否意味著我們這個時代的同居?難說。 凱倫一直用“友誼”形容這段交往?!兑购轿黠w》的女作者柏瑞爾·馬卡姆是丹尼斯的朋友,始終認為他與凱倫之間沒有性關系,因為丹尼斯是同性戀。但凱倫的孩子確實是丹尼斯的,她與丹尼斯商量過。而丹尼斯的答復是:“或者,你可以把‘丹尼爾’刪掉?!钡つ釥柺沁@個可能出生的孩子的名字嗎?刪掉是指墮胎嗎?傳記作家爭論不休,但有一點可以確定,丹尼爾從來沒打算跟她結婚。 不過有一件事,丹尼斯做得很仗義。那是1928年,威爾士親王訪肯,布洛爾·布里克森男爵和丹尼斯一道負責接待。布洛爾已經(jīng)再婚,殖民地上出現(xiàn)了新的男爵夫人,可想而知凱倫的微妙地位。顯然是為了幫她撐門面,丹尼斯想辦法安排了威爾士親王對農(nóng)場的訪問。這次到訪對凱倫很重要,她在書中幾次提到。 這是愛情嗎?凱倫的死忠粉強烈反對電影《走出非洲》里面的描寫,堅持認為凱倫不曾“迷戀”丹尼斯,而是:“她愛丹尼斯,但她也愛非洲大陸,原住民和野生動物?!睈鄣降子袔讉€名字?愛與愛,是否完全一樣? 第五個問題,其實是這一切問題的核心:經(jīng)濟問題。18年來,農(nóng)場一直虧損,原因有布洛爾早期的揮霍,蝗災、旱災,1923年的咖啡加工廠火災,一戰(zhàn)帶來的經(jīng)濟衰退,國際匯率大幅變更,咖啡價格下降,農(nóng)場上不斷變換經(jīng)濟作物。但根本原因:凱倫不懂農(nóng)業(yè)。 她在書中幾度抱怨說:農(nóng)場地勢太高,不適于咖啡。沒錯,科學家們后來證實了她的農(nóng)場確實不適于咖啡,因為地勢太低了——這是個笑話嗎?當然,如果不是發(fā)生在你我或者我們愛的人身上。 能怪她嗎?不。她是被當作女結婚員培養(yǎng)長大的,從來沒想過要當女農(nóng)業(yè)科學家。 至于其他的問題:比如說在英國殖民地上,作為外國人,又被誤會是親德派,受到的冷落排擠;長期的無依無靠,身與心的極端孤獨;還有1917年,她表妹兼最好的女友自殺身亡;1921年,她唯一的姐姐因病去世。 弟弟托馬斯來農(nóng)場考察過之后,認為已經(jīng)無回旋余地。1931年,她的家人強烈要求她賣掉農(nóng)場。她屈服了,農(nóng)場已經(jīng)出手,她還在處理未盡事宜時,丹尼斯因飛機墜毀身亡。 一切都結束了。 返回丹麥后,新的考驗還在等待她。 在非洲期間,為了不讓自己沉浸于自憐,她一直沒停止過寫作。她已經(jīng)47歲,還是文壇新人,出版商認為書寫得不錯,但不想出“歐洲作家的處女作”。更有出版商根本一眼都不看:這早已是少年才俊的天下。 1937年,她52歲,《走出非洲》出版,她漸漸聲名雀起。隨即,二戰(zhàn)爆發(fā),丹麥被德國占領,成為二等公民的種種屈辱和不便,令她內心十分痛苦。戰(zhàn)爭也令出版業(yè)幾乎停滯,讀者讀者購買力極度下降,以前的版稅拿不到,新書難以出版。1942年寫的書,歷盡千辛萬苦、九牛二虎之力,才投寄到倫敦和紐約,連合同和校樣都看不到,書到底出版了沒有,有沒有讀者買?不知道。直到1945年戰(zhàn)爭結束。 和平了,多年筆耕不輟終于開花結果,她知名于天下,連瑪麗蓮·夢露都是她的粉絲,但,她的身體撐不住了,梅毒的后遺癥之一就是嚴重的神經(jīng)痛,令她寢食難安,體重跌到35公斤上下。1949年,她因胃潰瘍作了大手術,到1955年,她已經(jīng)嚴重進食困難。 1957年,她被提名諾貝爾文學獎,但無緣折桂。當年獲獎者是以《鼠疫》著稱的卡繆。 1962年,她在長期的病痛折磨里去世,具體死因為嚴重營養(yǎng)不良,終年77歲,而那時她已經(jīng)臥床多年,形同癱瘓。如果你要問她離開非洲后做了什么?就是一個標準的作家生活:寫寫寫寫寫寫寫,偶爾出去走走。沒有再婚,也沒有戀愛。 而她身后留下什么?《走出非洲》、《七個哥特式故事》、《冬天的故事》、《芭比特的盛宴》等等。 好了,現(xiàn)在你知道她向魔鬼要了什么嗎? 也許她什么也沒要。所謂與魔鬼立約,是西方一個源遠流長的傳說。帕格尼尼、莫扎特這類才華橫溢的藝術家,都有過類似傳聞。也許這一切,都不是凱倫自愿的選擇,而正如她在書中所說:“驕傲是對上帝創(chuàng)造我們時所懷期許的信仰。驕傲者能意識到這期許,接受使命且心領神會。對他而言,成功便是將上帝期許貫徹始終,并對自己的命運深為慶幸?!?/p> 在1955年丹麥發(fā)行的50克朗鈔票上,印著她的頭像。而她也是除皇室成員之外,唯一一個兩次出現(xiàn)在郵票上的人物,這兩次分別是1949與1966。 而關于國人最熟悉的她的作品:《走出非洲》,這是一部很特別的書。一方面,作者信筆拈來,想到哪里寫到哪里;另一方面,到了最后,你才恍然發(fā)現(xiàn)這里面暗含的結構,像《一千零一夜》般環(huán)環(huán)相扣。 同樣特別的,還有作者的無所不說和絕對的沉默。她明明是唯一的女主角,但是關于婚姻狀態(tài)、對孩子的渴求、身體的病患,都只在最萬不得已的情況下,透露一兩句。內斂羞怯到難以想象的程度。另一個角度,就是對所有非洲的細節(jié):雨季的咖啡花、園子里飛來的犀鳥、原住民小孩們的名字。一一道來,個個誠實無欺。 對她來說,何者為重,何者為輕?她不說,她讓讀者自己去尋找答應。 她的寫作風格,影響過許多作家,諸如約翰·厄普代克、娜依斯·寧、卡森·麥卡勒斯、彼得·赫格(以《情系冰雪》知名的丹麥作家),其中最著名的,是J.D.塞林格,在《麥田里的守護者》里面,多次提及《走出非洲》。 與她同時代的海明威,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曾表示:“這話我只對我的同胞講:作為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不得不說,真遺憾馬克吐溫和亨利·詹姆斯沒得過獎。更偉大的作家總是不會得諾獎。而如果獎項給了美麗的作家伊薩克·迪內森(凱倫·布萊克森的筆名),今天我會很高興,很高興很高興。”美國作家杜魯門·卡波特稱贊《走出非洲》是二十世紀最唯美的一部作品。 到底他們說的對不對,你會有自己的判斷。 (責任編輯:楊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