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拳內勁秘訣:大椎胯膝往上升,擦軀過腦龜背形;頭臂盆骨襠內降,上下連成蝙蝠形;骨盆代腿折疊式,大氣層層架此形;觸之即彈不勞意,方謂本能活力成。(摘自李虎心光筆記) 秘訣解: 拔背提胯、沉肩降骶;肩甲在大椎前下降至腋肋,大椎從后蹭背肌上升,兩者前后一下一上的互錯著爭開,錯開一大“空洞”,“意念”要放在兩者之間所產生的空間中。此是骨架所為,不要牽制肌肉。實際上,拔背含胸與沉肩基本相同,都是意在使大椎下的脊柱拉開成一個“洞”感。脊柱下沉,大椎“頂著一根竹竿”從腦后上升,使后腦縮于“大椎與脊柱”拉開后形成的“空洞”之中,在使用“嘴與手的高架”時,起到保護“頭和頸椎“的防震緩沖作用。此謂“虎豹(抱)頭”之意義所在,其目的是練就頸項強壯,富有波浪彈性,頭有依靠力。在大椎上升、大椎下的其它脊椎隨肩胛下降的同時,推動了盆骨從胯內下降到地面;大椎上升又同時帶動了胯膝從盆骨外圍上升到盆骨之上。這就形成了前降、后升的“龜背鶴身”之勢,但要有盆骨降到地面之感,以盆骨代替雙腿與上方的胯有“上下、前后、左右”波浪相爭的活力之感。實乃骶骨的縮伸波動,“落地六爭”的步法意義就指于此處意感。 蝙蝠的比喻,是“整體一塊”、“肌肉若一”的連整之“波浪活力”,是一動全動的整體發(fā)力。是以面打、塊打或六面錯綜之打,不是點打、線打的“一拳、一掌、一腳”局部用力之打。游龍白鶴戲,渾浪似蛇驚;蓄勢成折疊,觸之有彈性。要進入這種狀態(tài),養(yǎng)成自然的激情。 脊椎的兩頭拉伸:大椎帶胯上升過后腦而護頸,胯下的“盆骨”帶“大椎下的脊椎”下降而代腿波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