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作品簡介 《興福寺半截碑》為唐代興福寺僧人大雅等集晉王羲之行書所刊碑刻。此碑又稱《吳文碑》或《鎮(zhèn)國大將軍吳文碑》。721年(開元九年)立于長安,徐思忠等刻字,菩提像一鋪為居士張愛造。因出土?xí)r僅存下半截,故稱“半截碑”,久棄置西安城南城隍廟中。明萬歷間,王堯惠見之,語郡守移至西安泮宮,始顯揚于世。此碑存35行,殘存每行23、24、25字不等,中空3行,現(xiàn)存于陜西省博物館碑林。碑身兩側(cè)浮雕陰文花朵,一鳳立于花葉,葉兩邊各立一人,下一佛騎獸也立于花葉。左側(cè)佛向后,右側(cè)向前,刻藝精湛。 作品說明 今人楊震方先生在《碑帖敘錄》中以為,碑殘字中“公諱文”上一字作“吳”字,有稱《吳文斷碑》者。但 非“吳”字,以文法論,上句末當為“矣”字,因此稱《吳文碑》不正確。然此說相延已久,以至于馬子云和施安昌先生所著的《碑帖鑒定》一書也稱其為《鎮(zhèn)國大將軍吳文碑》。 此碑于明萬歷間發(fā)現(xiàn)后就有傳拓,是謂初拓。初拓第廿行“四序”之“四”字完好。清初拓本,“四”字損而可辨。以后其中二筆與右半已損連,又二十五行“瘞將軍于地下”之“軍于”二字筆道未損。方藥雨先生在《校碑隨筆》中認為舊拓八行,“斷裁”之“斷”字、“斤”部未損。亦云:廿七行“及厭麈滓”之,“及”字應(yīng)是“乃”字,出土初拓本尚未泐成“及”字。可見對此碑拓本鑒定之方法,各家并不相同。 因其在書法史上的重要性,該碑屢經(jīng)翻刻或出版,解放前文明書局、日本博文堂、骎骎堂《書苑》七卷十二期影印者,皆翁方綱跋本,惜有描填。藝苑其賞社珂版和愛儷園珂版影印者均為稍舊拓本,日本二玄社也將稍舊拓本輯入《書跡名品叢刊》中,上海書畫出版社亦于2000年將此碑出版。 作品欣賞 全拓本的石紋不經(jīng)修飾,原味極濃,可惜每行開始的一些半殘字被剪除,印版反差偏高。如果能比較兩本原拓,便可看出是否被碑賈修飾過。 試和蘭亭神龍本、圣教序北宋拓本相比,大雅的勾勒功夫不稱極致,而是存形尚意,集得似乎一人同時寫成。所以,臨圣教序者如果兼臨此碑,也許能將大王書訣更快消化,轉(zhuǎn)成己用。《興福寺半截碑》行氣流暢,摹刻精良,為研習(xí)王羲之書法之重要碑刻。清代楊賓謂唐代集王書者有十八家,推《圣教》為第一,《興福寺》僅次于《圣教》。安世鳳在《墨林快事》中稱“大雅乃興福寺僧,故世謂之《興福帖》,其集王字,顧獨得其精神筋力,儼如生動,不比懷仁,只得其形模,并其古澹之趣而已,是以書家重之?!睏钫鸱较壬鷮ζ滟澷p有加,《集字圣教序》認為,時代離王羲之不遠。碑字亦低劣,但由和諧而書,自有其優(yōu)越興福寺半截碑之處。又因在結(jié)體上亦有優(yōu)點,故很難定其優(yōu)劣。愚以為興福寺選字摹刻雖不及圣教,但結(jié)字和字與字之間的映帶關(guān)系似可勝出。 作者簡介 王羲之(303—361),東晉書法家,字逸少,號澹齋,漢族,祖籍瑯琊臨沂(今屬山東),后遷會稽(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后為會稽內(nèi)史,領(lǐng)右將軍,人稱“王右軍”、“王會稽”。其子王獻之書法亦佳,世人合稱為“二王”。代表作品有楷書《黃庭經(jīng)》、《樂毅論》、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蘭亭集序》、《初月帖》等,被后人譽為“書圣”。361年(東晉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稱紫藤山),其五世孫衡舍宅為金庭觀,遺址猶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