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發(fā)現(xiàn)薩伯森一手稿前一段時(shí)間,在福州發(fā)現(xiàn)雁門薩氏十七世薩伯森一手稿。該手稿裝在一信封中,信封上寫有“為梅芬閣主秋植先生著之 壽山石資料”。該手稿一千余字,全文如下: 略談壽山石 伯森 壽山石是福州特產(chǎn)之一。歷史悠久,中外聞名。略談如下: 壽山石,學(xué)名凍石。亦有稱為臘石、塔石、壺石、滑石、石鹼石者。石之色澤,五彩具備。佳者溫潤晶瑩,璀璨奪目。 壽山石產(chǎn)于福建省閩侯縣東北壽山,及其附近月洋、芙蓉墩洋、坦洋、柳坪各鄉(xiāng),與毗鄰連江縣境之山嶺間。 壽山、芙蓉山、奇艮山、牛角山、九茶山、大高山、小高山、都靈坑、月尾溪、水晶洞、吊筧等地多產(chǎn)之。 品名。舊分田坑、水坑、山坑三大類。通俗,但別為細(xì)石、粗石而已。共有田黃、田白、黑田、紅田、橘皮黃、雞卵黃、連江黃、艾綠、田藍(lán)凍、魚腦凍、鴿眼砂、瓜瓤紅、都靈坑、岱下黃、白壽山、壽山紅、白高山、高山黃、紅高山、高山凍、瑪瑙紅、豆青綠、桃花凍、虎皮凍、牛角凍、奇艮紅、柳坪紫、月尾紫、九茶巌、白芙蓉、芙蓉青、芙蓉黃、檳榔、吊筧石,等等,四五十種。 壽山石宋代已開采。淳熙九年梁克家所著《三山志》已有記載。是見于文獻(xiàn)之始。 相傳,宋時(shí),故有坑,官取造器。居民苦之。輦致巨石塞其坑,乃罷貢。證之黃干壽山詩,有“石為文多招斧鑿”之句或可信。又傳,明太祖時(shí),曾命內(nèi)監(jiān)駐節(jié)壽山,專采田黃。其說,吳證。適崇禎間,復(fù)行采取。清,康熙初,郡人陳日浴,大事發(fā)掘,載致京師,聲價(jià)倍重。未幾,耿精忠鎮(zhèn)閩,竟是“役萬指傭千夫”,盡括精華而去。厥后,僅有鄉(xiāng)農(nóng)、石戶,零星鑿取,為量無多。 壽山石之專著,有,明卞鼇《壽山石記》。清高兆《觀石錄》、毛奇齡《后觀石錄》、鄭杰《壽山石譜》。近人,梁津《閩侯縣壽山及月洋凍石礦》,龔綸《壽山石譜》,陳子奮《壽山印石小記》,張俊勛《壽山石考》、鄭麗生《壽山石資料匯編》。龔、陳、張、鄭四人皆余友也。又,郭則壽據(jù)陳宗恬口述而成《語石》一卷(郭亦余舊雨,陳宗恬乃彝鼎齋主人也)。其散見于明清方志及私家著述者尚多。 壽山石見于題詠者,宋,黃干,明,陳鳴鶴、謝肈浙、徐 火孛(注:電腦打不出該字),清,孫學(xué)稼、梅清、朱彝尊、查慎行、葉觀國、黃任、鄭洛英、吳玉麟、薩玉衡、萬鶚、倪印元、楊慶琛、曾元澄、翁吉、魏杰、楊浚、楊仲愈等,皆有詩(余亦有《壽山石歌》一首詠之。) 壽山石可琢為印章,可雕成器皿,亦可制硯。其主要用途是印章,故俗呼“圖章石”或“圖書石”。 治印制鈕之印人,清初,藍(lán)漣、楊玉璇、周彬、王矞生、陶碧、顏超、吳晉。乾隆間,林霪、謝曦。道光間,李振濤、作霖父子,薛文藻、陳德滋。同治間,劉永松。光緒間,陳宗烈、后則林清卿,而已。 余友工詩古文詞,善書畫而兼治印者,頗不乏人。已謝世者有陳子奮、林石廬、高茶禪、陳申侯、郭瞻衡等人。健在者有潘主蘭、沈覲壽、吳味雪、謝義耕、周哲文、劉曉村等人。至于后起之俊秀,更多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