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字三解
孝,為國人推崇了幾千年。《爾雅·釋訓(xùn)》說:“善父母為孝。”《說文解字》中關(guān)于“孝”的解釋是:“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薄墩撜Z·學(xué)而》中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蹦艺J(rèn)為:“孝,利親也?!薄俄n非子·忠孝》中道,孝即“家貧則富之,父苦則樂之”。經(jīng)歷過人生的許多事后,我便有了諸多感悟,對“孝”字也悟出了三解。
一解,“孝”字為三部分,一土一撇一子。一掬土即一墓,一撇為一幡,子自是后代子孫,引申即為一座墳塋插一幡壓在子孫身上。這用“孝”作束縛的傳統(tǒng),已經(jīng)影響了中國社會幾千年,終于演變?yōu)槌匀说亩Y教。子孫孝敬長輩是懼于社會輿論,是為獲得世俗的名聲。于是,衍生出郭巨埋兒、王祥臥冰一類愚不可及的荒誕故事。更有說不盡的割股療親的孝行,實(shí)在是對人性的摧殘,且有人以此名義殺人。曹操在《求賢令》中說只要有才能“不仁不孝”亦可用,卻又以“不孝”之名砍了孔融的頭。
二解,上為“老”部,下為“子”部。老子在上,兒子在下,老子騎在兒子頭上作威作福。這仍是封建禮教及傳統(tǒng)文化的糟粕,在許多人心里沉淀下來的意識。魯迅在《我們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一文中指出:“只需‘父兮生我’一件事,幼者的全部,便應(yīng)為長者所有?!敝两?,許多老子仍覺得,自己的權(quán)威被觸犯,即使不算忤逆,也是極不愉快的事。他們心目中的孝順狀是“三諫而不聽,則號泣而隨之”。可見事非也在孝順之后。
三解,仍作上下兩部,卻是兒女將父母頂在頭頂,并視為一種快樂和幸福。這算新解了,因?yàn)榕c傳統(tǒng)意義所言之孝狀相去甚遠(yuǎn),被算作孝,其實(shí)是愛。孝是講秩序、講表情的,要長幼有序,要長者慈、幼者恭。愛則是平等的,甚至看上去可能是長幼序亂。但剔除了一切社會因素,是父母與子女間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生命的自然狀態(tài)。我們講了幾千年的“孝”,便將情感異化為一種純理性的規(guī)范。我們羞于說愛,不屑于說愛,于是將生命中最重要的情感——愛,遺忘了。因此,我們只好時(shí)時(shí)以孝去要求子孫。其實(shí),一個(gè)人心中無愛,孝便只是辛苦的形式,而有愛,孝便實(shí)在是微不足道的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