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名稱】葛根芩連湯《傷寒論》 。
【組成配方】 葛根30g,黃連5g,黃芩20g,炙甘草5g 。
【功能主治】清泄里熱,解肌散邪。主治表證未解,邪熱入里證。 身熱,下利臭穢,胸脘煩熱,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舌紅苔黃,脈數(shù)或促。
【使用注意】虛寒痢疾禁用。
【用法用量】先煮葛根,水煎服。
【方劑摘錄】《傷寒論》
【現(xiàn)代運用】 急性腸炎、細菌性痢疾、腸傷寒、胃腸型感冒等證屬陽明里熱甚者。
【各家論述】
1. (《漢方簡義》) :方以甘平之葛根,能散陽邪,兼能起陰氣者,用至半斤,且先煮之,奉以為君。更以甘平之甘草,能緩中,以解風(fēng)熱之搏結(jié);苦平之黃芩,能療胃中熱,且以清肺止喘;若寒之黃連,取其形之生成相連屬,而名之曰連者,以清其自胃及小腸與大腸三腑,亦生成相連屬者之熱。得胃調(diào)腸厚,以止其利,更清心以止汗。且三物平配,胥聽令于既入胃又解肌、既散陽又起陰之葛根,不但誤入陽明之腑邪二解,而太陽之經(jīng)邪亦解。立方者圣乎而至于神矣!
2.(錄自《傷寒論方解》):本方是解熱劑而不是解表劑。前賢因葛根能協(xié)助麻、桂以發(fā)汗解肌,便誤認葛根為解表藥。但《本經(jīng)》只說它“發(fā)汗解表”。盡管《別錄》曾說它“解肌發(fā)表出汗”,但根據(jù)臨床經(jīng)驗,葛根必須在麻、桂配合之下,才可以起一些解肌發(fā)汗作用,否則只能解熱、解毒、解渴而已。本方里的葛根不配以麻、桂而配以芩、連,可見其主要作用是解熱而不是解表。如誤用于發(fā)熱而惡寒未罷的太陽病,就非但無效,反可能撤其熱而招致不良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