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篇?關(guān)于主升浪戰(zhàn)法的有效性問題(1)
——兼論股票投資的道與術(shù)
谷為陵
有位“空中加油”網(wǎng)友問我:“谷老師,有沒有什么方法可以預測什么股票是未來的牛股,因為牛股都是走出來以后大家才知道這是牛股,給人的感覺都是事后諸葛亮,主升浪能解決這一問題嗎?怎么解決?每個人買入股票都是希望它能走出主升浪,但希望跟現(xiàn)實相差太大了,以為能走主升浪的結(jié)果下跌了,以為不能走主升浪的結(jié)果走成了大牛股,有什么方法可以避免或減少這種走勢嗎?”
這位網(wǎng)友提出的問題是一個很根本性的,也是很尖銳的問題。如果換一個角度看,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在問主升浪戰(zhàn)法的有效性。要回答主升浪戰(zhàn)法是否有效,就要再換一個角度問問,股票投資是否存在必然的邏輯?如果存在必然的邏輯,那么,就能夠找出正確的應對方法,假若不存在必然的邏輯,則沒有正確的方法應對。
我以前談到過,經(jīng)過我多年的股票實戰(zhàn)和理論探索,我逐漸認識到,股票投資是存在一定的邏輯關(guān)系的,循著這個邏輯關(guān)系,能夠提煉出應對市場的有效方法。股票投資最重要的邏輯,就是股價存在定價體系。定價體系是揭示價格是否合理的系統(tǒng),但價格是否合理,跟誰去比較呢?只有跟價值去比。所以,定價體系界定了價格與價值的關(guān)系,它只包含兩個變量,一個是價值,另一個是價格,其中,價值是基礎(chǔ),價格是圍繞價值波動的。
依據(jù)定價體系,就可以發(fā)現(xiàn)股價的定價是否合理,是被高估了,還是被低估了,從而可以從中發(fā)現(xiàn)投資機會?,F(xiàn)在有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價格圍繞價值波動,其依據(jù)是什么,或者說,價值對于價格的作用,是通過什么實現(xiàn)的呢?就像地球圍繞太陽運動,一定是有某種力量或者媒介在起作用的,我們現(xiàn)在知道這個力量或者媒介就是萬有引力。那么,價值影響價格的力量或者媒介是什么呢?就是信息!價值是通過信息影響價格的,或者說,價格波動是完全受信息影響的結(jié)果。我所說的信息,不是僅指基本面信息,而是基本面、市場面和技術(shù)面信息的總和。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結(jié)論,它是股票投資與投機的基礎(chǔ)。
根據(jù)價格對于信息的不同的反應程度,可以將市場分為有效市場和無效市場,這兩類市場將決定投資者最終的命運。
所謂有效市場,是指能夠?qū)τ谛畔⒆龀鲅杆俚姆磻氖袌觯蓛r包含了一切信息,它是一個正確定價的市場,投資者無法根據(jù)信息獲得額外收益,沒有人能夠戰(zhàn)勝市場。其中的強式有效市場,投資者甚至無法根據(jù)內(nèi)幕信息獲得額外收益,通過主動投資去戰(zhàn)勝市場是不可能的,于是,有效市場理論的倡導者們就發(fā)展出了指數(shù)化投資的方法?!堵饺A爾街》作者馬爾·基爾就是指數(shù)化投資的擁躉。但長期的市場運行證明,強式有效市場在整體上上是不存在的(但局部存在),因為人們可以利用內(nèi)幕信息與其它信息獲得額外收益,另外,巴菲特、索羅斯、彼得林奇等許多大師們,能夠在長期獲得超出市場平均水平的收益,也是對于強式有效市場的否定。
與強式有效市場相反,無效市場是指對于信息不能做出迅速的反應的市場,股價不包含信息,它是一個錯誤定價的市場,具有非凡洞察力的投資者通過主動投資去戰(zhàn)勝市場是可能的。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笑稱股市為“市場先生”,他認為“市場先生”是一個間歇性神經(jīng)病的患者,在情緒低迷時,就把市場搞熊,而情緒高漲時,就將市場搞牛,至于他什么時候高興,什么時候不高興,沒有人能知道。但格雷厄姆認為,聰明的投資者可以利用“市場先生”的這種病態(tài)反應獲利——每當“市場先生”不高興,打折甩賣股票的時候,你就買進,可以抄到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板價;而在 “市場先生”亢奮,高價收購股票的時候,你就賣出,可以賣到令人血脈噴張的天花板價。事實上,所有的價值投資者就是利用市場的錯誤定價獲利的,假若市場真的有效,那么,就不存在股價低估的機會,也不存在股價高估的可能,超額收益就不存在。當然,無效市場提供的只是原料——錯誤定價,無效市場并不一定意味著所有參與者都會是贏家。如果價格可能出現(xiàn)嚴重錯誤,那就意味著有發(fā)現(xiàn)便宜貨或價格過高的股票的可能。相對于買得劃算的人來說,一定有其他人賣得太便宜了;而相對于賣的稱心的人來說,一定有其他人買的太貴了。至于誰是贏家,誰是輸家,取決于他們所掌握的技術(shù)的不同,掌握技術(shù)好的,就能夠戰(zhàn)勝市場,當大贏家,技術(shù)不好的,就只能被市場剪羊毛,成為輸家。
什么是市場的本質(zhì)?價格與價值的關(guān)系,價格與信息的關(guān)系就是市場的本質(zhì)。當然,市場的實際情況要比簡單的有效和無效劃分更復雜一些,市場一般會在無效市場和強式有效市場之間波動。若將無效市場的有效性設(shè)為0,強式有效市場的有效性設(shè)為1,則市場的有效性是在0與1之間波動的。即,根據(jù)市場的不同有效性,可將市場細分為無效市場(0)、弱有效市場(0.25)、半強式有效市場(0.5),強式有效市場(1)等。股市的復雜性在于,一是同一個市場,在不同的時期,會分別表現(xiàn)為不同有效性的市場;二是在一個特定時期,市場雖然從整體上會體現(xiàn)為某一種有效性的市場,但其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卻不均衡,某些板塊或者股票會體現(xiàn)出與市場不一致的有效性,此所謂相對于市場的分化,利用這種分化,投資者可以獲得戰(zhàn)勝市場的機會。
根據(jù)市場的不同有效性,就發(fā)展出了兩種基本的操作方法:一是長期價值投資,二是短中期操作。這兩種方法,不管是從理論上,還是從方法上,都是截然不同的。
價值投資有三個顯著的特征:一是長期性,所有的價值投資都是長期的,沒有中期的,更沒有短期的,假若某些人自詡為價值投資者,但實際上在市場中搏短線,那他們就一定不是價值投資者。二是只重企業(yè)價值,不重股票價格。巴菲特在選股時,是先看股票的財報,不讓人告訴他股票價格。在根據(jù)財報選中某些股票后,他會親自給這些股票估值與定價,假若這些股票的實際股價要比他的定價高,那么,他會再等等;假若實際的股價要比他的定價低,那么,他會考慮買入。三是在買入時,會考慮充裕的安全邊際。這個安全邊際的最低標準,就是股票未來的長期年均分紅回報率不低于長期國債收益率。價值投資的這些特征,實際上就隱含了一個標準的選股原則,那就是要選現(xiàn)在股價合理,且在今后5~10年以上能夠穩(wěn)定或者高速增長的股票。
我以前說過,這類價值股應該是那些市盈率低于10倍,且今后5~10年以上的年均凈利潤增長率高于10%的股票,它們在牛市中是沒有的,因為在牛市里股票股價都會有高估的現(xiàn)象,它們只能存在于大熊市的末期。所以,從選股的原則和方法,就自然推導出長期價值投資方法,就是在大熊市里選擇那些股價隨著大盤暴跌的價值股。這類價值股的基本面并沒有任何變化,但隨著股價的下跌,其估值卻大幅下降,這就是絕好的投資機會。于是,我們總是看到巴菲特趁股市大跌、價值股股價大跌的時候重拳出擊,大肆抄底,其經(jīng)典案例包括1974年在美國熊市抄底,1987年10月在美國股市崩盤時抄底可口可樂,在2004年以1.4港元抄底中國石油,在2008年底以50億美元抄底高盛等。與其說巴菲特是投資大師,還不如說他是一個抄底大師。在全球范圍來看,敢于連續(xù)半個世紀在股市崩盤、股價暴跌時動用巨資抄底的,全球恐怕就是只有巴菲特一人而已。
巴菲特為什么會成功?而有些抄底者為什么會死掉?這又是一個很深刻的問題。我認為巴菲特能夠長期成功有兩個關(guān)鍵因素:
一是他始終如一地選擇那些有足夠安全邊際的、有長期成長價值的企業(yè),這使得他的選股風險極小。很多抄底者的失敗,就是在于選股不嚴格,有很強的投機心理。我以前談到過米勒的Legg Mason基金的成敗,該基金自1990年至2005年,連續(xù)15年戰(zhàn)勝標準普爾,超越了彼得?林奇連續(xù)13年戰(zhàn)勝大盤的記錄,年均收益約30%!在美國所有大盤基金中排名第一。米勒的投資模式,就是價值投資。彼得·林奇說:“購買股票的最佳階段是在股市崩潰或股價出現(xiàn)暴跌時”。米勒一直就是這樣做的,他特別善于在那些“好股票”暴跌時抄底,屢試不爽,他的錢就是這樣賺的。但至2008年底,米勒卻遭遇了滑鐵盧,Legg Mason基金因慘敗而最終清盤。米勒為什么失???我們看看他在2008年抄底了那些股票就知道了:
貝爾斯登:從30美元跌至2美元
房地美:從30美元跌至2美元
花旗集團:從60美元跌至2美元
AIG:最終幾乎破產(chǎn)
美林:最終破產(chǎn)清盤
米勒基本上都是在上述股票股價暴跌50%之時開始抄底的,最終結(jié)果可想而知。
我們現(xiàn)在要問一個問題:為什么巴菲特沒有買入以上的股票?更讓人迷惑不解的是,在金融股的一片哀鴻遍野之中,為什么巴菲特獨獨選中了高盛,而沒有買入美林?要知道,美林曾管理著2萬億美元的資產(chǎn),其實力和名氣并不比高盛差。這是因為巴菲特要比米勒運氣好嗎?我不這樣看,我認為巴菲特要比米勒更穩(wěn)重。事實說明一切。巴菲特買入高盛時,選擇的是優(yōu)先股,不僅高盛承諾給予巴菲特每年10%的固定回報,還承諾在買入5年后,只要股價低于巴菲特的買入價,高盛可以按買入價格進行回購;而假若股價上漲到巴菲特的買入價之上,則巴菲特有權(quán)選擇將優(yōu)先股轉(zhuǎn)成流通股而獲得溢價收益。這就是說,巴菲特買入高盛股票后,除非高盛破產(chǎn),否則,巴菲特沒有任何風險。但高盛會破產(chǎn)嗎?在巴菲特沒有借給它50億美元之前,有這種可能性,但在巴菲特借給它50億美元,解了燃眉之急后,就再無破產(chǎn)的可能性。這是一種互惠互利的關(guān)系,這就是巴菲特的厲害之處。顯然,與巴菲特的老辣相比,米勒對于價值投資的理解層次還是嫩了很多。
二是美國股市長期走牛。這個問題也很重要。當“市場先生”情緒低落,甩賣股票時,巴菲特撿到了便宜貨,這個“便宜貨”本質(zhì)上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一是相對于以前的高價而言,它現(xiàn)在是“便宜貨”;一是相對于未來的高價而言,它現(xiàn)在是“便宜貨”。但問題是,未來有無高價,是誰決定的呢?主要還是那個“市場先生”。只有當那個“市場先生”再次情緒高漲,開始高價收購股票的時候,“便宜貨”就身價倍增了,巴菲特就能夠賣個好價格。而假若“市場先生”長期情緒不高,就像日本股市一直熊個20多年,那巴菲特恐怕捂上10年8年也賺不到什么錢。有人說,以10倍市盈率買到的增長股,還怕股價不漲?還真的怕。我們的銀行股的凈利潤這幾年一直持續(xù)增長,你若在它們10倍市盈率的時候買進,最終它們的市盈率能夠跌到3~4倍,讓你賠掉60%~70%,你不害怕嗎?既然是股票,就不能不看“市場先生”的臉色。巴菲特敢于抄底,他是有底氣的,其底氣就來自于美國股市長期處于牛市,或者說大多數(shù)時間是處于半強式有效市場狀態(tài),能夠?qū)τ谛畔⒆龀龃笾抡_的反應,那些好股票的價格最終能夠反映出價值的情況。巴菲特抄底,是利用了美國股市不多見的定價錯誤的時機,但美國股市會很快自我糾錯,這個糾錯的過程,就是價值回歸的過程,也是巴菲特的獲利過程。所以,即使在美國股市這樣成熟、規(guī)范的市場,“市場先生”也會偶爾出現(xiàn)定價錯誤,這給巴菲特提供了極好的機會。 (未完待續(x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