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太平御覽卷611-卷620

 永生道人的附館 2013-05-05
(2012-09-06 08:24:46)

太平御覽卷611-卷620

【宋】李 昉  等奉敕撰

   ●卷六百一十一 ◎?qū)W部五

  ○勤學(xué)

  《史記》曰:蘇秦,洛陽人。與魏人張儀同師鬼谷先生。讀書至睡,秦輒引錐刺股,血流至踝。

  《漢書》曰:董仲舒,廣川人。景帝時為博士。少耽學(xué)業(yè),下幃讀書,弟子傳以相受,莫見其面。十年不窺園圃,乘馬三千年不知牝牡。

  又曰:路溫舒字長君。父使牧羊,溫舒取澤中蒲截以為牒,編用寫書。

  《后漢書》曰:桓榮字春卿,沛國龍亢人也。少與兄元卿俱在田捃拾,而榮開書讀之,講誦不息。元卿嗤榮曰:"但自苦氣力,何時復(fù)施用乎?"榮笑不應(yīng)。日夜不倦。世祖聞,召拜議郎,使入教授太子,帝稱善曰:"得生幾晚。"后為太子少傅。帝賜其車馬衣服,榮得之,陳於庭,謂父兄曰:"此吾稽古之力也。"元卿嘆曰:"我本農(nóng)家子,豈意學(xué)之為利乎?"

  又曰:法真隱居大洋,講論術(shù)藝,歷年不窺園圃。

  又曰:何休作《公羊解詁》,覃思不窺園者十有七年。

  又曰:趙昱常就處士東莞綦毒公受《公羊傳》,至歷年潛思,不窺園門,親疏稀見其面。

  又曰:張霸字伯饒,成都人。好學(xué),七歲通《春秋》,復(fù)欲進馀經(jīng),父母曰:"汝小,未能也。"霸曰:"我饒為之。"故字伯饒。四遷侍中。

  謝承《后漢書》曰:戴封字平仲。年十五,詣太學(xué),師事東海申君。申君卒,送喪到東海,道經(jīng)其家,父母以封當(dāng)還,豫為娶妻。封蹔過拜親,不宿而去。

  又曰:高鳳字文通,南陽祭人。家以農(nóng)畝為業(yè),而勤學(xué)專精讀誦。妻嘗之田,曝麥於庭,令鳳護之,懼雞,以竿授之。時天暴雨,而鳳持竿讀書不覺,潦水大至,流其麥矣。

  又曰:《袁閎傳》:黃巾賊起,攻沒郡縣,百姓驚散。閎誦不移。賊相約語,不入其閭。鄉(xiāng)人就閎避難,皆得全免。

  又曰:曹襃博雅疏通,尤好禮事。常感朝廷制度未備,慕叔孫通為漢禮儀,晝夜研精,沉吟專思:寢則懷抱筆紥,行則誦習(xí)文書;當(dāng)其念至,忘所之適。

  又曰:承宮少孤,年八歲,為人牧豕。鄉(xiāng)里徐子盛者,以《春秋經(jīng)》授諸生數(shù)百。承宮過息廬下,樂其業(yè),因就聽經(jīng),遂請留門下。

  《續(xù)漢書》曰:宮過徐子盛,好之,因棄其豬而留聽經(jīng)。主怪其不還,求索,得宮,欲笞之。門下生共禁止,因留之,為諸生拾薪執(zhí)苦數(shù)年,勤學(xué)不倦。

  又曰:崔琦字子瑋,濟北相瑗之宗也。引古今成敗以誡梁冀,冀不能受,乃作《外戚箴》,又作《鵠賦》以為諷。后除臨濟令,不敢之職,解印而去。冀令刺客求之,見琦耕於陌上,懷書一卷,息輒偃而詠之。刺客賢之,以實告琦,因得脫走。

  又曰:荀爽字慈明,幼好學(xué)。太尉杜喬見而稱曰:"可為人師。"爽遂耽思經(jīng)籍,慶吊不行,征命不應(yīng)。

  司馬彪《續(xù)漢書》曰:杜喬字叔榮,累祖吏二千石,以孝稱。雖二千石子,常步擔(dān)求師。

  又曰:李固少有俊才,雅志好學(xué),為三公子,常躬步驅(qū)驢,負(fù)書隨師。

  《魏志》曰:楊浚同郡王蒙少孤,為人仆隸。年十七,見使牧羊,而私讀書,因獲捶楚??∶榔洳牛蹿H著家中,聘娶立屋,然后與別居。官至散騎常侍。

  《魏略》曰:常林少單貧,為諸生。耕帶經(jīng)鋤,其妻自擔(dān)餉饋之,相敬如賓。

  又曰:賈逵字梁道。好《春秋左傳》,及為牧守,常自課讀之,月一遍。

  《蜀志》曰:譙周字元南。耽古篤學(xué)。家貧,未嘗營產(chǎn)業(yè)。誦讀典籍,欣然獨笑,以忘寢食。研精六經(jīng),頗曉天文,而不留意諸子文章,非心所存。

  《吳志》曰:魯肅為人方嚴(yán),寡於玩飾。治軍整頓,禁令必行。雖在軍陣,手不釋卷。

  又曰:闞澤字德潤,山陰人。常為人傭書,所寫畢,誦之亦遍。

  虞溥《江表傳》曰:張纮事父至孝。居貧,躬耕稼,帶經(jīng)而鋤,孜孜汲汲,以夜繼日,至於弱冠,無不窮覽。

  《晉書》曰:王育少孤貧,為人傭,牧羊豕。近學(xué)堂。育常有暇拾薪,以雇書手抄書,合截蒲以學(xué)書,日夜不止。亡失羊豕,其主笞之,育甚有慚色,將鬻已以償。於是許子章聞而嘉之,代育還羊豕,給其衣食,令育與其子同學(xué)。育遂博通經(jīng)史,仕偽漢,官至太傅。

  又曰:車胤字武子,南平人。勤學(xué)不倦。家貧,嘗不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shù)十螢火蟲以照書。

  《晉中興書》曰:孫盛字安國,為秘書監(jiān)。好學(xué),自少及長,常手不釋卷。既居史官,乃著《三國晉陽秋》。

  又曰:劉寔,長不滿七尺,精學(xué)不倦,雖居官職,至於皓首,手不釋卷。

  崔鴻《春秋前燕錄》曰:豫州刺史張怖字文祖,清河武城人也。怖少孤貧,隨母長於舅氏,令其牧牛。怖幼而好學(xué),事母以孝聞。每日必於牧暇采樵二束、菜二本,一以供母,一以雇人書。晝則折木葉學(xué)書,夜則以所書者。

  《宋書》曰:沈攸之字仲達,晚好讀書,《史》《漢》事多所諳憶。常嘆曰:"早知窮達有命,恨不七年讀書。"

  又曰:鄭鮮之字道子,滎陽開封人。鮮之下帷讀書,絕交游之務(wù)。

  又曰:王歆字休泰,瑯琊人。家貧好學(xué),嘗三日絕糧,執(zhí)書不輟。父母家人或謂之曰:"困窮如此,何不耕農(nóng)為求活乎?"歆答曰:"我當(dāng)以典籍自耕耳。"武帝以其博學(xué)有文才,累遷中書侍郎、揚州牧。

  《后魏書》曰:甄琛,中山人也。舉秀才,入都累歲,常以弈棋,通夜不止。手下蒼頭奴,常令執(zhí)燭,或時睡,則加杖之,如此非一。奴不勝痛楚,乃曰:"郎君辭父母仕官,若為讀書執(zhí)燭,不敢辭罪。今博弈,是何事也?"琛惕然大慚,遂寫書,研習(xí)經(jīng)史,聞見日優(yōu),仕至侍中。

  蕭子顯《齊書》曰:顧歡字景怡,吳郡鹽官人也。年六七歲,書晝甲子,有簡三篇。歡推計,遂知六甲。家貧,父使驅(qū)田中雀,歡作《黃雀賦》,雀食稻過半。父怒,欲撻之,見賦乃止。鄉(xiāng)中有學(xué)舍,歡貧,無以受業(yè),於舍壁后倚聽,無遺忘者。八歲誦《孝經(jīng)》、《詩》、《論》。及長,篤志好學(xué)。母年老,躬耕誦書,夜則燃糠自照。

  又曰:隱士沈驎士,遭火燒書數(shù)千卷。驎士年過八十,耳目猶聰明,手以反故抄寫,燈下細(xì)書,復(fù)成二三千卷,滿數(shù)十篋。

  《南齊春秋》曰:江泌字士清。少貧,晝?nèi)枕綄?,夜讀書,隨月光握卷升堂。

  《北齊書》曰:杜弼字輔玄。高祖令弼帶州驃騎府長史。弼性好名理,探味玄宗。自在軍旅,帶經(jīng)從役。

  又曰:李鉉字實鼎。家貧,苦學(xué),春夏務(wù)農(nóng),秋冬入學(xué)。三冬不畜枕,每至睡時,假寐而已。

  《后魏書》曰:李道固,頓丘衛(wèi)國人,高祖賜名焉。家寒,少孤,有大志,好學(xué)不倦。初受業(yè)於長樂監(jiān)伯陽。伯陽稱美之。晚與漁陽高悅,北平陽尼等將隱於名山,不果而罷。悅兄閭博學(xué)高才,家富典籍,彪遂於悅家手抄口讀,不暇寢食。

  《三國典略》曰:齊右仆射富平子魏收字伯起,鉅鹿曲陽人。幼習(xí)騎射,欲以武藝自達。太學(xué)博士鄭伯猷調(diào)之曰:"魏郎弄戟多少。"收慚悟,乃折節(jié)讀書,坐板床積年,板亦為之銳。收嘗為《庭竹賦》以自發(fā)名。伯猷謂之曰:"卿不值老夫,猶當(dāng)逐兔。"

  《后周書》曰:樊深博物,性好學(xué),老而不怠。朝暮還往,常據(jù)鞍讀書,至馬驚墜地,折損支體,終亦不改。后除國子博士。

  《梁史》曰:沈約十三而遭家難,潛竄。會赦,乃免。既而流寓,孤貧,篤志好學(xué),晝夜不釋卷。母恐其以勞生疾,常遣減油滅火,而晝之所讀,夜輒誦之。遂博通群籍,善屬文。濟陽蔡興宗聞其才而善之。及為郢州,引為安西外兵參軍記室。興宗常謂其諸子曰:"沈記室人倫師表,宜善師之。"

  《梁書》曰:韋叡族弟受字孝友,沉毅有器局。年十二,嘗游京師,值天子出游南苑,邑里喧嘩,老幼爭觀。愛坐讀書,不釋卷。宗族莫不異之。

  沈峻字士嵩,師事宗人沈驎士。嵩在門下積年,晝夜自課?;蛩?,輒以杖自擊,其為志如此。

  又曰:江革字休映,考城人。吏部侍郎謝眺常過革第,時大寒雪,革敝絮單席而耽學(xué)不倦。眺乃脫其所著衣并手割半氈與革。后建安王為雍州刺史,表求記室。人或薦之,以為征北記室參軍。與弟觀少長共居,不忍離別,苦求同行。參軍沈約、任昉同與革書曰:"此雍府妙選英才,文房之職總卿昆弟,可謂馭二龍於長途,騁騏驥於千里。"

  又曰:劉峻字孝標(biāo),平原人。勤學(xué),去學(xué)五六里,常行讀書不息,地有坑坎,每常倒蹶,然后始悟。

  《隋書》曰:皇甫績字功明。三歲而孤,為外祖韋孝寬所鞠養(yǎng)。嘗與諸外兄博奕,孝寬以其惰業(yè),督以嚴(yán)訓(xùn)??儑@曰:"我無庭訓(xùn),養(yǎng)於外氏,不能克躬勵已,何以成立?"深自感激,命左右自杖。孝寬聞而對之流涕。於是精心好學(xué),略涉經(jīng)史。

  又曰:盧思道字子行。年十六,遇中山劉松為人作碑,以示思道,讀之多所不解。於是感激,閉戶讀書,師事河間邢子才。后思道為文以示劉松,松又不能甚解。思道乃喟然嘆曰:"學(xué)之有益,豈徒然哉?"

  又曰:劉炫字光伯。少以聰敏見稱,與信都劉焯閉戶讀書,十年不出。

  又曰:王劭篤學(xué),好經(jīng)史遺落世事。用思既專,性頗悅忽,每至對食閉目凝思,盤中之肉,輒為仆從所啖,劭弗之覺,惟責(zé)肉少,數(shù)罰廚人。廚人以情白,依前閉目,伺而獲之。廚人方免笞辱。其專固如此。

  《唐書》曰:李磎,昭宗朝為宰相。磎自在臺省,聚書至多,手不釋卷。時人號"李書樓"。所撰文章及注解書傳之闕疑近百馀卷,經(jīng)亂悉亡。

  《世說》曰:管寧、華歆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書如故,歆出觀。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邴原別傳》曰:原字根矩。家貧,早孤。鄰有書舍,原過其傍而泣。師問曰:"童子何悲?"原曰:"夫書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則羨其不孤,二則羨其得學(xué)。"師亦哀原之言而為之泣,曰:"童子茍有志,我從相教,不之求費也。"

  《楚國先賢傳》曰:孫敬好學(xué),時欲寤寐,懸頭至屋梁以自課。常閉戶,號為"閉戶先生"。

  《廬江七賢傳》曰:文黨字翁仲。欲之學(xué)。時與人俱入?yún)材?,謂侶人曰:"吾欲遠學(xué),先試投我斧高木上,斧當(dāng)掛。"乃仰投之,斧果上掛。因之長安受經(jīng)。

  《七賢傳》曰:阮籍有奇才異質(zhì),或閉戶讀書連月不出,或游行丘林經(jīng)日不返。

  《益部耆舊記》曰:朱倉字云卿,廣漢人。畜錢八百文,之蜀從處士張寧受《春秋》。糴小豆十斛,屑之為糧,閉戶精誦。寧矜之,斂得米二十石,倉不受。

  嵇康《高士傳》曰:逢真,王莽辟,不至。嘗為杜陵門下掾,終身不窺長安城,但閉門讀書,未嘗問政。

  《呂氏春秋》曰:寧越,中牟之鄙人也??喔谥畡?,謂其友曰:"何為而可以逸此苦也?"其友曰:"莫如學(xué)。學(xué)三十年,則可以達矣。"寧越曰:"請以十五歲。人將休,吾不休;人將臥,吾不臥。"學(xué)十五歲,而周威公師之。

  《世要論》曰:有讀書倦而刺其掌。

  《墨子》曰:墨子使衛(wèi),載書甚多。強唐子見而怪之。墨子曰:"昔周公旦朝讀書百篇,夕見七十士。相天子猶如此,況無事,敢廢此乎?"

  《鄒子》曰:朱買臣孜孜修學(xué),不知雨之流粟。

  漢武帝《洞冥記》曰:董謁字仲玄,出隱無常。常息人家,於座以筆題掌,還以竹籜寫之。書竟,舐掌中。加以少來精勤,舐之累爛。世謂之《董仲玄掌錄》。

  《西京雜記》云:匡衡好學(xué),貧無燭,鄰家甚富,穿壁引光照書。

  《漢書》曰:倪寬,千乘人。受業(yè)孔安國。貧無資,傭作帶經(jīng)而鋤。在太學(xué)為弟子都養(yǎng)。

   ●卷六百十二 ◎?qū)W部六

  ○博學(xué)

  《論語》曰:大哉,孔子!博學(xué)而無所成名。

  《禮記》曰:君子之學(xué)也博,其服也鄉(xiāng)。

  《易·大畜卦》云: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續(xù)漢書》曰:班固字孟堅,九歲能屬文,誦詩賦。及長,遂博覽載籍,九流百家之言,無不窮究。

  《東觀漢記》曰:楊震字伯起,受《歐陽尚書》於桓郁。明經(jīng)博覽,無不窮究。諸儒為之語曰:"關(guān)西孔子楊伯起。"

  謝承《后漢書》曰:王充字伯任,好學(xué)博覽。常游洛陽市,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

  又曰:黃香知古今,群書無不涉獵。帝以香先帝所異,每有疑,帝時特訪問;又詔香詣東觀,讀所未嘗見書。

  又曰:賈逵字景伯,弱冠誦《左氏》。語云:"問事不休賈長頭。"

  王隱《晉書》曰:皇甫謐羸病,手不釋卷。歷觀古今,無不皆綜。

  又曰:張華博覽圖籍,四海之內(nèi),若指諸掌。世祖問華,千門萬戶,畫地而成。

  《晉書何劭傳》曰:惠帝即位,初建東宮。太子年幼,欲令親萬機,以劭為太子師。劭博學(xué),善屬文,陳說近代事,若指諸掌。

  《三國典略》曰:陳遺兼通直。散騎常侍姚察聘於周,沛國劉臻竊於公館訪《漢書》疑事十馀條,并為剖析,皆有經(jīng)據(jù)。臻謂所親曰:"名下定無虛士。"

  《齊書賈希鏡傳》曰:宋孝武時,青州人發(fā)古蒙銘云"青州世子,東海女郎"。帝問學(xué)士鮑照、徐爰、蘇寶生,并不能悉。鏡對曰:"此是司馬越女嫁茍晞兒。"檢訪果然。由是見遇。

  又《崔慰祖?zhèn)鳌吩唬簢蛹谰粕蚣s、吏部郎中謝朓嘗於吏部省中賓友俱集,各問慰祖地理中所不悉十馀事。慰祖口吃,無華辭,而酬據(jù)精悉,一座稱服之。眺嘆曰:"假使班、馬復(fù)生,無以過此。"

  蕭子顯《齊書》曰:王儉自以博聞多識,讀書過陸澄。澄曰:"仆年少來無事,惟以讀書為業(yè)。且年已倍令君,令君少便鞅掌王務(wù),雖復(fù)一覽便諳,然其卷軸未必多仆。"儉集學(xué)士何憲等,盛自商略。澄待儉語畢,然后談所遺漏數(shù)百千條,皆儉所未睹。儉乃敬服。儉在尚書省,出巾箱幾案雜服飾,令學(xué)士隸事事多者與之,人各得一兩物。澄后來,更出諸人所不知事復(fù)各數(shù)條,并奪物將去。

  《梁書》曰:韋叡子棱,字威直。性恬,素以書史為業(yè),博物強記。當(dāng)代之士,咸就質(zhì)疑。

  《隋書》曰:王劭初在齊時,祖孝征、魏收、陽休之等嘗論古事,有遺忘討閱不能得,因呼劭問之。劭具論所出。取書驗之,一無舛誤。自是大為時人所許,稱其博物。

  《唐書》曰:李守素尤為譜學(xué),妙譜人物。自晉宋以降,四海士流,及周魏以來諸貴勛等,華戎閥閱,靡不詳究。時號為"肉譜"。嘗與虞世南等六人同直學(xué)館,其夜七夕,內(nèi)出珍饌,有教賦詩,因共談人物。初言江左東南,猶相酬對,及言北舌諸姓,次第如流,顯其歷葉,皆有據(jù)證。世南但撫掌而笑,不復(fù)能答。既而嘆曰:"'肉譜'定可畏"。許敬宗因謂世南曰:"李倉曹以善人物乃得此名,雖為美事,然非雅號。"曰:"君既言成準(zhǔn)的,宜有以改之。"答曰:"卿言是也。昔任彥升善談經(jīng)籍,梁代稱為'五經(jīng)笥',今日倉曹為'人物志',可乎?"杜如晦等咸以為佳。

  又曰:蔣乂幼好學(xué)。德宗嘗幸凌煙閣,見左壁頹剝,上有殘缺文記,每行可辨三五字,命錄之以問宰臣,宰臣卒然無以對。遽召乂訪之,對曰:"此圣歷年侍臣圖贊也。"暗諷誦,不失一字。宰臣上奏,德宗嘆曰:"虞世南暗寫《列女傳》無以加也。"

  《國語》曰:晉文公使趙衰為卿,辭云:"欒枝貞慎,先軫有謀,胥臣多聞,皆可以為輔也。"

  《孟子》曰:人皆知糞其田而莫知糞其心。何謂糞心?博學(xué)多聞也。

  《莊子》:惠施多方,其書五車,稱連環(huán)可解。

  袁子《正書》曰:學(xué)莫大於博,行莫大於約。圣人者,天下之至智也,博學(xué)以聚之,兼聽而辨之。

  《抱樸子》曰:洪年十六始習(xí)《孝經(jīng)》、《論語》、《易》,但貪廣覽於眾書,曾披涉自正經(jīng)諸史百家之言近將萬卷。

  又曰:夫周公上圣而日讀百篇,仲尼天縱而韋編三絕,墨翟大賢載文盈車,仲舒命世不窺園圃,倪寬帶經(jīng)以蕓鋤,路生截蒲以寫書,黃霸桎梏以受業(yè),寧子鳳夜以倍功,故能究覽玄奧,窮測微言。

  《典論》曰: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禹、應(yīng)玚、劉楨七子者,于學(xué)無所遺,于文無所假。

  《文士傳》曰:張華窮覽古今,嘗徒居,有書三十乘。

  《金樓子》曰:丘遲出為永嘉郡,公祖道于東都亭。敬子、沈隱侯俱至。丘云:"少來搜集書史,頗得諸遺書,無復(fù)首尾,或失名姓,凡有百余卷,皆不得可知,今并欲焚之。"二客乃謂主人云:"可皆取出共看之。"博金紫末至,二客以向諸書示之,傅乃發(fā)擿剖判;皆究其流出,所得三鳳裥二。賓客咸所悅伏。

  《國朝傳記》曰:太宗嘗出行,有司請載副書以從。上曰:"不須,虞世南在此行秘書。"

  又曰:太宗稱虞監(jiān)博聞、德行、書翰、詞藻、忠直一人而已,兼是五善。

  ○博物

  《家語》曰:夫子曰:"子產(chǎn)于民為惠主,于學(xué)為博物。吾以兄事之也。"

  《左傳·昭元年》曰:晉侯有疾,鄭伯使公孫僑如晉聘,且問疾。叔向問焉,曰:"寡君之疾病,卜人曰'實沈、臺駘為祟',史莫之知。敢問此何神也?"子產(chǎn)曰:"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于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后帝不臧,遷閥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遷實沈于大夏,主參,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當(dāng)武王邑姜,方震太叔,夢帝謂己:'余命而子曰虞,將與之唐,屬諸參而蕃育其子孫。'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滅唐,而封太叔焉,故參為晉星。由是觀之,則實沈,參神也。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為玄冥師,生允格、臺駘。臺駘能業(yè)其官,宣汾挑,障大澤,以處大原。帝用嘉之,封諸汾川。沈、姒、蓐、黃實守其祀,(四國,臺駘之后。)今晉主汾而滅之矣。由是觀之,則臺駘,汾神也。抑此二者,不及君身。山川之神,則水旱癘疫之災(zāi),于是乎禜之;日月星辰之神,則雪霜風(fēng)雨之不時,于是乎禜之。若君身,則亦出入、飲食、哀樂之事也。山川、星辰之神又何為焉?僑聞之,君子有四時:朝以聽政,晝以訪問,夕以修令,夜以安身。于是乎節(jié)宣其氣,勿使有所壅閉湫底,以露其體。茲心不爽,而昏亂百度,今無乃一之,(同四時也。)得生疾矣。僑又聞之,內(nèi)官不及同姓,(內(nèi)官,嬪御。)其生不殖,(殖,長也。)美先盡矣,則相生疾,(同姓之相與先美矣,美極則盡,盡則生疾。)君子是以惡之。故《志》曰:'買妾不知其姓,則卜之。'違此二者,古之所慎也。(一四時娶同姓。二者古人所慎。)男女辨姓,禮之大司也。(辨,別也。)今君內(nèi)實有四姬焉,(同姓姬四人。)其無乃是也乎?若由是二者,弗可為也已。(為,治也。)四姬有省猶可,無則必生疾矣。"(據(jù)異姓,去同姓。故言省。)叔向曰:"善哉,肸未之聞也。"晉侯聞子產(chǎn)之言,曰:"博物君子也。"重賄之。

  又昭七年《傳》曰:子產(chǎn)聘于晉。晉侯疾,韓宣子逆客,私焉(私語。)曰:"寡君寢疾,於今三月矣。并走群望,(晉所望祀山川,皆走往祈禱。)有加而無瘳。今夢黃熊入於寢門,其何厲鬼也?"對曰:"以君之明,子為大政,其何厲之有?昔堯殛鯀于羽山,(羽山在東海祝其縣西南。)其神化為黃熊,以入于羽淵,實為夏郊,三代祀之。(鯀,禹父,夏家郊祭之,歷殷周二代,又通在群神之?dāng)?shù)并見祀。)晉為盟主,其或者未之祀乎?"(言周衰,晉為盟主,得佐天子祀群神。)韓子祀夏郊。(祀鯀。)晉侯有間,(間,差也。)賜子產(chǎn)莒之二方鼎。(方鼎,莒所貢。)

  《漢書》曰:張安世字子孺,給事尚書。上幸河?xùn)|,亡書三篋,詔問,莫能知。惟安世識之,具作其事。后求得書,以相校,無所遺失。上奇其材,擢尚書令。

  《晉書·張華傳》曰:人有得鳥毛,長三丈,以示華。華見,慘然曰:"此謂海鳧毛也,出則天下亂矣。"陸機嘗餉華鲊,於時賓客滿座,華發(fā)器便曰:"此龍肉也。"眾未之信。華曰:"試以苦酒濯之,必有異。"既而五色光起。機問鲊主,果云"園中茅積下得一白魚,質(zhì)狀殊常,以作鲊,過美,故以相獻。"武庫封閉甚密,其中忽有雉雊,華曰:"此必蛇化為雉。"開視,雉側(cè)果有蛇蛻焉。吳郡臨平岸崩,出一石鼓,捶之無聲。帝以問華,華曰:"可取蜀中桐材,刻為魚形,扣之則鳴矣。"於是如其言,果聲聞數(shù)里。初,吳之未滅也,斗牛之間常有紫氣。道術(shù)者皆以吳方強盛,未可圖也。惟華以為不然。及吳平之后,紫氣愈明。華聞豫章雷煥妙達象緯,要之宿,登樓仰觀,煥曰:"寶劍之氣耳,在豫章豐城。"因以煥為豐城令,使求之。煥到縣,掘獄屋基,得雙劍。其夕,斗牛間氣不復(fù)見焉。煥以南昌西山北巖下土拭劍,光芒艷發(fā)。遣使送一劍并土與華,留一自佩。華以南昌土不如華陰赤土,因以華陰土一斤致煥,煥更以拭劍,倍益精明。又魏時殿前鍾忽大鳴震駭者。華云:"此蜀山毀,故鍾鳴。"尋蜀郡上其事也。

  又曰:武帝常問摯虞"三日曲水"之義。虞對曰:"漢章帝時,平原徐肇以三月生三女,至三日俱亡。材人以為怪,乃招攜之水濱洗祓,遂因水以泛觴,其義起此。"帝曰:"必如所談,便非好事。"束晳進曰:"虞小生,不足以知。臣請言之:昔周公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詩云'羽觴隨波流'。又秦昭王以三日置酒河曲,見金人奉水心之劍曰'令君制有西夏',乃羈諸侯。因此立為曲水。二漢相緣。皆為盛集。"帝大悅,賜晳金五十斤。時有人于嵩高山得竹簡一枚,上兩行科斗書,傳以相示,莫有知者。司空張華以問晳,晳曰:"此漢明帝顯節(jié)陵中策文也。"檢驗果然。時人伏其博識。

  又曰:恒溫伐蜀。初,諸葛亮造八陣圖于魚復(fù)下,砂上壘石,八行相去二丈。溫見之,謂此常山蛇勢也。文武皆莫能識之。

  又曰:荀勖嘗在帝坐進飯,謂在坐人曰:"此是勞薪所炊。"或末之信,帝遣問膳夫,乃云"實用故車腳"。舉世伏其明識。

  《宋書》曰:何承天博見古今,為一時所重。張永嘗開玄武湖,遇古冢,冢上得一銅斗,有柄文。帝以訪朝士。承天曰:"此亡新威斗,王莽三公亡皆賜之,一在冢外,一在冢內(nèi)。時三臺江左者惟甄邯為大司徒,必邯之墓。"俄而又啟冢,內(nèi)更得一斗,復(fù)有一石,銘"大司徒甄邯之墓"。

  蕭子顯《齊書》曰:東海王摛亦史學(xué)博聞,歷尚書左丞。竟陵王子良校試學(xué)士,惟摛問無不對。永明中,天忽黃色照地,眾莫能解。摛云是"榮光"。世祖大悅。

  《梁書·裴子野傳》曰:時西北遠邊有白題及滑國,遣使由岷山道入貢。此二國歷代弗賓,莫知所出。子野曰:"漢潁陰侯斬胡白題將一人。服虔注曰:'白題,胡也。'又漢定遠侯擊虜入滑,此其后乎?"時人服其博識。

  又曰:樂藹為御史中丞,時長沙宣武王將葬,而車府忽於庫失油絡(luò),欲推主者。藹曰:"昔晉武庫火,張華以為積油萬石必燃。今庫若有灰,非吏罪也。"既而檢之,果有積灰。時稱其博物弘恕。

  《三國典略》曰:齊徐之才見有人以五色斑蘭骨為刀把者,之才曰:"此人瘤也。"問所得處,云於冢見骷髏骨長數(shù)寸,試削,視有文理,故用之。

  又曰:周平蜀還,得樂器者皆莫之識。太常少卿斛斯瀓(直陵切。)見之曰:"此錞于也。"人弗之信。瀓遂依干寶《周禮注》以芒筒捋之,其聲極振。眾乃嘆服。瀓取以合樂焉。

  《隋書》曰:崔賾大業(yè)四年從駕汾陽宮,次河陽鎮(zhèn)。藍田令王曇於藍田山得一玉人,長三尺四寸,著大領(lǐng)衣,冠幘。奏之,詔問群臣,莫有識者。賾答曰:"謹(jǐn)案漢文以前未有冠幘,即是文帝以來所制作也。臣見魏大司農(nóng)盧元明撰《嵩高山廟記》,云:'有神人以玉為形,像長數(shù)寸,或出或隱,出則令世延長。'伏惟陛下,應(yīng)天順民,定鼎嵩雒,岳神自見。臣敢稱慶!"因再拜,百官畢賀。天子大悅,賜縑二百。

  《國語》曰:海鳥爰居,止於魯東門之外三日。臧文仲使國人祭之。(文仲不知,以為神。)展禽曰:"越哉,臧孫之為政也!(越,迂也。言其迂闊不知所要也。)夫祀,國之大節(jié)也,而節(jié),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祀以為國典。今無故而加典,非政之宜也。夫圣王之制祀也,功施於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災(zāi)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非是族也,不在祀典。今海鳥至,已不知而祀之,以為國典,難以為仁且智矣。夫仁者講功而智者處物,無功而祀之,非仁也;不知而不問,非智也。今茲海其有災(zāi)乎?夫廣川之鳥獸,恒知避其災(zāi)也。"是歲也,海多大風(fēng),冬暖。(爰居所避。)文仲聞柳下季之言,使書以為三筴。(筴,簡書也。三筴,三卿,卿一通也。謂司馬、司徒、司空。)

  又曰:季桓子穿井,獲如土缶,其中有羊焉。使問之仲尼,曰:"吾穿井而獲狗,何也?"(獲羊言狗者,以孔子博物,測也。)對曰:"以丘之所聞,羊也。丘聞之,木石之怪曰夔、蝄<蟲兩>,水之怪曰龍、罔象,土之怪曰墳羊。"

  又曰:吳伐越,隳會稽,獲骨一節(jié),專車。(骨一節(jié),其長專車。專,壇也。)吳子使來好聘問之仲尼,仲尼曰:"丘聞之,禹致群臣于會稽之山,防風(fēng)氏后至,禹殺而戮之,(防風(fēng),汪茫氏君之名。違命后至,故禹殺之。陳尸為戮。)其骨專車焉。此為大矣。"客曰:"敢問誰守為神?"仲尼曰:"山川之靈,足以紀(jì)綱天下者,其守為神。(紀(jì)綱天下謂名山大川。龍興云致雨,以利天下。)社稷之守為公侯,(封國立社稷而山川之祀者為諸侯。令守之,是公侯。)皆屬于王者。"客曰:"防風(fēng)何守?"仲尼曰:"汪茫氏之君,(汪茫,長翟國名。)守封嵎山者也,(封,封山。嵎,嵎山。在今吳郡永安縣也。)為漆姓,(柒,汪茫氏之姓。)在虞夏商為汪茫氏,于周為長翟,(周世其國北遷為長翟。)今為大人。"(今,孔子時。)客曰:"人長之極,幾何?"仲尼曰:"僬僥氏長三尺,短之至也;(僬僥,西南蠻之別名也。)長者不過十之,數(shù)之極也。"(十之三丈,則防風(fēng)氏。)

  又曰:仲尼在陳,有隼集于陳侯之庭而死,楛矢貫之,石砮其長尺有咫。(隼,鷙鳥,鶚也。楛,木名。砮,鏃也,石為之。八寸曰咫。楛矢貫之,墜而死也。)陳惠公使以隼如仲尼之館問之,(惠公,哀公之孫悼太子之子吳也。)仲尼曰:"隼之來也遠矣,此肅慎氏之矢也。(肅慎,北夷之國。)昔武王克商,通道于九夷百蠻,使各以其方賄來貢,使無忘職業(yè)。于是肅慎氏貢楛矢石砮,其長尺有咫。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遠物也,故銘其栝曰'肅慎氏貢楛矢',以分大姬,配虞胡公而封諸陳。(分,予也。大姬武王元安胡公,舜后。虞,遏父之子胡滿。)古者分同姓以寶玉,所以展親也,(展,重。若夏后氏之璜也。)異姓以遠方之職貢,使無忘服也。故分陳以肅慎氏之貢。(陳,媯姓。)君若使有司求諸故府,其可得也。"(故府,舊府。)使求,得之金櫝,如之。

  《家語》曰:楚昭王渡江,江中有一物大如斗,員而赤,直觸王舟,舟人取之。王大怪之,遍問群臣,莫能識。使使聘於魯,問孔子,孔子曰:"此萍實也。惟霸者為能獲之。"使者返,王食之,大美。久之,使來以告魯大夫。大夫因子游問曰:"何以知其然?"曰:"吾昔之鄭,過陳之野,聞童謠曰:'楚王渡江得萍實,大如斗,赤如日,剖而食之,甜如蜜。'此是武王之應(yīng)也。"

  《益部耆舊傳》曰:蜀郡張寬,漢武帝時為侍中,從祀甘泉。至渭橋,有女子浴於渭水,乳長七尺。上怪其異,遣問之,女曰:"帝后第七車知我所來。"時寬在第七車,對曰:"天皇主祭祀者,齋戒不嚴(yán),則女人見。"

  郭璞注《山海經(jīng)》曰:漢宣帝使人上郡發(fā)盤石,石室中得一人,徒裸被發(fā),反縛,裓一足。以問群臣,莫能知。劉子正對曰:"昔貳負(fù)之臣曰免,與貳負(fù)殺窫窳。帝乃括之於疏屬之山,(括,系縛也。音適。)桎其右足,反縛兩手,系之山上盤石之下。"宣帝大驚。於是時人爭學(xué)《山海經(jīng)》。

  《國朝傳記》曰:潤州得玉磬十二,以獻。張率更叩其一,曰:"是晉某歲所造。"語裥人於古墓中得銅物似琵琶,而身正圓。元行沖云:"此阮咸所造。"(事并具樂部。)

   ●卷六百一十三 ◎?qū)W部七

  ○教學(xué)

  《禮記·王制》曰:天子命之教,然后為學(xué)。小學(xué)在公宮南之左,太學(xué)在郊。

  又《學(xué)記》曰: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shù)有序,國有學(xué)。(《周禮》:五百家為黨,萬二千五百家為遂也。)一年視離經(jīng)辨志,三年視敬業(yè)樂群,五年視博習(xí)親師,七年視論學(xué)取友,謂之小成;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

  又曰:學(xué)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

  又曰:君子知至學(xué)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為師;能為師,然后能為長;能為長,然后能為君。

  又曰:大學(xué)之法,禁於未發(fā)之謂豫,當(dāng)其可之謂時,不陵節(jié)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也。發(fā)然后禁,則捍格而不勝;時過然后學(xué),則勤苦而難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xué)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譬廢其學(xué)。此六者,教之所由廢也。

  又曰:學(xué)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xué)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又曰: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也。

  又曰: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也。

  又曰:大學(xué)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音小。)肄三,官其始也;入學(xué)鼓篋,遜其業(yè)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視學(xué),游其志也;時觀而不語,存其心也;幼者聽而不問,學(xué)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倫也。

  《尚書·說命下》曰:惟學(xué)遜志,務(wù)時敏,厥修乃來。允懷于茲,道積于厥躬。惟學(xué)半,念終始典于學(xué),厥德修罔覺。

  《周禮》師氏以三德教國子:一曰至德,以為道本;二曰敏德,以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惡。

  《穀梁傳·昭公》曰:子既生,不免於水火者,母之罪也;羈貫成童不就師,父之罪也;(羈貫謂交午剪發(fā)以為飾,成童八歲以上者也。)就師學(xué)問而無方,心志不通,身之罪也。

  《漢書》曰:景帝末,文翁為蜀郡守,修起學(xué)官,吏民大化,蜀地至於京師者,比齊魯焉。至武帝,乃令天下皆立學(xué)校,自文翁為之始。

  又曰:疏廣字仲翁,東海蘭陵人。少好學(xué),明《春秋》。居家教授,學(xué)者遠至。

  又曰:韋賢子玄成,明經(jīng),至丞相。鄒魯諺曰:"遺子黃金滿籝,不如一經(jīng)。"

  《東觀漢記》曰:永平九年,詔為四姓小侯置學(xué)。

  又曰:樊準(zhǔn)見當(dāng)世學(xué)者少,懼先王道術(shù)陵遲,乃上疏曰:"光武受命中興之初,群雄擾於冀州,旌旗亂於大澤,然猶投戈講學(xué),息馬論道。孝明皇帝尤垂意於經(jīng)學(xué),即位刪定乖疑,稽合圖讖,封師太常桓榮為關(guān)內(nèi)侯,親自制作《五行章句》;每享射禮,正坐自講,諸儒并聽,四方欣欣。是時,學(xué)者尤盛,冠帶縉紳游辟雍,觀化者以億計。"

  《后漢書》曰:樊鰷字長魚,刪定《公羊》、《嚴(yán)氏春秋》,世號樊侯。教學(xué),門徒三千馀人。

  又曰:延篤字叔堅,南陽犨人。能著文章,有名京師。后以病免歸,居家授教不倦。

  又曰:任安字定祖。學(xué)圖讖,究竟其術(shù)。還家教授,諸生自遠而至。

  又曰:張興字君上。拜太子少傅,顯宗數(shù)訪問經(jīng)術(shù),聲稱著聞。弟子自遠至者,著錄且萬人。

  又曰:樊英字季齊。善風(fēng)角占算,河洛七緯,推步災(zāi)異。隱於壺山之陽,受業(yè)者四方而至。

  又曰:鄭玄弟子河內(nèi)趙商等,自遠方至者數(shù)千人。

  又曰:孫期家貧,事母至孝。牧豕大澤中,賣之以奉供養(yǎng)。遠方人從游學(xué)者,皆執(zhí)經(jīng)追於澤畔。

  又曰:歐陽歙為司徒,坐在汝南贓下獄中。濟陰曹重字伯山,從歙受《尚書》,門徒三千人。

  又曰:丁恭字子然。學(xué)義精明,遷少府。諸生自遠方至者數(shù)千人。當(dāng)世稱為大儒。

  又曰:杜撫字叔和。少有高才,定《韓詩章句》。后歸鄉(xiāng)里,教授,沉靜樂道,弟子千馀人。

  又曰:劉昆,王莽世教授弟子恒五百馀人。每春秋饗射,常備列典儀,以素木瓠葉之為俎豆,?;≥锸敢陨漭耸?。

  又曰:馬融常在高堂施絳紗帳前授生徒,列女樂,弟子相次傳授,鮮有入其室者。

  《晉中興書》曰:范寧字武子,解褐為馀杭令,興學(xué)校,養(yǎng)生徒,潔己志,德行之士,莫不來宗。自中興已來,崇學(xué)敦教未有如寧者也。

  崔鴻《十六國春秋·后秦錄》曰:涼州胡辯者,河西大儒也。前秦建元末,東徙洛陽,隨講受弟子千有馀人,關(guān)中后進多赴之。姚興敕關(guān)尉曰:"諸生諮訪道義,修己厲身,往來出入,勿拘常限。"於是學(xué)者咸勸,儒業(yè)盛矣。

  《國語》曰:晉文公學(xué)讀書於臼季。三日,曰:"吾不能行也咫,(咫,咫尺間。)聞則多矣。"對曰:"然而多聞以待能者,不猶愈乎?"(使能者行之,猶愈於不學(xué)。)

  《尚書大傳》曰:古之帝王者,必立大學(xué)、小學(xué),使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之適子,十有三年,始入小學(xué),見小節(jié)焉,踐小義焉;年十五入太學(xué),見大節(jié)焉,踐大義焉。入小學(xué)知父子之道,長幼之序;入太學(xué)知君臣之義,上下之位。

  《墨子》曰:墨子勸弟子學(xué),曰:"汝若學(xué),吾當(dāng)任汝。"弟子學(xué)期年,就墨子求仕。墨子曰:"汝不聞魯人乎?昆弟五人,父死,長子嗜酒,不肯預(yù)葬。其四弟曰:'爾若送葬,吾當(dāng)為汝沽酒。'葬訖,就弟求酒,四弟曰:'子葬子父,豈獨吾父乎?吾恐人笑子,故欺子以酒耳。'今子不學(xué),人自笑子,故勸子也。"

  《孫卿子》曰:達師之教,使弟子安焉,樂焉,往焉,游焉,肅焉,藏焉。嚴(yán)此六者,得其學(xué),則邪辟之道塞矣。

  《揚子》曰:博學(xué)者,所以求為君子也。求而不得,鮮矣,未有不求而得之者也。夫觀書者,譬猶登東岳而知丘陵之嵔壘也,浮滄海而知江河之不廣也,見日月而知眾星之照微也,仰圣人而知眾說之少觀也。

  《尸子》曰:學(xué)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不厭,所以治人也。夫繭舍而不治,則腐蠹;使工女繰之為美錦,大君朝而服之。身者,繭也,舍而不治,則知行腐蠹;使賢者教之以為世士,則天下諸侯莫敢不敬。

  《任子》曰:學(xué)所以治已,教所以治人。不勤學(xué)則無以為智,不勤教則無以為仁。

  《郭林宗別傳》曰:泰以有道君子征,同邑宋子俊勸使往。泰遂辭以疾,闔門教授。

  《鍾會母傳》曰:夫人明於教訓(xùn),會雖童稚,勤見規(guī)誨。年四歲,受《孝經(jīng)》,十五入太學(xué),謂會曰:"學(xué)猥則倦,倦則意怠。吾懼汝之怠,故以漸訓(xùn)汝。今可以獨學(xué)矣。"

  王粲《儒吏》謂曰:古者八歲入小學(xué),學(xué)六甲五方書計之事;十五入大學(xué),學(xué)君臣朝廷王事之紀(jì)。然則文法典藝,具存於此矣。

  虞溥《厲學(xué)》曰:文學(xué)諸生,皆冠帶之流,年盛志美,如涉學(xué)庭講修典訓(xùn),此成大業(yè)立德之基也。夫圣人之道,淡而寡味,故學(xué)者不好也。及至期月,所觀彌博,所習(xí)彌多,日聞所不聞,日見所不知,然后心開意朗,敬業(yè)樂群。忽然不覺大化之陶己,至道之入神也。夫?qū)W者,不患才不及,而患志不立也。

   ●卷六百一十四 ◎?qū)W部八

  ○幼學(xué)

  《禮記·學(xué)記》曰:幼者聽而不問,學(xué)不躐等也。

  又《曲禮》曰:十年曰幼學(xué)。

  《論語·為政》曰: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xué),三十而立。"

  《漢書》曰:東方朔十三學(xué)書,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學(xué)擊劍;十六學(xué)《詩》《書》,誦二十二萬言;十九學(xué)《孫吳兵法》,鉦鼓之教,亦誦二十萬言。時莫之比。

  司馬彪《續(xù)漢書》曰:荀悅十二能讀《春秋》,貧無書,每至市間閱篇牘,一見多能誦記。

  《后漢書》曰:張堪早孤,讓先父馀財數(shù)百萬與兄子。年十六,受業(yè)長安,志美行厲,諸儒號曰"圣童"。

  《魏志》曰:鍾會母性矜嚴(yán),勤見規(guī)誨。四歲授《孝經(jīng)》,七歲誦《論語》,八歲誦《詩》,十歲誦《尚書》,十一誦《易》,十二誦《春秋左氏》、《國語》,十三誦《周禮》,十四誦成侯《易記》,十五便入太學(xué),問四方奇文異訓(xùn)。謂會曰:"學(xué)猥則倦,倦則意怠,故以漸訓(xùn)汝。今可以獨學(xué)矣。"

  西晉趙至字景真。年十四,隨人入太學(xué)觀書。時嵇康於學(xué)寫石經(jīng)古文異事訖,去,遂逐車問。康異而語之,為諸生。

  《宋書》曰:王儉幼篤學(xué),手不釋卷,賓客或相稱美。僧虔曰:"我不患此兒無名,正恐名太盛耳!"乃手書崔子玉座右銘以貽之。丹陽尹袁粲聞其名,及見之,曰:"宰相之門,栝柏豫章雖小,已有棟梁氣矣。"

  《南史》曰:虞荔字山披,會稽馀姚人也。幼聰敏,有志操。年九歲,隨從伯闡侯太常陸倕,問五經(jīng)十事,荔對無遺失,倕甚異之。太守衡陽王辟為主簿,荔又辭以年小,不就。

  《后魏書》曰:祖瑩字元珍,范陽人。年八歲能誦《詩》、《書》,十二為中書。博學(xué)耽書,以晝繼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於灰中藏火,驅(qū)逐僮仆,父母寢睡后燃火讀書,以衣被蔽窗戶,恐漏光明,為人所覺。內(nèi)外親屬呼為"圣小兒"。

  又曰:任城王澄子順字子和。年九歲,師事樂安陳豐,初書王羲之《小學(xué)篇》數(shù)千言,晝書夜誦,旬有五日,一皆通利。豐奇之,白澄曰:"豐十五從師,迄於白首,耳目所經(jīng),未見此比。江夏黃童,不得無雙也。"澄笑曰:"藍田生玉,何容不爾?"十六通《杜氏春秋》,恒集門生,討論同異。

  《三國典略》曰:齊王纮字師羅,太安狄那人,北豫州刺史基之子也。年十三,揚州刺史郭元貞撫其背曰:"汝讀何書?"對曰:"誦《孝經(jīng)》。"元貞曰:"《孝經(jīng)》云何?"曰:"在上不驕,為下不亂。"元貞曰:"吾作刺史,豈其驕乎?"纮曰:"雖不驕,君子防未萌,亦愿留意。"

  《梁書》曰:西陽王大鈞性厚重,不妄戲弄。年七歲,武帝問讀何書,對曰:"學(xué)《詩》。"因令諷誦,即誦《周南》,音韻清雅。帝重之,因賜王羲之書一卷。

  《三國典略》曰:梁孝元字世誠。初,年五歲,梁武問曰:"讀何書?"對曰:"能讀《曲禮》。"梁武曰:"汝試言之。"孝元即誦上篇,左右莫不驚嘆。及長,精神爽俊。

  殷興《通語》曰:殷禮字往嗣,幼而鄉(xiāng)里異之。七歲就官學(xué)書,在師未嘗戲弄。諷誦恒不為聲,潛識而已。師殺雞詣禮父穎曰:"賀此子能興君門。"行在舟車,手不釋卷。從曲阿往返,遂不知堤瀆廣狹,及行旅喧鬧,未嘗視之。時人語曰"奇才強記"。殷往嗣后與張溫使蜀,至荊州虎牙遭水,眾人失色,往嗣見之無異。諸葛亮見之,嘆曰:"東吳菰蘆中乃有此奇?zhèn)ァ?quot;

  ○晚學(xué)

  《國語》曰:晉文公問元帥於趙衰,(元帥,上卿。)對曰:"郗縠可。行年五十矣。(縠,晉大夫。)守學(xué)彌惇。夫先王之法,德義之府也。德義,生民之本也。能惇篤者,不忘百姓也。請使郗縠。"公從之。

  《說苑》曰:晉平公問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xué),恐晚,如何?"對曰:"少年學(xué)如日出之光,二十而學(xué)如日中之光,老學(xué)如炳燭之明。孰與夜行乎?"公曰:"善哉!"

  《后漢書》曰:獻帝詔曰:"孔子嘆學(xué)之不講,(講者,習(xí)也。)不講則所識日忘。今耆儒年逾六十,去離本土,營求糧資,不得專業(yè)。結(jié)童入學(xué),白首空歸,長委農(nóng)野,永絕榮望,朕甚愍焉。其依科罷者,聽為太子舍人。"(劉艾《獻帝紀(jì)》曰:時長安中謠曰:"頭白皓然,食不充糧,裹衣褰裳,當(dāng)返故鄉(xiāng)。圣王憫念,悉用補郎。舍是布衣,被服玄黃。")

  《齊書》曰:張充字延符。少好逸游。父緒嘗告歸至吳,始入西郭,逢充獵,右臂鷹,左牽狗。遇船至,便放紲脫韝,拜於水次。父緒曰:"一身兩役,無乃勞乎?"充曰:"充聞三十而立,今充二十九矣,請至來年。"緒曰:"過而能改,顏氏子焉。"延明年便改,多所該通。

  《唐書姚元崇傳》曰:玄宗獵於渭濱,上曰:"卿頗知獵乎?"元崇曰:"臣少居廣城大澤,不知書,惟以射獵為事。年四十,方遇張憬藏,謂臣當(dāng)以文學(xué)備位將相,無為自棄。爾來折節(jié)讀書,今雖官位過忝,至於馳射,老而猶能。"於是乎驅(qū)於犬,遲速稱旨。上大悅,曰:"久不見卿,思有顧問。卿可於宰相行中。"行常后,上縱轡久顧之,曰:"卿行何后?"公曰:"臣官疏賤,不合參宰相行。"上曰:"可兵部尚書平章事。"

  桓子《新論》曰:高君孟頗知律令,常自伏寫書。署郎哀其老,欲代之,不肯,云:"我躬自寫,乃當(dāng)十遍讀。"

  魏應(yīng)璩《答韓文憲書》曰:昔公孫弘皓首入學(xué),顏涿聚五十始涉師門,"朝聞道,夕殞",圣人所貴。足下之年,甫在不惑,加以學(xué)藝,何晚之有?若能上迨南榮忘食之樂,下踵寧子黑夜之勤,窮文盡義,無微不綜,規(guī)富貴之榮,取金紫之爵,是夏侯勝拾芥之謂也。

  ○好學(xué)

  《論語》曰: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xué)也已矣。"

  又曰:有顏淵者,好學(xué),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xué)者也。

  又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

  又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也。

  又曰: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亡其所能,可謂好學(xué)也已。"

  《禮記·檀弓上》曰:孔子與門人立,拱而尚右,二三子亦皆尚右。孔子曰:"二三子之嗜學(xué),我則有姊之喪故也。"二三子皆尚左。

  《新序》曰:葉公詣梁問樂王鮒曰:"晉大夫趙文子為人若何?"對曰:"好學(xué)而受規(guī)諫,仁也。江出岷山,其源若甕口,至楚國,其廣十里,無它故,其下流多也。好學(xué)受規(guī)諫,宜乎立哉。"

  《漢書》曰:陳平少時家貧,好讀書,治黃帝老子之術(shù),兄伯常耕田縱平游學(xué)。

  《東觀漢記》曰:馮豹字仲文。好儒學(xué),以詩傳教授。鄉(xiāng)里為之語曰:"道德斌斌馮仲文。"

  又曰:和熹鄧后七歲讀《論語》,志在書傳,母常非之,曰:"當(dāng)習(xí)女工,今不是務(wù),寧當(dāng)學(xué)博士耶?"后重違母意,晝則縫紉,夜私買脂燭讀經(jīng)傳。宗族外內(nèi)皆號曰:"諸生"。

  范曄《后漢書》曰:荀爽幼好學(xué),太尉杜喬見而稱之曰:"可為人師。"爽遂耽思經(jīng)書,慶吊不行,征命不應(yīng)。

  張璠《漢記》曰:朱穆字公叔。好學(xué),專精。每一思至,中食失餐,行墜坑坎,亡失冠履。其父常言:"穆大專,幾不知馬之幾足。"

  《后漢書》曰:張霸就樊儵受嚴(yán)氏《公羊春秋》,遂博覽五經(jīng)。諸生孫綝、劉固等慕之,各市宅其傍以就學(xué)耶。

  《魏書》曰:吉茂字叔暢。好書,不恥惡衣惡食,而恥一物之不知。建安初,與扶風(fēng)蘇則共入武功南山,精思數(shù)歲。

  《北齊書》曰:劉逖字子長。少而聰敏,在游宴之中,卷不離手。值有文籍所未見者,則終日諷誦,或通夜不歸。其好學(xué)如此也。

  《文士傳》曰:李庸字蕭遠。篤志好學(xué),善屬文,詞藻清美,常燃柴草,火以讀之。

  《南史》曰:梁劉峻字孝標(biāo),平原人也。永明中,從桑乾還,自謂所見不博,更求異書。聞有異書,必往祈借。清河崔慰祖謂之"書淫"。

  《北史》曰:隋劉臻為儀同。性恍忽,耽經(jīng)史。經(jīng)日覃思,至於世事多所遺記。有劉訥者,亦任儀同,俱為太子學(xué)士,情好甚密。臻住城南,訥住城東,臻嘗欲尋訥,謂從者曰:"汝知劉儀同家乎?"從者不知尋訥,謂還家,因答曰:"知。"於是引之而去。既叩門,臻尚未悟,謂至訥家,乃據(jù)鞍大呼曰:"劉儀同可出矣。"其子迎門,臻驚曰:"汝亦來耶?"其子答曰:"是大人家。"於是顧盼久之,乃悟。叱從者曰:"汝大無意,吾欲造劉訥耳。"

  杜預(yù)《自敘》曰:少而好學(xué),在官則勤於吏治,在家則滋味典籍。

  《玄晏春秋》曰:余家素貧窘,晝則務(wù)作于勞,夜則甘疲寐。及二時之務(wù),書卷生塵,篋不解緘。惟季冬裁得一旬學(xué),或兼夜寐,或戲獨否,或?qū)κ惩?,或不覺日夕,是以游出之事,吉兇略絕。富陽男數(shù)以全生之道誨予,方之好色,號予為"書帙"。

  ○廢學(xué)

  《毛詩·緇衣》曰:《子衿》,刺學(xué)校廢也。世亂則學(xué)校不修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

  《尚書》曰:不學(xué)墻面,蒞事惟煩。

  《論語》曰:德之不修,學(xué)之不講,是吾憂也。

  《左傳》曰:學(xué)者植也,不學(xué)將落也。

  《史記》曰:周道既廢,焚燒《詩》、《書》,故明堂石室金匱玉板圖籍散亂也。

  又曰:始皇,諸生到者拜為郎,七百人。密種瓜於驪山。山溫成實,令諸生就視說之,人人不同。乃為伏機,方難未定,機發(fā),從上土填之。其坑在咸陽西南三望里,今為閔儒卿也。

  又曰:秦始皇令天下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

  《漢書》曰:夫子沒而微言絕,七十子終而大義乖。

  《前漢書》曰:絳侯不好文學(xué),每召諸生,東向坐而責(zé)之,不以賓主之禮相接。

  《東觀漢記》曰:班超字仲升。家貧,為官傭?qū)憰?。輟書嘆曰:"丈夫當(dāng)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乎?"

  《三國典略》曰:齊許惇無學(xué)術(shù),與邢劭、魏收等同列。諸人談?wù)f經(jīng)史,惇隱幾而睡,深為勝流所輕。

  《梁書》曰:柳津字元舉。性強直,乏風(fēng)華?;騽裰蹠?,津曰:"吾嘗令道士上章驅(qū)鬼,安用此鬼名耶?"

  《隋書》曰:宇文慶沉深有器局,少以聰敏見知。周初,受業(yè)東觀,頗涉經(jīng)史。既而謂人曰:"書,足記姓名而已,安能久事筆硯,為腐儒之業(yè)?"於時文州民夷相聚為亂,慶應(yīng)募從征。賊保據(jù)巖谷,徑路懸絕。慶束馬而進,襲破之,以功授都督。

  《唐書》曰:馬燧少嘗與諸兄讀書,乃輟卷嘆曰:"天下將有事矣,丈夫當(dāng)立功征伐,以濟四海,安能矻矻為一儒也?"

  《西京雜記》曰:傅介子年十四,好學(xué)書,嘗棄觚而嘆曰:"大丈夫當(dāng)立功絕域,何能坐為散儒?"卒斬匈奴使者,還拜中郎將。后復(fù)斬樓蘭王首,封儀陽侯。

  《金樓子》曰:曹子文少善射御,力格猛獸,不避險阻。數(shù)從征伐,志意慷慨,魏武常抑之,曰:"汝不念讀書而好乘馬擊劍,此一夫之用,何足貴也?"

   ●卷六百一十五 ◎?qū)W部九

  ○講說

  《廣雅》曰:講,讀也。

  《說文》曰:講,和解也。

  《易》曰: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xí)。

  《論語》曰:德之不修,學(xué)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漢書》曰:夏侯勝每講,常謂諸生曰:"士病不能明經(jīng),經(jīng)術(shù)茍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學(xué)經(jīng)不明,不如歸耕。"

  又曰:孔光居公輔位,前后十七年,時會門下諸生講問疑難,舉大義。其弟子多成就為博士。

  又曰:董仲舒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弟子以次授業(yè),或莫見其面。

  又曰:班伯為中常侍。成帝方向?qū)W,鄭寬中與張禹朝夕入說《尚書》、《論語》於金華殿中,詔伯授焉。

  又曰:元帝時,少府五鹿充宗貴幸,為《梁丘易》。充宗乘貴辯口,諸儒莫能與抗,皆稱疾不敢會。有薦朱云者,召入,攝齋升堂,抗首而說,音動左右。既論難,連柱五鹿君。(文穎曰:柱,閣也。)諸儒為之語曰:"五鹿岳岳,朱云折其角。"由是為博士,遷杜陵令。

  又《西京雜記》曰:長安有儒生惠莊,聞朱云折五鹿充宗之角,乃嘆息曰:"繭栗犢反能爾耶!吾終恥溺死溝中。"遂裹糧從云。云與言,莊不能對。逡巡而去,拊心語人曰:"吾口不能遽談,此中多有。"

  《東觀漢記》曰:朱祐字仲先。初,光武學(xué)長安,時過朱祐,祐嘗留上。須講竟,乃談?wù)Z。及車駕幸祐家,問:"主人得無去我講乎?"

  又曰:建初四年,詔諸儒會白虎觀,講五經(jīng)同異。

  又曰:桓榮為博士。顯宗即位,乘輿幸太常府,令榮坐東面,設(shè)幾杖,會百官數(shù)百人,天子親自執(zhí)業(yè)。

  又曰:桓榮拜議郎,入侍太子,每朝會,輒令榮於公卿前敷奏經(jīng)書。帝稱善。

  又曰:顯宗親於辟雍自講所制《五行章句》,已復(fù)令桓郁說一篇。上謂郁曰:"我為孔子,卿為子夏,起我者,商也。"又問郁曰:"子幾能傳學(xué)?"郁曰:"臣子皆未能傳。覺孤兄子一人學(xué)方起。"上曰:"努力教之,有起者即白之。"

  又曰:楊政字子行,治《梁丘易》,與京兆祁圣元同好,俱名善說。京師號曰:"說經(jīng)鏘楊子行,論難僠々祁圣元。"又周舉字宣光,姿貌短陋,而博學(xué)洽聞,為儒者所宗。京師語曰:"五經(jīng)縱橫周宣光"也。

  又曰:井丹字大春,通五經(jīng)。時人為之語曰:"五經(jīng)紡綸,井之大春。"

  又陳嚚字君期,明《韓詩》。時語曰:"關(guān)東說詩陳君期。"

  又曰:魯平字叔陵,兼通五經(jīng)。關(guān)東號曰:"五經(jīng)復(fù)興魯叔陵"也。

  又曰:賈逵字景伯,能講《左氏》及五經(jīng)本文,以大小夏侯《尚書》教授。諸儒為之語曰"問事不休賈長頭"。

  《后漢書》曰:鄭玄西入關(guān),因涿郡盧植事扶風(fēng)馬融。融門徒四百馀人,升堂者五十馀生。融素驕貴,玄在門下三年不得見。乃使高業(yè)弟子傳授於玄。玄日夜尋誦,未嘗怠倦。會融集諸生考論圖緯,聞玄善算,乃召見於樓下。玄因質(zhì)諸疑義,問畢辭歸。融喟然謂門人曰:"鄭生今去,吾道東矣。"又盧植於馬融受學(xué),融列女樂於前,植侍講數(shù)年,未曾轉(zhuǎn)眄。馬融是以敬之。

  又曰:大將軍袁紹總兵冀州,造使要鄭玄,大會賓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座。玄身八尺,飲酒一斛,秀眉明目,容儀溫偉。紹客多豪俊,見玄儒者,未以通人許之。競設(shè)異端,百家互起。玄依方辯對,咸出問表,皆得所未聞,莫不嗟服。

  謝承《后漢書》曰:董春字紀(jì)陽。少好學(xué),究極圣旨。后還歸,立精舍,遠方門徒學(xué)者常數(shù)百人。諸生每升講堂,鳴鼓三通,橫經(jīng)捧手請問者百人,追隨上堂難問者百馀人。

  又曰:戴馮字次仲,征拜郎中。公卿大會,群臣就席,馮獨立。世祖問之,對曰:"博士說經(jīng)者皆不如臣,坐居臣上,是以不得就席。"正旦朝賀,帝令群臣說經(jīng)義,有不通,輒奪其席,以益通者。馮重五十席。京師諺曰"解經(jīng)不窮戴侍中"。

  《后漢書》曰:丁鴻字孝公。少好《尚書》,十六能論難。永平中引見,說《文侯》一篇,賜衣被。章帝會諸儒白虎觀,上善鴻難說,號之曰"殿中無雙丁孝公"。

  《魏書》曰:文帝初在東宮,氛癘大起,時人凋傷。帝深感難,與素所敬者大理王朗書云:"人生有七尺之形,死為一棺之土,惟立德?lián)P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疫癘數(shù)起,士人凋落,余獨何人,能全其壽?"故論撰所著《典論》,詩、賦蓋百馀篇,集諸儒於肅成門內(nèi)講論大義,侃侃無倦。

  《晉書》曰:鄭沖為散騎常侍光祿勛,嘉平三年拜司空。及高貴鄉(xiāng)公講《尚書》,沖執(zhí)經(jīng)親授。

  沈約《宋書》曰:魏齊王每講肄經(jīng)通,輒使太常釋奠先圣先師於辟雍。

  又曰:元嘉十五年,征雷次宗至京師開館聚徒授教,使丹陽尹何尚之立玄學(xué),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學(xué),司徒參軍謝元立文學(xué)。凡四學(xué)并建之。

  《梁書》曰:中宗於敬賢殿講《老子》,仆射王褒執(zhí)經(jīng),百僚皆預(yù)講席。中宗談?wù)蹞⑥q,間以嘲謔,在座者相顧解頤。

  又曰:沈峻字士嵩,武康人也。博通五經(jīng),尤長《周禮》。時吏部郎中陸倕與仆射徐勉書,薦峻曰:"凡圣可講之書,必以《周官》立義。然則《周官》一書,實為群經(jīng)源本。此學(xué)不傳,多歷年所,惟助教沈峻特精此書。"比日開講,群儒劉嵒、沈熊之徒皆執(zhí)經(jīng)下座,北面受業(yè)。莫不嘆服,人無間言也。"

  又《伏曼容傳》曰:宋明帝好《周易》,常集朝臣於清暑殿講,詔曼容執(zhí)經(jīng)。曼容素美風(fēng)采,明帝恒以方嵇叔夜,使吳人陸探微畫叔夜像以賜之。為尚書外兵郎。嘗與袁粲罷朝會言玄理,時論以為一臺絕。

  又曰:盧廣,范陽涿人。少明經(jīng),有儒術(shù)。天監(jiān)中歸梁,位步兵校尉,兼國子博士,遍講五經(jīng)。時北來人儒學(xué)者有崔靈恩、孫詳、蔣顯,并聚徒講說,而音辭鄙拙,惟廣言論清雅,不類北人。仆射徐勉兼通經(jīng)術(shù),深相賞好。后為尋陽太守、武陵王長史,卒官。

  又曰:賀琛字國寶。幼孤,伯父玚授其經(jīng)業(yè),一聞便通義理。玚異之,常曰:"此兒當(dāng)以明經(jīng)致貴。"玚卒后,琛家貧,常往還諸暨,販粟以養(yǎng)母。雖自執(zhí)舟楫,閑則習(xí)業(yè),尤精《三禮》。年二十馀,玚之門徒稍從問道。初,玚於鄉(xiāng)里聚徒教授,四方受業(yè)者三千馀人。玚天監(jiān)中亡,至是復(fù)集琛矣。琛乃筑室郊郭之際,茅茨數(shù)間。年將三十,便事講授。既世習(xí)禮學(xué),究其微精,占術(shù)先儒,吐言辯潔。坐之聽受,終日不疲。

  《后周書》梁晉熙郡王蕭大圜,當(dāng)元帝時,以世多忌,恐讒訴生焉,乃屏絕人事,門客左右不過兩三人。不妄游狎,恒以講《詩》、《書》、《易》為事。梁元帝嘗自問五經(jīng)要事數(shù)十條,大圜辭約指明,應(yīng)答無滯。梁元帝甚嘆美之。因曰:"昔河間好學(xué),爾既有之;臨淄好文,爾亦兼之。然東平為善,彌高前載,吾重之愛之,爾當(dāng)效焉。"

  《北史》曰:后魏元善遷國子祭酒,上嘗親臨釋奠,令善講《孝經(jīng)》。于是敷陳義理,兼之以諫,上大悅,曰:"聞江陽之說,列起朕心。"賚絹一百匹,衣一襲。

  又曰:盧景裕博通經(jīng)典。齊文襄入相,於第開講,招延時俊,今景裕解所注《易》。景裕理義精微,吐發(fā)閑雅。時有問難,或相詆訶,大聲厲色,言至不遜,而景裕神彩儼然,風(fēng)調(diào)如一,從容往復(fù),無隙可尋。由是士君子嗟美之。

  《后周書》曰:呂思禮,東平壽張人也。性溫潤,不雜交游。年十四,受學(xué)于徐遵明。長于論難,諸生為之語曰"講《書》論《易》鋒難敵"。

  《隋書》曰:后齊將講于天子,先定經(jīng)于孔父廟,置執(zhí)經(jīng)一人,侍講二人,執(zhí)讀一人,摘句二人,錄義六人,奉經(jīng)二人。講之旦,皇帝服通天冠,玄紗袍,乘象輅至學(xué),坐廟堂上。講訖,還便殿,改服絳紗袍,乘象輅還宮。講畢,以一太牢釋奠孔父,配以顏回,列軒懸樂,六佾舞。行三獻禮畢,皇帝服通天冠,絳紗袍,升阼即座,宴畢還宮?;侍用客ㄒ唤?jīng),亦釋奠。

  又曰:馬光為太子博士。嘗因釋奠,高祖親幸國子學(xué),王公以下畢集,光升座,講《禮》,啟發(fā)章句。已而,諸儒生以次論難者十馀人,皆當(dāng)時碩學(xué),光剖析凝滯,雖辭非俊辯,而理義弘贍。論者莫測其淺深,咸共推服。上嘉而勞焉。

  又曰:元善通博在何妥之下,然以風(fēng)流醞藉,俯仰可觀,音韻清明,聽者忘倦。由是為后進所歸。妥每懷不平,心欲屈善,因善講《春秋》,初發(fā)題,諸儒畢集。善私謂妥曰:"名望已定,幸無相苦。"妥然之。及就講肆,妥遂引古今滯義以難善,多不能對。善深銜之。二人由是有隙。

  《唐書》曰:太宗幸國子學(xué),視釋奠,祭酒孔穎達講《孝經(jīng)》。右庶子趙弘智問之曰:"夫子門人曾、閔俱稱大孝,而今獨為曾說,不為閔說,何耶?"答曰:"曾孝特優(yōu),門人不能逮也。"制旨駁之曰:"朕聞《家語》云:昔曾晳使曾參鋤瓜,而誤斷其本,晳怒,授大杖以擊其背。參手撲地,絕而后蘇??鬃勇勚骈T人曰:參來勿內(nèi)。既而曾子請焉,孔子曰:舜之事父也,使之常在側(cè),欲殺乃不可得,小箠則受,大杖則走。今參誤于父,委身以待暴怒,陷父於不義,不孝莫大焉。由斯而言,孰愈于閔子騫也。"穎達不能對。太宗又謂侍臣曰:"諸儒各生異意,皆非圣人論孝之本旨也。夫孝者,善事父母,自家刑國,忠於其君;戰(zhàn)陣勇,朋友信,揚名顯親,此之謂孝。具在經(jīng)典而論者多離其文,迥出事外。以此為教,勞而非法,何謂孝之道耶?"

  《語林》曰:劉真長與桓公宣武共聽講《禮記》,桓公云:"時有入心處,便覺咫尺玄門。"

  《殷氏世傳》曰:殷亮,建武中征拜博士。諸儒講論,勝者賜席,亮重至八九。

  《三國典略》曰:東魏崔暹子達拏年十三,暹令儒者教其說《周易》兩字。乃集朝貴名流,達挐升高座開講。趙郡睦仲讓陽屈服之,暹大悅,擢仲讓為司徒中郎。鄴下為之語曰:"解義兩行得中郎"。

   ●卷六百一十六 ◎?qū)W部十

  ○讀誦

  《禮記·曲禮下》曰:居喪,未葬讀《喪禮》,既葬讀《祭禮》,喪復(fù)常讀《樂章》。

  《論語》曰:南容三復(fù)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周禮·春官下》曰:太史掌建邦之六典。大祭祀,與執(zhí)事卜日。(執(zhí)事,太仆之屬。)戒及宿之日,與群執(zhí)事,讀禮書而協(xié)事。(協(xié),合也。合禮謂習(xí)錄所當(dāng)共之事也。)

  又曰:小史掌邦國之志。大祭祀,讀禮法。史以書敘昭穆之俎簋。(讀禮法者,太史與群執(zhí)事。史,此小史也。)

  《史記》曰:太史公曰:"予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嘆息也。曰:嗟乎,利誠亂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共原也。

  又曰:孔子晚善《易》,韋編三絕,鐵擿三折,漆書三滅也。

  又曰:董仲舒下帷讀書,三年不窺園圃。

  《漢書》曰:劉向?qū)>?jīng)術(shù),晝誦書傳,夜觀星宿。

  又曰:揚雄自有大度,非圣哲之書不好也;非其意,雖富貴不事也。

  《東觀漢記》曰:章帝詔黃香,令詣東觀讀所未嘗見書,謂諸生曰:"此日下無雙,江夏黃童也。"

  又曰:高鳳誦經(jīng),晝夜不絕聲。妻之田,曝麥,以竿授鳳,令護雞。鳳受竿,誦經(jīng)如故。天暴雨,流麥,意在經(jīng),不視麥漂。

  謝承《后漢書》曰:王充字仲任。家貧無書,至京師入市讀書,一見輒能誦憶。

  又曰:應(yīng)奉字世叔。讀書五行俱下。

  又曰:侯瑾字子瑜。傭作為資,暮還輒爇火以讀書。

  《后漢書》曰:和熹鄧后六歲能《史書》,(《史書》,周宣王太史籀所作大篆十五篇也。)十二通《詩》、《論語》。諸兄每讀經(jīng)傳,輒下意難問。志在典籍,不問居家之事。母常非之曰:"汝不習(xí)女工,乃更務(wù)學(xué),欲舉博士耶?"后重違母言,晝修婦業(yè),暮誦經(jīng)典。家人號曰"諸生"。后又詔中宮近臣於東觀受讀經(jīng)傳,以教授宮人,左右習(xí)誦,朝夕濟濟。

  范曄《后漢書》曰:周盤字伯堅。居貧養(yǎng)母,儉薄不充。常誦《詩》至《汝墳》之卒章,慨然而嘆。乃解韋帶,就孝廉之舉也。

  又曰:裴駿字仲駒。駿從弟安祖少而聰慧,年七八歲就師,講《詩》至《鹿鳴》篇,語兄云:"禽獸得食相呼,而況人也?"自此之后,未嘗獨食。

  又曰:尚長字子平,河內(nèi)朝歌人也。隱居不仕,讀《易》至《損》、《益》卦,喟然而嘆曰:"吾以知富不如貧,貴不如賤,但未知死何如生?"

  《魏武本紀(jì)》曰:吾讀介之推之避晉封,申包胥之逃楚賞,未嘗不廢書而嘆。

  《魏略》曰:侍中董遇好學(xué),避難采樵負(fù)販,常挾經(jīng)書,投閑習(xí)誦。人從學(xué)者,遇不肯教,云:"當(dāng)先讀百遍,而義自見。"

  《吳志》曰:闞澤字德潤。好學(xué),居貧,常為人傭書,所寫既畢,誦讀亦遍。

  《魏志》曰:賈逵最好《春秋》,課日讀一遍。

  《吳志》曰:劉贊字正明。性果烈,好讀兵書及史傳。每覽古良將攻伐之勢,輒封書獨嘆。

  《晉書》曰:陶潛字元亮。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

  又曰:殷仲堪能清言,善屬文,每云三日不讀《道德論》便覺舌本間強。其談理與韓康伯齊名,士咸愛慕之。

  又曰:王恭抗直,深存節(jié)義。讀《左傳》至奉王命討不庭,每輟卷而嘆。

  又曰:劉敏元字道光,北海人也。厲己修學(xué),不以險難改心。好星歷陰陽術(shù)數(shù),潛心《易》、《太玄》,不好讀史。常謂同志曰:"誦書當(dāng)味義根,何為費功於浮辭之文?《易》者,義之源;《太玄》,理之門,能明此者,即吾師也。"

  王隱《晉書·處士傳》曰:王褒字偉元,北海人也。讀書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未嘗不反覆,流涕占胸也。

  沈約《齊紀(jì)》曰:顧歡字玄平。少喪父,事母謹(jǐn)孝。母喪,于墓側(cè)數(shù)年。好事者或從受書,每至"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悲慟不能禁。自是學(xué)徒廢《蓼莪》之篇,不復(fù)講授也。

  崔鴻《十六國春秋·前燕錄》曰:韓景山,安平省津人也。年十歲,能屬文。博覽經(jīng)籍,無所不通。

  《宋書》曰:沈演之家世為將,至演之折節(jié)好學(xué),讀《老子》百遍,以達義理上知名。

  《北齊書》曰:趙郡王琛字子叡。初讀《孝經(jīng)》,至"資於事父",輒流涕歔欷。

  又曰:楊愔幼而喪母,曾詣舅子泰,泰與之飲,問:"汝讀何書?"答曰:"《詩》。"泰曰:"至《渭陽》未耶?"愔便號泣感咽,子泰亦對之歔欷。於是遂為罷酒。

  《北史》曰:后魏元暉業(yè)領(lǐng)中書監(jiān),錄尚書事。齊文襄嘗問之,曰:"比何所披覽?"對曰:"數(shù)尋伊、霍之傳,不讀曹、馬之書。"暉業(yè)以時運漸謝,不復(fù)圖全,惟事飲啖,一日三羊,三日一犢。又嘗賦詩云:"昔居王道泰,濟濟富群英;今逢世路阻,狐兔郁縱橫。"

  《梁書》曰:武帝每讀《孝子傳》,未曾終軸,輒輟書悲慟。由是家門愛重,探賾索隱,窮理盡性,究覽墳籍,神悟知機,讀書不待溫故,一閱皆能誦憶。

  又曰:《范云傳》:初,竟陵王子良為會稽太子,云為府主簿,王未之知。后克日登秦望山,乃命云。云以山上有秦始皇刻石,此文三句一韻,人多作兩句讀之,并不得韻;又皆大篆,人多不識,乃夜取《史記》讀之,令上知。明日登山,子良命賓僚讀之,皆茫然不識。末問云,云曰:"下官嘗讀《史記》,見此刻石文。"進乃讀之如流水。子良大悅,因以為上賓。

  又曰:昭明太子統(tǒng),字德施。美姿貌,善舉止,讀書數(shù)行并下,過目皆憶。

  《陳書》曰:始興王叔陵修飾虛名,每入朝,常於車中馬上執(zhí)卷讀書,高聲長誦,陽陽自若。朝坐齋中,或自執(zhí)斧斤為沐猴百戲。

  《隋書》曰:崔儦字歧叔。以讀書為務(wù),頗自負(fù)而忽人。嘗大署其門下曰:"不讀五千卷書,無得入我室。"

  又曰:來護兒字崇幼,而慕詭好立奇節(jié)。初讀《詩》至"擊鼓其鏜,踴躍用兵","羔裘豹飾,孔武有力",舍書而嘆曰:"大丈夫其世當(dāng)如是,為國滅賊,以建功名,安能區(qū)區(qū)久事隴畝!"群輩嘉其言而壯其志。

  又曰:韋師字公穎。少沉謹(jǐn),有慧性。初就學(xué),始讀《孝經(jīng)》,舍書而嘆曰:"名教之極,其在茲乎!"

  《唐書》曰:章懷太子賢,上深所嗟賞之,謂司空李勣曰:"此兒已讀得《尚書》、《禮記》,曾遣讀《論語》至'賢賢易色',再三覆誦之,乃云性愛此言。固知夙成聰敏,出自天性也。"

  又曰:蕭德言,晚年尤篤志於學(xué),自晝達夜,略無厭倦。每欲開五經(jīng),必盥濯束帶,危坐對之。妻子候間請曰:"終日如是,無乃勞乎?"德言曰:"敬先圣之言,豈憚如此?"

  又曰:郭山惲,蒲州河?xùn)|人。少通《三禮》。景龍中累遷國子司業(yè)。時中宗數(shù)引近臣及修文學(xué)士與之宴集,嘗令各效伎藝以為笑樂。工部尚書張錫為《談容娘舞》,將作大匠宗晉卿舞《渾脫》,左衛(wèi)將軍張洽舞《黃獐》,左金吾衛(wèi)將軍杜元琰誦《婆羅門咒》,給事中李行言唱《駕車西河》,中書舍人盧藏用效道士上章。山惲獨奏曰:"臣無所解,請誦古詩兩篇。"帝從之。於是誦《鹿鳴》、《蟋蟀》之詩。奏未畢,中書令李嶠以其詞有"好樂無荒"之語,頗涉規(guī)諷,恐忤旨,遽止之。帝嘉山惲之意。

  《墨子》曰:周公朝讀書百篇,夕見七十五士。

  《莊子》曰:孔子游於緇惟之林,休於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有漁父聽曲為法。

  又曰:臧與穀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問臧奚事,挾策讀書;問穀奚事,博塞以游。

  又曰:桓公讀書於堂上,輪扁斫輪於堂下,釋椎鑿而問曰:"敢問公所讀之書何言也?"公曰:"圣人之言。"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則公所讀者,圣人之糟粕也。"公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無說則死。"扁曰:"以臣之事觀之,斫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於手而應(yīng)于心,口不能言也。有數(shù)存焉於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輪。(古人物各有信,教學(xué)之無益也。)古人與其不可傳者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而已。"

  《尚書大傳》曰:子夏讀《書》畢,見夫子。夫子問:"子何為於《書》?"子夏曰:"《書》之論事,皎皎如日月之代明,離離如參辰之錯行。商所受於夫子者,志之於心,弗敢忘也。"

  《尸子》曰:孔子曰:"誦《詩》讀《書》,與古人居。"

  《說苑》曰:孔子讀《易》,至於《損》、《益》則喟然而嘆。子夏避席而問曰:"夫子何為嘆?"孔子曰:"夫自損者益,自益者缺,吾是以嘆也。"子夏曰:"然則學(xué)者不可以益乎?"孔子曰:"否。天之道,成而必變,未嘗得久也。夫?qū)W者,以虛受之。昔堯履天子之位,允恭以持之,虛靜以待下,故百載而逾盛,迄今而益章。昆吾自臧而滿意,窮高而不衰,故當(dāng)時虧敗,迄今而逾惡。是非益損之征歟?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是以圣人不敢當(dāng)盛;升輿而遇三人則下,二人則軾,調(diào)其盈虛,故能長久也。"子夏曰:"善,請終身誦之。"

  《神仙傳》曰:孔子讀書,老子見而問曰:"是何書也?"曰:"禮也。圣人亦讀之。"老子云:"圣人可也,汝曷為愛讀之?"

  《洞冥記》曰:李充者,馮翊人也。自言三百歲,從秦始皇登會稽山以望江漢之流也。少而好學(xué),為秦博士,門徒萬人。伏生時十歲,乃就充石壁山中受《尚書》。乃以口傳受伏子四代之事,略無遺脫。伏子因而誦之,常以細(xì)繩十馀尋,以縛腰,誦一遍則結(jié)繩一結(jié),十尋之繩皆成結(jié)矣,計誦《尚書》可數(shù)萬遍。但食穀損人精意,有遺失,伏子今所傳百卷,得其一二耳。故堯舜二典,闕漏尤多。

  《家語》曰:孔子讀史,至于楚復(fù)陳,(陳夏征舒殺其君,楚莊王討之,因取陳而有之。申叔時諫,莊王從之,乃復(fù)陳國也。)喟然嘆曰:"賢哉,楚莊王也!輕千乘之國而重一言之信,非申叔之忠,弗能進其義,非莊王之賢弗能受其訓(xùn)。"

  《春秋后語》曰:蘇秦歸,曰"書雖多蓄,亦何以為?"於是夜發(fā)書篋數(shù)十,得《周書陰符》,(《戰(zhàn)國策》云: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讀之。欲睡,錐剌其股,血流至踝。暮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說當(dāng)世之君矣。"

  《幽明錄》曰:襄陽城南有秦民墓,為性至孝,親歿,泣血三年。人有為其詠《蓼莪》詩者,民聞其義,涕泗不自勝。

  桓子《新論》曰:劉子政、子駿、伯玉三人尤珍重《左氏》,教子孫,下至婦女,無不讀誦。

  《俗說》曰:劉柳為仆射,傅迪為左丞。傅好讀書而不解其義,劉惟讀《莊》、《老》而已。傅道劉云:"正讀十二卷,何足本人",劉道傅云"讀書雖多,而無所解,可謂書簏"。

  《物理論》曰:語曰"能理亂絲,乃可讀《詩》"。余雖無治絲之能,而悟聞《詩》之義。

  《華陽國志》曰:徐誦字子產(chǎn)。少讀書,日不過五十字,誦千遍乃得,終成儒學(xué)。

  《先賢傳》曰:延篤從唐季度受《左氏》,欲寫傳本,無紙,乃借本誦之。及辭歸,季度曰:"卿欲寫傳,何辭歸?"答曰:"已誦之矣。"

  《孝德傳》曰:張楷字公超,河南人也。至孝自然,喪親哀毀,每讀《詩》見《素冠》、《棘人》,未嘗不掩泗焉。

  《列女傳》曰:班婕妤,況之女,賢才通辯,選入后宮,每讀《詩》及"窈窕淑女"之篇,必三復(fù)之。

  晉潘岳《閑居賦序》曰:岳讀《汲黯傳》,見司馬安四至九卿,而良史書之,題以巧宦之目,未嘗不慨然廢書而嘆。

  《金樓子》曰:有人讀書握卷而輒睡者。梁朝有名士呼書卷為"黃妳",此蓋言其怡神養(yǎng)性如妳溫也。

  又曰:凡讀書必以五經(jīng)為本,所謂"非圣人之書勿讀","讀之百遍,其義自見",此外眾書自可泛而觀耳。正史既見得失成敗,此經(jīng)國之所急。五經(jīng)之外,宜以正史為先。譜牒所以別貴賤,明是非,自宜留意?;驈?fù)中表親疏,或復(fù)通塞升降,百世衣冠,不可不悉。

  又《自敘》云:吾時夏夕中下絳紗,中有銀甌一枚,貯山陰甜酒,臥讀有時至?xí)?,率以為常。又?jīng)病瘡,肘膝爛盡,此以來三十馀載,泛玩眾書萬馀矣。自余年十四,苦眼疾沈痼,比來轉(zhuǎn)暗,不復(fù)能自讀書。三十六年來,恒令左右唱之,曾生所謂誦詩讀書,與古人居;讀書誦詩,與古人期。茲言是也。

   ●卷六百一十七 ◎?qū)W部十一

  ○談?wù)?br/>
  《史記·儒林傳》云:清河王太傅轅固以治《詩》,孝景時為博士。與黃生爭論,黃生曰:"湯、武非受命,乃弒也。"轅固曰:"不然。桀、紂虐亂,天下之人心歸湯、武,湯、武誅桀、紂,非受命謂何?"黃生曰:"冠雖弊必加於首,履雖新必關(guān)於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紂雖失,君上也;湯、武雖圣,臣下也。臣下不能匡過以尊主而誅代,非弒而何?轅固曰:"必若云,是高祖代秦耶?"于是帝曰:"食肉不食馬肝,不為不知味也;學(xué)者不言湯、武受命,不為非也。"

  《漢書·儒林傳》曰:武帝時,江公與董仲舒并通五經(jīng),能持論,善屬文。江公訥於口,上使與舒議,不如仲舒。

  又曰:揚雄為人簡易佚蕩,不能劇談而好深沉之思也。

  又曰:賈生征見,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夜半,帝前席,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之,今不及也。"

  《東觀漢記》曰:尹敏與班彪相厚,每相與談,常奠案不食,晝即至暝,夜即徹旦。

  《晉書》曰:潘京字世長。舉秀才,到洛。尚書令樂廣,京州人也,共談累日,深嘆其才,謂京曰:"君天才過人,恨不學(xué)耳。若學(xué),必為一代談宗。"京感其言,遂勤學(xué)不倦。時武陵太守戴昌亦善談?wù)?,與京共談,假借之。昌以為不如己,笑而遣之,令過其子若思。京方極其言論,昌竊聽之,乃嘆曰:"才不可假。"遂父子俱辱焉。

  又曰:郭象,字子玄。少有才理,好老、莊,能清言。太尉王衍每云聽象語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

  又曰:樂廣嘗與裴頠清言,欲以理服之,而頠辭論豐博,廣笑而不言。時人謂頠為"言談林藪"。

  又曰:朝賢嘗上巳禊飲,或問王濟"昨游有何言談",濟曰:"張華善說《史》、《漢》;裴頠論前言往行,靡靡可聽;王戎,子房、季札之間,超然玄箸。"

  又曰:王衍妙善玄言,唯談《老》《莊》為事。每捉玉柄麈尾,與手同色。義理有所不安,隨即改更。世號曰:"口中雌黃"。朝野翕然,謂之一世龍門矣。

  又曰:胡母輔之宇彥國,與王澄等為友。澄嘗與人書曰:"彥國吐佳言如鋸木屑,霏霏不絕,誠為后進領(lǐng)袖也。"

  又曰:趙孟字長舒。為尚書都令史,善於清談,其面有疵黯。時人言:諸事不決,皆當(dāng)問疵面。

  又曰:裴遐善言玄理,音辭清暢,泠然若琴瑟。嘗與河南郭象談?wù)?,一座嗟服?br/>
  又曰:殷仲堪能清言,每云:"三日不讀《道德論》,便覺舌本間強。"

  《晉中興書》曰:殷浩弱冠與京兆杜人并有美譽,善言玄理。又庾元規(guī)少好黃老,能言玄理,時人方之夏侯泰初。

  又曰:謝弈女道韞,王凝之妻也。凝之弟獻之嘗與賓客談議辭理,將屈,道韞遣婢白獻之曰:"欲為小郎解圍。"乃以青綾步障自蔽,申獻之前義,客不能屈。

  又曰:孫盛年十歲,避難渡江,及長,博學(xué)善理。於時殷浩擅名一時,與抗論者惟盛。嘗詣浩談?wù)?,對食奮尾,毛悉落飯中,食冷而復(fù)暖者數(shù)四,至暮忘食,理竟不定。

  沈約《宋書》曰:高祖少事戎旅,不涉經(jīng)學(xué)。及為宰相,頗慕風(fēng)流,時或談?wù)?,人皆依違不敢難也。鄭解之難必切至,未嘗假借,要須高祖辭窮理屈,然后置之。高祖或時慚恧變色動容,既而謂人曰:"我本無術(shù)學(xué),談義尤淺,比時言論,諸賢多見寬容,惟鄭不爾,獨能盡人之意。甚以此感之。"時人謂之"格佞"。

  《宋書》曰:謝靈運辯博,辭義鋒起。王惠嘗與之談,時然后言。時荀伯子在座,退而告人曰:"靈運固自蕭散,直上王郎,有如萬頃陂焉。"

  又曰:《謝瞻傳》曰:靈運好臧否人物?;旎贾?,欲加裁折,未有其方。謂瞻曰:"非汝莫能。"乃與晦、曜、弘微等共游戲,便使瞻與靈運共車。靈運登車便商較人物,瞻謂曰:"秘書早亡,談?wù)咭嗷ビ型悺?quot;靈運默然,言論自此衰止。

  又曰:張敷好讀玄言,兼屬文論。弱冠,初父邵使與高士南陽宗少文談系象,往復(fù)數(shù)番,少文欲屈。握麈尾嘆曰:"吾道東矣。"於是名價日重。

  《后周書蘇綽傳》曰:屬太祖與公卿往昆明池觀漁,行至城西漢故倉地,顧問左右,莫有知者?;蛟唬?quot;蘇綽博物多通,請問之。"太祖乃召綽,具以狀對。太祖大悅。因問天地造化之始,歷代興亡之跡,綽既有口辯,應(yīng)對如流。太祖益喜,乃與綽并馬徐行。至池,竟不設(shè)網(wǎng)罟而還。遂留綽至夜,問以治道,太祖臥而聽之。綽於是指陳帝王之道,兼述申韓之要。太祖乃起,整衣危坐,不覺膝之前席,語遂達曙不厭。詰朝,謂周惠達曰:"蘇綽真奇士也。"

  又曰:裴文舉字道裕。少忠謹(jǐn),涉獵經(jīng)史??偣茼f孝寬特相欽重,每與談?wù)?,不覺膝前於席。

  又曰:寇雋字祖俊,上谷平昌人也。世宗尚儒重德,特欽賞之。與相見,同席而坐,因顧訪洛陽故事。俊容止端詳,音韻清朗,帝與之談,不覺為之前席。

  《齊書·劉繪傳》曰:永明末,都下人士盛為文章談義,皆湊竟陵西邸。繪為后進領(lǐng)袖。時張融以言辭辯健,周颙稱為"清綺",而繪音采贍麗,雅有風(fēng)則。時人為之語曰:"三人共宅夾清漳,張南周北劉中央。"言其處二人間也。

  又曰:張緒性清淡,善談玄。王儉嘗云:"緒過江所未有,北士可求之耳。不知陳仲弓、黃叔度能過之不?"

  《三國典略》曰:陳袁憲,樞之弟也。幼聰敏好學(xué)。梁武帝修建庠序,別開五館。其一館在憲宅西,常招弘諸生與之談?wù)?,每有新義,出人意表。國子博士周弘正謂憲父君正曰:"賢子今茲欲策試不?"君正曰:"經(jīng)義猶淺,未敢令試。"居數(shù)日,君正遣門下客岑文豪與憲候弘正,將登講座,弟子畢集,乃授憲麈尾。時謝歧、何妥在坐,弘正謂曰:"二賢雖窮奧賾,得無憚此后生耶?"何、謝遞起義端,憲酬對閑敏,神色自若。弘正因謂文豪曰:"卿還諮袁,吳郡此郎已堪見代為博士矣。"

  《梁書》曰:沈約,齊初為征虜記室,帶襄陽令,所奉主即齊文惠太子。太子入居?xùn)|宮,為步兵校尉,管書記。時東宮多士,約特蒙親遇。時王侯列宮或不得進,約每以為言。太子曰:"吾平生懶起,是卿所悉,得卿談?wù)摚缓笸鼘?。卿欲我夙興,可恒早入。"

  又曰:簡文在東宮召戚袞講論,又嘗置宴,集玄儒之士,先命道學(xué)互相質(zhì)疑,次令中庶子徐摛騁大義,間以劇談。摛辭辯從橫,難以答抗,諸儒懾氣。時袞說朝聘義,摛與往復(fù),袞精采自若,應(yīng)答如流,簡文深嘉嘆之。

  《隋書》曰:辛彥之拜禮部尚書,與秘書監(jiān)牛弘撰《新禮》。吳興沈重名為碩學(xué),高祖嘗令彥之與重論議,重不能抗,於是避席而謝之,曰:"辛君所謂金城湯池,無可攻之勢。"高祖大悅。

  《唐書》曰:楊綰凡所知友皆一時名士,或造之者,清談終日,未嘗及名利;或有客欲以世務(wù)干者,綰言必玄遠,不敢發(fā)詞,內(nèi)愧而退。大歷中,德望日崇,天下雅正之士爭趨其門,至有數(shù)千里來者。

  《莊子》曰:孔子見老聃歸,三日不談。弟子問曰:"夫子見老聃,將何規(guī)哉?"孔子曰:"吾與汝處於魯之時,人用意如飛鴻者,吾走狗而逐之;用意如井魚者,吾為鉤繳以投之。吾今見龍合而成體,散而成章,乘乎云氣而養(yǎng)乎陰陽,余口張不能噏,舌出不能縮,又何視哉?"

  《戰(zhàn)國策》曰:蘇秦說李兌,明日復(fù)見,抵掌而談。兌送秦明月之珠,和氏之壁。

  《抱樸子》曰:王充所作《論衡》,北方都未有得之者。蔡伯喈嘗到東江,見之,嘆其高文,度越諸子,恒愛玩,而獨秘之。及還中國,諸儒覺其談?wù)摳h,嫌得異書。或搜求其隱處,果得《論衡》,捉取數(shù)卷將去。伯喈曰:"惟我與爾共之,勿廣也。"

  《管輅別傳》曰:輅父為瑯琊長。輅時年十五,瑯琊太守單子春雅有才度,聞輅一時之俊,欲得相見。輅父即遣輅造之。大會賓客百馀人,坐上有能言之士,輅問子春:"府君多嘉客,有雄貴之姿。輅既年少,膽志未剛,若相觀,懼失精神。先飲三升清酒,盡之然后而言。"子春大喜,便酌三升酒,獨使飲之。酒盡之后,問子春:"今欲與輅為對者,府君耶?四坐之士耶?"子春曰:"吾自欲與卿旗鼓相當(dāng)。"輅言始讀《詩》、《論》、《易》,學(xué)問微淺,未能上引圣人之道,陳周漢之事,但論金木水火土鬼神之情耳。子春言:"此最難者,而卿以為易耶?"於是唱大論之端,遂造陰陽,文彩泛流,枝葉橫生,少引圣籍,多發(fā)天然。子春及眾士互相攻劫,請難風(fēng)起,而輅人人答對,言皆有馀。至日向暮,酒食不行。於是發(fā)聲徐州,號之"神童"。又冀州刺史裴徽召輅為文學(xué)從事,相見清論,終日不覺罷倦。再相見,轉(zhuǎn)為治中。四相見,轉(zhuǎn)為別駕。前至十月,舉為秀才。

  《物理論》曰:夫虛無之談,無異春蛙秋蟬,聒耳而已。

  《荊州先德傳》曰:龐士元師事司馬德操。德操蠶月躬采桑后園,士元往助之,因與共談。元善神,遂移日忘餐。德操於是異之。

  《世說》曰:何晏為吏部尚書,有位望。時談客盈坐,王弼年未弱冠,往見之。晏聞來,倒履出戶迎之。因條向者勝理語,弼曰:"此理仆以為理極,可得復(fù)難不?"弼作難,一坐便以為屈。於是弼自為客主數(shù)番,皆一坐所不及也。

  又曰:衛(wèi)玠字叔寶。少有名理?,樼鹜跗阶痈邭獠蝗?,遺世獨遨,每聞君之語議至乎理會之間,要微之際,輒絕倒於坐。前后三聞,為之三倒。時人遂曰:"衛(wèi)君談道,平子三倒。"及君年長,論者以為出於王武子之右,世咸謂"王家三子,不如衛(wèi)家一兒。"玠於武昌見大將軍王敦,與之談?wù)?,彌日信宿。敦顧謂僚屬曰:"昔何王吐金聲于中朝,此子復(fù)玉振于江表。微言之緒絕而復(fù)續(xù),不意永嘉之末復(fù)有正始之音。清言勝詠,亹亹入微,平叔在,當(dāng)復(fù)倒矣。"

  又曰:孝武將講《孝經(jīng)》,謝太傅與諸人私逆講師。車武子謂袁彥伯曰:"不問則德音有遺,多問則重勞二謝。"袁曰:"必?zé)o此嫌。"車曰:"何以知爾。"袁曰:"何嘗見明鏡疲於屢照,清流撓於惠風(fēng)也?"

  郭子曰:張憑舉孝廉,出京,負(fù)其才氣,謂必參時彥。欲詣劉真長,鄉(xiāng)里及同舉者咸共哂之。張遂徑往詣劉。既前,處之下坐,通寒溫而已。真長方洗濯料事,神意不接。良久,張欲自發(fā)而未有其端。頃之,王長史諸賢來詣,言各有隔而不通處,張忽遙於末座判之,言約皆遠便,足以暢彼我之懷。舉坐皆驚。真長延之上坐,遂清言彌日。因留宿,遂復(fù)至?xí)?。張退,劉曰?quot;卿且前去,我正爾往取卿共詣?chuàng)彳姟?quot;(撫軍,簡文。)張既還船,同旅笑之曰:"卿何許宿還。"張笑而不答。須臾,真長至,遣教覓張孝廉船。同旅惋愕。既同載,俱詣?chuàng)彳?。至門,劉謂撫軍曰:"下官今日為公得一太常博士妙選。"既前,撫軍與之語言,咨嗟稱善,數(shù)日乃止。曰:"張憑勁粹,為理之窟。"即用為太常博士。

  又曰:范玄平(字玄平。)在簡文坐,談欲屈,引長史曰:(長史,王仲祖。)"卿助我。"王曰:"此非拔山之力所能助也。"

  《異苑》曰:陸機初入洛,次河南偃師,時久結(jié)陰,望道左人居,因往投宿。見一年少置《易》投壺,與機談,機心伏之,而無以酬抗。既曉便去。稅驂逆旅,問嫗,嫗曰:"此東數(shù)十里無村落,正是山陽山王家墓耳。"機乃怪,還睇昨路,空野霾云,拱木蔽日。知所遇者信王弼也。

  又曰:陸云獨於空草中,忽見一家墻院整頓。云時饑乏,因而詣前。見一年少可二十馀,風(fēng)姿可嘉,論敘平生,不異於人。尋其說《老子》,極有辭致。云出,臨別語云:"我是山陽王輔嗣。"云出門,還望向處,正是一冢。云始謂俄頃,已經(jīng)三日。

  《幽明錄》曰:阮瞻素秉無鬼論,世莫能難。每自謂理足可以辯正幽明。忽有一鬼通姓名作客詣阮,寒溫畢,聊談名理??蜕跤胁徘?,末及鬼神事,返覆甚苦,遂屈。乃作色曰:"鬼神古今圣賢所共傳,君何獨言無?即仆便是鬼。"於是忽變?yōu)楫愋?,須臾消滅。阮默然,意色大惡。后年馀病死?br/>

   ●卷六百一十八 ◎?qū)W部十二

  ○敘圖書

  《尚書·序》曰:古者,伏羲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jié)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伏羲、神農(nóng)、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頊、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書,雖設(shè)教不倫,雅語奧義,其歸一揆。是故歷代寶之,以為大訓(xùn)。八卦之說,謂之《八索》,求其義也。九州之志,謂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風(fēng)氣所宜,皆聚此書也?!洞呵镒笫蟼鳌吩唬?quot;楚左史倚相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即謂上世帝王遺書也。

  《左氏傳》曰:晉荀躒如周,籍談為介。王謂籍談曰:"昔高祖孫伯黡司晉之籍,以為大政,故曰"籍氏"。汝司典之后,何故忘之?"

  《漢書·藝文志》曰:昔仲尼沒而微言絕,七十子終而大義乖,故《春秋》分為五,(韋昭曰:謂左氏、公羊、穀梁、鄒氏、夾氏也。)《詩》分為四,(韋昭曰:謂毛氏、齊、魯、韓也。)《易》有數(shù)家之傳。戰(zhàn)國縱橫,真?zhèn)畏譅?,諸子之言,紛然殽亂。至秦患之,乃燔滅文章,以愚黔首。漢興,改秦之?dāng)?,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迄孝武世,書缺簡脫,禮壞樂崩,上喟然而稱曰:"朕甚閔焉!"於是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

  又曰:《古文尚書》藏於壁中。師古注曰:"《家語》云:孔騰字子襄,畏秦法峻急,藏《尚書》、《論語》、《孝經(jīng)》於夫子堂壁中,而《漢記》曰孔鮒所藏。二說不同,未知孰是也。又后漢王莽征陳咸,咸遂稱疾篤,於是乃斂其家律令文書,藏於壁中也。"

  《后漢書》曰:吳祐字季英,陳留長垣人也。父恢為南海太守。祐年十二,隨從到官?;锺麣⑶嗪喴詫懡?jīng)書,祐諫曰:"大人逾越五嶺,遠在海濱,其俗誠陋,然舊多珍怪,上為國家所疑。此書若成,則載之兼兩。昔馬援以薏苡興謗,王陽以珍衣囊徼名,嫌疑之間,誠先賢之所慎。"恢乃止,撫其首曰:"吳氏世不乏季子矣。"

  《魏志》曰:王修家不滿斗斛,有書數(shù)百卷。太祖嘆曰:"士不妄有名也。"

  《蜀志》曰:向朗字巨達。潛心典籍,積聚篇卷,於時最多也。

  《后唐書》曰:李谿者,博學(xué)多通,文章秀絕,家有奇書,時號"季書樓"。

  《呂氏春秋》曰:《先識覽》桀將亡,太史令終古執(zhí)其圖書而奔于商;紂將亡,內(nèi)史向摯載其圖法出奔周。

  《穆天子傳》曰:癸巳,至於群玉之山,容成氏之所守。山阿平無隘,四中繩。(言皆平直。)先王謂之策府。(言往古帝王以為藏策之府,所謂藏之名山者。)

  《莊子》曰:孔子西藏書於周室,(藏其所著書于周者。)子路謀曰:"由聞周家征藏史有老聃者,(征藏,藏名也。)免而歸居。夫子欲藏書,則當(dāng)試焉。"孔子至老聃之門,而老聃不許也。

  《博物志》曰:劉德治淮南王獄,得《枕中鴻寶秘書》,及其子向咸共奇之。德信黃白之術(shù)可成,謂神仙之道可致,卒亦無驗,乃以罹罪。

  又曰:太古書今見存者,有神農(nóng)《山海經(jīng)》。《山海經(jīng)》或云禹所作,《素問》黃帝作,《連山》、《歸藏》夏所作,周時曰《易》。蔡邕云《禮記·月令》,周公所作。《證法》、《司馬法》亦云周公所作。

  《論衡》曰:倉頡作書,天雨粟,鬼哭虛也。案圖書文章,與書何異?鬼神惡書則河出圖,何也?若不惡為書,何忽致怪?或作書時會鬼哭雨粟也耳。

  伏滔《北征記》曰:皇天塢北,古時陶穴。晉時有人逐狐入穴,行十里許,得書二千馀卷。

  《金樓子》曰:有細(xì)書《周易》、《尚書》、《周官》、《儀禮》、《禮記》、《毛詩》、《春秋》各一部,又寫《前漢》、《史記》、《三國志》、《晉陽秋》、《莊子》、《老子》、《肘后方》、《離騷》等合六百三十四卷,悉在一巾箱中,書極精細(xì)。

  又曰:吾今年四十六歲,聚書來四十年,得書八萬卷也。河間之伴漢室,頗謂過之也。(此金樓子自稱也。)

  ○正謬誤

  《劉向別傳》曰:讎校者,一人持本,一人讀析,若怨家相對,故曰讎也。

  《左傳》曰:晉師閏月濟於陰板。杜預(yù)注云:"長歷推之,此年無閏月,疑為'門五日',五字上與門合也。"

  《呂氏春秋》曰:有讀史者:"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之與三相近,豕之與亥相似。"至?xí)x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

  《漢書·藝文志》曰:成帝詔光祿大夫劉向校經(jīng)傳諸子詩賦,步兵校尉任宏校兵書,太史令尹咸校術(shù)數(shù),侍醫(yī)李柱國校方技。每一書已,向輒條其篇目,撮其指意,錄而奏之。會向卒,哀帝復(fù)使向子奉車都尉歆卒父業(yè)。歆於是總?cè)簳嗥洹镀呗浴?,故有《輯略》,有《六藝略》,有《諸子略》,有《詩賦略》,有《兵書略》,有《術(shù)數(shù)略》,有《方技略》。

  《抱樸子》曰:書三寫以"魯"為"胄",以"帝"為"虎"。

  劉向《七略》曰:古文或誤以"見"為"典",以"陶"為"陰",如此類多。

  潁容《春秋例》曰:漢興,博物洽聞著述之士,前有司馬遷、揚雄、劉歆,后有鄭眾、賈逵、班固,近即馬融、鄭玄。其所著作違義正者,遷尤多闕略。舉一兩事以言之;《史記》不識畢公文王之子,而言"與周同姓";揚雄著《法言》不識六十四卦,云"所從來尚矣"。

  《后漢書》曰:和熹鄧太后從曹大家受經(jīng)書兼天文算數(shù),晝省王政,夜則誦讀。而患其謬誤,懼乖典章,乃博選諸儒劉珍等,及博士議郎、四府掾史五十馀人,詣東觀讎校傳記。

  《蜀志》曰:向朗字臣達。年八十,手自校書,刊定謬誤也。

  《晉書》曰:鄭默字思元。起家秘書郎,考核舊文,刪省浮穢。中書令虞松謂曰:"而今而后,朱紫別矣。"

  又曰:齊王攸以禮自拘,鮮有過事。就人借書,必手刊其繆,然后反之。

  《后周書》曰:元偉,世宗初拜師氏中大夫,受詔於麟趾殿刊正經(jīng)籍。

  又曰:明帝幼而好學(xué),博覽群書,善屬文,詞彩溫麗。及即位,集公卿已下有文學(xué)者八十馀人,於麟趾殿刊校經(jīng)史,又捃采眾書,自羲農(nóng)以來訖于魏末,敘為《世譜》,凡五百卷云,所著文章十卷。

  《唐書》曰:褚元量以內(nèi)庫舊書,自高宗代即藏在宮中,漸致遺逸,奏請繕寫刊校,以引經(jīng)籍之道。於是上令於東都乾元殿前施架排次,因大加搜寫,廣求天下異本,數(shù)年間,四部完備。

  又曰:貞觀中,頒五經(jīng)於天下。初,太宗以經(jīng)籍去圣久遠,文字訛謬,詔前前中書侍郎顏師古刊正之。及成,又詔尚書左仆射房玄齡集諸儒討論得失。時諸儒習(xí)師說,舛謬已久,皆竊議非之。於是異端蜂起,師古一一辯答,取晉宋古本以相發(fā)明,所立援據(jù)詳明,或出其意表,諸儒皆驚所未聞,嘆服而去。太宗善之。

   ●卷六百一十九 ◎?qū)W部十三

  ○采來遺逸

  《史記》曰:高祖入咸陽,蕭何先收秦圖書。

  劉歆《七略》曰:武帝廣開獻書之路,百年之間,書積如丘山。故外有太史、博士之藏,內(nèi)則延閣、廣內(nèi)、秘室之府。

  《物理論》曰:魯恭王壞孔子舊宅,得《周書》,闕無《冬官》,漢武購千金而莫有得者,遂以《考工記》備其數(shù)。

  《漢書》曰:孝帝河平三年,遣謁者陳農(nóng)求遺書于天下。

  《東觀漢記》曰:杜林於河西得漆書古文《尚書》經(jīng)一卷,每遭困厄,握抱此經(jīng)。

  《后魏書》曰:高謐字安平,典秘閣。謐以墳典殘缺,奏廣訪郡邑,大加繕寫。由是圖籍莫不審正。

  又曰:李暠署劉昞為儒林祭酒從事中郎。暠好尚文籍典史,穿落者親自補治。昞時侍側(cè),前代暠,暠:"躬自補者,欲人重此曲籍。"

  《隋書》曰:劉炫除殿內(nèi)將軍,時牛弘奏請購求天下遺逸之書。炫遂偽造書百卷,題為《連山易》、《魯史記》等,錄上送官,取賞而去。后有人訟之,經(jīng)赦免死。

  《北史》曰:隋裴矩伐陳之役,領(lǐng)元帥記室,既破丹陽,晉王廣令矩與高颎收陳圖籍。

  又曰:隋牛弘上表請開獻書之路,曰:"昔周德既衰,舊經(jīng)紊棄。孔子以大圣之才,開素王之業(yè),憲章祖述,制《禮》刊《詩》,正五始而條《春秋》,闡《十翼》而弘《易》道;及秦皇馭宇,吞滅諸侯,先王墳籍,掃地皆盡,此則書之一厄也。漢興,建藏書之策,置校書之官,至孝成之代,遣謁者陳農(nóng)求遺書于天下,詔劉向父子讎校篇籍,漢之典文於斯為盛;及王莽之末,并從焚燼,此則書之二厄也。光武嗣興,尤重經(jīng)誥,未及下車,先求文雅;至肅宗親臨講肆,和帝數(shù)幸書林,其蘭臺、石室、鴻都、東觀,秘牒填委,更倍於前;及孝獻移都,吏人擾亂,圖書縑帛,皆取為帷囊,所收而西,裁七十馀乘,屬西京大亂,一時燔蕩,此則書之三厄也。魏文代漢,更集經(jīng)典,秘書郎鄭默刪定舊文,時之論者,美其朱紫有別;晉氏承之,文籍尤廣,晉秘書監(jiān)荀勖定魏內(nèi)經(jīng),更著《新簿》;屬劉、石憑陵,從而失墜,此則書之四厄也。永嘉之后,寇竊競興,其建國立家,雖傳名號,憲章禮樂,寂滅無聞;劉裕平姚泓,收其圖籍,五經(jīng)子史,才四千卷,皆赤軸青紙,文字古拙,并歸江左,宋秘書丞王儉,依劉氏《七略》撰為《七志》,梁人阮孝緒亦為《七錄》,總其書數(shù)三萬馀卷;及侯景渡江,壞破梁室,秘省經(jīng)籍,雖從兵火,其文德殿內(nèi)書及公私典籍重本七萬馀卷,悉送荊州;及周師入郢,繹悉焚之於外城,所收十才一二,此則書之五厄也。后魏爰自幽方,遷宅伊、洛,日不暇給,經(jīng)籍闕如;周氏創(chuàng)基關(guān)右,戎軍未息,保定之始,書止八千,后加收集,方盈萬卷;高氏據(jù)有山東,初亦采訪,驗其本目,殘闕猶多;及東夏初平,獲其經(jīng)史,四部重雜,三萬馀卷,所益舊書,五千而已。今御書單本一萬五千馀卷,部帙之間,仍有殘缺,比梁之舊目止有其半。至於陰陽河洛之篇,醫(yī)方圖譜之說,彌復(fù)為少。臣以經(jīng)書,自仲尼迄今,數(shù)遭五厄,興集之期,屬膺圣代。今秘籍見書,亦足披覽,但一時載籍,須令大備,不可王府所無,私家乃有。若猥發(fā)明詔,兼開購賞,則異典必致,觀閣斯積。"上納之。於是下詔,獻書一卷賞縑一匹。一二年間,篇籍稍備,乃總加編次,召天下工書之士,京兆韋霈、南陽杜頵等,于秘書內(nèi)補續(xù)殘缺,為正副二本,藏於宮中。其馀以實秘書內(nèi)外之閣,凡二萬馀卷。煬帝即位,秘閣之書分為三品,於東都觀文殿東西廂屋以貯之:東屋藏甲乙,西屋藏丙丁。

  《后唐史》曰:都官郎中庾傳美充三川搜訪圖籍使。傳美言偽蜀王衍之書,舊僚家在成都,便於歸計,且言成都具有本朝實錄。及傳美使回,所得才九朝而已,其馀殘缺雜書,蓋不足記。

  ○借書

  《西京雜記》曰:匡衡勤學(xué),邑人大姓又不識字,家富多書,乃與客作,不求其價。主人怪而問之,衡曰:"愿得主人書,遍讀之。"主感嘆,給以書,后成大儒。

  《后漢書》曰:王充師事扶風(fēng)班彪,好博覽而不守章句。家貧無書,常游洛陽市肆,閱賣書,一見輒能憶誦,遂博通眾流百家之言。

  《蜀志》曰:李權(quán)從秦宓借《戰(zhàn)國策》,宓曰:"成湯大圣,睹野漁而有獵逐之失;定公賢者,受女樂而棄朝事。道家法曰:不見所欲,使心不亂,是故君子先以懿文德也。"

  《博物志》曰:蔡邕有書萬卷,漢末年,載數(shù)車與王粲。亡后,相國掾魏諷謀反,粲子預(yù)焉,既被誅,邕所與粲書,悉入粲族子業(yè)。

  王隱《晉書》曰:齊王攸好學(xué)不倦,借人書皆治護,時以還之。

  又曰:皇甫謐表從武帝借書,上送一車與之。謐羸病,手不釋卷,歷觀古今,無不皆綜。

  《先賢傳》曰:延篤從唐溪李度受《左氏》,欲寫傳本,無紙,乃借本誦。及篤辭歸,李度曰:"卿欲寫本,何故辭歸?"答曰:"已誦之矣。"

  《齊·張率傳》曰:時陸少玄家有父澄書萬馀卷,率與少玄善,遂通書籍,盡讀其書。

  《陳書》曰:孔奐字休文,山陰人。好學(xué),經(jīng)史百家莫不通涉。沛國劉顯,時稱"學(xué)府",每共奐討論,深相嘆,乃執(zhí)奐手曰:"昔伯喈墳素悉與仲宣,吾當(dāng)希彼蔡君,足下無愧王氏。"所保書籍,尋以相付。

  《后魏書》曰:崔亮家貧,傭書自業(yè)。時隴西李沖當(dāng)朝任事,亮從兄光往依之,謂亮曰:"安能久事筆硯而不往托李氏也?彼家饒書,因可得學(xué)。"亮曰:"弟妹饑寒,豈可獨飽?自可觀書於市,安能看人眉睫乎?"

  《后周書》曰:梁蔡文寶字敬仁。嘗以書干仆射徐勉,大為勉所賞異。乃令與其子游處,所有墳籍,盡以給之。遂博覽群書,學(xué)無不綜。

  《北齊書》曰:劉晝少負(fù)笈從師,伏膺無倦,恨下里少墳籍,便杖策入都。知太府少卿宗正世良多書,乃造焉。世良納之。恣意披覽,晝夜不倦。

  《隋書》曰:盧思道字子行。聰爽俊辯,就魏收借異書,數(shù)年之間,才學(xué)兼著。

  《唐書》曰:裴行儉初以門蔭補弘文生,累年在館,惟閉戶讀書。館司將加薦舉,固辭。左仆射房玄齡問其故,對曰:"遭隋季離亂,私門書籍蕩盡,冀在館披閱有所成耳。"

  又曰:中書令李敬玄,亳州譙人也。博覽群書,特善《三禮》。初,上在東宮,馬周啟薦之。召入崇賢館,兼預(yù)侍讀,仍借御書讀之。

  又曰:陽城字元宗,北平人也。代為官族。家貧不能得書,乃求為集賢寫書吏,竊官書讀之,晝夜不出房。經(jīng)六年,乃無所不通。

  ○賜書

  《后漢書·東平王蒼傳》曰:明帝賜蒼以秘書,列圖道術(shù)秘方。

  又曰:王景,永平二年,議修汴渠,乃引見,問景以理水。景陳其利害,應(yīng)對敏捷,帝善之,乃賜景《山海經(jīng)》、《河渠書》、《禹貢圖》。

  又曰:章帝賜黃香《淮南》、《孟子》各一本。

  又曰:班彪字叔皮,幼與從兄嗣共游太學(xué)。家有賜書,內(nèi)足於財,好古之士,自遠方來。

  《齊春秋》曰:蕭晉字元卿,蘭陵人。家有賜書,志學(xué)不倦也。

  《陳書》曰:江總字總持。幼篤學(xué),有詞采。家傳賜書數(shù)千卷,總尋讀,未嘗釋手也。

  《唐書》曰:垂拱二年,新羅王金政明遣使請《禮記》《唐禮》一部并雜文章。令所司寫《吉兇要禮》,并於《文館詞林》采其詞涉規(guī)誡者,勒成五十卷,賜之。

  又曰:開元十九年,命有司寫《毛詩》、《左傳》、《文選》各一部,以賜金城公主,從其請也。

  ○寫書

  王子年《拾遺記》曰:張儀、蘇秦二人同志,遞剪發(fā)以相活,或傭力寫書。行遇圣人之文無題記,則以墨畫于掌內(nèi)及股里,夜還,更折竹寫之。

  《抱樸子·自敘》曰:葛洪字稚川,丹陽句容人也。生為二親所驕饒,累遭火,典籍蕩盡。伐薪賣之,給筆,夜以寫書。家貧乏紙,所寫皆反覆有字,人少能讀者。

  桓譚《新論》曰:余同時佐郎官有梁子初、楊子林好學(xué),所寫萬卷,至于白首。嘗有所不曉百許,寄余,余觀其事皆略可見。

  蕭子顯《齊書》曰:隱士沈驎士,遭火燒書數(shù)千卷。驎士年過八十,耳目猶聰明,乃手寫細(xì)書,復(fù)成書三二千卷,滿數(shù)十篋。

  《后魏書》曰:穆子容少好學(xué),無所不覽,求天下書,逢即寫錄,所得萬馀卷。

  《三國典略》曰:郎基字世業(yè),中山新市人,魯郡太守智之孫也。泛涉墳籍,清慎無所營求,嘗語人云:"任官之所,木枕亦不須作,況重於此乎?"惟頗令人寫書。樊子蓋曾遺之書,曰:"在官寫書,亦是風(fēng)流罪過。"基答曰:"觀過知仁,斯亦可矣。"

  《梁書》曰:袁峻字孝高。早孤,篤志好學(xué),家貧無書,從假借,必皆抄寫,自課日五十紙,紙數(shù)不登則不止。

  《后周書》曰:裴漢借人異書,必躬自錄本,至於疾疹彌年,亦未嘗釋卷。

  ○載書

  《史記》曰:蘇秦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去秦而歸,負(fù)書擔(dān)橐,形容枯槁。

  《續(xù)漢書》曰:李固為三公子,躬步,以驢負(fù)書從師。

  《墨子》曰:墨子南使衛(wèi),載書甚多,強唐子見而怪之,對曰:"昔周公曰:朝讀書,夕見七十二士。相天下猶如此,吾安敢廢此也?"

  《晉書》曰:張華無馀財,惟文史溢幾篋,徙居,載書三十車也。

  ○焚書

  《史記》曰:秦始皇三十四年,令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燒之。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禁者,醫(yī)藥、卜筮、種樹之書耳。

  《風(fēng)俗通》曰:董卓蕩覆王室,天子西移,所載書七十車,遇雨道難,分半投棄,即於處燒燔,麋為灰穢。

  《淮南子》曰:王壽負(fù)書而行,見徐憑,曰:"事者,應(yīng)變而動;書者,言之所出。智不藉書。"王壽乃焚其書而舞也。

  《三國典略》曰:初,侯景來,既送東宮,妓女尚有數(shù)百人。景乃分給軍士,夜于宮中置酒奏樂,忽聞火起,眾遂驚散,東宮圖籍?dāng)?shù)百廚焚之皆盡。初,太子夢作秦始皇者云:"此人復(fù)欲焚書。"既而見爇,夢則驗焉。

  又曰:周師陷江陵,梁王知事不濟,入東閣竹殿,命舍人高善寶焚古今圖書十四萬卷。欲自投火,與之俱滅,宮人引衣,遂及火滅盡,并以寶劍斫柱令折,嘆曰:"文武之道,今夜窮矣。"

   ●卷六百二十 ◎治道部一

  ○君

  《爾雅》曰:林、烝、天、帝、皇、王、后、辟、公、侯,君也。

  《易·師卦》曰:大君有命,開國承家。

  《尚書·泰誓》曰:嗟我友邦冢君,越我御事庶士,明聽誓: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亶聰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

  又曰:《洪范》曰: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

  《毛詩》曰:天保,下報上也。君能下下以成其政,臣能歸美以報其上焉。

  《禮記·禮運》曰:禮者,君之大柄也。政者,君之所以藏身也。子思曰:"人主自藏則眾謀不進,事是而藏之,猶卻眾謀,況知非以長乎?夫不察事人之是非,而悅?cè)酥澮?,闇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諛求容,諂莫甚焉。君闇臣諂,以居百姓之上,民弗與也。若此不已,國無類矣。"

  荀悅《漢紀(jì)論》曰:有王主,有治主,有存主,有衰主,有危主,有亡主。體正性仁,心明志固;動以為人,不以為己,是謂王主??思核」?,好問力行;動以從義,不以從情,是謂治主。勤居守業(yè),不敢流怠;動以先公,不以先私,是謂存主。情義交爭,公私并行;一得一失,不純道度,是謂衰主。情過其義,私多於公;制度逾限,政令失常,是謂危主。親用讒邪,放逐忠賢;縱情追欲,不顧禮度;出入游放,不拘儀禁;賞賜行禮,以越公用;忿怒施罰,以逾治理;遂非文過,知而不改;忠言壅塞,直諫誅戮,是謂亡主。故王主能致興平;治主能修其政;存主能保其國;衰主遭無難,則庶幾得全,茍有難,則殆危;危主遭無難則幸而免,有難則亡;亡主者必亡而已矣。

  《白虎通》曰:君者,群也,群下之所歸心。

  管仲曰:地之生財有時,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無窮。以有時與有倦養(yǎng)無窮之君,而度量不生於其間,則上下相疾也。

  《鄧析書》曰:君有三累,臣有四責(zé)。何謂三累?親所信,一累也;以名取士,二累也;近故疏親,三累也。何謂四責(zé)?受重賞而無功,一責(zé)也;居大位而不治,二責(zé)也;為理而不平,三責(zé)也;御軍陳而皆奔背,四責(zé)也。君無三累,臣無四責(zé),可謂安國家也。

  又曰:為君者當(dāng)若冬日之陽,夏至之陰,萬物歸之。莫之使也,偃臥而功自成,優(yōu)游而政自治。

  又曰:為君者滅形匿影,群下無私,掩目塞耳,萬民恐震,循名責(zé)實,案法立成,是謂明主。

  《孟子》曰:君視臣如手足,臣視君如腹心。君視臣如犬馬,臣視君如國人。君視臣如土芥,臣視君如寇仇。

  《孫卿子》曰:君,舟也;庶人,水也。水能行舟,亦能覆舟。

  又曰:君者,義也。義正則君正。君者,盤也。水者,民也。盤方則水方,盤圓則水圓。君者,源也;水者,流也。源清則流清,源濁則流濁。

  《鬼谷子》曰:事圣君有聽從無諫爭,事中君有諫諍無諂諛,事暴君有補削無矯拂。

  又曰:君得名則群臣恃之,君失名則群臣欺之。

  《尸子》曰:孔子謂子夏日:"汝知君子乎?"子夏曰:"魚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為水也。"孔子日:"商,汝知之。"

  又曰:"日在井中,不能燭遠;日在足下,不可以視。君之有國,猶天之有日,居不高則不明,視不尊則不遠。"

  《韓子》曰:晉平公問叔向:"齊桓公九合一匡,君之力?臣之力?"叔向稱:"管仲、隰朋之力。"師曠曰:"君,壤地也;臣,草木也。壤地美然后草木碩。亦君之力,臣何力之有焉?"

  。又曰:勢者,君之輿也;威者,君之策也;臣者,君之馬也;民者,君之輪也。勢固則輿安,威定則策勁,臣順則馬良,人和則輪利。而為國皆失此,有覆輿、走馬、折策、敗輪矣。

  又曰:為人君者猶壺也;民亦水也。壺方水方,壺圓水圓。

  《呂氏春秋》曰:魏文侯燕飲,皆令諸大夫論己?;蜓跃剩蜓跃x,或言君智。至任座曰:"君,不肖君也。得中山,不封君弟而封君之子,是以知君不肖。"文侯不悅,座趨而起。次及翟璜,曰:"君,賢君也。其主賢者,其臣之言直。今座之言直,是以知君賢也。"

  又曰:善為君者,蠻夷反舌皆服,俗淳也。水泉深,則魚鱉歸之;人君賢,則豪杰赴之。

  又曰:君者,仁義以治之,愛利以安之,忠信以道之。務(wù)除其災(zāi)、致其福,故人之于上也,若璽之于涂也。抑之以方則方,以圓則圓。若五種之地,必應(yīng)其類而蕃息百倍。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

  又曰:古之王者,其所為少。其所為少,因者,君術(shù)也;為者,臣道也。為則擾矣,因則靜矣。因冬為寒,因夏為暑,君系事焉?故曰:君道無為。

  又曰:昔太古嘗無君,其民聚生群處,知母不知父,無親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別,無上下、長幼之道,無進退、揖讓之禮,無衣服、履帶、宮室、畜積之便,無器械、舟車、城郭、險阻之備。此無君之患,故臣之義,不可不明也。自上世以來,天下亡國多矣,而君道不廢者,天下利之也。

  又曰:齊桓公染于管仲、鮑叔,晉文染于舅犯、郭偃,荊莊王染于孫叔敖、沈尹承,吳闔閭?cè)居谖閱T、文之義,越勾踐染于范蠡、大夫種。此五君者,所染當(dāng),故霸諸侯。范吉射染于張柳朔、王生,中行寅染于籍秦、高強,吳夫差染于王孫雄、太宰嚭,智伯瑤染于智國、張武,申尚染于魏義、偃長,宋康王染于唐鞅、田不禮。此六君者,所染不當(dāng),故國皆殘亡,身或死辱。為君,非為君而因榮也,非為君而安也。以為行理也。

  又曰:先王用非其有如已之有,通乎君道者也。君者處虛、素服而無智,故能使眾智也。無能,故能使眾能也。能執(zhí)無為,故能使眾為也。無智、無能、無為,此君之所執(zhí)。

  又曰:鄭君問于被瞻曰:"聞先生之義不死君,信有之乎?"被瞻對曰:"有之。夫言不能聽,道不能行,則固不事君也。若言聽道行,又何死亡?"故被瞻之不死亡,賢于死亡也。

  又曰:豫讓欲報襄子。其友謂之曰:"子之所道甚難而無功,謂子有志則然矣,謂子智則不然。以子之材而索事襄子,(索,求。)襄子必近子。子得近之而行所欲,此甚易而功必成。"豫讓笑而應(yīng)之曰:"是為先知報后知也。為故君賊新君矣,大亂君臣之義也。子無失吾所為矣。凡吾所為此者,所以明君臣之義也,非從易也。"

  《淮南子》曰:君,根本也;臣,枝葉也。根本不善,枝葉茂,未聞也。有道之世,以人與國;無道之世,以國與人。以賢人而與之國,堯舜是也;以國與人,桀紂與湯武是也。

  《說苑》曰:晉平公問於師曠曰:"人君之道奈何?"師曠曰:"人君清靜無為,務(wù)在于博愛,趣在任賢,開耳目以察萬方,不溷溺於俗,不拘系於左右,廓然遠見,倬然獨立,屢省考績以臨臣下。此人君之操也。"平公曰:"善!"

  《新序》曰:趙襄子問於王子維曰:"吳之所以亡者何也?"對曰:"吳君吝而不忍。"襄子曰:"宜哉,吳之亡也!吝則不能賞賢,不忍則不能罰奸。賢者不賞,有罪不罰,不亡何待?"

  《潛夫論》曰:凡人君之治,莫大於和陰陽。夫陰陽者,以天為本。天心順則陰陽和,天心逆則陰陽乖。天以民為心,民安樂則天心順,民愁苦則天心逆。

  《抱樸子》曰:清玄剖而上浮,濁黃判而下流,尊卑等威於是乎著。曩圣取諸兩儀,而君臣之道立;設(shè)官分職,而雍熙之化隆。君人者必修諸己,以先四海;去偏黨,以平王道;遣私情,以樹至公。昭德塞違,庸親昵賢,使規(guī)盡其圓,矩盡其方矣。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