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器和彩色電視機一樣,控制亮度的基本方法是控制顯像管陰極電子的發(fā)射。陰極電子發(fā)射的越多,亮度越大,反之越小。根據(jù)顯像管工作的特性曲線可知,發(fā)射電子數(shù)量的多少取決于顯像管的柵極和陰極之間的電位差。在顯示器中,柵極電壓一般為負電壓或者接地,而陰極為正電壓,因此二者之間的電位差為負壓,該負壓越大(即負壓的絕對值越小或者負壓越接近于0V或者陰極的正電壓越小),光柵越亮,反之越暗。
改變柵陰電位差,即可改變亮度。因此,一般采用兩種方法來改變柵陰電位差:一種是把柵極接地,改變陰極電位;另一種是陰極電壓不變,柵極接負電壓,通過控制電路來改變這個負壓的大小。這兩種方法都能有效地改變顯示器的亮度。但第一種由于柵極電壓為0V,調節(jié)亮度需要陰極有40V左右的變化范圍,所以陰極需要更高的電源電壓,對視放管的耐壓要求較高;其次動態(tài)變化范圍大,亮度調節(jié)的范圍小。因此,這種方法在目前的顯示器中使甩較少。而柵極接可控負壓的方式,由于具有可調范圍大(一般可達0~70V)、對視放管耐壓要求低(視放供電一般只需80~120V)等優(yōu)點,被大多數(shù)顯示器采用。有的新型顯示器柵極G1也是接負壓,但負壓不變,對亮度的改變是通過I2C總線控制顯像管陰極直流電位來實現(xiàn)的。
為了保證光柵背景不至于過亮損害顯像管以及過暗影響圖像顯示,新型顯示器都設計了亮度自動控制電路,即ABL(Auto BrLghtness Control)電路。它的基本原理是通過檢測顯像管的束電流變化,來控制對比度,從而來控制顯像管的陰極電壓,進而改變電子束的強弱,達到了在一定范圍內對光柵亮度的自動控制。ABL的 取樣電壓來自行輸出變壓器的ABL繞組,當亮度過大時,顯像管的束電流增大,取樣電壓降低,這樣加到視頻處理集成電路的對比度控制端電壓降低,通過集成電路內部控制,使視頻放大集成電路的R、G、B信號輸出的幅度減小,使3個陰極電壓升高,亮度減小。當亮度過暗時,控制過程相反,控制了過低的背景亮度。
調節(jié)加速極G2電壓的旋鈕,也能改變顯示器的亮度。這是我們在維修中為了判斷故障范圍而經常使用的方法。但在有的新型顯示器中,為了便于接受I2C總線的控制以及提高可靠性,G2電壓的形成有一套單獨的電路,而且可接受CPU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