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蘆山地震啟示錄:科學救災,供與需對接的藝術

 西行游者 2013-04-25
“不缺物資,缺救命的道路”、“部分志愿者到達后無事可做”、“許多救援物資積壓在雅安”……420蘆山地震,在微博等傳媒平臺對信息的迅速傳播下,中國社會顯示了高度的社會動員能力,也暴露了組織程度較低、救援效率不足、資源調配不均等弊端。救援是“需”與“供”的對接。震后災區(qū)在不同的時間段內有不同的需求分布,比如生命救援、物資援助、心理輔導、屋舍重建等有一個時間順序,厘清需求點并在恰當的時間供給價值點就是專業(yè),如果所有的熱情都爭搶第一時間,謂之一窩蜂、不專業(yè),必然出現(xiàn)救援擁堵、物資錯配、過剩與不足并存等現(xiàn)象。

  如何提高中國社會組織化的程度,將政府、企業(yè)、社會團體及志愿者構成一個智能救災體系,是此次蘆山地震留給中國社會的重要命題。

  本期的《五老談熱點》欄目邀請現(xiàn)任北京信息產業(yè)協(xié)會秘書長、中國災害防御協(xié)會風險分析專業(yè)委員會理事徐祖哲先生,從災害時期的交通管制、通訊、志愿者、災害預防等幾個方面來談這個問題。

  交通:吸取軍事交通經驗 對道路進行合理分級細化管理

  開場第一句話,任何時候,救災永遠始于自救。

  在地震剛發(fā)生的那一剎那,首先展開救援的并不僅是政府與部隊,而往往是幸免于難的當地民眾。如果在等待救援部隊的時候,各級機構能夠更有效組織“閑置”群眾,科學管理,才能把握住黃金救援時機,在交通方面,也是如此。

  在易于發(fā)生災害的地區(qū),應由當地政府進行預案,有意識地征集一批有車輛的志愿者,平時在指定的路線上進行訓練,并且明確集結地點。在災害發(fā)生的第一時間,這批志愿者應該能夠及時開出車輛,在規(guī)定的通道上進行往返行駛,汽油和補給由統(tǒng)一的防震預案安排。本地的司機和車輛對當地環(huán)境的熟悉程度,到達現(xiàn)場的時間等等,都是外地救援力量所不能比擬的。

  自救之外,才是救援部隊的進入。交通線就是生命線,在交通管制方面,地震救災與軍事行動有類似之處,應當提前做好交通預案,把軍事交通的經驗應用于地震救援。第一時間進入救災現(xiàn)場的人員中,必須包括權威的交通管制員,哪怕采用直升機空投的方式,也要把交通管制員投放到相應地點,重要交通路口,應當由國家搶險部隊提前控制。

  應當設置救援班車系統(tǒng),制定一定的輸送和搭載規(guī)則。

  發(fā)生重大災害時,私家車不應隨意進入交通管制地段,但有特殊任務的人(記者、報務人員、醫(yī)療隊、領導等),應搭乘救援班車進入。我國現(xiàn)有國情是私家車極多而大型車輛較少,通過救援班車的設置,可以把十幾輛私家車消耗的道路資源,減少為一輛班車的消耗。

  非專業(yè)的志愿者在災害的前三天不要去災區(qū)。在一些自然災害如火災、水災等現(xiàn)場,世界上任何國家都是設立警戒區(qū)的,與搶救無關的社會人員均不能擅入。這應該形成一種規(guī)則。封鎖災區(qū)的同時要合理的設置班車,并不是為了不讓車過去,而是方便更多的專業(yè)人士更快速地前往災區(qū)進行救援。

  應當對公路進行合理分級。

  公路是一個網絡系統(tǒng),所謂交通管制,并不意味著封死所有公路,而是對公路進行合理分級,細化管理。比如,高速公路屬于戰(zhàn)略公路,地震時是搶修的重點,必須管制。二級公路和小路,仍然允許通行。救援的交通指揮,也必須分層次細化。重要交通路口的管理,通道的管理,班車搭載的管理,都需要不同的人員。在協(xié)助交通管理方面,志愿者可以發(fā)揮大量的作用。

  在救災過程中還必須重視對橋梁損毀情況的監(jiān)測。

  橋梁屬于交通咽喉,在重要橋梁周邊應當提前安排志愿者,在地震發(fā)生時第一時間進行觀察匯報。1976年唐山大地震時,灤河大橋的大梁就斷了,但就因為當時沒有觀察員,所有營救人員不知道這個消息,部隊到達后發(fā)現(xiàn)過不去,后退也很困難,白白浪費人力。如果設置了道路觀察員,就可以及時匯報道路和橋梁損毀的程度和信息,派遣更加合適的部隊前往進行搶修或者營救。

  吸取國外經驗,對道路進行編碼。

  在道路交通方面,有一些基礎性的工作,可以參考國外的經驗。比如,我們應當重視對道路的編碼。瑞士有4萬公里的小路,對每條小路都編好對應的代碼,如果發(fā)生災害,救援部隊可以根據受災地點的道路編碼,迅速采取搜救行動。我國的道路目前沒有相應的標識,如果發(fā)生地質災害,或者登山者遇難等情況,在一些地方還可以根據電線桿的編碼來搜救。而在災后搜救的過程中,這種編碼可以方便人們進行網格式的搜救,節(jié)省大量的搜救時間和人力。

  通訊:應重視無線電臺的使用 大災來臨時多發(fā)短信

  重視無線電臺的使用。

  任何地區(qū),只有確保通訊的暢通,才能對外傳遞出有效信息,使救援力量得以及時進行援助。談到通訊,仍然要強調開頭那句話,救災始于自救。易受災害的地區(qū),應當有意識地訓練一批具有呼號的業(yè)余無線電愛好者。他們的電臺裝備平時作為興趣愛好使用,在災害發(fā)生期間則可成為通訊系統(tǒng)的重要補充。汶川地震時通訊中斷,部分信息就是靠業(yè)余無線電愛好者通過業(yè)余電臺進行播發(fā)的。

  在這里可以簡單舉一個案例,1975年河南大水,通訊全部中斷,飛機在某個縣城空投了7部電臺,4部落水,3部落在房頂,可以使用。然而,不僅當地居民不會使用無線電臺,就連機關干部甚至電信局的工作人員也一籌莫展。無線電在抗戰(zhàn)以前就有悠久的歷史,手機時代,無線電這種通訊方式逐漸淡出人們視線,十分可惜。無線電在特殊時期可以發(fā)揮巨大的通訊作用,無論是國家還是社會團體,對于無線電技能的培訓都應當予以重視。

  在通訊方面,公民需要有整體觀、大局觀。

  在重大災害發(fā)生的時候,應當有意識地節(jié)省通訊資源,不要一窩蜂地往災區(qū)打電話。網上流傳的短信比電話高效,這個觀點是正確的。人在打電話話時,占用的是雙向線路,說話間隙占用的時間導致浪費大量資源。而短信傳遞信息則采取機器排隊的方式,占有的通訊資源大大減少。大災時期多發(fā)短信,少打電話,應當成為公民的常識。

  電信局的調配作用也非常重要。

  電信網絡也如同鐵路扳道岔一樣,需要進行及時調控。在重大災害發(fā)生時,電信局應當做好電路調度,開放應急通道。

  志愿者:應重視技能培訓專業(yè)比熱情更重要

  災區(qū)當地的志愿者能夠發(fā)揮巨大的作用。

  我國公民現(xiàn)在對志愿者的理解還是比較膚淺,通常認為,志愿者的職能就是搶救傷員、分發(fā)食品、照顧病人和兒童。然而事實上,志愿者,尤其是災區(qū)當地的志愿者,可以參與的工作范圍很大。前面提到的無線電臺的使用,橋梁路況的觀察,以及協(xié)助進行交通管理,第一時間進行震后建筑損毀情況圖片的采集和傳播等等。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在傷員搶救上,還是應該交給專業(yè)救援隊和醫(yī)療隊來做。

  進入災區(qū)的志愿者應當轉變觀念。

  不應該僅僅抱著“我是志愿者,我要去災區(qū)”的概念,而應該自問,“我是哪類志愿者?我掌握了哪些技能?我是否了解災害的相關知識?”然后才能考慮何時進入災區(qū)。志愿者需要掌握一定的專業(yè)技能,比如心理援助、現(xiàn)場急救、物資調配、醫(yī)生等,并進行一定的資質和等級評定。同時,應當根據志愿者的分類和資質等級,進行衣物顏色等標識區(qū)分。沒有任何資質的志愿者,在災害發(fā)生的72小時內不應當進入災區(qū)。

  重大災害發(fā)生時,志愿者應該做到按需分配,這不僅僅需要對志愿者進行分類和資質認證,還需要有順暢的網絡信息發(fā)布平臺。

  每個人都要有搜救等級和身份代碼,來明確他的搜救資格。災區(qū)發(fā)布營救的信息后,通過社會組織調動和分配,馬上組織對應的志愿者和需要的人數前往災區(qū)支援。也就是說需要災區(qū)明確了呼救信號,有需要志愿者才能去。這樣才是高級救援。

  比如,日本民間災難救助機構CODE(一個擁有豐富經驗的日本民間災難救助機構)的工作人員就曾經指出,災害發(fā)生時,并不會盲目參與救援,而是首先調查災情,查看各類避難所和災民安置點的分布圖,然后根據災難的情況決定如何派遣志愿者、派遣哪一類專業(yè)志愿者到達現(xiàn)場。

  無論是政府機構還是社會組織,在各類志愿者平臺之間應當建立緊密順暢的聯(lián)系,各類志愿者平臺應當有自己的網絡信息發(fā)布平臺,以便于信息共享,進行科學的資源調配。

  進入災區(qū)的時間順序:速度不等于效率在合理的時間點進入是關鍵

  災后72小時主要搶救幸存者,此時出動過多的人只能是添亂。

  災后救援順序應該誰先進入災區(qū)?應該做科學的排序。進入災區(qū)的第一梯隊,應當包括負責地震情況考察的科研人員、進行道路搶修的工程隊、負責交通管制的軍隊和交通管理人員、專業(yè)救援隊和具有搶救資質的醫(yī)療隊,具有報道任務的記者等等。不應當忽視記者的作用,在傳遞信息方面,記者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記者所能夠到達和報道的區(qū)域,往往也是救援資源能夠到達的區(qū)域。因此,記者不應當扎堆報道,應該有意識地關注一些邊遠的受災地區(qū),在調配資源的時候才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第二時間進入災區(qū)的,應當是醫(yī)療保障和食品供應,爭取盡快恢復當地正常生活的秩序。第三時間才是從事心理干預、病人照顧、損壞房屋復建等相關工作的志愿者進入。

  在這里,我想強調地震考察的科研人員的重要性。

  科研人員具備專業(yè)的素養(yǎng),可以第一時間判斷地震的烈度、破壞力,同時判斷哪些是無礙救援,但具備科研價值的地震損毀建筑,并把這些建筑和場景很好地保存起來。地震場景的保護對于研究地震的規(guī)律具有極大的科研價值,必須引起重視。

  成都跳樓學生顯示宣傳教育不到位應加強對防災知識的學習和訓練

  同樣需要強調的問題是震前預防。

  在青海、四川、西藏等地震帶,應有專業(yè)人士進行建筑防震、應急措施等日常培訓。在受災地區(qū),對于自身位置的判斷,如所處高度、距離目標勿的距離等,這些能力也需要對人們日常進行相關的應對災害的基本訓練。人應該掌握更多的生存基本技能。最近幾年國家一直在大力搞競技體育,但是與生存及救援技能相關的體育也應當得到重視。五十年代的時候,人們作為國防體育,學習了很多這種生存技能,比如攜帶少量物品的游泳、如何救助落水的人,以及對電臺、旗語、摩托車、醫(yī)療、游泳等技能的學習,甚至包括滑翔和跳傘。

  非受災地區(qū)的傷亡太讓人遺憾。

  蘆山地震發(fā)生的時候,成都有震感。5名成都大學學生采取不當避震措施,從3樓跳下造成重傷。這種非災區(qū)盲目避震造成傷亡的情況,在以往歷次地震中均有發(fā)生。從1976年唐山大地震至今,我國對于合理避震的宣傳教育依然做得不到位。我們應當加強避震知識的宣傳教育,爭取使非災區(qū)的傷亡率降低到零傷亡。

  救援物資分布不均是必然,更重要的還是加強公眾的心理素質。

  我注意到,網絡上有人提及救災物資分布不均的問題。這個問題的確存在。災害發(fā)生的時候,各地受災的情況,儲備物資的損毀情況都不一樣,不太可能第一時間確保物資充分,而且物資的情況也時刻在發(fā)生變化,不太可能刻舟求劍,繪制需求圖標之類,只能根據情況進行實時的調配??梢哉f,在受災時,肯定會發(fā)生物資供應不上的情況,有時候餓幾天的情況也是有可能的。這時候,更重要的應該是加強公民對災害的認識和心理素質:第一,每個人都要做好吃苦的心理準備,要能夠忍耐;第二是要知道老人、兒童、婦女是必須優(yōu)先照顧的;第三是要有相關人員(也就是志愿者)及時把情況向上級匯報。這樣才能保證社會秩序不亂。這一點,日本社會就做得非常好。這些社會公德的教育一定要從孩子抓起。這一部分的教育如果不加強,遇到災害時,可能會造成更大的損失。

  地震應該是全國人民的學習。我們不應該僅僅著重于災害和個人的搶救,同時也必須重視社會整體系統(tǒng)能力的提升。徐祖哲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