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傷寒 - 簡介副傷寒(paratyphoid fever)是由副傷寒桿菌所致的急性傳染病。副傷寒的臨床表現(xiàn)與傷寒相似,但一般病情較輕,病程較短,病死率較低。 按病原體不同可分為甲、乙、丙三種類型。副傷寒丙尚可表現(xiàn)為急性胃腸炎或膿毒血癥。 發(fā)病原因副傷寒的病原體有三種:副傷寒甲桿菌、副傷寒乙桿菌、副傷寒丙桿菌。又各稱副傷寒甲沙門菌、副傷寒乙沙門菌、副傷寒丙沙門菌。分別屬于沙門菌屬中A,B,C三群。各種副傷寒桿菌均有“O”和“H”抗原,其中副傷寒丙桿菌還兼有“Vi”抗原。 發(fā)病機制病原菌產生的內毒素對本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起著較重要的作用。病菌在小腸內增殖,穿過腸黏膜上皮細胞到達腸壁固有層。部分病原菌被巨噬細胞吞噬,并在其胞質內繁殖。部分進入淋巴結并在其中生長繁殖,然后經胸導管進入血流,引起菌血癥。病原菌可反復多次進入血液循環(huán)引起菌血癥反復發(fā)作。病菌向全身擴散,侵入肝、膽、脾、腎、骨髓等器官組織,釋放內毒素。內毒素可增強局部病灶的炎癥反應,激活單核-巨噬細胞與中性粒細胞,使之產生及釋放各種細胞因子加重炎癥。 副傷寒甲、乙的病理變化大致與傷寒相同,腸出血或穿孔少出現(xiàn),但胃腸炎型患者的腸道病變顯著而廣泛,且多侵及結腸。副傷寒丙的腸道病變不顯著,腸壁可無潰瘍形成,但常引起化膿癥。敗血癥副傷寒常有骨、關節(jié)、腦膜、心包、軟組織等處化膿性遷延性病灶。[1] 副傷寒的潛伏期較傷寒短,一般為8~10天,有時可短至3~6天。副傷寒甲、乙的癥狀與傷寒類似,但副傷寒丙的癥狀較特殊。 甲、乙型副傷寒起病徐緩,但驟起者不少見,尤以副傷寒乙為多。開始時可先有急性胃腸炎癥狀如腹痛、嘔吐、腹瀉等,約2~3天后癥狀減輕,繼而體溫升高,傷寒樣癥狀出現(xiàn)。發(fā)熱常于3~4天內達高峰,波動較大,極少稽留。熱程較傷寒短,毒血癥狀較輕,但腸道癥狀則較顯著。皮疹出現(xiàn)較早,且數(shù)量多,直徑大。復發(fā)與再燃多見,而腸出血、腸穿孔少見。 丙型副傷寒臨床癥狀復雜,常見有以下三種類型: 副傷寒甲、乙、丙的診斷、治療及預防等與傷寒大致相同。對并發(fā)化膿性病灶者,一旦膿腫形成,可行外科手術治療,并加強抗菌藥物的使用。[2] 病原治療選用適當抗菌素。 1.對非耐藥菌株感染、血象、肝、腎功能正常者,可選用:氯霉素,復方新諾明、丁胺卡那霉素、氨芐青霉素、氟啶酸和其他輔助藥物。 2.對耐藥菌株感染、血象、肝、腎功能正常者,可選用:氨芐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氟啶酸或氟秦酸、頭孢三秦、頭孢他定和其他輔助藥物。 3.對妊娠合并傷寒,小兒傷寒,血象低,肝、腎功能不良者,可選用:氨辯青霉素、頭孢三秦、頭孢他定和其他輔助藥物。 4.對傷寒并發(fā)腸出血或腸穿孔者,應聯(lián)用抗生素,加強對癥支援等綜合治療。 5.對慢性帶菌者:應選用有效抗菌藥聯(lián)用,藥量足、療程長,有并存癥者應用特需藥物進行治療。 并發(fā)癥治療腸出血治療:加強抗感染、止血、出血量大輸鮮血,止血無效可考慮手術; 腸穿孔治療:加強抗感染、糾正水電解質紊亂、胃腸減壓、根據(jù)具體情況選擇手術。[3] 預防副傷寒要注意飲食衛(wèi)生,把好“病從口入”關,還可采用藥物預防等方法:2.不要到衛(wèi)生條件差的攤點、餐館就餐。 3.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不喝生水,飯前便后要洗手。 4.凡有不明原因持續(xù)發(fā)熱病人,要及時到醫(yī)院診斷治療,以免延誤病情。 5.家中以及周圍有傷寒病人時,更要注意自我保護。對可能污染的物品可選用煮沸、消毒藥浸泡等方式消毒。 6.應急性預防服藥,可用復方新諾明2片,每天兩次,服用3—5天。 7.應急接種,對疫情爆發(fā)地區(qū)及毗臨地區(qū)的重點人群進行傷寒菌苗的預防接。[2] |
|
來自: 神醫(yī)圖書館318 > 《濕溫=傷寒,副傷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