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經(jīng)典養(yǎng)生《按摩經(jīng)》 背會了讓你百病不生!(圖)
按摩是最古老的醫(yī)療方法,同時也是古代人長期與疾病斗爭中逐漸總結認識和發(fā)展起來的,按摩簡單易行,操作簡便,經(jīng)濟實用,還可代替藥物、養(yǎng)生保健。比如有些病人使用按摩后,可使精神振奮,起到興奮劑的作用,也可使患者安靜下來,起到鎮(zhèn)靜劑的作用。而且按摩在傷科、內科、婦科、兒科、五官科以及保健美容方面都可以適用,尤其是對于慢性病、功能性疾病療效較好。 古人經(jīng)典養(yǎng)生《按摩經(jīng)》 背會了讓你百病不生!(圖) 古人留下按摩經(jīng),一般手法人不明,人身經(jīng)絡有十二,三百六十五絡通。 周流一日零一夜,氣滯血凝病即生。腫痛有余古來理,酸麻之間氣血行。 不用湯藥來導引,按摩順得手法平,手法深淺按住病,重按輕抬要少停。 余今按摩已多載,釀作歌訣傳後生,學者如能明此訣,療病猶如火化冰。 庸醫(yī)多不明此理,莫把按摩術看輕。頭痛左右太陽穴,風池風府一樣攻。 連捏帶按十余次,須臾頭上即覺輕。雙目昏暗視不明,按覓睛明運目框。
迎香穴位置(圖) 鼻塞無聞香與臭,通利鼻竅按迎香。耳聾渾沌不聞聲,耳旁各穴均能聽。 口眼歪斜而不正,面部諸穴皆可用。肩臂痿痹不能舉,肩禺按之效無疑。 兩肘攣痛動艱難,按罷曲池將肘牽。頭面手足諸般癥,合谷一按可收功。 按定人迎有動脈,二七呼吸臂上通。鎖骨窩內按缺盆,呼吸二七臂上行。 云門肩頭巨骨下,按定動脈在內生。此乃要摧肺中氣,二十一度氣要行。 極泉腋窩心脈始,按定此穴心竅清。乳旁期門是肝脈,重按腹內亦有聲。
大包穴位置(圖) 大包穴在乳筋內,此是脾經(jīng)脈絡通,斜按能調五臟氣,心胸之病往下沖。 兩手齊攏胸膈骨,大指深按巨闕中,指下氣動即是病,隨手重切向下攻。 上中下脘俱按到,呼吸二七把手松,兩腿宛如火來烤,熱氣走到兩腳中。 左右有動石關穴,此是積聚在內橫,一樣按法往下送,淤氣下降病覺輕。 肓俞穴動腎氣走,抬手熱氣散如風,一樣按摩三五次,腹中輕快病無蹤。 是寒是火隨氣降,七疝原來是腎經(jīng)。盤臍有塊聚是氣,按住猶如石塊形。
氣海穴(圖) 重按輕揉在指下,朝夕按摩要費功,按來按去氣血散,臟腑調和病不生。 臍下二指名氣海,按之有動氣脈橫,丹田不通生百病,體衰身懈氣力空。 小腹不宜按摩法,曲骨動脈明氣沖,一連按動數(shù)十次,小腹淤氣往下行。 陰股動脈通五里,伸手摩脈抓大筋,能調五臟陰陽氣,疼痛難忍方為真。 陰陵穴在麥輔骨,手指振動筋有聲,正面按摩通到底,肚腹之中氣自通。 胸腹按摩手法盡,再從背後一程行,君若試探勞心記,胸腹疾病定掃清。
太陽膀胱經(jīng)(圖) 平肩大筋真氣聚,捏此開通氣血行,脊骨旁邊一寸五,此是太陽膀胱經(jīng)。 兩條大筋伸手捏,上下抓著筋有聲,內連五臟與六腑,風寒暑濕盡皆通。 伸手抓到腎俞穴,按之大痛穴為真,此穴善治下寒病,腰痛之病立見功。 若要不痛拿至痛,此乃仙術定非輕,腎旁左右名帶脈,大筋揪起痛更憎。 能降脅下陰陽氣,六脈調和甚分明。胞肓脊骨第十九,去脊三寸在兩旁。 伸手連揉數(shù)十次,背氣相通到腿上。承扶閉結用腳踩,此穴陰股綰中央。
陽陵泉位置(圖) 腿上酸麻氣血降,患者不覺細參詳。陽陵泉在膝外側,振動小筋痛難當。 承山能治五臟病,伸手摸捏痛非常。踝上大筋著力起,疼痛難言不要忙。 此穴能調周身氣,寒火腹痛立消亡。按摩能調陰陽氣,總使氣血歸位鄉(xiāng)。 運妙手功勝良藥,著手成春變安康,救災濟世行方便,存仁施德壽延長。 |
|
來自: lxq1953 > 《12經(jīng)絡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