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解秘南社千年古村
南社,小樓深巷的千年畫軸——東莞文化發(fā)現(xiàn)之旅之走進茶山南社(三)
總策劃:舞者 作者:巨野子木 醉紅顏
.
南社明清古村落(本圖片由南社村委友情提供,特別鳴謝?。?/font>
1999年,東莞市人民政府公布:南社村為東莞市文物保護單位。 2002年7月17日,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南社古筑群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4年9月,入選東莞市文物八景之一“南社遺韻”。 2005年9月16日,南社古村落被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評為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2006年5月25日,經(jīng)國務院文化部確定南社村古建筑群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6年11月26日,廣東省旅游局評選南社村為“廣東最美麗鄉(xiāng)村”稱號。 2007年11月4日,中國國土經(jīng)濟學會等12個單位聯(lián)合評選南社村為“中國景觀村落”。 2007年12月,廣東省人民政府授牌南社村為“廣東省文明村”。 2008年1月3日是,廣東省旅游局評選南社村為“廣東省旅游特色村”。 ……
著名古建筑專家,原國家文物局局長羅哲文先生欣然為南社揮毫題字
.
南社被授予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東莞茶山南社古村落擁有多個國家級的榮譽稱號
一問:沉寂千年的小村,近十余年來,緣何引起各級政府、文保單位的高度重視?南社古村潛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
南社古村,是一個以血緣為紐帶形成的有著農(nóng)耕和僑鄉(xiāng)雙重文化特點的古村,自宋代立村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村中仍保留著明代謝氏大宗祠、老東園公祠、晚節(jié)公祠、百歲坊、社田公祠、古圍墻,清代的謝遇奇家廟、謝汝镠故居、東園公祠、謝膺書院、五百多年古樹、古塘,還有二百余幢古民居群、古門樓、古祠堂、石板古巷、古井等,茂林修竹,依山傍水而筑,逶迤伸展,宛如一幅立體的山水畫卷,堪稱一座嶺南建筑的百科大全博物館。
北門樓上鳥瞰如詩如畫的千年古村
。 二問:南社謝氏始祖為何定居此地呢?當初得到何方高人指點?
南社《謝氏族譜》載:謝謝希良,號元憲,會稽進士,南雄節(jié)度使推官。其子謝尚仁,為避宋亂。於宋朝德佑元年(1275年)時年三十七歲,由南雄珠璣巷,初徙東莞茶園蘆爐墩,見其荒蕪幽曠而另擇地安居。
南社《謝氏族譜》(影印本)
傳說始祖初來,以補鞋為業(yè),意欲在月壙立村,并已立村界石。有一天到橫瀝補鞋,見一衣履不整之人,腳穿千里碼(今天涼鞋)破爛,始祖為其補好,且分文不收。拉起家常。始祖指點遠處一山坵在水中突起,欲立村于其中。這位衣履不整之人聽了皺了皺眉頭,始祖有些不解,便向此人請教。此人是何許人也?原來他就是地學堪輿風水先生賴布衣。
賴布衣之名,在東莞廣為流傳,與之關的修建東莞城的讖語如“癸水繞東城,永不動刀兵”,再如關于東莞科舉考試的讖語“圓沙圓,出狀元”,再如東莞潢涌黎氏大宗祠的“三元不敗”的風水局……數(shù)不勝數(shù),那么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這位傳奇的大師。
南宋著名贛州風水大師賴布衣,名風岡,字文俊,自號布衣子,故也稱賴布衣,又號稱“先知山人”。生于宋徽宗年間(公元1101~1126年間)。賴文俊九歲即高中秀才。曾任國師之職,后受奸臣秦檜陷害,長期處于流落生涯中。賴布衣的足跡幾乎踏遍祖國大地,憑著精湛的堪輿理論與技術,一路憐貧救苦,助弱抗強,留下了許多神話般的傳說,“風水大師”的名聲不脛而走。
風水大師賴布衣像(圖片來源:百度圖庫)
賴布衣見始祖不明白,便對他說道:“寶鴨是孤州,云枕羅浮佢亦憂,功名富貴唔多有,出的子孫車水浸坭頭”,因當時石排鎮(zhèn)未筑福隆堤 ,東江橫支河流入,民間有“三日不雨則旱,一場大雨則澇”之說,且四面環(huán)水,交通不便,遂又卜居山清水秀,“梧桐寶脈”之南社定居焉。
我們由《謝氏族譜》可知,當初謝氏始祖欲在月塘立村,因“寶鴨孤州”之地,后遷于“梧桐寶脈”之地——南社定居。
美麗的南社古村果然是風水寶地?
三問:定居南社,這是謝氏始祖慎重選擇的結果。但是選擇之后的發(fā)展如何呢?
《謝氏族譜》載:始祖以只身插居,草舍茅檐,僅避風雨,與戚、席、麥、陳、王、鐘諸姓集處,食不過太倉稀粟,艱苦創(chuàng)業(yè)。
明代以后,其他姓氏或衰落或外遷,南社幾乎只剩謝氏一姓,從瓜瓞延綿,歷經(jīng)800年,枝傳28代,子姓8000多人。謝姓終于成為村中大族,并逐步形成南社謝氏血緣村落。至于謝氏如何做到一姓獨大的呢?后文中我們逐步揭秘。
謝氏大宗祠前功名碑林立,南社謝氏如何做到一姓獨大的呢?
四問:南社所謂“梧桐寶脈”一地,究竟如何體現(xiàn)“寶脈”之地的?
“南社,地形自東向西伸延,區(qū)分南北兩部份,西南面地勢較高,群山環(huán)繞,綠樹成陰,遠處有梧桐山脈環(huán)抱。東北面地勢較低,瀕臨南畬蓢湖。遠遠望去有羅浮疊峰,蜿蜒擁抱其前。山水相依,得天獨厚,環(huán)境幽美。”《南社村志》
南社村自然景觀獨特,加之千百年來南社人的改造,從而使南社成為宜適的村落。
從《東莞南社古建筑群參觀路線圖》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南社的風水格局
走進南社村西門,立于南社市場頂樓,鳥瞰這座紅瓦綠樹、青山碧水的畫卷般美麗的古村,我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南社古村落的范圍以古圍墻為界,略呈不規(guī)則的長方形。
村內(nèi)從東南向西北走向的一連串水塘構成村落中心,南北兩邊是高起山岡,南為樟岡嶺,北為馬頭山,村中住宅都沿兩側山勢錯落建造,類型多樣,既有東莞地區(qū)典型的住宅類型,又有中西合璧式的洋樓。
中西合璧的小洋樓獨具民 國建筑風格
南社村民謝燦林先生口述:
我們大祠堂的祖墳所在的山(鶴園嶺)上有一道龍氣自北向南跑出來的,故而這座山是我們村的風水山,我們很擔心哪天山被推倒啊!我們這條圍,人稱合掌圍。兩邊房,中間凹下去是魚塘。現(xiàn)在市場那里原來就是稻田。
2013年3月11日村民燦林先生說,人稱南社為合掌圍。
村民謝成運(82歲)口述:
本來我們的村道并沒有這么寬的,當年我們的祖先向陳姓買下祠堂前面這四口魚塘,陳姓“賣塘不賣壆(壆[bó]:意思是“壟”)”,沒有壆,人如何能經(jīng)過這些魚塘呢?謝姓先祖吃了虧卻沒有泄氣,他們從魚塘里挖了泥,填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壆,后來陳姓遷出南畬,二壆合一,故而我們的村道就比別處要寬很多了!
《南社謝氏村志》載:村之東有樟崗嶺,北有馬頭山。村中建筑地,高低錯落于水塘兩岸。中央有一顆530多年古老榕樹,枝繁葉茂,綠樹婆娑,郁郁蔥蔥?!逭龞|有座鶴園山,高高翹起,九世祖謝東園之墓在焉。歷代謝氏族人,把村形容是一艘大帆船,村中傘形大樹為桅 ,樟崗嶺像了望臺,揚帆昂首,乘風破浪,奮勇向前,駛向東方,一望無際田園的大 圳 埗,詔示著南社村錦繡前程、明天一定會更好。
2013年4月9日,我們采訪了82歲的謝成運先生,他說:“當年陳姓‘賣塘不賣壆’。”
南社村民謝成運口述:
我們南社村謝氏大宗祠前有樟岡嶺,后有馬頭山,中間池塘為“魚盆旭地”,四口魚塘形似四個船艙,兩岸民房如蓬,大榕樹似帆,正駛向東北方向的南畬蓢湖,駛向寒溪水,駛向東江……
我們居高臨下,俯視南社古村落,但見山青水秀,古樸寧靜,景色優(yōu)美,果然極像一艘乘風破浪的帆船,而中國各地均有村落似船之說,例中國安徽黔縣西遞村、績溪縣龍川村。故而南社古村落絕對是一處感受南粵古村落的極佳旅游勝地,深刻體現(xiàn)了中國先民擇居“天人合一”理念的運用,強調(diào)人與自然的和諧,其實質(zhì)是追求理想的生存與發(fā)展環(huán)境。
青山秀水的南社村果然像一艘乘風破浪的大帆船
五問:南社村是否符合“負陰抱陽,背山面水”這一立村選址的傳統(tǒng)理念呢?
負陰抱陽,背山面水,這是傳統(tǒng)觀念中村落選址的基本原則和格局。中國傳統(tǒng)觀念中,山之南水之北為陽?!柏撽幈ш枴币蟠迓浠纷背希澈笥兄魃椒Q來龍山,作為背后的屏障;山勢向前面兩側延伸,連接到左輔右弼又稱青龍白虎山,使基址的背后以群山環(huán)抱。
基址的前面有月牙形的水塘或彎曲的水流,河流水道向南突出,以收到六秀水,同時免基址被沖刷。再前面有作為對景的案山。
我們驚奇發(fā)現(xiàn),南社村落基址恰恰符合“負陰抱陽,背山面水”的格局。整個村落坐北朝南,背后主山近為馬頭山,中為梧桐山,遠為羅浮山,足以為屏障;東面鶴園嶺、西面獅子屈山都低矮平緩,起到輔助主山之用,同時南面、東面、北面尚有數(shù)十丘陵環(huán)繞。這正是古人所謂“負陰抱陽”之地勢。
“負陰抱陽”格局示意圖(圖片來源網(wǎng)絡)
六問:那么“背山面水”如何解釋呢?背山已經(jīng)無須解釋,南社村如何面水的呢?
村中有東西走向的四口相連的魚塘,被慶豐橋、四通橋、豐收橋三座小橋,分隔成四口水塘,從西到東為西門塘、百歲塘、祠堂塘、兔赤塘。據(jù)村中的老人說,這四口魚塘就像船上的四個船艙,兩邊的民居就是船上的船篷。若泛舟水塘中,輕波蕩漾,如置身于東方水城威尼斯之感覺。
2008年10月18日,我們拍攝到的慶豐橋
·
南社村中水塘橫貫東西,仿佛一條玉帶系于腰間,此之所謂“玉帶環(huán)腰”之說。因為狹長的水塘猶如古代高級官員的腰帶,與房屋、祠堂、書院、牌坊有情相繞,所以居者非貴則富。
村中水塘隨兩岸地勢,高低起伏,且迂回曲折,猶如“S”字形。古人云:“九曲入明堂,當朝宰相?!?/font>
南社村民謝成運口述:
南社村西北有一座銀帽嶺,嶺上有條小溪,村民稱之為“銀筆水”?!般y筆水”本來流向其他方向,后來村民認為此水可以帶動南社村讀書風氣,集體動手讓“銀筆水”改道,而流入村中池塘……自此,南社村讀書練武之風甚盛。
“銀帽山上有一支銀筆水,直流進我們南社謝氏大宗祠門前的四口魚塘里……”82歲的謝成運先生說道。
·
七問:東莞莞城有“陳家祠堂,謝家寶樹”之說,南社村也有“謝家寶樹”的說法嗎?
“謝家寶樹”一說,《謝氏族譜》有載:“……適值炎天,晉帝秉鑾,興幸安(安石公)宅,距安宅數(shù)步,仃鑾甜榕陰下,涼爽可愛,百倍精神。帝問左右曰:此樹誰家種:左右以謝對。帝贊曰:是謝家之寶樹也?!?/font>
南社村所說“謝家寶樹”均指村中榕樹,尤其是村中央500多年的大榕樹,堪稱南社“寶樹”。
東莞農(nóng)村種榕樹,大多數(shù)為風水而種,據(jù)說這是因為榕樹能結子,一棵榕樹上的榕子千千萬萬,數(shù)也數(shù)不清,寓意著子孫興旺繁榮,故而有“風水樹”之稱。在東莞,所有村落,村頭村尾,均種有榕樹。
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屈大均曾經(jīng)說過,廣東人常常把榕樹種來做風水樹,“墟落間榕樹多者地必興”。
南社村中央之大榕樹,其起源于風水。傳說自謝族人立村以后,由第一代至第五代都是人丁單薄,發(fā)展停滯不前。
古人最相信陰陽風水的。八世祖謝樵谷,多次邀請堪輿先生看風水。原來南社村地形,南北兩邊為山坡地,地坡下為一條流水坑,東頭有座鶴園山,每逢下大雨,雨水在西邊高嶺(山名)匯集奔騰流入,水土直瀉流失。財屬水,丁屬土,財隨水走,人丁不聚,像一條風飄水流的木船。
根據(jù)輿師指點,明朝成化十六年庚子歲冬,(1480年)謝伯寬倡議把北門坑攔截筑堤坣,并種上榕樹,即可保住水土流失,又能遮擋北風掃蕩,并在村中種一棵榕樹。這樣南社就不是隨水漂流的木船,而是一艘揚帆出海帆船。從此,由第九代開始,財路亨通,人丁興旺、賢才輩出。
南社“謝家寶樹”經(jīng)過五次颶風考驗,幸而這株寶樹,理直氣壯,豪不動搖。至清代時,已經(jīng)歷盡滄桑,蟲注葉焦,瀕于絕境。
這棵枝繁葉茂的細葉榕已經(jīng)五百多歲了,堪稱謝家的寶樹
清朝光緒32年(1906年)建威將軍謝遇奇解甲還鄉(xiāng)后,目睹榕樹孤寞凋零,非常痛惜。遂慷慨解囊,顧工覆土培植,除蟲施肥,加以紅石圍堰,保持水土流失。經(jīng)過多方管理,雨露滋潤,杇樹逢春,重獲新生。
如今,這株大榕樹,萌發(fā)新枝,長勢喜人,狀如傘形。樹身圍8.5米,高15米,縱寬約29米,橫寬約25米,平均樹冠28米。枝繁葉茂,綠葉婆娑。風華正茂,郁郁蔥蔥,老樹重新煥發(fā)青春。
古村落的早晨總是榕樹上“啾啾”的鳥鳴聲開始,而每一天的傍晚亦是在百鳥歸巢的榕樹稍結束,數(shù)百年來,“謝家寶樹”為古老的村落平添一景,一直與南社人同舟共濟、興衰與共。
八問:南社村落選址屬于“藏風聚氣”之地嗎?
中國傳統(tǒng)鄉(xiāng)土聚落立村選址、營宅造院都遵循著趨利避害的普遍原則。
村落布局中重視對“氣”的考慮。在村落的建設過程中,要求協(xié)調(diào)人居環(huán)境與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以構成山環(huán)水抱、藏風聚氣的格局。故而南社當初立村之時,雖然地形基本符合這一原則,但具體的細節(jié)仍須完善和改造。
銀帽山“銀筆水”的引入,很好地調(diào)節(jié)村落小氣候,以形成“氣”?!皻狻彪m然形成了,但如何使“氣”留下來?這也是個難題。據(jù)《謝氏族譜》載:村中水塘原為流水坑,一有大雨,自西面高嶺一瀉而下……南社人在北門口利用鶴園嶺與馬頭山之地勢建壆,有效扼守出水口,僅在北門下留一窄狹水道。我們知道,在中國古代以水為財,留住了滿塘的水,無疑積蓄了財富。
不僅如此,因為南社地處兩山之間,每年秋冬,風從北面吹來,順著中間塘面呼嘯而過,村人多受其害。南社人又于北門外北門坑外坡積土成壆,又植樹其上,從而在南社北面形成一道綠色的屏障,有效阻擋了北面來風,也使南社形成了內(nèi)在的宜居小環(huán)境。
這道綠色的屏障也是人們休閑健身的好地方
據(jù)村中的老人回憶:
在日寇侵華的時候,日本鬼子將北門外的榕樹全部砍倒了。沒多久,南坊村的村民則死的死、病的病,境況凄涼。于是有族人提出在北門外重新栽種榕樹。當榕樹種起來之后,南坊村的村民慢慢地好了起來。大家都似乎清晰地意識到,北門外的榕樹就是村中的寶樹。在十多年前,一位時年90多歲的老人曾經(jīng)對村里人說,當年他就曾經(jīng)參與種植北門外的榕樹,故而可以推斷,北門的這個榕樹群大概有數(shù)十年的樹齡,亦有少數(shù)仍是原來所植。
九問:南社村落 “打竹跤” 風情緣于何因?止于何時?
民 國三十一年(1942年)前,南社村民有“打竹跤(打竹架)”習俗,而且也是村中一景。
謝氏大宗祠前祠堂塘底有兩塊不貼合的紅砂石,當?shù)厝朔Q為石爆,意思是說這石頭是從地底下冒出來的,并非從別處沖過來的。據(jù)說這是“雙龍搶珠”地勢,珠從何來?南社村的龍脈上有座小山叫“樟崗嶺”,樟岡嶺像一顆鑲嵌的明珠,雙龍搶珠爭斗,要用竹桿撓開,才能免致兩敗俱傷,從此而發(fā)起“打竹跤”風俗。
每年農(nóng)歷八月是“打竹跤”活動時間。這項活動會促進青年們的勇敢和智慧。而且也會帶來風調(diào)雨順,國泰民安,五谷豐收,六畜平安。
開始前,參與者自費到各地尋找購買最長的竹桿“恨天低”竹,或杉木,并練好打竹桿本領。有意參賽者,事前用紅紙張榜公布。
自八月初一起,每夜明月高掛時,總會有三五成群青年小伙子,自覺聚集于倒蔗塘南北兩岸,或參賽,或助陣,組成東、南坊組與西北坊組兩個陣地。
當年,南社的年輕人曾經(jīng)在這里“打竹跤”
擺開局勢,每組分前攻與后衛(wèi),由對手握起竹桿相打,打得竹桿劈啪響……旁觀者鼓掌助興。劈啪聲、鼓掌聲晌徹夜空,埸面十分緊張刺激,經(jīng)過幾輪初賽后,轉為決賽,賽出冠、亞、季、軍、由崇恩堂論功行賞。
在打竹跤中,不時會有年輕人被對方打傷的,人們就會將他送進謝氏大宗祠,從供祖先的香爐中抓一把香灰抹到傷口上,傷口就立馬止血,人也會無大礙。
公元1942年的一天晚上,正是大家打得十分激烈,難分勝負的時候,忽然有人不小心,誤傷了一青年。大家立即到祠堂里拿香灰敷貼,因傷勢過重,回天泛術。
后來村中族長建議,把塘水放干,查閱那兩塊紅砂石,發(fā)現(xiàn)兩塊紅石(龍唎)已吻合,無須再要“打竹跤”了,由此結束,廢除舊例。
南社村民82歲謝成運先生口述:
我參加過1942年那次“打竹跤”活動。當時打得十分激烈,不知是誰不小心,把謝止休打倒,抬到祠堂搶救,可惜搶救無效,休止去世了。
后來大家將塘水放干,我也跳到塘泥中去踩那兩塊石頭,發(fā)現(xiàn)基本吻合,兩石間剛剛可以放一只腳掌,大概有十公分吧!從此,南社“打竹架”的風俗就此“止休”了,或許是天意吧!
關帝廟內(nèi),幾位老人家為我們拼湊著曾經(jīng)的記憶
.
南社村支部書記謝柱成思考古村落的保護與發(fā)展的轉型升級
.
羅哲文先生雖已遠去,但對南社的關懷卻是一如既往
.
南社明清古村落猶如一幅徐徐展開的清明上河圖
南社村落對人居與自然關系的充分考慮,符合中國“天人合一”環(huán)境觀,建筑以群山為背景,增加景觀的層次感,以水為前景,取得開闊的視野;建筑因山而氣派,因水而生動,呈現(xiàn)出一段段優(yōu)美的中國山水畫卷。(未完,待續(xù))
茶山南社村的圍墻堅固,曾經(jīng)多次成功抵御不同時代的土匪,保護了南社村民的生命與財產(chǎn)的安全。那么到底當中又有怎樣鮮為人知的防御秘密呢?敬請關注下周一【麒麟合創(chuàng)】!
溫馨提示: 【麒麟合創(chuàng)】系列皆為原創(chuàng)作品,轉載請與作者聯(lián)系,謝謝!
相關鏈接:
1、南社,小樓深巷的千年畫軸——東莞文化發(fā)現(xiàn)之旅之走進茶山南社(一)http://bbs./viewthread.php?bfid=30&tid=1100957&extra=page%3D1
2、南社,小樓深巷的千年畫軸——東莞文化發(fā)現(xiàn)之旅之走進茶山南社(二)http://bbs./viewthread.php?bfid=30&tid=1102921&extra=page%3D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