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歌怎樣大家唱時間:2013年04月12日來源:《中國藝術報》作者:楊瑞慶
歌曲源于群眾,我國曾在群眾歌曲方面取得輝煌的成就,然而近年來,群眾歌曲創(chuàng)作日漸乏力,尤其是新作極少,每每在合唱活動中,老年人張口是《長江之歌》《革命人永遠是年輕》,少兒多是《歌聲與微笑》《娃哈哈》,而《兩只蝴蝶》《最炫民族風》一類俗曲更是不分場合和年齡地在上至七十下至七歲的群眾間風靡。真正優(yōu)秀的群眾歌曲在哪里?一位基層音樂工作者對此給出了自己的思考。 ——編者 童聲嘹亮 王永琦 當今歌壇,少有舉國共鳴的新歌曲。即使出現(xiàn)了一些好歌,也只能在小圈子中傳唱,難以廣泛流行,“歌多聲少”的現(xiàn)象還是存在。究其原因,就是創(chuàng)作中產(chǎn)生了偏向,不是偏向了某一種群體,就是偏向了某一種風格,由于未能向“中心”靠攏,就難以產(chǎn)生轟動效應,就不能成為名正言順的群眾歌曲。 歌曲由歌詞和旋律組成。音樂是歌曲的主體,更存在著千變萬化的旋律形態(tài),直接影響著歌曲的流行程度。只有在剛柔相濟和張弛有致的對比處理中,才能使旋律產(chǎn)生美感,成為群眾百唱不厭的好作品。 寫歌的目的就是投人所好,追求廣泛流行的普及效應。如果歌曲屬于“陽春白雪”只能和者寡,只有屬于“下里巴人”的作品,才能受到大多數(shù)人的歡迎?;仡櫢鑹?,一些歌曲盛唱不衰,分析這些精品,難易程度適中、雅俗風度適中、高低程度適中,可以讓高層次的歌者放低一些要求接受,可以讓低水平的歌者提高一些追求接受,只有這樣,歌曲的傳唱率才會提高,才能徹底改變“好歌少唱”的尷尬現(xiàn)象。由于歌曲創(chuàng)作的愿景是廣泛共鳴,成為熱唱的群眾歌曲,所以創(chuàng)作中既要符合音樂章法,更要兼顧各種群體的需求。 為了能讓歌曲走進千家萬戶,寫歌時必須堅守“中庸之道”,可以在以下三方面給予重點關注?! ?/font> 高低兼顧 歌曲的難易程度有高低層次之分。極限音區(qū)為難,中聲音區(qū)為易;搖滾節(jié)奏為難,自然節(jié)奏為易;轉調旋律為難,守調旋律為易;持續(xù)長音為難,中速短音為易。寫歌時,既不能避難,又不能避易,只有兼顧,才會恰到好處。 歌曲的演唱對象有高低層次之分,他們只能分別達到相應的難易程度。繁難的歌曲只是專業(yè)歌手的“專利”,為了滿足這些高端演唱者的需求,只有音區(qū)達標,調高達線,才能讓他們唱得過癮,那么這種歌曲只能作為示范“樣板”,業(yè)余歌手,特別是草根歌迷只能望歌興嘆。只有結構簡短、旋律簡單,體現(xiàn)群眾性特點的歌曲,才有可能被趨之若鶩地追捧。 但大多歌曲作者主要著眼于專業(yè)歌手,盼望讓他們能首先聲情并茂地唱起來,然后通過熒屏媒體或數(shù)碼載體推介,只要是群眾喜歡唱又唱得了的作品,就能流行起來。但有些歌曲雖然很好聽,但太難唱,只能束之高閣,遭遇或曇花一現(xiàn)或孤芳自賞或制約傳唱的命運,實在太可惜了。 如歌曲《蘆花》由著名歌手雷佳首唱后一鳴驚人,其音調委婉動聽,節(jié)奏簡潔平和,音區(qū)遞進布局,照理歌曲平易近人,可以風靡歌壇,但就是最后那個太高的極限音,制約了許多愛唱又唱不了的歌迷,也因此降低了歌曲的流行程度。而《長江之歌》的最后結音由于曲作者靈活地處理成或高音或中音的兩種不同版本,可根據(jù)演唱者的承受能力各取所需,就助推了歌曲的廣泛流行。如果作者在寫歌時能多為群眾著想,融合中庸之道,疏通“瓶頸”,才能使歌曲暢通無阻。 但寫歌并非一定要降低難度,去迎合低層次歌迷的需求。因為當代群眾的音樂水平比過去已有大幅度提高,由于長期受到示范音響的熏陶,以前比較難掌握的搖滾節(jié)奏、變化音程、假聲轉換等,現(xiàn)在只要模仿跟唱也能迎刃而解。而且,文化建設中還有擔當提高全民族音樂素質的責任,所以作品中適當糅合一些難點,還能起到積極的引導和開發(fā)作用。如《西部放歌》中的超高假音唱法,《綠葉對根的情誼》中的變化音程旋律,雖然有點難度,由于旋律迷人,還是阻擋不住群眾的學唱欲望,可以使業(yè)余歌手在不斷追求中提高演唱水平。 可見歌曲還有練聲功能,如果在群眾歌曲創(chuàng)作中適可而止地設計一些有點難度的旋律,經(jīng)過反復“灌輸”,也有可能被群眾掌握。當然,這種高低兼顧的正確把握,還需進行巧妙設計,才能達到高可就、低可攀的境界。 (編輯:子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