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黑果菝葜
【來源】為百合科(Liliaceae)植物黑果菝葜Smilax glauco-china Warb.的根莖或嫩葉。 【形態(tài)】攀援灌木。具粗短的根莖;莖通常疏生刺;葉互生,葉柄全長的一半具鞘,有卷須,葉片厚紙質(zhì),橢圓形,先端微凸,基部圓形或?qū)捫ㄐ危粋阈位ㄐ蛲ǔI谏杂啄鄣男≈ι?,花托稍膨大,花單性,雌雄異株,雄花?nèi)花被片較窄,僅為外花被片之半,綠黃色,雄蕊6,花藥比花絲寬2~3倍;雌花與雄花大小相似,子房3室,柱頭3裂;漿果球形,熟時紫黑色,具粉霜。 【產(chǎn)地】分布于中南及山西、陜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四川、貴州等地。 【采制】根莖全年可采,洗凈,切片,曬干。葉春、夏季采摘,鮮用。 【性狀】根莖結(jié)節(jié)狀,橫向延長,有分枝;表面凹凸不平,灰褐色至深褐色;質(zhì)硬,斷面紅棕色,纖維性;根難折斷,表面深褐色,殘基著生處微隆起;質(zhì)硬,斷面中央紅棕色。 【功效】性平,味甘。祛風(fēng),清熱,利濕,解毒。
12.牛尾菜
【來源】為百合科(Liliaceae)植物牛尾菜Smilax riparia A.DC.的根及根莖。 【形態(tài)】多年生草質(zhì)藤本。具根莖;莖中空,有少量髓,干后凹癟并具槽,無刺;葉互生,葉柄長7~20毫米,中部以下有卷須,葉片較厚,卵形、橢圓形至長圓狀披針形,下面綠色,無毛;傘形花序腋生,總花梗較釬細(xì),小苞片花期一般不落;花單性,雌雄異株,花被片6,花藥條形,多少彎曲,雌花比雄花略小,不具或具鉆形退化雄蕊,子房3室,柱頭3裂;漿果球形,熟時黑色。 【產(chǎn)地】除內(nèi)蒙古、寧夏、青海、新疆、西藏以及四川、云南高山地區(qū)外,全國均有分布。生于林下、灌叢、山溝或山坡草叢中。 【采制】夏、秋季采挖,洗凈,曬干。 【性狀】根莖呈不規(guī)則結(jié)節(jié)狀,橫走,有分枝;表面黃棕色至棕褐色,每節(jié)具凹陷的莖痕或短而堅硬的殘基;根著生于根莖一側(cè),圓柱狀,細(xì)長而彎曲,長20~30厘米,直徑約2毫米,少數(shù)有細(xì)小支根;表面灰黃色至淺褐色,具細(xì)縱紋和橫裂紋,皮部常橫裂露出木部;質(zhì)韌,斷面中央有黃色木心。 【功效】性平,味甘、微苦。祛風(fēng)濕,通經(jīng)絡(luò),祛痰止咳。
13.干姜
【來源】為姜科(Zigiberaceae)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莖。 【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約0.5~1米;根莖肥厚,有芳香及辛辣味;葉片披針形至條狀披針形,葉舌膜質(zhì);穗狀花序,花冠黃綠色,唇瓣中央裂片矩圓狀倒卵形,短于花冠裂片,有紫色條紋及淡黃色斑點。 【產(chǎn)地】主產(chǎn)于四川、貴州等省。均為栽培品。 【采制】冬至前采挖根莖,除去莖葉及須根,洗凈曬干,或烘干。 【性狀】呈不規(guī)則塊狀,略扁,具指狀分枝;表面灰棕色或黃棕色,粗糙,具縱皺紋及明顯的環(huán)節(jié);質(zhì)堅實,斷面黃白色或灰白色,顯粉性和顆粒性,有一明顯圓環(huán),有筋脈點散在,可見黃色油點。 【功效】性熱,味辛。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
14.藥用大黃
【來源】為蓼科(Polygonaceae)植物藥用大黃的Rheum officinale Baill.干燥根及根莖。 【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1~2米;根莖肥厚;莖直立;基生葉有長柄,葉片近圓形,掌狀淺裂,基部心形;花序圓錐狀,頂生,花淡黃白色,花被片6,雄蕊9;瘦果3棱,沿棱生翅,暗褐色。 【產(chǎn)地】主產(chǎn)于湖北、四川、云南、貴州等地。多生長于排水良好的山地。 【采制】9~10月地上部分枯黃時,或4~5月植株發(fā)芽前采挖,除去泥土,切去地上莖及細(xì)根,刮去粗皮,加工成卵圓形或圓柱形,或切成塊片干燥。 【性狀】呈類圓柱形、圓錐形、卵圓形或不規(guī)則塊狀;除去表皮者表面黃棕色至紅棕色,有的可見類白色網(wǎng)狀紋理及星點散在,殘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繩孔及粗皺紋;質(zhì)堅實,斷面淡紅棕色或黃棕色,顯顆粒性;根莖髓部寬廣,有星點環(huán)列或散在;根木部發(fā)達(dá),具放射狀紋理,形成層環(huán)明顯,無星點。 【功效】性寒,味苦。瀉熱毒,破積滯,行瘀血。15.掌葉大黃
![]() 【來源】為蓼科(Polygonaceae)植物掌葉大黃Rheum palmatum L.的干燥根及根莖。 【形態(tài)】多年生草本。高1~2米;根莖肥厚;莖直立;葉片寬卵形或圓形,掌狀5~7中裂,裂片呈窄三角形;花淡黃白色,花被片6,雄蕊9;瘦果3棱,沿棱生翅,暗褐色。 【產(chǎn)地】主產(chǎn)于四川、甘肅、青海、西藏等地。多生長于山地林緣半潮濕地帶。 【采制】9~10月地上部分枯黃時,或4~5月植株發(fā)芽前采挖,除去泥土,切去地上莖及細(xì)根,刮去粗皮,加工成卵圓形或圓柱形,或切成塊片干燥。 【性狀】呈類圓柱形、圓錐形、卵圓形或不規(guī)則塊狀;除去表皮者表面黃棕色至紅棕色,有的可見類白色網(wǎng)狀紋理及星點散在,殘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繩孔及粗皺紋;質(zhì)堅實,斷面淡紅棕色或黃棕色,顯顆粒性;根莖髓部寬廣,有星點環(huán)列或散在;根木部發(fā)達(dá),具放射狀紋理,形成層環(huán)明顯,無星點。 【功效】性寒,味苦。瀉熱毒,破積滯,行瘀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