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個道德典故
![]() ![]() ![]() ![]() ![]() ![]() ![]() ![]() ![]() 使用成語,切忌不明典故
成語中有相當一部分源于典故,不明典故,只在字面上兜圈子,往往不得要領,很容易望文生義、斷章取義或穿鑿附會,造成誤解誤用。邯鄲學步、禍起蕭墻、洛陽紙貴、相濡以沫……它們的典故你都知道嗎?也許某個詞你一直都理解錯了來,↓↓對照學習一下 ![]() ![]() ![]() ![]() ![]() ![]() ![]() ![]() ![]() 中國人應該知道的15個典故
![]() 1.挾策讀書。
比喻勤奮讀書的典故。語出《莊子?外篇?駢拇第八》:“臧與谷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問臧奚事,則挾策讀書,問谷奚事,則博塞以游?!辈?,寫書的竹簡。博寒,古代的一種游戲。后人便以“挾策”、“挾冊”、“挾策讀書”、“挾策亡羊”、“讀書亡羊”表示專心致志地勤奮讀書。 2.高鳳流麥。 形容專心致志勤奮讀書的典故。語出《后漢書?逸民傳?高鳳》:“高鳳字文通,南陽葉人也。少為書生,家以農(nóng)畝為業(yè),而專精誦讀,晝夜不息。妻嘗之田,曝麥于庭,令鳳護雞。時天暴雨,而鳳持竿誦經(jīng),不覺潦水流麥。妻還怪問,鳳方悟之。其后遂為名儒,乃教授業(yè)于西唐山中?!焙笕擞谑且浴傲鼷湣薄ⅰ胞溋鳌?、“棄麥”、“麥不收”、“中庭麥”、“高鳳”等來形容專心讀書。 3.溫舒編蒲。 形容勤學的典故。事出《漢書?賈枚鄒路傳》:“路溫舒字長君,巨鹿東里人也。父為里監(jiān)門。使溫舒牧羊,溫舒取澤中蒲,截以為牒,編用寫書?!睍x時的王育也在牧羊時折蒲學書,最后博通經(jīng)史。此典的其他形式有“編蒲”、“截蒲”、“削蒲”、“題蒲”、“編簡”等。 4.牛角掛書。 形容勤奮讀書的典故。《新唐書?李密傳》:“(李密)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蒲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越國公楊素適見于道,按轡躡其后,曰:'何書生勤如此?’密識素,下拜。問所讀,曰:'《項羽傳》?!蚺c語,奇之。歸謂子玄感曰:'吾觀密識度,非若等輩?!兴靸A心結納?!焙笕怂煲浴皶鴻M牛角”、“角掛經(jīng)”、“繭栗掛漢書”、“束書牛角”、“書掛(牛)角”、“牛角之懸”來形容勤奮讀書?;蛞浴皰鞝僦拧?、“牛角書生”來指勤奮學習而才思卓捷的書生。 5.負薪讀書。 形容勤學的典故。事出《漢書?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買臣字翁子,吳人也。家貧,好讀書,不置產(chǎn)業(yè),常艾薪樵,賣以給食,擔束薪,行且誦書。其妻亦負戴相隨,數(shù)止買臣毋歌嘔道中。買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買臣笑曰:'年五十當富貴,今已四十余矣。女苦日久,待我富貴報女功?!贝说湟话阋浴柏撔健被颉柏撻浴?/SPAN> 6.帶經(jīng)而鋤。 形容生活貧苦依然堅持學習的典故。語出《漢書?公孫弘、卜式、倪寬傳》:“(倪寬)受業(yè)孔安國,嘗為弟子都養(yǎng)(為弟子們做飯),時行憑作(有時還要下地干活),帶經(jīng)而鋤,休息輒誦讀,其精如此。”此典常以“帶經(jīng)鋤”的形式出現(xiàn)。 7.鑿壁偷光。 形容貧寒之士刻苦夜讀的典故。出自漢劉歆《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贝说溆挚蓪懽鳌拌彵诮韫狻?、“鑿壁借輝”、“穿壁借光”、“偷光鑿壁”,或簡稱“鑿壁”、“偷光”、“匡壁”等。 8.映月讀書。 比喻在生活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堅持讀書的典故。事出《南齊書?孝義傳?江泌》:“(江)泌少貧,晝?nèi)枕綄裕ㄗ鲂樱?,夜讀書,隨月光握卷升屋(登上屋頂)?!贝说淞鱾魃鯊V,主要有“映月”、“趁月亮”、“月下讀”、“對月影”等形式。 9.囊螢映雪。 比喻貧士苦讀的典故?!澳椅灐钡涑觥端囄念惥?續(xù)晉陽秋》:“車胤字武子,學而不倦。家貧不常得油,夏日用練囊盛數(shù)十螢火,以夜繼日焉?!薄坝逞钡涑觥冻鯇W記》卷二引《宋齊語》:“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此兩典的主要形式有“囊螢”、“聚螢”、“照螢”、“讀書螢”、“映雪”、“照雪”、“窗雪”等,兩典并用還有“雪窗螢火”、“螢雪”等形式。 10.懸梁刺股。 形容發(fā)憤讀書的典故。懸梁,語見《太平御覽》卷61引晉張方《楚國先賢傳》:“孫敬好學,時欲寤寐(打瞌睡),懸頭至屋梁以自課”;刺股,語出《戰(zhàn)國策?秦策一》:“(蘇秦)乃夜發(fā)書。陳篋數(shù)十,得太公《陰符》之課。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大腿),血流至足?!?/SPAN> 11.韋編三絕。 形容刻苦認真讀書的典故。語出《史記?孔子世家》:“(孔子)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shù)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研究得差不多)矣?!表f編,是用來串連竹簡的熟牛皮;三絕,是斷了三次。此典的其它形式有:“絕編”、“三編絕”、“韋三絕”、“絕韋編”、“三絕韋編”等。 12.下帷讀書。 形容閉門謝客、專心讀書學習的典故。語出《史記?儒林列傳?董促舒》:“董仲舒,廣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ǚ畔率覂?nèi)懸掛的帷幕)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受業(yè),或莫見其面。蓋三年董仲舒不觀于舍園,其精如此?!贝说涞钠渌问接校骸跋箩。◣?、“下書帷”、“閉戶垂帷”、“垂帷閉戶”等。 13.三余讀書。 形容抓緊時間學習的典故。語出《三國志?魏書?鐘繇華歆王朗傳》裴松之注解所引《魏略》:“(董)遇善治《老子》,為《老子》作訓注。又善《左氏傳》,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云'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從學者云'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余’?;騿柸嘀猓鲅?/SPAN>'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也。’” 14.焚膏繼晷。 形容夜以繼日地勤奮讀書。語出韓愈《昌黎集?進學解》:“先生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記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鉤其玄(成語“提要鉤玄”出處)。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焚膏油以繼晷(點上燈來繼續(xù)白天的學習),恒兀兀以窮年(長年累月都這樣堅持)。先生之業(yè)可謂勤矣?!?/SPAN> 15.十年窗下。 形容長期閉門苦讀的典故。語出金元間劉祁《歸潛志》:“南渡后疆土狹隘,止河南、陜西,故仕進調(diào)官,皆不得遽。人仕或守十余載,號重復累,往往歸耕或教小學養(yǎng)生。故當時有云:'古人謂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今日一舉成名天下知,十年窗下無人問也?!焙笕吮阋浴笆甏跋隆?、“寒窗十載”、“寒窗之下”、“十載寒窗”、“燈窗十載”等詞語來形容長期清貧自守,閉門苦讀。 16.學富五車。 形容書多或?qū)W識豐富的典故。語出《莊子?雜篇?天下第三十三》:“惠施多方(方術),其書五車,其道舛駁(他的學說多差錯而雜亂),其言也不中(正當)。”后人便以“五車”、“五車書”、“書五車”、“五車竹簡”、“惠施車”等來表示書多;用“學五車”、“學富五車”等來表示讀書多或?qū)W問大。 17.三十乘書。 形容藏書豐富或?qū)W識淵博的典故。語出《晉書?張華傳》:“(張華)雅愛書籍,身死之日,家無余財,惟有文史溢于機篋。嘗徙居,載書三十乘。秘書監(jiān)摯虞撰定官書,皆資華之本以取正焉。”受此典影響,后人論書之豐富,也每以“三十”為數(shù),不一定必是“乘”或“車”。如果形容書少,則用“無乘書”。 18.枕中秘寶。 形容不愿示人的珍貴圖書。典出《漢書?楚元王傳》所附“劉向”條:“上(漢宣帝)復興神仙方術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鴻寶》、《苑秘書》,書言神仙使鬼物為金之術,及鄒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見?!焙笕擞谑且浴傍檶殹?、“秘寶”、“秘枕書”、“枕函書”、“秘之枕中”、“枕中之秘”、“枕中秘書”等來指道術書或珍貴而不愿示人的圖書。 19.開卷有益。 勉勵人讀書的典故。典出宋代王辟之《澠水燕談錄?文儒》:“太宗日閱《御覽》(指《太平御覽》,該書原名《太平編類》,因宋太宗曾經(jīng)通讀而改名)三卷,因事有闕,睱日追補之。嘗曰:'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陶淵明也有“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與子儼等疏》)的句子。后人也有寫成“展卷有益”的。 20.讀書種子。 比喻世世代代的讀書人象種子一樣播撒開去,衍生不息。語出周密《齊東野語?書種文種》:“裴度常訓其子云:'凡吾輩但可令文種無絕,然期間有成功能致身萬乘之相,則天也?!焦龋S庭堅,號山谷道人)云:'四民皆坐世業(yè),士大夫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讀書種子斷絕。有才氣者出,便當名世矣。似祖(效法)裴語,特(只不過)易文種為書種耳。”此典的其它形式有“書種”、“讀書種”。 21.束之高閣。 比喻將收卷充置不用的典故。典出《世說新語?豪爽第十三》劉孝標注引《漢晉春秋》:“是時劉乂(yì)、殷浩諸人盛名冠世,(庾)翼未之貴也,常曰:“此輩宜束之高閣,俟(等到)天下清定,然后議其所任耳?!贝说浔静恢笗?,但后來人們往往以此典來表示把書扔在一邊不再讀或不再用。其形式有“束高閣”、“束閣”、“束置高閣”。 22.三墳五典。 指稱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的典故。語出《左傳?昭公十二年》:“左史倚相(左史,官職名,倚相,人名)趨過(快步走過),王曰'是良史也,子善視之(好好對待他)。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后人便以“三墳五典”、“典墳”、“墳典”、“墳籍”、“丘墳”等詞來泛指古代文化典籍。 23.尋章摘句。 形容讀書只顧及文中的片言只語而不深究其精神實質(zhì)。語出《三國志?吳書?吳主傳》裴松之注引《吳書》:“(趙咨)使魏,魏文帝善之,嘲咨曰:'吳王頗知學乎?’咨曰:'吳王浮江萬艘,帶甲百萬,任賢使能,志存經(jīng)略,雖有余閑,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不效諸生尋章摘句而已。’” 24.斷章取義。 常指隨意摘取詩文中的一部分為己用而不管作者的愿意如何。典出《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賦《詩》斷章,余取所求焉?!贝呵飼r各諸侯國進行外交活動時,使節(jié)們往往以賦《詩》為表達己方意愿的手段。然賦詩者與聽詩者可以對詩的文句有自己的理解,而不必管詩的本義。此典的形式常有:“斷章取義”、“斷章取誼(古誼同義)”、“斷章載句”。現(xiàn)今還用,不過已轉為貶義之辭。 25.夢筆生花。 比喻文人文思大進,文筆優(yōu)美俊逸。典出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夢筆頭生花》:“李太白少時,夢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后天才贍逸,名聞天下。”因此,后人多以“夢花”、“夢生花”、“彩筆生花”、“筆花入夢”、“花從筆生”等比喻文思大進。 26.文不加點。 形容寫文章一氣呵成,不加任何修改。語出張衡《文士傳》(唐徐堅等編《初學記》引):“吳郡張純少有令名,嘗謁鎮(zhèn)南將軍朱據(jù),據(jù)令賦一物然后坐,純應聲便坐,文不加點?!贝说涞闹饕问接校骸拔牟患狱c”、“不加點”、“萬言不加點”、“不加點竄”等。 27.著述等身。 形容讀書或著述很多的典故。典出《宋史?賈黃中傳》:“黃中幼聰悟,方五歲,玭(中幼父名玭)每旦令正立,展書卷比之,謂之'等身書’,課其誦讀?!焙笕怂煊谩暗壬頃毙稳葑x書很多,只是后來是說將書冊摞起來有身子高,與典源中所指有所不同。也可以用來形容著述極富,多作“著述等身”、“等身著作”。 28.一字千金。 形容詩文作品精心創(chuàng)作、極有價值的典故。事出《史記?呂不韋列傳》:“呂不韋使其客人人著所聞,集論以為八《覽》、六《論》、十二《紀》,二十余萬言。以為備天地萬物古今之事,號曰《呂氏春秋》,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贝说涞闹饕问接校骸耙蛔智Ы稹?、“千金字”、“金懸秦市”、“懸金”等。 29.洛陽紙貴。 形容著作風行一時,人人爭相傳抄的典故。典出《晉書?左思傳》:“及賦成,時人未之重?!捕ɑ矢χk有高譽,思造(拜訪)而示之。謐稱善,為其賦序。張載為注《魏都》,劉逵注《吳》、《蜀》而序之。……司空張華見而嘆曰:'班、張之流也,使讀之者盡而余,久而更新?!谑呛蕾F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薄妒勒f新語?文學》也有:“庾仲初作《揚都賦》成,以呈庾亮,亮以親族之懷,大為其名價,云可三《二京》,四《三都》(與《二京賦》鼎足而三,與《三都賦》并列而四)。于此人人競寫,都下紙為之貴。” 30.藏之名山。 形容作品很有價值因而非常值得珍視的典故。語出漢司馬遷《報任安書》:“仆誠以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仆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此典的主要形式有“藏之名山”、“藏諸名山”、“藏版名山”、“名山藏”、“藏名岳”、“藏述著”等。 十五個文學典故
![]() ![]() ![]() ![]() ![]() ![]() ![]() ![]() ![]() ![]() ![]() ![]() ![]() ![]() ![]() 成語背后的黑暗歷史故事 成語是很有意思的詞語,因為成語都有成語故事,市面上成語故事多了去了,不過那都是給祖國花朵看的過濾版,小編這里講的成語故事,則是成人版,每個成語背后都有一段隱藏而黑暗的歷史。
不識大體
不識大體這個成語聽上去就是用來批判某些見識不足之人的貶義詞,而事實上這也是其出處的意思——太史公教訓平原君:
“平原君,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體”
此話出自《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太史公的意思是平原君是亂世之中長得帥、又瀟灑、且富貴的一個公子哥,卻不懂得從大局考慮問題,言下之意,即這個君乃鼠目寸光之人了。 似乎是嫌“未睹大體”還不夠力度,意猶未盡的太史公在后面進一步補充了對于這個亂世帥哥的鄙夷之辭:
“鄙語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貪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兵四十余萬眾,邯鄲幾亡”
原來利令智昏也是用來批判平原君的啊,其大意是亂世帥哥聽信一個名叫馮亭之人的邪說,害得趙國在長平損失了四十萬大軍,連都城邯鄲都差點賠進去了。 看來平原君冤枉不冤枉,還得從頭說起。
話說戰(zhàn)國晚期,人才市場高度發(fā)達,各國都出現(xiàn)了大量“收養(yǎng)”人才的大貴族,其中最出名的便是齊國孟嘗君,楚國春申君,魏國信陵君和趙國平原君。這四個基本上活動于同一時期的所謂公子,各自“收養(yǎng)”的人才都號稱兩三千,而且由于身份特殊——都是國君的兄弟,因此對國運具有非常大的影響力。 其中尤以平原君為最。 此公子乃是赫赫威名的趙武靈王之子,時任趙國國君惠文王之弟,長時間擔任趙國相國,實際上總攬趙國軍政大權。由于當時戰(zhàn)國七雄之中,能和秦國單挑的,只有趙國,而且趙國又處于抗秦的第一線,因此平原君的表現(xiàn)好壞,實際上就決定了趙國國運的好壞,進而決定了天下的大勢——要是他亂來,那趙國就很快會為秦國所滅,然后等不到嬴政長大,天下就被秦國提前統(tǒng)一了。 而趙國滅亡于平原君死后31年,僅此一點,便可大約知道,平原君沒有亂來。 那太史公為什么說他“未睹大體”、“利令智昏”——與亂來差不多? 因為一個兵家要地——上黨。
秦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秦國攻打韓國上黨,招架不住的韓國命令上黨郡守馮亭向秦國投降,馮亭也確實投降了,但投降的對象卻不是秦國,而是趙國。
“韓氏上黨守馮亭使者至,曰:韓不能守上黨,入之于秦。其吏民皆安為趙,不欲為秦。有城市邑十七,原再拜入之趙,財王所以賜吏民”
這可是非同小可的投降,并非是因為城池多達十七座,而是在于馮亭帶來的這個上黨,是秦趙戰(zhàn)爭中具有如同人之咽喉一般的超級戰(zhàn)略要地。 上黨大體位于今天山西省的東南部,是由群山包圍起來的一塊高地,東為太行山,西南為王屋山、中條山,西為太岳山脈;北為五云山等。其位據(jù)中原要地,地勢險要,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被稱為天下之脊:
“跨太行之巔,居天下之脊。負太原,履蒲津,帶汾河,襝伊洛”(明,計富)
具體到當時的戰(zhàn)略態(tài)勢,如圖所示,上黨若歸了秦國,那趙國不僅面臨秦國南北兩面夾擊的危險,都城邯鄲更是直接暴露于秦國的刀劍之下;反之,若上黨歸了趙國,則可以對秦國形成夾擊態(tài)勢,且進可攻、退可守,為邯鄲取得一有力屏障。 傻子都看得出來,既然馮亭主動降,還坐著干嘛,趕緊收地去啊。 但若收了上黨,必然會惹惱秦國,一場大戰(zhàn)不可避免,因此惠文王有心去收,卻又差些膽量,于是先找了一個名為平陽君的親戚商量:
“召平陽君豹告之曰:馮亭入城市邑十七,受之何如……對曰:韓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其禍于趙也……不可與為難,必勿受也”
看得出來這個平陽君十分懼怕惹惱秦國,給惠文王的建議是別理那馮亭,將上黨乖乖送給秦國吧,最好做個順水人情。 這種很有些屈膝稱臣味道的策略,顯然不合惠文王的心意,之后,他又問了平原君:
“趙豹出,王召平原君……對曰:發(fā)百萬之軍而攻,逾歲未得一城,今坐受城市邑十七,此大利,不可失也。王曰:善。乃令趙勝受地”
平原君極力主張收了上黨,稱之為“大利”,之后又成了收地的負責人,可謂趙得上黨,主要責任人就是他了。 結果秦國果然大怒,派大軍進攻趙軍駐守的上黨長平地區(qū)。由于后來趙國在這場規(guī)模驚人的長平之戰(zhàn)中慘敗,史書稱有四十余萬降卒被坑殺(水分很大),導致國力一蹶不振,因此太史公認為立主收上黨的平原君是最大的罪人——不識大體,利令智昏。 那按照太史公的意思,應該聽那軟骨頭平陽君的,將上黨這個“利”送給秦國,才不是“智昏”,才算識大體?不利令智昏,又識了大體之后,秦國也不會被激怒,長平之戰(zhàn)自然不會發(fā)生了,趙國國力未損,天下后來就未必歸于嬴政了? 愚蠢! 秦國拼死拼活的攻打韓國是為了什么?還不是為了獲取上黨,以取得攻打最強對手趙國的制高點。太史公倒好,認為應該將這個制高點送給秦國算了,他的意思是嫌秦國掃滅六國的速度還不夠快,還是對嬴政有個人的情緒,十分樂于幻想應該由其之前的秦國國君早早統(tǒng)一天下? 可見,不識大體的,根本就不是平原君,他也并不是什么利令智昏,反是用這些詞語批判他的太史公,才是在“大體”上很有些問題的“昏者”。若上黨真被直接送給了秦國,那長平之戰(zhàn)肯定不會發(fā)生,因為,趙國很快就會被秦國給滅了。
再說,雖然趙國在長平一戰(zhàn)中慘敗,秦國付出的代價也是極其高昂:
“秦卒死者過半,國內(nèi)空”《史記?白起王翦列傳》:
若無平原君收上黨,只怕秦國至多損失十分之一的兵力,就能從上黨出發(fā)攻下邯鄲了。 而秦國以慘重代價在長平擊敗趙國,占有上黨全境后,又于公元前259年發(fā)大軍攻打趙國都城邯鄲,企圖一舉將這個最強對手“斬首”。平原君在邯鄲保衛(wèi)戰(zhàn)中的表現(xiàn),則完全有理由讓他以一個堪稱偉大的人物形象留名于青史,而非太史公那樣橫加批判。 作為一個在當時具有極大“國際”影響力的人物,當都城邯鄲被圍之后,平原君便將其“收養(yǎng)”多時的人才拿出來,用于外交戰(zhàn)——主要是向各國求援,其中就包括帶著毛遂等人,以半威脅的危險方式使楚王答應出兵救援。在其努力之下,楚魏出兵總計達二十萬前來救援趙國。 而在楚魏援兵到達之前,為了抵御秦軍攻勢,平原君還聽從門人的建議,散盡家財募得三千死士,讓妻妾去后勤部隊干雜活,結果將秦軍一舉擊退三十里,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平原君既返趙,楚使春申君將兵赴救趙,魏信陵君亦矯奪晉鄙軍往救趙,皆未至。秦急圍邯鄲,邯鄲急,且降,平原君甚患之。邯鄲傳舍吏子李同說平原君曰:……今君誠能令夫人以下編于士卒之間,分功而作,家之所有盡散以饗士,士方其??嘀畷r,易德耳。”于是平原君從之,得敢死之士三千人。李同遂與三千人赴秦軍,秦軍為之卻三十里”
此后,楚魏救兵到達,戰(zhàn)國三大公子:楚國春申君、魏國信陵君與趙國平原君,上演了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聯(lián)手御敵,結果久戰(zhàn)已疲的秦軍,被打得大敗,就連有戰(zhàn)神之稱的白起,也不敢接任統(tǒng)帥以阻敗局,竟然要裝病逃避:
“秦王使王龁代陵將,八九月圍邯鄲,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將兵數(shù)十萬攻秦軍,秦軍多失亡……強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稱病篤……居三月,諸侯攻秦軍急,秦軍數(shù)卻……(秦將)鄭安平為趙所困,急,以兵二萬人降趙””
此后,三大公子率領三國聯(lián)軍,一路追殺,收復失地六百余里,什么上黨之類的,又都奪了回來。此后近二十年的時間里,元氣大傷的秦國再也沒有能力發(fā)動對趙國的大規(guī)模侵攻戰(zhàn)。 遺憾的是,三大公子此次聯(lián)手之后,便分道揚鑣,而暫時沒了強秦威脅的六國,又陷入了頻繁混戰(zhàn)的局面,今年燕國打趙國,明年齊國打燕國,打來打去,最后終于等來了卷土重來的秦國,然后被統(tǒng)統(tǒng)滅掉。 而識大體、亦非利令智昏的平原君,則在邯鄲之戰(zhàn)七年后去世,他的后代,也在三十年后趙國滅亡之時,全都殉國了。 即便史書上關于這個平原君的許多花邊新聞都是真的(有興趣可去翻閱《史記》、《戰(zhàn)國策》等),太史公的批判也是假的,即便他有著這樣那樣的毛病,“收養(yǎng)”的人才也大都是飯桶,也當是燕趙慷慨悲歌之士中的一個,而且是應該得到足夠尊敬的一個。 他不怕秦
投鼠忌器
一只偷食家中鮮肉多日,外加隨地大小便無數(shù)次,導致男女老少上吐下瀉的可惡老鼠,某日某時終于在全民圍剿下無處可躲,就要被滅了!偏偏在這臭老鼠即將被正法之際,一個價值連城的花瓶出現(xiàn)在了這個世界——而且剛好是那臭老鼠的窮途末路上。于是,這臭老鼠猛得便扎進了花瓶。追殺而至的男主人正欲大棒砸下,卻懸在半空不敢動彈。 天殺的!這可是祖?zhèn)鲗毼?,如何敢砸?/SPAN> 結果那臭老鼠就此逃過一劫,繼續(xù)偷食外加隨地大小便。 這便是“投鼠忌器”的大意。 當然,這只是對其進行字面解釋得淺顯故事,更深的用意則是表明做某些事情時,因為有所顧慮,而不敢下手。 此語的出處,乃是西漢著名御用文人賈誼為迎合漢文帝口味而炮制的《治安策》。該文的大意是要推行儒家學派所主張的“禮治”,廢棄秦朝采用的“法治”。其中為了表明“禮治”的“禮”,是只針對既得利益集團的,賈誼采用了“投鼠忌器”的成語。 “里諺曰:欲投鼠而忌器。此善諭也。鼠近于器,尚憚不投,恐傷其器,況于貴臣之近主乎!廉恥節(jié)禮以治君子,故有賜死而亡戮辱。是以黥、劓之罪不及大夫,以其離主上不遠也” 賈誼的大意即是什么官員貴族因為離皇上近,就好比鉆到名貴器物里的老鼠一樣,就算是罪大惡極,也不能像弄死個草民一樣去施加種種刑罰,即所謂“刑不上大夫”。 批判此御用文人的此謬論,必然是一件很爽的事情,但與“投鼠忌器”有關的故事,卻有更加刺激的一個。 關羽殺曹操。
《三國演義》中關羽在華容道差點殺了曹操,這是眾所周知之事。但關羽此前很多年就有一次襲殺曹操的沖動,估計就知者甚少了。 那是發(fā)生在《三國演義》第二十回:“曹阿瞞許田打圍 董國舅內(nèi)閣受詔”的事情。 話說到當時威風一時的呂布被曹操、劉備聯(lián)軍剿滅,張遼、臧霸等猛將都歸順了曹操,曹阿瞞自然是十分的興奮。只是還沒興奮過一刻,新的煩惱就來了——劉備因為剿滅呂布之戰(zhàn)而被獻帝認了皇叔,終于掛上了漢室的大招牌,影響力越來越大。 曹操自然是坐立難安了。 何況漢獻帝認這個皇叔本來就是為了對付曹操,“曹操弄權,國事都不由朕主,今得此英雄之叔,朕有助矣!”曹操更不能老在那坐著了,得找點事。 在身旁一般等著做開國重臣的軍師出謀劃策之下,曹操便整出了個“許田圍獵”的把戲。 去打獵,看起來就是和郊游差不多的事情嘛,實際上卻暗藏殺機。曹操的意圖是趁機在眾人,尤其是劉備面前展露其“王霸之威”,同時試探劉備的反應。而既然是打獵,那這種“王霸之威”最好的表現(xiàn)方式,當是狠狠的一箭射中什么豺狼虎豹了。 可惜,那名叫許田的地方,本是曹操屯田之處,絕不可能有什么非洲母獅子跳將出來配合演一出好戲。 更讓曹操覺得晦氣的是,第一個射中獵物的,居然是劉備。 “當日獻帝馳馬到許田,劉玄德起居道傍。帝曰:“朕今欲看皇叔射獵?!毙骂I命上馬,忽草中趕起一兔。玄德射之,一箭正中那兔” 雖然只是一兔子,但好歹是先聲奪人了,何況還是漢獻帝別有用心的命令劉皇叔給射的,這讓曹操如何還穩(wěn)得住。 說時遲那時快,曹操的郁悶與惱怒還未爆炸之時,那自認為可以進一步殺殺“曹賊”氣焰漢獻帝便出了個大洋相。 “帝喝采。轉過土坡,忽見荊棘中趕出一只大鹿。帝連射三箭不中,顧謂操曰:卿射之” 連射三箭都不中,還是比兔子大得多的大鹿,這漢獻帝純屬一廢物也。更讓人匪夷所思的是,他竟然讓曹操接著射。 估計是這廢物那天真的大腦認為既然他自己三箭都射不中,而且那大鹿已受了驚嚇,奔逃的急了,曹操又如何射得中?一旦射失,即便只是一箭,那洋相不是出得更大?他還有什么臉在這里搞什么“王霸秀”? 他不知,在《三國志11》中,曹操是武力高達97的猛人,一箭便結果了那只倒霉的大鹿。 “操就討天子寶雕弓、金鈚箭,扣滿一射,正中鹿背,倒于草中” 接下來的故事,便是誘發(fā)關羽襲殺曹操的關鍵情節(jié)了: “群臣將校,見了金鈚箭,只道天子射中,都踴躍向帝呼“萬歲”。曹操縱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眾皆失色。玄德背后云長大怒,剔起臥蠶眉,睜開丹鳳眼,提刀拍馬便出,要斬曹操” 那跟在漢獻帝周圍的,基本上都是曹操的人,也必然是親眼看見漢獻帝射了三箭都射不中,而曹操取了漢獻帝的“天子之弓”,一箭命中的。早已被教授了如何表演的他們,肯定會踴躍高呼“萬歲”,雖然是向著漢獻帝,實際上卻是等著漢獻帝身旁的曹操出來接受罷了。曹操當然不會放過這個絕佳的機會,于是“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至于所謂“眾皆失色”,大約也只有劉備等人,以及漢獻帝失色罷了。失色尤其嚴重的當是關云長了,他那提刀的手,必然是青筋暴露,要捏出汗來了。 關鍵時刻,有劉備劉大哥。 “玄德見了,慌忙搖手送目。關公見兄如此,便不敢動” 過后回到城中,云長不解,劉大哥便用投鼠忌器的成語對制止其襲殺曹操之事進行了深度分析。 “投鼠忌器。操與帝相離只一馬頭,其心腹之人,周回擁侍;吾弟若逞一時之怒,輕有舉動,倘事不成,有傷天子,罪反坐我等矣” 關羽的回答很有意思:“今日不殺此賊,后必為禍”——言下之意,似有一些對劉大哥的不滿呢。 而劉大哥則慎重的表示:“且宜秘之,不可輕言?!?/SPAN> 之后,便是青梅煮酒論英雄,以及衣帶詔事件被曹操發(fā)現(xiàn),劉備領兵逃到袁紹那去了的事情。
鑒于《三國演義》乃歷史小說,“許田圍獵”事件之真實性不能全聽老羅的話,看正史《三國志》中,正好也有相關記載:
“初,劉備在許,與曹公共獵。獵中,眾散,羽勸備殺公,備不從。及在夏口,飄飖江渚,羽怒曰:往日獵中,若從羽言,可無今日之困。備曰:是時亦為國家惜之耳;若天道輔正,安知此不為福邪!”
看來許田圍獵之時關羽欲襲殺曹操,似真有其事。而劉備之所以阻止,以《三國志》的說法,是為國家可惜人才,“是時亦為國家惜之耳”。這給自己找下臺的糟糕之語,當然沒有“投鼠忌器”來的合理了。 即便老羅未寫許田圍獵之事,僅《三國志》的這段記載,也不難推斷劉備當時阻止關羽,“投鼠忌器”最大的顧慮,決然不是那廢物漢獻帝,而是他們?nèi)值埽?/SPAN> 當時跟著漢獻帝去打獵的,實際上都是曹家軍,地盤也是在曹操老巢許昌旁邊的一個屯田之地,即便關羽真有能耐一刀結果了曹賊,試問他們有可能活命逃出許昌嗎?恐怕只會瞬間被曹操憤怒的手下射成刺猬或者砍作肉泥。別扯什么關張萬人敵,他們再能打,也打不過千軍萬馬。事實上,只消幾百弓弩手,就足以將這萬人敵給解決了。 劉大哥的志向是在他的帶領下“興復漢室”,怎么可能因為這么一點小事就提前斷送了性命?前面被袁紹袁術鄙視都能忍下去,此時被曹操當做英雄對待又如何忍不得?再說那漢獻帝也不是什么好鳥,皇叔是白叫的么?叫了就立馬將你挾持起來當做對付曹操的武器,你不想死,他逼著你去為他死。 劉大哥絕對不會去送死。
即便劉備一時中風,沒有給關羽及時發(fā)出“投鼠忌器”的紅燈信號,那么以關羽的武力,又是否有可能襲殺曹操呢? 《三國志》稱關羽“萬人之敵也”,秒殺顏良也出自正史,“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三國演義》中更是神化成了僅次于呂布的強霸存在。 即便如此,以當時的情景,關羽襲殺曹操的成功幾率,卻幾乎為零。 曹操本人那高達97的武力就不說了,單說此時跟在曹操周圍護衛(wèi)的猛將,就有許諸、典韋、張遼、徐晃、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等近十員,這些都不是什么善類,個個也都有“萬人敵”或者“千人敵”的武藝。就算是在最理想的情況下,關羽發(fā)動類似于襲殺顏良的突然攻擊,至少也得解決其中一兩個高手,才能獲得攻擊曹操的機會,只是那時曹操必然逃遠了,護衛(wèi)的眾將也會反應過來,劉關張三兄弟休矣…… 何況,這許田圍獵,本來就是曹操的圈套,說不定其真實的意圖,就是要引誘急躁的關張二人犯險,進而尋到機會提前將劉備這一勢力給滅了呢。 襲殺曹操,談何容易啊
葉公好龍 葉公好龍,此成語從熟悉程度上來講,當屬于大眾成語之一。然而從其字面意思來講,則又是相當令人費解——“葉公愛龍成癖,被天上的真龍知道后,便從天上下降到葉公家里。葉公一看是真龍,嚇得轉身就跑,好像丟了魂似的。比喻表面上愛好某事物,實際上并不是真正愛好,大多含貶義”(《現(xiàn)代漢語詞典》)——表面上愛好,實際上并不是真正愛好,如此作為的人,多了去了,而且這也算不得什么大的毛病,何來被降低到貶義之說?貶的是什么呢?就貶葉公那沒有貫徹到底的愛好勁兒?實在牽強。 此乃一人人都認識,實際上卻人人都不大明白的奇怪成語。 此語出處也是說法頗多,北宋類書(古代的圖書目錄信息匯編)《太平御覽》稱,葉公好龍的典故出自于《莊子》,只是不知為何北宋之后的《莊子》中,便不見了此故事。清朝末年學者馬國瀚所著專門收集散佚典籍的《玉函山房輯佚書》則稱,此典故乃是源于戰(zhàn)國時期韓國丞相申不害所著《申子》一書。目前可確定的最早出處,則是西漢學者劉向所著《新序》一書,而這個目前最早出處關于“葉公好龍”的完整記載,又是頗令人尋味的另外一種腔調(diào): “子張見魯哀公,七日而哀公不禮。托仆夫而去,說:臣聞君好士,故不遠千里之外,犯霜露,冒塵垢,百舍重研,不敢休息以見君。七日而君不禮,君之好士也,有似葉公子高之好龍也。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于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于牖,施尾于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今臣聞君好士,故不遠千里之外以見君,七日而君不禮,君非好士也,好夫似士而非士者也。詩說: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敢托而去” 原來是孔子的弟子子張想去魯哀公那里討生活,結果不被待見,羞惱之下,說了這么個故事出來諷刺魯哀公。 暫且不管那子張是出于為國為民還是為自己那點小心胸搬出“葉公好龍”,先來看看,此故事,到底是子張或者某人編造,還是確有其事? 分析從葉公開始。 直接去看那《論語》,不料竟然真有葉公一人。 “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第七?述而篇》) 葉公向子路打聽孔子的情況,子路竟然答不上來(大約是不知道該老實回答還是加工一番再回答),沒料到孔子得知后竟然來了番自吹,看來孔子他老人家定然是有所期許于葉公,不然何來這樣厚的臉皮? 果然,在后面的《論語第十三?子路篇》)中,就有了葉公與孔子的一番“暢談”: “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笨鬃釉唬骸拔狳h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葉公問為政之道,孔子稱為政之道就是讓遠近的人都快樂。這種看似沒什么毛病的回答卻也是沒什么實際內(nèi)容的假大空,即正確的廢話,墨子曾對此犀利的表示:“葉公子高豈不知善為政者之遠者近者而舊者新者哉?而所以為之,若之何也?不以人所不智告之,而以所智告之,故葉公子高未得其問也,仲尼亦未得其所以對也?!?/SPAN>(《墨子?耕注》) 然后葉公又說,我這里有個正直的人,大義滅親,將偷羊的父親給告發(fā)了。而孔子對此表示,我這里的正直之道,與你那個版本大不相同啊,出了這種事,應該是兒子包庇父親,父親包庇兒子才對,才符合正直之道的含義啊。 這里姑且不論孔子這種互相包庇的思想,與葉公主張的“大義滅親”到底孰是孰非,畢竟那是兩千多年前的社會環(huán)境,難以評判。但從這政見上的大不同,已經(jīng)可以瞧見孔子與葉公的“道不同”了。 而由《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可知,孔子與葉公相見,乃是前者去拜訪后者,目的嘛,大約是求官了。 “明年(魯哀公六年),孔子自蔡入葉。葉公問政……” 前去求官,卻與被求者鬧了個“道不同”,至于此后兩人間的交往,便沒有了下文。只見于《莊子?人間世》中,記載了一個關于葉公向孔子求問外交之道的長長故事。此故事一來只見于《莊子》,不見于其他史籍;二來純屬為了論證莊子的某些觀點而設,目的性太強;三來比較啰嗦,廢話一句接一句。因此,基本可以斷定為胡謅。試問那葉公與孔子連“大義滅親”的事情都談不攏,還會有前者向后者求問外交之道的道理?至于《莊子》記載的這個長故事,此處就不粘貼過來了,太累。 就此暫且打住,回想一下,“葉公好龍”的字面意思,乃是諷刺那種虛假愛好的人。 而葉公在《論語》中的事跡,便是沒有對自詡為“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的孔子表現(xiàn)出“愛好”。大約孔子也是聽了葉公好人才的傳聞,才會有的放矢的跑過去,當年的交通可是艱辛萬分的,他可不會吃飽了撐的,帶著一大幫弟子去馬拉松。然而卻未得到期許中的“愛好”,即便是真圣人,其心境也可想而知。 于是葉公好龍的潛在含義便出來了——十有八九是哪個孔子的弟子、弟子的弟子、弟子的弟子的弟子編出來諷刺“不真心愛人才”的葉公的。 尤其是在考究了葉公在其他典籍中的所作所為之后,更讓人懷疑“葉公好龍”的目的性與真實性了。 《漢書?古今人表》乃是班固在太史公的框架下難得的自我突破,其中古今名人被列為九等,而葉公竟然位列上等中的“智人”級別。考慮到劉向乃是活動于公元前三四十年代的人物,而班固是活動于公元后四五十年代的人物,則可以想象后者是無視那荒誕的“葉公好龍”之說,而在根據(jù)葉公的歷史記載,還其一個清白了。 而在《左傳》中,更是有關于葉公偉大功績的精彩記載: “楚白公之亂,陳人恃其聚而侵楚。楚既寧,將取陳麥。楚子問帥于大師子谷與葉公諸梁……葉公亦至,及北門,或遇之,曰:君胡不胄?國人望君如望慈父母焉。盜賊之矢若傷君,是絕民望也。若之何不胄?乃胄而進。又遇一人曰:君胡胄?國人望君如望歲焉,日日以幾。若見君面,是得艾也。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奮心,猶將旌君以徇于國,而反掩面以絕民望,不亦甚乎?乃免胄而進。遇箴尹固,帥其屬,將與白公。子高曰:“微二子者,楚不國矣。棄德從賊,其可保乎?”乃從葉公。使與國人以攻白公。白公奔山而縊,其徒微之……諸梁兼二事,國寧,乃使寧為令尹,使寬為司馬,而老于葉” 白公即春秋時期楚國著名叛亂王孫,又名白公勝。在此君叛亂之后,葉公與其他將領起兵前去平叛,結果民望所歸,“國人望君如望慈父母焉”,竟然引得白公勝的手下倒戈相向,逼得這叛亂王孫自殺而死——“使與國人以攻白公。白公奔山而縊”。 葉公之偉大功績,從其平叛之后所封官職也可以看出一二:“諸梁兼二事,國寧,乃使寧為令尹,使寬為司馬”——“諸梁兼二事”,意為葉公沈諸梁被楚王同時封了兩個官職,從后文判斷,當是令尹和司馬,令尹為楚國最高官職,大約相當于彼時的國務院總理,司馬則是楚國最高武職,大約相當于彼時的國防部長。同時兼有軍政兩大要職,葉公之于楚國,可謂棟梁之于大廈了。而在楚國恢復秩序之后,葉公選擇了讓位于賢,“國寧,乃使寧為令尹,使寬為司馬”,這大約也是他同時坐在如此顯赫而敏感的兩個位子上,卻最終逃過了中國權力圈子的厚黑循環(huán),得以善終玄機所在——“而老于葉”——于此,更可以見其之偉大,并非僅僅在于幫助楚國平了個叛了。 更鮮為人知的是,葉公,這位早于秦國水利工程專家李冰差不多有一個世紀的楚國大夫,帶領他所治區(qū)域葉邑(今河南葉縣)的子民,修建了一個比都江堰早得多的水利工程——東西二陂。此工程遺址如今仍然存在于葉縣境內(nèi),大體位于南北兩水城處。《水經(jīng)注》記載稱,“楚惠王以封諸梁子高,號曰葉公,城即子高之故邑也……醴水又東,與葉西陂水會??h南有方城山,屈完所謂楚國方城以為城者也。山有涌泉,北流,畜之以為陂,陂塘方二里。陂水散流,又東,徑葉城南,而東北注醴水。醴水又東,注葉陂。陂,東西十里,南北七里,二陂,并諸梁之所堨也。陂水又東,徑陽縣故城北。又東徑定陵城東南,與芹溝水合。其水導源葉縣,東徑陽城北,又東徑定陵縣南,又東南流注醴。其水徑流昆、醴之間,纏絡四縣之中”——《水經(jīng)注》成書于北魏時期,彼時的一里大約等于今時的600米,則此書所載的東西而陂,在經(jīng)歷了差不多一千年的風雨洗刷后(公元前約550年至公元約500年),還在以東西長約6公里,南北寬約7公里的規(guī)模發(fā)揮著水利作用。誠然其規(guī)模相較于都江堰,看似是小了太多了,但后者可是歷代修繕才得以幸存至今的。大約是在葉公之后,就再沒什么人去關心此處的堤壩什么的了吧。 葉公雖然名為沈諸梁,但因為其所封地為葉邑,號為葉公,其后人有便有改姓葉氏者,據(jù)葉姓人士稱,此即為葉姓的起源。這種說法已得到很多葉姓人士的贊同,每到清明時節(jié),葉縣澧河之濱的葉公墓前,盡是回鄉(xiāng)祭祖的葉姓子孫。而在臺灣更是有名為“臺北市全臺葉姓祖廟”的民間團體,其對葉公史料的收集整理,頗下了些功夫,只是其整理的內(nèi)容中,卻不見了“葉公好龍”的章節(jié),倘若葉公泉下有知,足可以為此抹黑在其子孫中的失敗,而告慰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