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5.1 昨晚睡眠不足,今天又做了不少家務。身體有些發(fā)懶。下午盤坐 時昏沉幾次?;璩林螅眢w變得無比輕松,精神振作,《道德經》的短句不斷從腦子里冒出來。盤坐一小時七分,收功后清爽得很。 2010,5.2 足。輕松愉快。 2010,5.3 動的感覺。體會到動功與靜功果然是相反相成的,動功活躍四肢氣血, 促進氣血向軀干中心流動,靜功充實臟腑氣血,再由中心流向末梢。 四周與中心氣血相互促進,維持動態(tài)平衡。盤坐一小時。 2010,5,4 早晨起來感到腰酸背痛,盤坐一小時,舒適多了。練功就是充電、充氣。 下午。睡一小覺,頭清目明體爽。盤坐一小時。盤坐時感到氣足,氣的流速很快。丹田之氣經腰部多量流入上丹田。流速之快,幾乎沒有距離感,上下丹田氣感幾乎同時產生。突然明白了,原來上下田合一的感覺,是氣流快到沒有了距離感而產生的。 自我點評:督脈完全通暢,才會出現(xiàn)這種上下丹田合一的感覺。(2012.2.11) 2010,5,5 昨晚一宿好覺,又甜又香。感到氣血不停的在轉,周流全身。不知是夢里在轉,還是真的在轉。轉得筋骨舒展,氣脈流通,周身透達。早起盤坐一小時五分。 自我點評:經絡通暢,真氣充足,運行活躍。出現(xiàn)我不練功、功自練我的狀態(tài)。(2012.2.11) 2010,5,6 天下著雨,早晨散步之后開始打坐。開始呼吸有些急促,由于活動促進了新陳代謝。聯(lián)想到新陳代謝的產物就是濁氣,注意呼氣的目的之一,也是為了促進濁氣的排泄。濁氣若不能及時排出,在體內積蓄停滯,就會轉化成病氣。疾病就是這樣形成的。每天練功,通過呼氣促進濁氣排出,防微杜漸,所以任何疾病也就失去了立足之地。 盤坐一小時五分。 下午。家里事多,有些累了。練功時幾次淺淺的昏沉。當真氣不足時,脊柱自然彎曲、前傾,以減少真氣運行的壓力,使真氣運行軌跡圓滑、易通過。一旦真氣充足,便脊柱挺直,通過加大真氣運行壓力,使真氣流速加快,充分滿足身體各部分真氣供應。身體的自我調節(jié)機制實在讓人感嘆。盤坐一小時。 2010,5,7 一宿好覺,重又精神抖擻。生理性疲勞通過休息是很容易改善的。盤坐一小時二分。 正常生理性新陳代謝呼出的廢氣是無臭無味的。當機體出現(xiàn)病理性改變時,廢氣就會變成病氣,呼氣時帶有異味。這時,疾病還處于以病氣形式為特征的功能性階段,即尚未出現(xiàn)器質性的改變。一旦出現(xiàn)器質性改變,病氣有形化,就形成了病根。這時糾正起來就很難了。 通過修煉反觀內省,對疾病的認識越來越本質化了。 下午。盤坐一小時六分。真氣密布,細膩的滲透到身體各個角落。 2010,5,8 睡眠好不好,關鍵就在于多一小時還是少一小時的問題。多一小時,就精力充沛,少一小時,就睡眠不足。昨晚就少了一小時,今早感到動力不足。盤坐58分。 2010,5,9 早晨。盤坐一小時。動功動得越充分,靜功就靜得越徹底。 2010,5,10 早晨。盤坐一小時。心越靜,越覺得丹田平坦、開闊。 2010,5,11 上午。盤坐一小時五分。對靜的體驗有了新的感受:意念進到身體內部很深,身體的感覺立體化很明顯,丹田的感覺也很深在。 2010,5,12 早晨。靜的感覺不斷加深,一種曠古的寂靜。 靜與虛空完全不同。靜是“有”,而虛空則是“無”。靜如同平靜的湖面,又如清澈的湖水,透明而沒有起伏。靜不是沒有雜念,而是沒有心性的起伏,沒有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的活動,心靈平淡得不能再平淡。這種平淡的心性也傳染給了身體,覺得身體仿佛也變平了,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一個平面。 沐浴在靜的感覺中,意念漸漸離開下丹田,輕松而自在。 眼前逐漸光亮起來,光亮不斷泛化,彌漫全身。整個身體全部被照亮,通體透明,無一處例外。心也與身體融為一體,身心光亮,無一處陰霾。 這種感覺一直持續(xù)著。然后,感到身體氣化了,與周圍的界限模糊了,變成一團光。在光的中間,看到了脊柱,又被臟器糾纏著(這功象曾經出現(xiàn)過一次)。這景象好像在哪里見過,很熟悉,腦子里一下蹦出了《內經圖》,對,就是《內經圖》的圖像。 盤坐一小時二十分。 2010,5,12 我在練功中體驗到的“靜” 最近我在修煉中,對“靜”有了一些新的感受,進行一下總結。 (一)靜的體驗 我體驗到,當睡眠狀態(tài)非常好時,通過一宿充足的睡眠,身體不但能夠很好的恢復前一天的疲勞,而且真氣的蓄積量應對新一天的活動也綽綽有余。越是這樣,在練功時“入靜”就靜得越深、越徹底。 這說明真氣充足是保證良好入靜狀態(tài)的基本條件。真氣對心神有固攝作用。真氣足,攝神有力,精神內守,入靜就深;真氣不足,固攝失職,精神就容易浮躁,失于內守。 心越靜,越會感到意念進入身體內部越深,丹田的感覺也越清晰。 有時,隨著入靜的加深,會出現(xiàn)一種曠古的寂靜。下丹田的感覺,仿佛是一片原始的、尚未開墾的荒野,非常開闊。 靜,猶如平靜的湖面,恰似清澈的湖水,透明而沒有起伏。此時,心境會平淡得不能再平淡。當這種平淡的心境傳遞給身體的時候,會覺得身體仿佛也變平了,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一個個層層疊疊的平面。 沐浴在靜的感受中,意念漸漸離開下丹田,輕松而自在的漫游于身體的每一個角落。 不知不覺,眼前逐漸光亮起來。這光亮又不斷泛化,彌漫全身。整個身體全部被照亮,通體透明,無一處例外。心與身體融為一體,變成一團光。 這種感覺一直持續(xù)著。然后,感到身體被氣化了,與周圍的界限模糊了,身心進入飄飄然的狀態(tài)……。 這是蕩滌身心的“靜”之體驗。 (二)靜不是虛空 過去,我對“靜”的認識是模糊的,以為沒有了任何雜念、心靈完全空洞化才是靜。通過練功入靜的實修體驗,我認識到這是將“靜”與“虛空”混淆了。有了練功的實修感受,我重新認識了什么是“靜”,分清了“靜”與“虛空”的不同——靜不是沒有雜念,沒有雜念是虛空。靜還是在“有”的層次,而虛空才進入了“無”。 有時雖無明晰的雜念,卻能明顯感到心性起伏,心亂不寧。這種狀態(tài),是決不能叫做“靜”的。當然,因為有復雜的情志活動,更不是虛空。 ——進入“靜”的狀態(tài),是能感知到大腦的思維活動的,但這種活動如微風輕輕拂過湖面,只有緩緩的、沿著一個平面泛泛蠕動的漣漪,沒有上下的起伏和波折; ——進入“靜”的狀態(tài),身體內部的氣感才能牽動大腦的感知。這時,意隨氣走,意氣相隨。這是一種完全順其自然的狀態(tài); ——進入“靜”的狀態(tài),沒有心性的起伏,沒有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的擾動; 如果用最簡潔的字眼來說明“靜”的話,我覺得應該叫做“淡定”。 (三)靜生氣,氣化光 對于修煉者來說,“靜”的意義在哪里呢? “靜”的意義在于生氣。心越靜,則真氣越足。這是因為“靜”的心性狀態(tài),造就了一種機體有序化的環(huán)境。有序化的環(huán)境,則促進了臟腑功能的協(xié)調,加強了真氣的生成。 入靜能制造出更多的真氣。當真氣充足后,在有限的空間里,氣還會被濃縮、致密,使真氣能量高度積聚。其結果,便會出現(xiàn)氣化光的效應。所以,出現(xiàn)了眼前的光亮,通體的透明。因此,氣化光的出現(xiàn),也是真氣特別充足的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