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11 早晨。盤坐50分。大小周天一起循環(huán),氣密密麻麻的,擠滿了經脈。體驗到了氣原來是可以壓縮的,隨著氣的濃度加大,由稀疏狀態(tài)逐漸變成致密狀態(tài),這大概是氣儲藏的一種形式吧? 中午。盤坐57分。一將意念放空,身體便進入了自在的狀態(tài),一點點松下來,舒適無比,真是一種享受。氣感不如早晨明顯,也許一上午忙忙碌碌的沒閑著,耗掉不少吧? 最近在練功中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幾乎每次練功都是在體力上還有余力時,心性先收不住了。我想這樣下去,會對功力的提高帶來影響的,特別是體力的恢復能走到這一步,應該繼續(xù)提高下去,而不是原地踏步。這樣,我打算把立式練功加進去,由原來以養(yǎng)氣為主,改變?yōu)榫氿B(yǎng)結合,以使自己的體力再上新臺階。 晚上練功采取立式。將兩腳并立與肩同寬,兩膝微屈,兩手重疊置于下田。放松入靜后,氣從命門穴不斷浮出,全身體表大部都有氣感。使我感到不僅是動功,站樁也能起到外練筋骨皮之作用。也許是下午小睡的緣故,體力很好,覺得高位式站樁不過癮,索性兩腳打開又加寬一倍,兩膝加大彎曲至中位式,堅持了一會。站樁15分,收功時恐真氣外越不得歸元,順、逆時針摩腹各九次,以促真氣歸元。 站樁已多年不練,未想到身體能恢復至此,感謝真法。 從明天開始,將立式練功逐漸納入常規(guī)練法試一下,若能適應,體力的恢復將更滿意。 自我點評:旅游之后,經絡得到大大疏通。真氣一時被激發(fā),顯得充足、濃厚。這樣便有了嘗試站樁的體力。這種狀態(tài)是一時的,并不代表真氣從此就一下子變得充足。真氣的真正充實,需要很長時間的慢慢積累,是一個潛移默化的漸變過程。所以,在這種狀態(tài)下,增加站樁,是很盲目的,會使一時被激發(fā)出來的真氣受到損傷。特別是中位站樁,很消耗體力的。在現(xiàn)階段不適合。(2012.2.5) 2009,12,12 站樁對體力還是有一定消耗的,今早覺得體力有些差,盤坐30分就收功了。氣感也不明顯。 中午。站樁15分。樁位幾近中位,不覺吃力。氣從命門出,百會與涌泉貫通,溫熱感明顯。比盤坐雜念少。兩腿逐漸伸直,如從水中浮出水面一般,這是身體提示我收功的信號。收功時又加了動作導引,以防氣不歸元。功后舒適感明顯,頭清目明的感覺。 自我點評:站樁的體位呈身體垂直狀態(tài),很容易促進真氣上下的流動,所以出現(xiàn)涌泉與百會的貫通感。(2012.2.5) 2009,12,13 練站樁可使食欲明顯增強,胃腸功能改善。身體真要進入一個全新的健康狀態(tài)了,我激動不已。練功時心很靜。對心情越來越能夠自我控制,這也是修心的一個進步吧。早晨盤坐57分。真氣不斷從命門出來,再從下田歸位。周身真氣融通,大小周天一起運轉。昨天看電腦、電視時間過長,頭有些發(fā)脹。這兩天受了些風寒,練功時噴嚏不斷,將風寒排了出去。 下午。食欲大增,吃得肚子都脹了。該注意節(jié)制了。 站樁20分。不知為什么,總喜歡膝部深度彎曲達到中位,可能達到這種狀態(tài)時胃部能處于最好的放松吧?然后口中津液多量分泌,甘甜可口。注意到成為這種姿勢時,身體重心幾乎全部移于兩足前部腳趾,膝部以下的足陽明胃經處于緊繃狀態(tài),可能這有利于激發(fā)胃功能、并刺激唾液分泌吧? 兩足溫熱的感覺,丹田氣未動,收功時輕摩腹部結束。收功后,兩腿有些酸脹,身體有些打晃。可能是站樁強度有些大了吧? 2009,12,14 站樁使胃腸功能明顯改善,真讓我高興。早晨早早又餓了。但站樁的確很消耗真氣的。早晨起來覺得有些疲乏,兩手有些發(fā)脹。盤坐50分。真氣的分布以小周天優(yōu)先,兩上肢干癟干癟的,兩腳因氣不足麻了。真氣懶洋洋的不愿意動。 站樁35分。這幾天是一次比一次時間長了。還是中位站式,可能是體力還不夠吧,兩腿一個節(jié)律的顫抖,自始至終。但還是想站。收功后腿有些酸。 2009,12,15 早晨練功時,意念不守丹田,自由散漫的游離于體內。 作為練養(yǎng)相兼的站樁,消耗真氣的特點真是不能小看。今早醒來就感到疲乏,身體酸楚不適。眼瞼與顏面及兩手有些腫脹的感覺。盤坐45分。因真氣有所消耗,不知不覺中盤坐時間有所縮短。功中感覺經絡十分暢通,特別在呼氣時,由于身體處于放松狀態(tài),經絡通達的感覺十分明顯,很舒適。只是覺得經脈中缺少了真氣的充盈,癟癟的,沒有充實感帶來的滿足。項背有些酸痛。命門偶爾冒出些真氣出來,在腰背部扯起幾片像棉絮狀的氣片,就再沒有了動靜。 下午。決定停止練站樁一次,以減少真氣消耗。盤坐45分。氣感不明顯,果然真氣自我保護性潛藏了。功中身體不知不覺向前彎,這大概也是真氣不足的一種保護性反應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