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可敵國的范翁為何害了自己親生?
![]() 在楚漢戰(zhàn)爭結(jié)束后,劉邦的大漢江山里的功臣們一個個被以莫須有的名義誅殺,放逐,最讓蕭何無奈的是殺韓信的是呂后,但誰能不說韓信是死于信任自己的蕭何之手,更讓蕭何惴惴的是伴君如伴虎,在各異性王被殺之后,他私下安排了和自己一起從沛縣出來的曹參告發(fā)自己貪污,說只有自己有了貪心劉邦才不會懷疑自己有野心,這才好留自己一條生路。
伴君如伴虎,百試而不爽。在助越王勾踐稱霸后的范蠡,自知勾踐“為人可與同患,難與處安”,再加上哪個君王會讓功高蓋主的人留在身邊,時時刻刻里提醒自己的霸業(yè)有這個人的一份功勞呢?所以范蠡便辭別了勾踐,渡海到了齊國,經(jīng)營物業(yè),而后又到了陶,從事耕畜,也做起生意,買賣興隆成了巨富。天下人稱之為陶朱公,就和現(xiàn)在的富二代們一樣,陶朱公的二兒子也因為殺人而被囚,范蠡于是想派小兒子帶著黃金千鎰去楚國贖人,都說是金錢能買鬼推磨,這在榮辱半生的陶朱公這里更深諳此理,可就在小兒子將啟程之時,他的長子非得自己替了弟弟前往,而他的母親看他執(zhí)意要去,也在一旁幫著求情,陶朱公執(zhí)拗不過,再三交代了大兒子去到楚國見著自己的故交莊生后,將拿去的銀兩要盡數(shù)奉給,并要按照莊生所說的去做,不要遲延才是。 但大兒子雖然答應(yīng)的好好的,可當(dāng)他看見莊生家窮門閉戶的,自然不信莊生能如他說的那樣救出自己的弟弟來,他沒聽莊生讓他離楚回家的勸告,而是繼續(xù)留在楚國找其他權(quán)勢貴族打點上下。 他畢竟不了解父親為何信任莊生,莊生雖窮,但這個人卻以性子秉直而聞名楚國,自楚王以下的人都尊重他,而范蠡給他送來的金錢他也并非想據(jù)為己有,只想事成之后再還了陶朱公,以此來感謝范蠡對自己的信任。而莊生自己進(jìn)宮后則善言與楚王說上天有好生之德,讓楚王大赦才是,楚王對莊生說的話深信不疑,于是昭告天下大赦,陶朱公的長子自不知這是莊生走動的結(jié)果,還以為是自己的弟弟偏巧好運趕上了這么個好機(jī)會,還不花錢還能活命。。。 莊生自恃自己以君子待人,但卻因陶朱公長子進(jìn)的家門討要送來的銀兩而羞,遂又進(jìn)宮說與楚王:我們雖然以好生之德感憫之心待之,但因陶朱公恣肆錢多而持金賄賂君王左右,而他的行為會影響朝堂內(nèi)外的,楚王即令殺了陶朱公的二兒子,次日才大赦天下。。。 全家人痛哭流涕,只有陶朱公不然,說:知子莫若父,我知道大兒子跟著我過窮日子過怕了,會不舍得金錢這身外之物,而小兒子雖只知花天酒地?fù)]霍放任,但不會吝嗇到置哥哥的性命不顧,所以怨不得別人,如果我執(zhí)意讓小兒子去救人,世上豈能真有懷璧自愛之人?豈能有不讓次子生還的道理么。 可見金錢名利會幫人,但金錢名利也真真的會害了人了。人,因無而有,因有而失,因失而痛,因痛而苦。人總是從無到有就歡欣,從有到無則悲苦。其實,“有”有何歡?一切擁有都以失去為代價;“無”有何苦?人生本來一場空。有無之間的更替便是人生,得失之后的心態(tài)決定苦樂。緣來不拒,境去不留,看淡了得失,才有閑心品嘗幸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