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藥證直訣》之二
諸疳:疳在內(nèi),目腫,腹脹,利色無常,或沫青白,漸瘦弱,此冷證也。疳在外,鼻下赤爛,目燥,鼻頭上有瘡不著痂,漸繞耳生瘡。治鼻瘡爛,蘭香散。諸瘡,白粉散主之。
肝疳,白膜遮睛,當補肝,地黃丸主之。
心疳,面黃頰赤,身壯熱,當補心,安神丸主之。
脾疳,體黃腹大,食泥土,當補脾,益黃散主之。
腎疳,極瘦,身有瘡疥,當補腎,地黃丸主之。
筋疳,瀉血而瘦,當補肝,地黃丸主之。
肺疳,氣喘,口鼻生瘡,當補脾肺,益黃散主之。
骨疳,喜臥冷地,當補腎,地黃丸主之。
諸疳,皆根據(jù)本臟補其母及與治疳藥,冷則木香丸,熱則胡黃連丸主之。
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因大病或吐瀉后,以藥吐下,致脾胃虛弱亡津液。且小兒病疳,皆愚醫(yī)之所壞病。假如潮熱,是一臟虛一臟實,而內(nèi)發(fā)虛熱也。法當補母而瀉本臟則愈。假令日中發(fā)潮熱,是心虛熱也,肝為心母,則宜先補肝,肝實而后瀉心,心得母氣則內(nèi)平,而潮熱愈也。醫(yī)見潮熱,妄謂其實,乃以大黃、牙硝輩諸冷藥利之。利既多矣,不能禁約而津液內(nèi)亡,即成疳也。又有病癖,其疾發(fā)作,寒熱飲水,脅下有形硬痛。治癖之法,當漸消磨,醫(yī)反以巴豆、砂輩下之。小兒易虛易實,下之既過,胃中津液耗損,漸令疳瘦。
又有病傷寒,五六日間有下證,以冷藥下之太過,致脾胃津液少,即使引飲不止,而生熱也。熱氣內(nèi)耗,肌肉外消,他邪相干,證變諸端,因亦成疳。又有吐瀉久病,或醫(yī)妄下之,其虛益甚,津液燥損,亦能成疳。又有肥疳,即脾疳也,身瘦黃,皮干,而有瘡疥。其候不一,種種異端,今略舉綱紀∶目澀或生白膜,唇赤,身黃干或黑,喜臥冷地,或食泥土,身有疥瘡,瀉青白黃沫,水利色變,易腹?jié)M,身耳鼻皆有瘡,發(fā)鬢作穗,頭大項細極瘦,飲水,皆其證也。大抵疳病當辨冷熱肥瘦。其初病者為肥熱疳,久病者為瘦冷疳。冷者木香丸,熱者黃連丸主之。冷熱之疳,尤宜如圣丸。故小兒之臟腑柔弱,不可痛擊,大下必亡津液而成疳。
凡有可下,量大小虛實而下之,則不至為疳也。初病津液少者,當生胃中津液,白術散主之。惟多則妙。余見下。
胃氣不和:面白無精光,口中氣冷,不思食,吐水。當補脾,益黃散主之。
冷虛:面白色弱,腹痛不思食。當補脾,益黃散主之。若下利者,調(diào)中丸主之。
積痛:口中氣溫,面黃白,目無精光,或白睛多,及多睡,畏食,或大便酸臭者。當磨積,宜消積丸;甚者,當白餅子下之。后和胃。
蟲痛:(虛實腹痛附)面白,心腹痛,口中沫及清水出,發(fā)痛有時,安蟲散主之。小兒本怯者,多此病。積痛、食痛、虛痛,大同小異。惟蟲痛者,當口淡而沫自出,治之隨其證。
蟲與癇相似:小兒本怯,故胃虛冷,則蟲動而心痛,與癇略相似,但目不斜,手不搐也。安蟲散主之。
氣不和:口頻撮,當調(diào)氣,益黃散主之。
食不消:脾胃冷,故不能消化。當補脾,益黃散主之。
腹中有癖:不食,但飲乳是也。當漸用白餅子下之。小兒病癖,由乳食不消,伏在腹中,乍涼乍熱,飲水或喘嗽,與潮熱相類,不早治,必成疳。以其有癖,則令兒不食,致脾胃虛而熱發(fā),故引飲水過多,即蕩滌腸胃,亡失津液,脾胃不能傳化水谷,其脈沉細,益不食,脾胃虛衰,四肢不舉,諸邪遂生,鮮不瘦而成疳矣。余見疳門。
虛實腹脹:(腫附)腹脹由脾胃虛,氣攻作也。實者悶亂喘滿,可下之,用紫霜丸白餅子。不喘者虛也,不可下。若誤下,則脾氣虛,上附肺而行,肺與脾子母皆虛。肺主目胞腮之類,脾主四肢,母氣虛甚,即目胞腮腫也。色黃者,屬脾也。治之用塌氣丸漸消之。未愈漸加丸數(shù),不可以丁香、木香、橘皮、豆蔻大溫散藥治之。何以然?脾虛氣未出,腹脹而不喘,可以散藥治之。使上下分消其氣,則愈也。若虛氣已出,附肺而行,即脾胃內(nèi)弱,每生虛氣,入于四肢面目矣。小兒易為虛實,脾虛不受寒溫,服寒則生冷,服溫則生熱,當識此勿誤也。胃久虛熱,多生疸病,或引飲不止。脾虛不能勝腎,隨肺之氣上行于四肢,若水狀;腎氣浸浮于肺,即大喘也。此當服塌氣丸。病愈后面未紅者,虛衰未復故也。
治腹脹者,譬如行兵戰(zhàn)寇于林??芪闯隽郑员ブ?,必可獲;寇若出林,不可急攻,攻必有失,當以意漸收之,即順也。治虛腹脹,先服塌氣丸;不愈,腹中有食積結糞,小便黃,時微喘,脈伏而實,時飲水,能食者,可下之。蓋脾初虛而后結有積。所治宜先補脾,后下之,下后又補脾,即愈也。補肺恐生虛喘。
喜汗:濃衣臥而額汗出也,止汗散主之。
盜汗:睡而自汗出,肌肉虛也,止汗散主之。遍身汗,香瓜丸主之。
夜啼:脾臟冷而痛也,當與溫中藥,及以法禳之,花火膏主之。
驚啼:邪熱乘心也,當安心,安神丸主之。
弄舌:脾臟微熱,令舌絡微緊,時時舒舌。治之勿用冷藥及下之,當少與瀉黃散,漸服之。亦或飲水,醫(yī)疑為熱,必冷藥下之者,非也。飲水者,脾胃虛,津液少也。又加面黃肌瘦,五心煩熱,即為疳瘦,宜胡黃連丸輩。大病未已,弄舌者兇。
丹瘤:熱毒瓦斯客于腠理,搏于血氣,發(fā)于外皮,上赤如丹,當以白玉散涂之。
解顱:年大而囟不合,腎氣不成也,長必少笑。更有目白睛多,白色瘦者,多愁少喜也。余見腎虛。
太陽虛汗:上至頭,下至項,不過胸也,不須治之。
胃怯汗:上至項,下至臍,此胃虛,當補胃,益黃散主之。
胃啼:小兒筋骨血脈未成,多哭者,至小所有也。
胎肥:生下肌肉濃,遍身血色紅。盈月以后,漸漸肌瘦,目白睛粉紅色,五心熱,大便難,時時生涎,浴體法主之。
胎怯:生下面色無精光,肌肉薄,大便白水,身無血色,時時哽氣多噦,目無精彩,當浴體法主之。
胎熱:生下有血氣,時叫哭,身壯熱如淡茶色,目赤,小便赤黃,糞稠,急食乳,浴體法主之。更別父母肥瘦,肥不可生瘦,瘦不可生肥也。
急欲乳不能食:因客風熱入兒臍,流入心脾經(jīng),即舌濃唇燥,口不能乘乳,當涼心脾。
龜背龜胸:肺熱脹滿,攻于胸膈,即成龜胸。又乳母多食五辛亦成。兒生下客風入脊,逐于骨髓。即成
腫?。耗I熱傳于膀胱,膀胱熱盛,逆于脾胃,脾胃虛而不能制腎,水反克土,脾隨水行,脾主四肢,肺為心克,故喘。或問曰∶心刑肺,肺本見虛,今何喘實?曰∶此有二,一者肺大喘,此五臟逆;二者腎水氣上行,傍浸于肺,故令大喘。此皆難治。
五臟相勝輕重:肝臟病見秋,木旺肝強勝肺也,宜補肺瀉肝。輕者肝病退,重者唇白而死。
肺病見春,金旺肺勝肝,當瀉肺。輕者肺病退,重者目淡青,必發(fā)驚。更有赤者,當搐,為肝怯,當目淡青色也。心病見冬,火旺心強勝腎,當補腎治心。輕者病退,重者下竄不語,腎虛怯也。腎病見夏,水勝火,腎勝心也,當治腎。輕者病退,重者悸動當搐也。脾病見四旁,皆仿此治之。順者易治,逆者難治。脾怯當面赤黃,五臟相反,隨證治之
雜病證:目赤兼青者,欲發(fā)搐。
目直而青,身反折強直者,生驚。
切牙甚者,發(fā)驚。
口中吐沫水者,后必蟲痛。
昏睡善嚏悸者,將發(fā)瘡疹。
吐瀉昏睡露睛者,胃虛熱。
吐瀉昏睡不露睛者,胃實熱。
吐瀉乳不化,傷食也。下之。
吐沫及痰或白、綠水,皆胃虛冷。
吐稠涎及血,皆肺熱,久則虛。
瀉黃、紅、赤、黑皆熱,赤亦毒。
瀉青白,谷不化,胃冷。
身熱不飲水者,熱在外;身熱飲水者,熱在內(nèi)。
口噤不止則失音。遲聲亦同。
長大不行,行則腳細。
齒久不生,生則不固。
發(fā)久不生,生則不黑。
血虛怯為冷所乘,則唇青。
尿深黃色,久則尿血。
小便不通,久則脹滿,當利小便。
洗浴拭臍不干,風入作瘡,令兒撮口,甚者,是脾虛。
吐涎痰熱者,下之;吐涎痰冷者,溫之。
先發(fā)膿,后發(fā)斑子者,逆。
先發(fā)膿,后發(fā)疹子者,順。
先發(fā)水,后發(fā)疹子者,逆。
先發(fā)膿,后發(fā)水多者,順;少者,逆。
先水,后斑子多者,逆;少者,順。
先疹子,后斑子者,順。
凡瘡疹只出一般者,善。
胎實面紅,目黑睛多者,多喜笑。
胎怯面黃,目黑睛少,白睛多者,多哭。
凡病先虛,或下之,合下者先實其母,然后下之。假令肺虛而痰實,此可下。先當益脾,后方瀉肺也。
大喜后食乳食,多成驚癇。
大哭后食乳食,多成吐瀉。
心痛吐水者,蟲痛。
心痛不吐水者,冷心痛。
吐水不心痛者,胃冷。
病重,面有五色不常;不澤者,死。
呵欠面赤者,風熱。
呵欠面青者,驚風。
呵欠面黃者,脾虛驚。
呵欠多睡者,內(nèi)熱。
呵欠氣熱者,傷風。
熱證疏利或解化后,無虛證,勿溫補,熱必隨生。
不治證:目赤脈貫瞳仁。
囟腫及陷。
鼻干黑。
魚口氣急。
吐蟲不定。
瀉不定精神好。
大渴不止,止之又渴。
吹鼻不噴。
病重口干不睡。
時氣唇上青黑點。
頰深赤如涂胭脂。
鼻開張。
喘急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