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章 述而
【01】 注釋 譯文 解讀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譯文】孔子說:“闡述而不創(chuàng)作,篤信而喜愛古代文化,私下里與老彭相比。
【02】 注釋 譯文 解讀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譯文】孔子說:“默默地牢記知識,勤奮學習不厭煩,教誨別人不厭 倦。對我來說,除了這些還有什么呢?”
【03】 注釋 譯文 解讀
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譯文】孔于說:“品德不修養(yǎng),學問不探討,聽到正義不追隨,缺點 錯誤不改正,這些都是我的憂慮?!?
【04】 注釋 譯文 解讀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譯文】孔子在家閑居的時候,儀態(tài)舒展自如,神色和樂喜悅。
【05】 注釋 譯文 解讀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譯文】孔子說:“我衰老得很厲害了,我好久沒有夢見周公了?!?
【06】 注釋 譯文 解讀
子曰:「志於道,據(jù)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譯文】孔子說:“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據(jù),以仁為憑藉,活動于(禮、樂等)六藝的范圍之中。”
【07】 注釋 譯文 解讀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譯文】孔子說:“只要自愿拿著十余干肉為禮來見我的人,我從來沒有不給他教誨的。”
【08】 注釋 譯文 解讀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孔子說:“不到他想弄懂而弄不懂的時候不去啟發(fā)他;不到他 想說什么而說不出的時候不去引導他;告訴他一方,他不能類推 其余的三方.也就不再重復告訴他了?!?
【09】 注釋 譯文 解讀
子食於有喪者之側(cè),未嘗飽也。
【譯文】孔子在家有喪事的人旁邊吃飯,從來沒有吃飽過。
【10】 注釋 譯文 解讀
子於是日哭,則不歌。
【11】 注釋 譯文 解讀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棺勇吩唬骸缸有腥?,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不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譯文】孔子對顏淵說:“被任用就施展抱負,不被任用就藏身自好, 只有我和你才能這樣吧!”
【12】 注釋 譯文 解讀
子曰:「富而可求也,誰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譯文】孔子說:“富裕如果真是可以求得到的話,就是做那拿鞭子的 苦差事,我也去干。如果求不到,那還是讓我做自己喜歡的吧?!?
【13】 注釋 譯文 解讀
子之所慎:齊,戰(zhàn),疾。
【譯文】孔子所謹慎小心對待的是齋戒、戰(zhàn)爭和疾病這三件事。
【14】 注釋 譯文 解讀
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譯文】孔于在齊國聽了《韶》樂,三個月不知道肉是什么滋味。于 是感嘆說:“想不到欣賞音樂竟可以達到這種程度!”
【15】 注釋 譯文 解讀
冉有曰:「夫子為衛(wèi)君乎?」子貢曰:「諾;吾將問之?!谷?,曰:「伯夷、叔齊何人也?」曰:「古之賢人也?!乖唬骸冈购酰俊乖唬骸盖笕识萌?,又何怨?」出,曰:「夫子不為也?!?
【譯文】冉有(問子貢)說:“老師會幫助衛(wèi)國的國君嗎?”子貢說:“嗯,我去問他。”于是就進去問孔子:“伯夷、叔齊是什么樣的人呢?”(孔子)說:“古代的賢人?!保ㄗ迂曈郑﹩枺骸八麄冇性购迒??”(孔子)說:“他們求仁而得到了仁,為什么又怨恨呢?”(子貢)出來(對冉有)說:“老師不會幫助衛(wèi)君?!?
【16】 注釋 譯文 解讀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云?!?
【譯文】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過手臂當枕頭,也自有快樂在 其中。不仁義的富有和尊貴,對于我來說,就像天邊飄浮的云一 樣 ?!?
【17】 注釋 譯文 解讀
子曰:「加我數(shù)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譯文】葉公向子路問孔子是怎樣的一個人,子路沒有回答??鬃诱f; “你怎么不回答說:他這個人啊,發(fā)憤起來就忘了吃飯,高興起來 就忘了憂愁,連自己快要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已?!?
【18】 注釋 譯文 解讀
子所雅言,詩、書、執(zhí)禮,皆雅言也。
【譯文】孔子有時講雅言,讀《詩》、念《書》、贊禮時,用的都是雅言。
【19】 注釋 譯文 解讀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譯文】葉公向子路問孔子是個什么樣的人,子路不答??鬃樱▽ψ勇罚┱f:“你為什么不樣說,他這個人,發(fā)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一切憂慮都忘了,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20】 注釋 譯文 解讀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譯文】孔子說:“我不是生來就知道的人,而是喜愛古代文化,通過勤奮學習求得知識的人。”
【21】 注釋 譯文 解讀
子不語怪,力,亂,神。
【22】 注釋 譯文 解讀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桑簱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孔子說:“三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做我老師的。選擇他們的 優(yōu)點加以學習,看到他們的缺點,自己就可以改正?!?
【23】 注釋 譯文 解讀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頹其如予何?」
【譯文】孔子說:“上天把德賦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樣?”
【24】 注釋 譯文 解讀
子曰:「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
【譯文】孔子說:“學生們,你們以為我對你們有什么隱瞞的嗎?我是絲毫沒有隱瞞的。我沒有什么事不是和你們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這樣的人?!?
【25】 注釋 譯文 解讀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譯文】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項內(nèi)容教授學生。
【26】 注釋 譯文 解讀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恒者,斯可矣。亡而為有,虛而為盈,約而為泰,難乎有恒矣。」
【譯文】孔子說:“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這就可以了。”孔子又說:“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見到始終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這也就可以了。沒有卻裝作有,空虛卻裝作充實,窮困卻裝作富足,這樣的人是難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27】 注釋 譯文 解讀
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
【譯文】孔子只用(有一個魚鉤)的釣竿釣魚,而不用(有許多魚鉤的)大繩釣魚。只射飛鳥,不射巢中歇宿的鳥。
【28】 注釋 譯文 解讀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譯文】孔子說:“大概有自己不懂卻能憑空創(chuàng)作的人吧,我沒有這樣 的才能。我總是多多地聽,選擇其中好的加以接受;多多地看,用 心記下來。我是屬于次一等的智力。”
【29】 注釋 譯文 解讀
互鄉(xiāng)難與言,童子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
【譯文】(孔子認為)很難與互鄉(xiāng)那個地方的人談話,但互鄉(xiāng)的一個童子卻受到了孔子的接見,學生們都感到迷惑不解??鬃诱f:“我是肯定他的進步,不是肯定他的倒退。何必做得太過分呢?人家改正了錯誤以求進步,我們肯定他改正錯誤,不要死抓住他的過去不放?!?
【30】 注釋 譯文 解讀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譯文】孔子說:“仁難道離我們很遠嗎?只要我想達到仁,仁就來了?!?
【31】 注釋 譯文 解讀
陳司敗問昭公知禮乎,孔子曰:「知禮?!箍鬃油?,揖巫馬期而進之,曰:「吾聞君子不黨,君子亦黨乎?君取於吳,為同姓,謂之吳孟子。君而知禮,孰不知禮?」巫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
【譯文】陳國的司寇問:“魯昭公懂得禮嗎?”孔子說:“懂得?!笨鬃?走了以后,陳國的司寇向巫馬期作一作揖,請他走到自己的面前 來,然后說道:“我聽說君子不偏袒人,難道君子也偏袒人嗎?魯 君從吳國娶了一位夫人,因為是同姓,所以諱稱她為吳孟子。魯 君這樣做如果都算是懂得禮的話,還有誰不懂得禮呢?”巫馬期把 這番話告訴了孔子??鬃诱f:“我孔丘算是有幸,一旦有了過錯, 人家一定會知道?!?
【32】 注釋 譯文 解讀
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
【譯文】孔子與別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請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33】 注釋 譯文 解讀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譯文】孔子說:“就書本知識來說,大約我和別人差不多,做一個身體力行的君子,那我還沒有做到?!?
【34】 注釋 譯文 解讀
子曰:「若圣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构魅A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譯文】孔子說:“如果說到圣與仁,那我怎么敢當!不過(向圣與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厭煩地做,教誨別人也從不感覺疲倦,則可以這樣說的?!惫魅A說:“這正是我們學不到的?!?
【35】 注釋 譯文 解讀
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有諸?」子路對曰:「有之;誄曰:『禱爾於上下神祗』」子曰:「丘之禱久矣?!?
【譯文】孔子病情嚴重,子路向鬼神祈禱??鬃诱f:“有這回事嗎?”子路說:“有的。《誄》文上說:‘為你向天地神靈祈禱?!笨鬃诱f:“我很久以來就在祈禱了?!?
【36】 注釋 譯文 解讀
子曰:「奢則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甯固?!?
【譯文】孔子說:“奢侈顯得驕傲,節(jié)儉顯得穿滄。與其驕傲,寧可寒傖?!?
【37】 注釋 譯文 解讀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譯文】孔子說:“君子心胸寬廣坦蕩,小人經(jīng)常心緒不寧?!?
【38】 注釋 譯文 解讀
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譯文】孔子溫和而又嚴厲,威嚴而不兇猛,莊重而又安祥。
儒家思想 論語 孔門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