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無常”(感悟人生) 佛陀曾問弟子一個問題:人的生命中,自己能夠把握的時間究竟有多長?有的弟子說50年,有的說30年,有的說10年、1年,甚至有人說短短幾分鐘,佛陀認為都不對。直到有弟子答道“呼吸間”,佛陀才給予肯定:“出息不還則屬后世,人命在呼吸之間耳!” 兩千五百多年前的佛陀,曾多次讓弟子們思考死亡。有人覺得這是佛陀讓大家提前做好心理準備,當死亡來臨時好坦然面對。其實不完全如此。思考死亡不僅讓我們珍惜活著的時光,更重要的是通過直面死亡,體會到無常。 佛教里強調(diào)的“無?!笔侵缸兓澜缟仙胶哟蟮?、萬事萬物,包括人的內(nèi)心活動、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無不是以變化的形式而存在。對于我們而言,生死是最明顯的一種無常。通過思考死亡體會無常,其目的是破“?!薄瞥覀冃闹械摹俺?zhí)”。常執(zhí)是什么呢?就是常常執(zhí)著——我們對某些人、某些事或某些境界特別喜歡或厭惡,就容易產(chǎn)生執(zhí)著。佛教里講,痛苦的根源就是我們的執(zhí)著,因為一切都是變化無常的,外在的東西并不隨著我們的意愿而保持不變,當變化出現(xiàn),不遂我們的意,就產(chǎn)生了痛苦。比如開車外出,情緒容易隨著路況的變化而起伏,不堵車時覺得高興,堵車時就容易起煩惱。如果我們認為車多車少的變化正是“無?!钡谋憩F(xiàn),是正常情況,堵車就不會擾亂心情。 遺憾的是,現(xiàn)代社會中忙忙碌碌的我們,很少有時間,也不太愿意思考“人生的終點”問題。美國醫(yī)生努蘭在他《外科醫(yī)生手記:死亡的臉》一書中提到:“我們想尋找一些方法來拒絕承認死亡的力量,以及逃避它對人們思想的控制?!比绻覀冊敢馑伎忌溃瑵u漸就會感受到生命的脆弱,體會到死亡來臨的不確定性。當正視死亡這一重大的無常時,我們內(nèi)心的常執(zhí)慢慢會消融,從而坦然面對外在境界,不會有那么多的在意和比較。順境也好,逆境也好,都是我們要去改善和超越的。這樣我們就能放下包袱,內(nèi)心會有越來越清晰的目標和強大的動力,去面對越來越多的問題,承擔越來越多的責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