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瘙癢癥
皮膚瘙癢癥是一種自覺皮膚瘙癢而無原發(fā)性損害的皮膚病。臨床上可分為全身性皮膚瘙癢和局限性皮膚瘙癢癥,后者多局限在肛門和外陰部。 皮膚癌渾原因復(fù)雜,發(fā)病機(jī)理尚未完全明了。全身性皮膚瘙癢常見原因為內(nèi)分泌失調(diào)和冬季瘙癢,肝腎疾病、惡性腫瘤等也可引起瘙庠,過度清潔皮膚造成皮膚脫脂干燥而產(chǎn)生瘙庠。亦可由妊娠、進(jìn)食辛辣刺激性物品、貼身穿化纖衣物、氣候的變化(冷熱、潮濕、干燥)及工作環(huán)境中的生物或化學(xué)物質(zhì)刺激引起。局限性皮膚瘙癢癥除與上述因素有關(guān)外,還與表皮癬菌病、蟯蟲病、痔瘡、白帶、多汗、局部物質(zhì)刺激等有關(guān)。情緒、溫度、飲食等因素均有可能誘發(fā)或加重本病。 有哪些癥狀?
1.冬季瘙癢癥:多見于老年人。常發(fā)生于干燥、寒冷天氣,好發(fā)于四肢,特別是脛部皮膚出現(xiàn)嚴(yán)重瘙癢,并可泛發(fā)全身。 2.老年性瘙癢癥:由于睪丸皮質(zhì)萎縮功能減退、皮膚老化、皮脂腺分泌減少,皮膚干燥變薄所致。好發(fā)于軀干和小腿。洗澡過勤、室內(nèi)溫度及濕度低均可加重瘙癢。 3.糖尿病性瘙癢癥:瘙癢可為糖尿病首發(fā)癥狀,常從外陰部開始,由于尿精刺激或繼發(fā)念珠菌感染所致。全身性瘙癢可能由于失水后皮膚干燥所致。 4. 膽汁性瘙癢癥:常見于肝硬變患者。瘙癢常伴有阻塞性黃疸,痛癢程度與血清中膽酸濃度有關(guān)而與黃疸嚴(yán)重程度無關(guān)。 5.妊娠性瘙癢癥:本病往往于妊娠最后3個月發(fā)生,瘙癢不斷加劇直到分娩,分娩后1周內(nèi)瘙癢消失,約50%的患者再妊娠時復(fù)發(fā)。 6. 尿毒癥性瘙癢癥:常發(fā)生于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瘙癢伴有皮膚干燥是其特點。 7. 女陰瘙癢癥:瘙癢常由白帶、尿液、肛門區(qū)分泌物刺激所致,皮膚常呈濕疹樣表現(xiàn)或苔蘚化。其次瘙癢亦可由女陰皮膚病所致,如女陰硬化性萎縮性苔蘚。 8.肛門瘙癢癥:由蟯蟲感染所致者多見于兒童,瘙癢常發(fā)生于夜間。肛門淋病、梅毒扁平濕疣、尖銳濕疣、肛裂、肛周炎、痔瘡等均可引起瘙癢。由念珠菌引起的瘙癢可見皸裂及皮膚浸潤變白。 9.陰囊瘙癢癥:本病瘙癢劇烈,皮膚常呈苔蘚化。 如何治療?
基本方一 防風(fēng)30克,地膚子30克,生地30克,苦參15克,白鮮皮15克,紫草15克,蟬蛻10克,杏仁10克,僵蠶10克,甘草6克。 *搔后出血,加連翹15克,丹皮10克; *瘙癢甚者,加刺蒺藜15克,白鮮皮加至30克; *心煩不眠.加梔子15克,炒酸棗仁15克; *皮膚粗糙肥厚,色素沉著,加桃仁10克,紅花10克,蟬蛻10克。 *頭面部癢重,加薄荷6克; *下肢重者,加牛膝10克; *胸背腹部癢重,加桔梗10克。 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 外用藥:外搽苦參酒、九華粉劑及三石水。
用于皮膚瘙癢癥。 基本方二
生地20克,苦參12克,蟬蛻12克,枸杞子12克,荊芥10克,漢防己10克,烏梅10克,枳殼10克,刺蒺藜10克,生大黃(后下)6克,生甘草3克。 *氣虛,加黨參12克,黃芪12克; *血虛,加當(dāng)歸10克,熟地20克; *陽虛,加仙茅12克,肉桂(后下)3克; *火盛,加梔子10克,黃芩10克; *血瘀,加丹皮10克,赤芍12克; *兼感風(fēng)寒,加羌活10克,防風(fēng)10克; *抓痕感染化膿者,加銀花12克,連翹10克。 水煎服,每日1劑。 外用藥:外搽潤肌膏。
用于慢性皮膚瘙癢癥。 基本方三
蛇床子15克,地膚子15克,苦參15克,黃柏15克,蒲公英15克,川椒15克,明礬15克。 *外陰濕疹,加白鮮皮15克; *外陰白斑,加當(dāng)歸15克。 上藥布包煎煮20分鐘,將部分藥液放人陰道沖洗器內(nèi),用余下藥液先熏洗坐浴20分鐘,然后用沖洗器納藥液沖洗陰道,每日1次。 用于婦女外陰瘙癢癥。 基本方四
雄黃30克,苦參25克,薏苡仁25克,蛇床子20克,薄荷20克,黃柏15克,生蒼術(shù)15克,當(dāng)歸15克。 *外陰水腫重者,加土茯苓20克; *宮頸糜爛,加蒲公英25克,減雄黃量為25克。 將上藥用紗布包煎,加水至2500毫升煮沸后熱熏,待溫度適宜后坐浴,每日1劑,早晚各1次。 用于孕婦外陰瘙癢癥。 基本方五
百部20克,大黃10克,黃柏10克,苦參30克,地膚子15克,蛇床子15克,白鮮皮15克,蟬蛻12克,土茯苓30克,荊芥10克,花椒10克,白蒺藜20克,艾葉20克。 上藥加水2500毫升,煎20分鐘,將藥液倒入盆中,趁熱熏蒸,待水溫降至適宜時,臀部接觸藥汁坐浴15分鐘,每日1劑,早晚2次,3-7天為1個療程。 用于肛門瘙癢癥(蟯蟲除外)。 基本方六
熟地15克,首烏15克,黃芪15克,當(dāng)歸15克,白蒺藜15克,白芍10克,防風(fēng)10克,川芎10克,荊芥10克,甘草6克。 *冬春季節(jié)瘙癢加重,加蟬蛻10克,麻黃5克; *夏秋季節(jié)加重者,加紫草12克,黃芩12克; *頑固者,加全蝎10克; *恢復(fù)期,去荊芥、防風(fēng),加太子參20克,白術(shù)15克,茯苓15克。 *氣虛明顯,加太子參30克; *眠差者,加五味子8克,珍珠母20克。 每日1劑,水煎服。 外用藥:百部酒100毫升加入雄黃解毒散30克外用。
用于老年性皮膚瘙癢癥。 有哪些單驗方?
1.鮮虎耳草500克,切碎,加95%酒精拌濕,再加30%酒精1000毫升浸泡1周,去渣外涂。本方還可用于治療濕疹。 2.松樹皮適量,煎湯熏洗。 3.胡桃樹皮適量,煎水外洗。 特別提示
1.全身性瘙癢患者應(yīng)注意減少洗澡次數(shù),洗澡時不要過皮搓洗皮膚,不用堿性肥皂。 2.內(nèi)衣以棉織品為宜,應(yīng)寬松舒適,避免摩擦。 3.戒煙酒、濃茶、咖啡及一切辛辣刺激食物,飲食中適度補(bǔ)充脂肪。 4.患瘙癢癥者最忌搔抓,也忌熱水燙、肥皂洗。 5.患有其他全身疾病的,經(jīng)積極治療后,有時能使瘙癢癥不藥而愈。 6.生活規(guī)律,加強(qiáng)營齊,保證充足睡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