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又稱非化膿性中耳炎,是鼓室內(nèi)外氣壓不平衡所引起的中耳非化膿性炎癥。主要病因是咽鼓管的阻塞,造成中耳的負壓或真空狀態(tài),引起滲出或分泌的功能亢進所致。多見于冬春季節(jié),小兒及成人均可發(fā)病,是小兒常見致聾原因之一。
有哪些癥狀?
1.聽力減退:急性分泌性中耳炎發(fā)病前多有感冒史,以后聽力逐漸下降,伴有白聽增強,頭位變動(如前傾或偏向健側(cè))時,聽力可暫時改善。慢性分泌性中耳炎起病隱襲。積液粘稠時,聽力可不因頭位變動而改變。小兒常因?qū)β曇舴磻t鈍,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下降。如一耳患病,另耳聽力正常,可長期不被察覺。
2.耳痛:急性分泌性中耳炎起病時可有輕微耳痛,慢性者耳痛不明顯。
3.耳內(nèi)閉塞或悶脹感,按捺耳屏后可暫時減輕。
4. 耳鳴:可為間歇性,如“劈啪”聲,當頭部運動或打呵欠、擤鼻時,耳內(nèi)可出現(xiàn)氣過水聲。
需要做哪些檢查?
1.鼓膜檢查:鼓膜完整而呈內(nèi)陷狀,可有鼓室積液。
2.聽力檢查:提示為傳音性耳聾,聲阻抗檢查鼓室壓圖為B型(平坦型)或C型(高負壓型)。
3.乳突X線片:多可發(fā)現(xiàn)乳突氣房模糊,呈云霧狀,骨質(zhì)密度增加。
4.診斷性鼓膜穿刺可確診。
如何治療?
處方一
金銀花20克,連翹15克,赤芍15克,桔梗6克,柴胡6克,石菖蒲30克,川芎15-25克,香附1O克,澤瀉10克,菊花10克。
*口干口苦,咽痛明顯,加龍膽草12克,木賊10克;
*大便干結(jié),加大黃6克;
*兼風寒表證,去菊花、連翹,加桂枝6克,防風10克;
*耳脹悶,頭痛如裹,加車前子(包)15克。
上藥先用清水浸泡半小時,煎煮2次,藥液對勻,分2次服,每日1劑。
用于急性分泌性中耳炎。
處方二
荊芥9克,木通9克,連翹9克,苦丁茶9克,黃芩9克,蟬蛻6克,桔梗6克,石菖蒲6克,魚腥草15克,甘草3克。
*肝經(jīng)濕熱盛者,加龍膽草或梔子9克;
*兼肺燥,加沙參9克,麥冬9克,玄參9克;
*兼鼻塞,涕多,加蒼耳子9克,白芷9克;
*積液粘稠,屬瘀濁阻滯者,去荊芥、蟬蛻,加桃仁6克,紅花6克;
*病程遷延反復不愈,系肝腎不足者,去荊芥、蟬蛻,加磁石30克,骨碎補15克,女貞子15克;
*因過敏導致發(fā)病者,加白蒺藜9克;
*大便秘結(jié),加大黃9克。
水煎服,每日1劑,3滅為1個療程,可連用3個療程。小兒用量酌減。
同時配合用1%麻黃素滴鼻,鼓膜穿刺抽液1-2次,鼓室內(nèi)注氣后視不同情況注入藥物,如為急性期或積液為漿液時,注入潑尼松龍0.3毫升,如積液粘稠呈凍膠狀,注入0.5%-1%糜蛋白酶1-2毫升;因過敏致發(fā)病可服息斯敏,每晚1粒,無效時可加用氣管炎菌苗皮下注射0.2毫升,逐次遞增0.1毫升,每周2次。
用于慢性分泌性中耳炎。
有哪些單驗方?
1.柴胡、龍膽草、黃芩、連翹各15克,車前子(包)、澤瀉各20克,木通、石菖蒲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2.柴胡15克,香附、川芎各20克,石菖蒲、桃仁、紅花、赤芍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3.紫草3克,芝麻油40毫升,將紫草原藥入油內(nèi),置火上炸之,待油變紫色后濾取油澈,用時先清拭外耳道內(nèi)膿性分泌物,然后滴人紫草油數(shù)滴,每日2-3次。
特別提示
1.積極治療鼻、鼻窶、鼻咽部及扁桃體等的病灶,及時治療急慢性中耳炎。
2.有鼻涕要兩側(cè)鼻腔分別擤出,或吸到咽部吐出為正確的擤鼻方法,以防鼻涕逆入中耳,忌兩側(cè)同時擤鼻,忌用暴力擤鼻。
3.耳內(nèi)脹悶堵塞感不是由于耳道耵聹或異物所致,因此禁忌自行盲目地挖耳。
4.鳴天鼓對本病有預防和保健作用,方法是:將兩手掌心緊貼兩耳,兩耳食、中、無名、小指對稱橫按在兩側(cè)枕部、兩中指相接觸到,再將兩食指翹起疊在中指上面,然后食指從中指上用力滑下,重重地叩擊腦后枕部,此時耳聞宏亮清晰之聲如擊鼓,先左手24次,再右手24次,最后兩手同時叩擊4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