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陶行知的課程觀與教材觀”
——淺談新課程語文教學中課程資源整合的策略
陸依林
[內(nèi)容摘要]:
陶行知先生追求活教育?;畹慕逃枰畹恼n程。他還強調書是重要的工具,而且必須是活的。然而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在現(xiàn)在的新課程改革教育背景下光靠教材本身活是遠遠不夠的,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所以教師可以利用一切因素來整合課程資源,充實教材,實踐教材,更好地為教學服務。因此如何把語文教學與其他資源進行整合,顯得尤為重要。這篇文章中,我主要通過語文教學與生活、語文教學與各學科、語文與信息技術相整合來談談語文教學中課程資源的策略。
[關鍵詞]:陶行知 新課程 語文教學 課程資源整合
陶行知先生一直致力于教育的發(fā)展,在此前提下,對課程有著鮮明執(zhí)著的追求,主要是追求活教育、活課程?!?STRONG>活的教育,就是要與時俱進。我們講活的教育,就是要隨時隨地的拿些活的東西去教那活的學生,養(yǎng)成活的人才”。活的教育要“朝著最新最活的方面去做”。活的教育需要活的課程。在很大程度上,陶行知的課程觀體現(xiàn)在他的教材觀上。他強調“書是一種工具” “書本是個重要的工具,而且必須是活的”。這個觀念在現(xiàn)在來說,也是具有相當?shù)囊饬x的。在新課程改革的這幾年,很有幸,從一開始我就一直走在這次改革大潮的風口浪尖。在實施陶行知先生的這一思想時,又產(chǎn)生了一些新的想法,并做出了一些嘗試。
陶行知先生倡導活教育、活課程,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在現(xiàn)在的教育背景下光靠教材本身活是遠遠不夠的,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利用外界的一些因素整合課程資源,充實教材,更好地為教學服務。那么什么是課程資源呢?課程資源也稱為教學資源,就是課程與教學信息的來源,或者指一切對課程和教學有用的物質和人力。
對于我來說,我主要想探討如何進行課程整合這方面的問題,也就是課程資源整合的策略。
一、語文教學與生活相整合。
課程回歸生活,生活回歸課程,是此次課改的一個重要理念,也是世界各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走向。這一重要理念借鑒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觀,從他生活教育的思想寶庫中汲取了非常豐富的營養(yǎng)。陶行知先生告誡我們:“以文字為中心而忽略生活的教科書,好比是有纖維而開維他命之菜蔬,吃了不能滋養(yǎng)體力?!闭n堂也是如此。
(一)體驗生活,積累語文課程素材。
這次新課改所采用的人教版教材完全貼近孩子的生活,不是遠離生活的那些只能靠猜測、想象,感覺等去體驗的文章了。既然如此,學生就能比較容易走近課文,但僅僅如此還遠遠不夠,學生只能浮于表面,膚淺地理解課文,沒有真知灼見,根本談不上步入課堂,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比如一年級下冊《影子》,這篇生動詼諧的小詩就是挖掘于我們所非常熟悉的生活現(xiàn)象。然而一年級大多數(shù)孩子是不會有這種生活經(jīng)驗的,因為他們不會有意觀察生活。所以,教師就有責任讓學生找到這種生活體驗。所以在上這篇課文的前幾天,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我把學生帶到操場,觀察自己的影子。學生很興奮,做各種動作,追影子,踩影子,對影子有了一定的影響和體會。所以幾天后語文課上,當學到“ 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常常跟著我,就像一條小黑狗” 時,學生異常激動,紛紛談起自己幾天看到的影子。因此,課文的難點就不攻自破了。
(二)再現(xiàn)生活,激發(fā)語文學習興趣。
生活中的生動場景,是語文課程資源的豐富材料。這些材料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語文興趣和增強他們對語文的情感,也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然而,這些對語文教學有益的生動場景,不可能都發(fā)生在課堂上。為此我們需要把生活場景移入課堂,進行語文內(nèi)容的情境整合,以培養(yǎng)學生興趣、激發(fā)學生探索更有價值知識鋪平道路。在教學一年級上冊《自選商場 》時,我先讓學生談談自己去過的自選商場是怎樣的,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然后我設計了類似于一個商場貨架的識字欄,讓學生自由從“ 貨架” 上選擇識字卡認讀,如果認讀成功,就把商品拿走。這一識字方式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那堂課的課堂氣氛極為熱烈,識字效果也出乎意料的好。
(三)在生活中實踐,運用已有的語文知識。
陶行知在教學觀上有許多真知灼見,是他課程觀和教育思想中的寶貴資源。
教學做是陶行知教育的核心理念,這一核心理念貫穿課程、教材、教法改革的始終,尤其體現(xiàn)在教學上。他堅定地認為:“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因此,沒有實踐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學到的知識,教師可以帶領借一些機會在生活中實踐。本學期,學完第一單元《美麗的秋天》后,我組織學生走出教室,來到學校后山的陶研基地,參觀那里的水果基地和學陶園地,并集體種下了第二批的馬鈴薯。這一活動不僅是本單元知識的回歸和拓展,更是對以后的教學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
陶行知認為,“ 實際生活向我們供給無窮的問題,要求不斷解決?!?課改實踐已充分證明,只要走進生活,教育就將變枯竭為鮮活,變蒼白為豐富,變無力為充滿活力和魅力。相信語文課堂把握好“生活”這把金鑰匙,一定能開啟一扇視野更為開闊的大門。
二、語文教學與各學科相整合。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提倡跨領域學習,與其他課程相結合?!币虼耍梢哉f深入鉆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內(nèi)容,整合課程資源,是各學科課程共同的需要。
(一)語文課堂與美術學科相整合。
語文學科與美術學科之間有許多空域,有效的利用兩者之間的空域,可以為各自學科起到輔助作用,促進學科之間的交融與課程間的整合。美術與語文在性質和內(nèi)容上,從邏輯的角度看,是相容的,而不是并列的或矛盾的。如書法既屬于語文的內(nèi)容,也是美術的內(nèi)容。漢字本身就起源于象形,即圖畫,語文和美術有著不可分割的歷史淵源關系。
下面我例舉的是來從高年級的一節(jié)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非常成功。據(jù)那位上課的老師介紹:她主要是想通過開展春游活動,讓學生根據(jù)春游作文,進行美術創(chuàng)作。使學生能夠用不同的手法表現(xiàn)相同的內(nèi)容。培養(yǎng)學生學會思維的遷移、綜合實踐、創(chuàng)造性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從學科之間的關聯(lián)教學中,體驗到了各個學科的學習樂趣。向滲透學生“生活即美術”的“大美術”教育思想,讓學生感受到美術無學科界限。首先老師讓學生自主地收集春游過程中丟落的食品垃圾袋、果皮等或生活中的一些廢棄的材料,將它們變廢為寶,作為美術創(chuàng)作的素材,然后在教室里交流學生在春游后寫的作文,匯報將要制作的春游圖內(nèi)容、材料,最后小組合作創(chuàng)作。
在本課堂中教師有意滲透“先學后教”的教育思想,打破僅限于一堂課的“先學后教”。 把前面那堂語文課的“教”成為下一堂美術課的“學”; 讓這堂美術課的“教”成為下一節(jié)語文課甚至其他科目的“學”。有意識的引導學生把語文和美術上的有關知識進行串聯(lián),形成完整的知識網(wǎng)。
(二)語文課堂與音樂學科相整合。
原始藝術中,詩歌、音樂、舞蹈是三位一體地結合在一起的。詩歌都合樂,可以唱,具有音樂的節(jié)奏。原始人在集體的勞動中,有時為了協(xié)調動作,隨著喘息,每每呼出有節(jié)奏的“ 哼喲”聲,勞動工具往往也發(fā)出有節(jié)奏的響聲,這些聲音組合了最原始的音樂。在勞動中,原始人那富有節(jié)奏的連續(xù)的“抗育抗育”聲中,夾進一些含有簡單意義的詞語,并且還帶著一定的音調,和著動作的節(jié)奏,這就是最古老的配樂的詩歌。這樣,經(jīng)過長期的積累和發(fā)展,這種原始的音樂和詩歌構成了獨立的完美的藝術形式。
因此在教學詩歌時,往往需要音樂來引領學生走入詩人所描寫的意境,烘托氣氛。比如李白的《靜夜思》,這是一首思念親人、思念家鄉(xiāng),情緒濃烈的詩歌。在朗讀是我給學生配上了《思鄉(xiāng)曲》,結果學生被感染,讀得格外有感情。當然不僅僅是詩歌,其他描寫風景的美文、表達詩人思想的文章都可以運用音樂,讓學生更深一層地領悟課文。
(三)語文課堂與品德與生活相整合。
《品德與生活》是一門綜合性的課程,能讓學生的整體綜合水平得到空前的發(fā)展和提高;也為老師留下了發(fā)展個性,發(fā)揮特長的方向。我有許多在語文課堂上無法實現(xiàn)的夢,可以借助《品德與生活》這個平臺,拓展教學的外延;同時,可以利用語文陣地,豐富《品德與生活》的內(nèi)涵。巧妙地進行兩者間的整合,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全方位的發(fā)展。
如在教拼音時,讓學生用肢體語言——個人或多人的形體組合來表示字母的形狀等,十分有趣。
除此之外語文學科還可以與其他學科相整合,如科學、英語、地方課程等。只要教師善于整合,那么語文課堂將會擦出更燦爛的火花。
三、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相整合。
(一)利用網(wǎng)絡,豐富語文課堂的材料。
網(wǎng)絡的信息是海量的,利用網(wǎng)絡的搜集信息的功能,往往可以將抽象的概念、事物變成形象的圖片或視頻資料,幫助學生理解,加深感受。比如說《火車的故事》是一篇介紹火車種類的常識性課文,分別向我們介紹了蒸汽機車、內(nèi)燃機車、電力機車、磁懸浮火車等相關知識。有些知識不用說學生,就連我們教師也不大了解。我就利用網(wǎng)絡搜集了相關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制成課件,并且利用網(wǎng)絡的超鏈接功能,拓展更多的課外資料。這樣,形象的圖文課件不但輕而易舉地化解了課文的難點,而且還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使他們了解當今世界的新科技,了解我們中國正在高速發(fā)展。不僅如此,還激發(fā)了學生搜集資料的興趣,間接培養(yǎng)了他們的能力。從而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二)利用多媒體,增強語文課堂的生動性。
在教學杜甫《登高》一文時,我制作了這樣一份課件。根據(jù)詩意,我用以字幕與低沉的聲音描繪一位孤獨老人在重陽節(jié)登高的情景,讓學生在自己的頭腦里想象其情其景,然后設置一系列的提問,啟發(fā)學生思考:如果你就是杜甫,面對蕭蕭落木,你會是什么心情?你心理的潛臺詞是什么?讀了這首詩,你想到了什么?造成杜甫愁眉苦臉的原因是什么?
由于問題設計的妥貼,加以多媒體的特有效果,問題一旦出現(xiàn),學生的積極性就立即調動起來了,思維的大門打開了。所以適時設計多媒體課件,把情、形、境、理熔于一爐,能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的效果。
陶行知先生的思想是博大精深的,我只是對他的課程觀和教材觀再拓展延伸一點。其實在新課程語文課堂教學中,課程資源的策略還有一些,如教材中相關主題單元的整合、教材與教材的整合等等。對此,我認為還可以繼續(xù)深入探索下去,相信能在語文課上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更多的精彩。
參考文獻:
徐曉 《充分挖掘教材,整合課程資源》 網(wǎng)上
《陶行知文集》
聞曉明 《資源整合——語文學習的新天地》 寧波東海教科網(wǎ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