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閱讀:四篇六國論
六國論 蘇洵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蛟?/SPAN>:“六國互喪,率賂秦邪”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思厥先袓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與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於顚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旣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於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戰(zhàn)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dāng)?shù),存亡之理,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埶,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埶弱於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埶;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譯文 六國滅亡,不是武器不鋒利、打仗不擅長,弊病在于賄賂秦國。賄賂秦國就使國力削弱,滅亡的原因啊。有人說:“六國相互滅亡,全(因為)賄賂秦國嗎?”回答是:“不賄賂的國家因為賄賂的國家而滅亡。失去了有力的后援,不能夠獨自保全自己。因此說弊病在于賄賂秦國??!” 秦國除用戰(zhàn)爭奪取土地以外,小的可以獲得小城,大的就得到大城。比較秦國受賄賂所得的土地,和因戰(zhàn)勝而得到的土地,實際上多百倍;諸侯由于賄賂所失去的土地,跟戰(zhàn)敗中失去的土地相比,實際上也多百倍。所以秦國很想得到的,諸侯很擔(dān)心的,原本就不在于作戰(zhàn)啊?;貞浟鶉南容?,冒著霜露,披荊斬棘,才得到很少的土地。(其)子孫卻對待土地不很愛惜,拿來給別人,如同拋棄小草(比喻輕賤的東西)。今日割讓五座城池,明天割讓十座城池,然后得到一夜的安穩(wěn)睡眠(比喻短暫的時間)。起來看看四周的邊境,而秦國兵馬又到了。這樣下去諸侯的土地是有限的,貪暴的秦國的欲望沒有滿足,奉送(秦國)越多,(秦國)侵犯他們就越厲害。所以不須作戰(zhàn),強弱勝敗已經(jīng)分明了。終究滅亡,理應(yīng)如此。古人說:“用土地侍奉秦國,如同抱柴禾去救火,柴禾不用完,火就不熄滅。”這話說對了。 齊人未曾賄賂秦國,最后跟著五國滅亡了,為什么呢?結(jié)交秦國卻不幫助五國啊。五國已經(jīng)滅亡,齊國也不能幸免了。燕、趙的國君,起初有長遠的謀略,能夠守衛(wèi)他們的國土,堅持正義而不賄賂秦國。因此燕國雖是個小國卻能后滅亡,這是用兵抗敵的功效啊。等到燕太子丹用荊軻(行刺)作為策略,才招致了災(zāi)禍的來臨。趙國曾五次對秦作戰(zhàn),二敗而三勝。后來秦國兩次攻打趙國,李牧連續(xù)打退了秦國的進攻,等到李牧因受讒言被殺,邯鄲才成為(秦國的)一個郡,可惜趙國使用武力卻不能堅持到最后啊。況且燕趙是處在秦(把別國)消滅得差不多的時侯,可以說是智謀和力量(變得)勢孤力弱、處境危急,戰(zhàn)敗而亡國,實在是不得已的。當(dāng)初假使(韓魏楚)三國各自愛惜他們的土地,齊人不歸附秦國,刺客不到秦去,優(yōu)秀將領(lǐng)(李牧)仍健在,那么勝負的定數(shù),存亡的道理,應(yīng)當(dāng)能夠與秦國互相較量,(結(jié)局)或許還不容易預(yù)料。 唉?。ㄈ绻┯觅V賂秦國的土地封賞給天下的謀臣,用侍奉秦國的心意禮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對付秦,那么我恐怕秦人會害怕得連飯也吃不下去啊??杀?!有像這樣(強大)的國勢,卻被秦國久負的威勢挾制,天天削減月月割讓,因而趨于滅亡。治理國家的人可不要使(自己)被積蓄的威勢所挾制??! 說起來六國和秦國都是諸侯,他們的勢力比秦弱小,卻仍有可以不用賄賂(的方法)來戰(zhàn)勝秦的可能性。假如以(現(xiàn)今)偌大的天下,屈尊而重蹈六國滅亡的舊事,這就又列于六國的下等了。 六國論 蘇軾 春秋之末,至于戰(zhàn)國諸候卿相,皆爭養(yǎng)士,自謀夫說客、談天雕龍、堅白同異之流,下至擊劍扛鼎、雞鳴狗盜之徒,莫不賓禮。靡衣玉食,以館于上者,何可勝數(shù)?越王勾踐有君子六千人,魏無忌、齊田文、趙勝、黃歇、呂不韋,皆有客三千人,而田文招致任俠奸人六萬家于薛。齊稷下談?wù)咭嗲?,魏文候、燕昭王、太子丹,皆致客無數(shù)。下至秦、漢之間,張耳、陳馀號多士,賓客廝養(yǎng)皆天下豪杰,而田橫亦有士五百人。其略見于傳記者如此。度其余當(dāng)倍官吏而半農(nóng)夫。此皆奸民蠹國者,民何以支,而國何以堪乎?蘇子曰:此先王之所以不能免也。國之有奸,猶鳥獸之有猛鷙,昆蟲之有毒螫也。區(qū)處條理,使各安其處,則有之矣。鋤而盡去之,則無是道也。吾考之世變,知六國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也,蓋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 夫智、勇、辯、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類不能惡衣食以養(yǎng)人,皆役人以自養(yǎng)者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貴,與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職,則民靖矣。四者雖異,先王因俗設(shè)法,使出于一。三代以上出于學(xué),戰(zhàn)國至秦出于客,漢以后出于郡縣吏,魏晉以來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舉。雖不盡然,取其多者論之。六國之君,虐用其民,不減始皇、二世,然當(dāng)是時百姓無一人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養(yǎng)之,不失職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魯無能為者,雖欲怨叛,而莫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則以客為無用,于是任法而不任人。謂民可以恃法而治,謂吏不必才,取能守吾法而已,故墮名城,殺豪杰,民之秀異者,散而歸田畝,向之食于四公子、呂不韋之徒者,皆安歸哉?不知其能槁項黃馘以老死于布褐乎?抑將輟耕太息以俟時也?秦之亂雖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有以處之,使不失職,秦之亡不至若此速也,縱百萬虎狼于山林而饑渴之,不知其將噬人,世以為始皇智,吾不信也。 楚、漢之禍,生民盡矣,豪杰宜無幾,而代相陳豨從車千乘,蕭、曹為政,莫之禁也。至文、景、武之世法令之密,然吳濞、淮南、梁王、魏其、武安之流,皆爭致賓客,世主不問也,豈懲秦之禍,以為爵祿不能盡縻天下之士,故少寬之,使得或出于此也邪! 若夫先王之政則不然,曰:“君子學(xué)道則愛人,小人學(xué)道則易使也。”嗚呼!此豈秦、漢之所及也哉! 大意:(一)自“春秋之末”至“不可以不察也”說明六國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的原因(在養(yǎng)士)。 (二)自“夫智勇辯力”至“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說明六國(因)養(yǎng)(秀杰之)士,(致椎魯之民雖欲叛莫為之先),為其所以少安不即亡之故。 (三)自“始皇初欲逐客”至“吾不信也”說明始皇縱士歸田(猶縱百萬虎狼于山林)為不智。 (四)自“楚漢之禍”至“使得或出于此也邪”說明漢(稍改秦策)世主不問諸侯養(yǎng)士之事。 主旨:說明養(yǎng)士為六國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的原因。(篇首(一)) 六國論 蘇轍 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fā)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dāng)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夫秦之所以與諸侯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郊;諸侯之所與秦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野。秦之有韓、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韓、魏塞秦之沖,而弊山東之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韓,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韓、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齊之剛、壽,而范雎以為憂。然則秦之所忌者可以見矣。 秦之用兵于燕、趙,秦之危事也。越韓過魏,而攻人之國都,燕、趙拒之于前,而韓、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趙,未嘗有韓、魏之憂,則韓、魏之附秦故也。夫韓、魏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間,此豈知天下之勢邪!委區(qū)區(qū)之韓、魏,以當(dāng)強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韓、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東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禍。 夫韓、魏不能獨當(dāng)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于其間矣。以四無事之國,佐當(dāng)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dāng)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于內(nèi),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yīng)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埸(yì)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譯文 我讀過史記中六國世家的故事,內(nèi)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諸侯,憑著比秦國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軍隊,全心全力向西攻打肴山西邊面積千里的秦國,卻免不了滅亡。我常為這件事作深遠的思考,認為一定有能夠用來自求安定的計策;因此我總是怪罪那時候的一些謀臣,在考慮憂患時是這般的粗略,圖謀利益時又是那么的膚淺,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勢?。?/SPAN> 秦國要和諸侯爭奪天下的目標,不是放在齊、楚、燕、趙等地區(qū),而是放在韓、魏的邊境上;諸侯要和秦國爭奪天下的目標,也不是放在齊、楚、燕、趙等地區(qū),而是放在韓、魏的邊境上。對秦國來說,韓、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樣;韓、魏兩國阻礙了秦國出入的要道,卻掩護著肴山東邊的所有國家,所以全天下特別看重的地區(qū),再也沒有比得上韓、魏兩國了。 從前范雎被秦國重用,就征服了韓國,商鞅被秦國重用,就征服了魏國。秦昭王在還沒獲得韓、魏的歸心以前,卻出兵去攻打齊國的剛、壽一帶,范雎就認為是可憂的。既然這樣那么秦國忌憚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來了。 秦國要對燕、趙兩國動用兵力,這對秦國是危險的事情;越過韓、魏兩國去攻打人家的國都,燕、趙在前面抵擋它,韓、魏就從后面偷襲他,這是危險的途徑啊??墒钱?dāng)秦國去攻打燕、趙時,卻不曾有韓、魏的顧慮,就是因為韓、魏歸附了秦國的緣故啊。韓、魏是諸侯各國的屏障,卻讓秦國人能夠在他們的國境內(nèi)進出自如,這難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勢嗎?任由小小的韓、魏兩國,去抵擋像虎狼一般強橫的秦國,他們怎能不屈服而歸向秦國呢?韓、魏一屈服而歸向秦國,從此以后秦國人就可以出動軍隊直達東邊各國,而且讓全天下到處都遭受到他的禍害。 韓、魏是不能單獨抵擋秦國的,可是全天下的諸侯,卻必須靠著他們?nèi)ジ糸_西邊的秦國,所以不如親近韓、魏來抵御秦國。秦國人就不敢跨越韓、魏,來圖謀齊、楚、燕、趙四國,然后齊、楚、燕、趙四國,也就因此可以在他們的領(lǐng)域內(nèi)安定自己的國家了。憑著四個沒有戰(zhàn)事的國家,協(xié)助面臨敵寇威脅的韓、魏兩國,讓韓、魏沒有防備東邊各國的憂慮,替全天下挺身而出來抵擋秦國軍隊;用韓、魏兩國對付秦國,其余四國在后方休生養(yǎng)息,來暗中援助他們的急難,像這樣就可以源源不絕地應(yīng)付了,那秦國還能有什么作為呢?諸侯們不知道要采行這種策略,卻只貪圖邊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違背盟誓、毀棄約定,來互相殘殺同陣營的人,秦國的軍隊還沒出動,天下的諸侯各國就已經(jīng)困住自己了。直到讓秦國人能夠趁虛而入來并吞了他們的國家,怎不令人悲哀啊! 大意:(一)自“嘗讀六國世家”至“且不知天下之勢也”說明六國破滅在不知天下之勢。 (二)自“夫秦之所與諸侯爭天下者”至“末如韓魏也”說明天下之重者在韓魏。 (三)自“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韓”至“而使天下遍受其禍”說明韓魏折則天下遍受其禍。 (四)自“夫韓魏不能獨當(dāng)秦”至“可不悲哉”說明六國慮患疏、見利淺,終遭屠滅。 六國論 李楨 宋二蘇氏論六國徒事割地賂秦,自弱、取夷滅,不知堅守縱約;齊、楚、燕、趙不知佐韓、魏以擯秦:以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紓。 夫后世之所以惡秦者,豈非以其暴邪?以余觀之,彼六國者皆欲為秦所為,未可專以罪秦也。當(dāng)是時,東諸侯之六國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習(xí)于虞作,強食而弱肉者,視秦?zé)o異也。兵連禍結(jié),曾無虛歲。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復(fù)增一秦也。惟其終不克為秦之所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滅。當(dāng)蘇秦之始出也,固嘗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誠知其易也。使秦過用之,彼其所以為秦謀者,一憂夫張儀也。惟其不用,而轉(zhuǎn)而說六國以縱親,彼豈不逆知天縱約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茍以弋一時之富貴,幸終吾身而約不敗。其激怒張儀而入之于秦,意可見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齊、魏之師已為秦出矣。夫張儀之辨說,雖欲以散縱而就衡,顧其言曰,親昆弟同父母,尚有爭錢財,而欲恃詐偽反覆,所以狀衰世人之情,非甚謬也。彼六國相圖以攻取,相尚以詐力,非有昆弟骨肉之親,其事又非特財用之細也。而衡人方日挾強秦之威柄,張喙而恐喝之,即賢智如燕昭者,猶且俯首聽命,謝過不遑,乃欲責(zé)以長保縱親,以相佐助,豈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則以誤于欲為秦之所為也。六國皆欲為秦之所為,而秦獨為之,而遂焉者,所謂得天助云爾。嗟夫!自春秋以來,兵禍日熾;迄乎戰(zhàn)國,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愛民甚矣,豈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驅(qū)無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終劉于虐乎?其必不爾矣!是故秦不極強,不能滅六國而帝,不帝,則其惡未極,其惡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與六國之自為之也。后之論者,何厚于六國,而必為之圖存也哉! 曰:"若是,則六國無術(shù)以自存乎?"曰:奚為其無術(shù)也。焉獨存,雖王可也。孟子嘗以仁義說梁、齊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譯文 宋朝蘇洵和蘇轍認為六國只會割地賄賂秦國,(六國的割地)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導(dǎo)致滅亡的。(他們)不知道堅守合縱盟約的重要;齊國、楚國、燕國、趙國不知道幫助韓國、魏國來(一起)抵抗秦國(的重要):認為必須像這樣(割地賄賂秦國)之后,秦國的威脅(就)可以消除。 后人痛恨秦國的原因,難道不是因為秦國統(tǒng)治者的殘暴嗎?據(jù)我看來,那六國都想做秦國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為秦國有罪。在這個時候,山東諸侯六國中,沒有一個(諸侯國的實力)能超過秦國的啊,他們沉溺于武力攻打,習(xí)慣于爾虞我詐,弱肉強食,(這)與秦國相比沒有什么不同。戰(zhàn)爭連續(xù)不斷,戰(zhàn)禍連年不絕。假使擁有的地理形勢有利如秦國,并且得到上天的幫助,那么六國當(dāng)中的一國也可以象秦國一樣統(tǒng)一中國。只是他們最終沒有能夠做秦國所做的事,因此(六國)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導(dǎo)致滅亡的。當(dāng)蘇秦才出來(游說)時,本來曾想得到秦國所用,而希望秦國統(tǒng)一天下。(蘇秦)的確知道那是容易(的事)。要求秦王重用自己,他那時要為秦國謀劃的原因是只怕張儀。只因他不被秦國所用,就轉(zhuǎn)而游說六國合縱,他難道沒有預(yù)料到縱散約敗之后不能保?。ㄗ约海﹩??他只是想暫且用這種方法獲取一時的富貴,希望自己在世時合縱不散。他用計激怒張儀使張儀來到秦國,其意圖是顯而易見的,洹水之盟,還不過一年,齊國、魏國的軍隊已經(jīng)替秦國出征了。張儀的辯說,雖說是只想使合縱離散而連衡成功,但看他說的話,即使是同一父母所生的親兄弟,還有爭奪錢財?shù)模霊{借著虛偽欺詐、反復(fù)無常的策略,所以陳述衰微時代人們的情形,不是很錯。那六國相互圖謀相互攻取,相互欺詐相互威脅,(他們)沒有兄弟骨肉之親,他們的事又不只是財物用度的小事,而(主張)連衡的人正在一天天地用強秦的威勢,威脅六國,即使賢明(而有)智慧如燕昭王那樣的,還只得俯首聽命(于秦),不停地道歉過失。你想要求長保合縱如親,相互輔助,怎么可能啊! 這樣說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為錯在想做秦國所做的事。六國都想做秦國所做的事,而秦國獨做了,而且成功了,這就是所說的得到了上天的幫助啊。唉!自春秋以來,戰(zhàn)禍一天天的嚴重;到戰(zhàn)國,老百姓被殘害的情況,有的(已經(jīng))到了不忍說的地步了。上天很愛人民啊!難道它能使六七個君王,臨駕于人民之上,天天驅(qū)趕無辜的人民,使他們手足長滿老繭、小腿暴露在外,而最終被虐殺嗎?它一定不這樣啊!因此秦國不極強盛,就不能滅六國而稱帝,不稱帝,那么它的罪惡(就)不能達到極點,秦國沒有惡貫滿盈,也就不會迅速滅亡。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國和六國自己造成的結(jié)果啊。后人的評論,為什么偏重六國,而一定要他們存在呢! (有人)說:“如果這樣,那么六國就沒有辦法來保存自己了嗎?”回答說:哪里是他們沒有辦法??!豈止是保存下來,即使稱王(也)可以。孟子(就)曾經(jīng)用仁義游說梁國、齊國的君王,而他們都不采納,可嘆啊! 黠鼠賦·宋·蘇軾 蘇子夜坐,有鼠方嚙,拊床而止之,既止復(fù)作。使童子燭之,有一橐中空,嘐嘐聱聱,聲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見閉而不得去者也。”發(fā)而視之,寂無所有。舉燭而索,中有 死鼠。童子驚曰:“是方嚙也,而遽死耶?向為何聲,豈其鬼耶?”覆而出之,墮地乃走。雖有敏者,莫措其手。 蘇子嘆曰:“異哉,是鼠之黠也。閉于橐中,橐堅而不可穴也。故不嚙而嚙,以聲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脫也。吾聞有生莫智于人。擾龍伐蛟,登龜狩麟,役萬物而君之,卒見使于一鼠,墮此蟲之計中;驚脫兔于處女。烏在其為智也?” 坐而假寐,私念其故。若有告余者曰:“汝惟多學(xué)而識之,望道而未見也。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嚙而為之變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無失聲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無變色于蜂蠆: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余俯而笑,仰而覺。使童子執(zhí)筆,記余之作。 蘇子在夜里坐著,聽到有只老鼠正在咬(東西)。拍擊床板,聲音就停止了,不久聲音又響起來。(蘇子)中童子拿蠟燭照床下,有一個空袋子,老鼠咬東西的聲音就在里面。(童子)說“啊,這只老鼠被關(guān)住不能跑了。”(童子)打開袋子一看,里面安安靜靜的什么也沒有。舉起蠟燭來摸索,發(fā)現(xiàn)里面有一只死老鼠。童子驚訝地說:“這東西剛才還在叫的,怎么會突然死了呢?那剛才是什么聲音,難道是鬼嗎?”(童子)把袋子倒過來倒出老鼠,老鼠一落地就逃走了。就是再敏捷的人也措手不及。 蘇子嘆了口氣說:“這只老鼠狡猾得夠厲害了!。它被關(guān)在袋子里,袋子太硬沒辦法打洞。所以它沒什么可咬卻要咬,用咬東西的聲音來引人過來;在沒有死的時候裝死,借裝死來求得逃脫。我聽說有生命的東西中沒有什么能比人更聰明了。(人)能馴化神龍、捉住蛟龍,能用龜殼占卜、獵獲麒麟,役使世界上所有的東西并且主宰他們,最后卻被一只老鼠驅(qū)使,中了這只老鼠的計,吃驚于老鼠從極靜到極動的變化中,人的智慧在哪里呢?” (我)坐下來,閉眼打盹,自己在心里想這件事的原因。好像有人對我說“你只是多學(xué)而記住一點知識,但離‘道’還是很遠。你自己不專心,又被外界事物的干擾,所以一只老鼠發(fā)出叫聲就能招引你受它支配,幫它改變困境。人能夠在打破價值千金的碧玉時不動聲色,卻不能在打破一口鍋時不失聲尖叫;人能夠搏取猛虎,可見到蜂蝎時不免變色,這都是不專一的結(jié)果。這是你早說過的話,忘記了嗎?“我俯下身子笑了,仰起身子又醒悟了。于是命令童子拿起筆,記下我的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