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毒蛇咬傷
本病在我國南方各省夏秋農(nóng)忙季節(jié)較為多見。被毒蛇咬傷后,可發(fā)生一系列的中毒癥狀,并有一定的死亡率。國內主要毒蛇有眼鏡蛇、眼鏡王蛇、銀環(huán)蛇、金環(huán)蛇、蝮蛇、尖吻蝮、竹葉青、烙鐵頭、蛙蛇、海蛇等10種。
被毒蛇咬傷后,一般都有較粗大而深的牙痕,局部傷口常有不同程度的疼痛?;蛴新槟鞠佔吒校植磕[脹有發(fā)展趨勢,附近淋巴結腫大;或有出血不止;或有水、血皰形成。金環(huán)蛇、銀環(huán)蛇、海蛇的蛇毒主要是神經(jīng)毒,局部傷口出現(xiàn)輕度疼痛,并有麻木感,傷口流血不多,患肢無彌慢性腫脹,易被疏忽,全身癥狀有頭昏、嗜睡、肌肉關節(jié)酸痛、嘔吐、腹痛及腹瀉等,重者可引起吞咽困難,不能言語,瞳孔放大,抽搐休克,以致昏迷,常因呼吸麻痹、循環(huán)衰竭而引起死亡;竹葉青、尖吻蝮、蛙蛇的蛇毒主要是血循毒,局部創(chuàng)口疼痛如刀割,傷口出血成流血不止,患肢腫脹,皮下出血,形成斑點瘀、紫斑塊,皮膚發(fā)紫、發(fā)黑,出現(xiàn)水皰、血皰,以致造成組織壞死、潰爛,全身癥狀有寒戰(zhàn)發(fā)熱,全身肌肉疼痛,尿呈醬油色,衄血、尿血,尿少尿閉,腎功能衰竭及胸腹腔大量出血,嚴重中毒時可出現(xiàn)休克,心肌損害明顯可出現(xiàn)奔馬律,直至心室纖維性顫動而停止跳動;蝮蛇、眼鏡蛇、眼鏡王蛇是混合毒,兼有上述兩方面癥狀。
毒蛇咬人時,其毒液通過毒牙被灌注于皮下組織,其散布方式主要是通過淋巴吸收進入血液循環(huán),小部分分子較小的神經(jīng)毒也可直接自血液循環(huán)吸收。蛇毒早期吸收非常迅速,以后逐漸減慢。蛇毒在體內分布以肺、心、腎、淋巴含量較多,肝脾較少,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含量極少,還可能與血腦屏障阻擋有關。蛇毒在體內的消除,可以自腎排泄,肝臟可以解毒,且可以解除大部分蛇毒,網(wǎng)狀內部系統(tǒng)是體內另一個重要解毒途徑。
毒蛇咬傷后,宜就地急救,早期結扎,沖洗傷口,擴創(chuàng)排毒是常采用的急救措施。我國民間用中草藥防治毒蛇咬傷有豐富的經(jīng)驗。
1.處方名稱]蛇傷一點紅方
[功能主治]功能清熱涼血,鎮(zhèn)痙熄風,清解蛇毒。主治各種毒蛇咬傷。
[處方組成]一點紅、白花蛇舌草、七葉一支花、千里光、蜈蚣、烏蘞莓、大薊、八角蓮、三葉刺針草、矮冷水花等干品等分,共研細末,內服每次9-15克,每日3次,首次加倍。兒童藥量酌減。用上述藥末適量,與水調成粉狀,外涂于傷口周圍,每日l-2次。
[辨證加減]伴有蛇毒攻心(胸悶、胸痛、呼吸困難、失語等癥),加用鮮白藥花葉60克,搗爛取汁內服;咽喉腫痛、吞咽困難者,加萬年青葉5至7片,搗爛取汁內服;對高熱不退、神昏譫語者,加用蒲公英18克、連翹9克、銀花9克、黃芩9克,水煎服;對出血較明顯者,加用地丁草30克、夏枯草30克、大薊30克、白茅根30克、仙鶴草30克,水煎服;對昏迷不醒者,加用生半夏或石胡萎(鵝不食草)搗爛,捏成花生米大小的藥丸,輪流塞一鼻孔;對傷口感染伴有明顯壞死組織者,用本方鮮品煎水外洗,或用魚腥草、烏蘞莓、一點紅鮮品搗爛外敷,每日2-3次。
[療程療效]本方治療金銀環(huán)蛇傷21例,五步蛇傷30例,竹葉青蛇傷49例,烙鐵頭蛇傷13例,眼鏡蛇傷12例,眼鏡王蛇傷2例,計127例,其中輕型45例,中型62例,重型17例,危型3例。除l例因轉院治療以外,其余均治愈或基本治愈,其中有4例是中西醫(yī)結合治愈的。治愈時間最短為l天,最長為30天平均5天。
[處方來源]福建省邵武縣水北鄉(xiāng)陳廣淦。
[處方備注]方中七葉一支花、八角蓮、矮冷水花、一點紅、千里光清熱解毒;三葉刺針草,白花蛇舌草利尿消腫,排泄蛇毒;烏蘞莓、大薊涼血止血;蜈蚣鎮(zhèn)痙熄風。諸藥合用對早期病人能阻止中毒癥狀的出現(xiàn),對已出現(xiàn)中毒癥狀者也可迅速減輕之。局部外敷,外洗,可阻止毒素的吸收,減少毒素對組織的損害破壞作用
2.[處方名稱]小葉三點金草方
[功能主治]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主治毒蛇咬傷。
[處方組成]小葉三點金草50-100克、紅背絲綢15-30克、通城虎10-15克,水煎服,沖適量蜜糖口服。
[辨證加減]金環(huán)蛇、銀環(huán)蛇咬傷加半邊蓮15-30克;眼鏡蛇、眼鏡王蛇咬傷加石柑子30-60克;竹葉青蛇、烙鐵頭蛇咬傷加東風菜15-30克;危重病人加麝香0.5-1克或安宮牛黃丸1粒。
[療程療效]本方為主治療各種毒蛇咬傷211例,痊愈208例,好轉2例,死亡1例。
[處方來源]廣西梧州市中醫(yī)院余培南等。
[處方備注]本方名由編者所擬。
3.[處方名稱]蓍草蛇傷方
[功能主治]功能鎮(zhèn)痛,消炎,殺菌。主治毒蛇咬傷。
[處方組成]藥用鮮蓍草60克-120克,洗凈,搗汁沖服,每日1劑,分2次服;或干草30克-60克煎服。重癥每日可服2劑,并以適量鮮蓍草搗爛藥渣敷于傷口周圍,每日換藥l-2次。
[辨證加減]無
[療程療效]治療106例蝮蛇咬傷患者,均獲痊愈,平均治愈天數(shù)5.4天。
[處方來源]江西省宜春地區(qū)衛(wèi)生局陳武。
[處方備注]蓍草,別名千條蜈蚣、花牡丹、飛天蜈蚣、一支蒿、千條蜈蚣趕蛇。蓍草治療蝮蛇咬傷效果顯著,它既能對早期病人阻止中毒癥狀的出現(xiàn),又能使全身出現(xiàn)中毒癥狀的病人減輕中毒癥。本方名由編者所擬
4.[處方名稱]消風散
[功能主治]功能疏風清熱,祛瘀利濕,解毒通腑。主治蝮蛇咬傷。
[處方組成]荊芥10克、防風10克、大力子10克、苦參10克、當歸10克、蒼術10克、知母10克、小胡麻10克、蟬衣6克、木通6克、生甘草6克、生地20克、生石膏30克,水煎服。
[辨證加減]24小時內咬傷者加生大黃10-30克、黃連6-10克、七葉一枝花10克;出血嚴重去當歸、蒼術、小胡麻;有復視加蜈蚣2條、全蝎10克;傷肢腫脹不消者加防己10克、半邊蓮30克。
[療程療效]治療蝮蛇咬傷32例,全部治愈,無傷殘及后遺癥。
[處方來源]浙江省東陽縣亭塘衛(wèi)生院金明星。
[處方備注]蝮蛇咬傷多屬風火并重,故多取疏風清熱,祛瘀利濕之藥,又因蝮蛇咬傷后發(fā)病迅速,全身中毒癥狀明顯,病情較重,加用大黃、黃連等解毒通腑藥,尤為合拍
5.[處方名稱]蛇咬丸
[功能主治]功能解毒,止痛,消腫,生肌。主治毒蛇咬傷。
[處方組成](1)雄黃2份、白芷4份、細辛2份,共研細末、水泛為丸,每日3-4次,每次3克。首次加倍量,兒童減半。(2)母草(又名四方草)30-60克,加水400毫升,煎取200毫升,分2次服完。(3)或將母草搗爛,沖入冷開水150毫升,去渣取藥汁內服。
[辨證加減]傷處腫脹明顯者用五色花500克,煎水外洗;傷口潰爛者加綠礬30克。瘡口周圍可用(1)方10-20克,冷開水調敷,日3-4次。
[療程療效]本方治療各種毒蛇咬傷22例(眼鏡蛇咬傷11例,金環(huán)蛇咬傷1例,竹葉青蛇咬傷6例,其他4例),均獲治愈。平均療程5.4天。
[處方來源]廣西河池地區(qū)第一醫(yī)院徐富業(yè)。
[處方備注]母草具有清熱解毒作用,為廣西地區(qū)民間治療毒蛇咬傷的有效藥物之一,對血循毒類蛇咬傷的療效尤佳;雄黃解毒止痛;細辛祛風消腫止痛;白芷鎮(zhèn)痛消腫生肌;五色花、綠礬能加強解毒、消腫、止痛作用,諸藥合用,共奏解毒、止痛、消腫、生肌之功,故蛇傷可愈
6.[處方名稱]銀環(huán)蛇傷方
[功能主治]功能活血祛風,解毒利尿。主治銀環(huán)蛇咬傷。
[處方組成]當歸尾12克、五靈脂12克、川紅花12克、川貝母12克、吳茱萸10克、細辛9克、川黃連9克、白芷9克、半邊蓮30克、荊芥6克,水煎服。
[辨證加減]咽喉腫痛加六神丸,研末調服,每次10粒,每日3次;痰多加人工牛黃,每次1克,每日3次;大便秘結加大黃15克,或大黃粉5克沖服。
[療程療效]本方辨證加減結合局部擴創(chuàng)排毒,治療銀環(huán)蛇傷34例,治愈30例,死亡4例。
[處方來源]廣州中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林鎮(zhèn)光等
7.[處方名稱]二靈湯
[功能主治]功能驅風,活血,利尿,解毒,鎮(zhèn)痛。主治毒蛇咬傷。
[處方組成]五靈脂15克、威靈仙15克、茯苓l5克、吳茱萸10克、細辛10克、白芷10克、連翹(帶心)10克、制半夏10克、秦艽10克、甘草10克、雄黃10克(研細末分2次沖服),水煎服。輕型者每日1劑,分2次服;重型者,每日2劑,分4-6次服。
[辨證加減]局部腫脹嚴重加蟬衣、車前子、澤瀉;傷口紫黑加生地、赤芍、紅花、丹皮、當歸尾、金銀花、紫花地?。煌瓷跽呒觾擅驷?;痰多者加南星、白前,甚者加白礬l-3克沖服;惡寒發(fā)熱者加柴胡;有抽搐者加鎮(zhèn)痙散(全蝎、蜈蚣);上肢傷者加桂枝或桑枝、羌活或姜黃;下肢傷者加牛膝或獨活。癥狀改善后即減去雄黃、細辛,吳茱萸減至1.5-6克,五靈脂、威靈仙減至10克。
[療程療效]本方治療各種毒蛇咬傷52例,24小時內治愈的8例,1-3天治愈的29例,4-5天治愈的9例,6-10天治愈的6例。
[處方來源]龐恩文等。
[處方備注]本方主用辛溫、通里、解表之藥治療毒蛇咬傷,可以加強機體的防衛(wèi)作用,阻止局部毒素繼續(xù)吸收,通里達表,使毒從表解,從而迅速控制全身中毒癥狀,促進早日痊愈。本方有驅其邪而不傷其正之妙。本方不用黃連、穿心蓮等苦寒泄火之藥治療毒蛇咬傷,因其苦寒較甚,易損脾胃,有致邪毒入里之弊。毒蛇咬傷者不宜服用含酒精飲料。在無輸液條件的情況下,可鼓勵傷者適量口服溫暖的糖鹽水或開水
8.[處方名稱]小紅藤方
[功能主治]功能解蛇毒,止痛,祛瘀消腫。主治毒蛇咬傷。早期運用能控制蛇咬傷后局部組織潰爛壞死,用于晚期已潰爛的肢體能使其較快愈合。
[處方組成]小紅藤65克、雄黃15克,紅芽大戟25克,使用時,先于咬傷處作一切口,并貫通二牙痕,深至皮下,用拔火罐方法于切口吸出惡血和毒液,然后用上方1劑煎水外洗及浸泡傷以清除傷口周圍的殘留蛇毒。同時,將本方1劑搗爛后加入白酒200毫升,攪拌15分鐘左右,待藥味浸出后按患者酒量給予口服50-100毫升,以從內解除侵襲臟腑之蛇毒。此外,蘸小紅藤藥酒在患肢腫脹處自上而下,由輕到重地涂擦和擠壓,每日3次,每次約20分鐘,使毒液從創(chuàng)口中擠壓出來。
[辨證加減]無
[療程療效]本方治療竹葉青毒蛇咬傷百余例,均獲顯效。
[處方來源]廣西荔浦縣人民醫(yī)院余坤甫等。
[處方備注]本方對竹葉青毒蛇咬傷療效顯明,亦曾用于蘄蛇、龜殼花蛇等血循毒類毒蛇及蜈蚣、黃蜂、毒蟲等螫咬傷,療效亦令人滿意。本方名由編者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