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方治療妊娠惡阻驗(yàn)案6則 筆者根據(jù)中醫(yī)辨證論治理論,運(yùn)用不同的經(jīng)方治療妊娠惡阻癥,均取得滿意治療效果,現(xiàn)舉驗(yàn)案6則,以資佐證。 1 周某,25歲,2005年4月27日就診。妊娠45d,惡心嘔吐4d,吐出食物,口淡多唾,不欲飲食,臍腹或脹,二便正常。舌淡紅,苔薄白,脈細(xì)。治法:疏肝清熱,和胃降逆。方劑:小柴胡湯。藥物:柴胡10g,半夏12g,黨參10g,炙甘草6g,炒黃芩5g,生姜5片,大棗6個(gè),3劑。 2005年4月30日復(fù)診:嘔吐消失,臍腹脹除,B超見宮內(nèi)活胎,舌脈如上。中藥守上方半夏加至15g,5劑。 按語:小柴胡湯是治療少陽證的主方,少陽證有“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食,心煩喜嘔”諸癥,經(jīng)文又有“嘔而發(fā)熱者,柴胡湯主之”、“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之訓(xùn)。此案惡心嘔吐膽汁,兼有外感,屬于肝胃不和、寒熱錯(cuò)雜兼有表證者,由于方證相符,故投之輒效。 2 徐某,24歲,2005年5月30日就診。妊娠50d,惡心噯氣,口淡10d。舌淡紅,苔薄白,脈細(xì)滑。治法:溫中健脾,和胃降逆。方劑:理中湯合小半夏加茯苓湯加味。藥物:黨參12g,炒白術(shù)10g,炙甘草6g,半夏15g,生姜10片,茯苓10g,砂仁(沖)5g,陳皮10g,3劑。 2005年6月8日復(fù)診:惡心噯氣已經(jīng)減輕,口淡,兩側(cè)少腹或覺隱痛,舌脈如上。中藥守上方加吳茱萸4g,蘇梗10g ,3劑。 按語:理中湯是《傷寒論》治療中有虛寒的方劑,理中即溫中補(bǔ)中,如果惡阻屬于脾胃虛寒者,便可使用該方,且療效甚佳。小半夏加茯苓湯是《金匱要略》治療“先渴后嘔,為水停心下”的方劑,兩方相合,治療惡阻效果尤佳。 3 竺某,31歲,2005年12月20日就診。妊娠63d,惡心嘔吐,口淡,泛酸水,身冷,腰痛頭暈,小腹隱痛4d。舌稍紅,苔薄白,脈細(xì)。治法:溫胃和中,抑酸降逆。方劑: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合小半夏加茯苓湯加味。藥物:桂枝6g,炒白芍6g,炙甘草6g,龍骨15g,牡蠣15g,炙甘草6g,生姜5片,大棗6個(gè),半夏12g,茯苓12g,杜仲12g,4劑。 2005年12月28日復(fù)診:上癥減輕,噯氣。舌脈如上。守上方龍骨、牡蠣各加至20g,另加蓮蓬10g,甘松10g,7劑。 2006年1月11日三診:上癥均已愈。 按語:桂枝加龍骨牡蠣湯是《金匱要略》治療“男子失精,女子夢交”的方劑,此方由桂枝湯加龍骨、牡蠣而成,因此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之方義應(yīng)為調(diào)和營衛(wèi),收斂固澀。桂枝湯是《金匱要略》婦人篇治療妊娠惡阻的方劑,具有良好的效果,而龍骨、牡蠣兩味藥物可以制酸和胃,因此,桂枝加龍骨牡蠣湯可以治療妊娠惡阻兼見泛酸者。佐以小半夏加茯苓湯,可增強(qiáng)療效。 4 林某,24歲,2005年8月11日就診。妊娠近3月,惡心嘔吐1月余,嘔吐涎水、食物或膽汁,偶有冷汗出,口苦口干,飲入不舒,納減,手足不溫,腰酸,大便2~3d一解。尿檢:尿酮體(++)。舌淡紅,苔膩滑潤,脈細(xì)軟。治法:溫胃清肝,化飲降逆。方劑:茯苓澤瀉湯合黃芩加半夏生姜湯。藥物:茯苓10g,澤瀉6g,甘草5g,桂枝5g,炒白術(shù)10g,生姜10片,炒黃芩6g,炒白芍10g,半夏15g,2劑。 2005年9月3日復(fù)診:服藥期間惡阻好轉(zhuǎn),納呆,口淡,口水多,偶爾嘔吐涎沫或膽汁,咳嗽、有痰,尿檢:尿酮體(十)。舌稍紅,苔薄白,脈細(xì)。中藥守上方改生姜為4片,加杏仁10g,陳皮10g,3劑。 2005年9月6日三診:每餐進(jìn)食一小碗,惡阻繼續(xù)好轉(zhuǎn),口淡,咳嗽減輕,尿檢:尿酮體(—)。舌稍紅,苔薄白,脈細(xì)滑。方劑:茯苓澤瀉湯合半夏散及湯。藥物:茯苓10g,澤瀉6g,炙甘草5g,桂枝6g,炒白術(shù)10g,生姜8片,半夏12 g,3劑。 2005年9月24日四診:惡阻消失,納可,外感3d,體溫37.3℃,舌脈如上。治法:調(diào)氣解表。方劑:香蘇散加減。藥物:藿香6g,蘇梗10g,炙甘草6g,陳皮10g,佩蘭6g,荊芥6g,蟬蛻5g,3劑。 按語:茯苓澤瀉湯是《金匱要略》治療“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的方劑。其反胃系飲邪內(nèi)停所致,雖吐而停飲未除,故仍渴而欲飲,水入胃陽又被遏故復(fù)吐。用茯苓澤瀉湯溫陽以化飲,飲去則嘔可止。此案由于飲停日久化熱,故合黃芩加半夏生姜湯平調(diào)寒熱以降沖逆。最后飲邪漸減,熱象已消,去黃芩加半夏生姜湯,投以茯苓澤瀉湯合半夏散及湯,惡阻治愈。 5 潘某,18歲,2006年1月3日就診。妊娠36d,口淡,惡心,噯氣,納差,身冷,腰酸。舌淡紅,苔薄白,脈細(xì)。治法:溫中降逆,益腎安胎。方劑:甘草附子湯合半夏干姜散、橘皮湯加味。藥物:炙甘草6g,淡附片6g,炒白術(shù)10g,桂枝6g,半夏12g,干姜6g,陳皮12g,生姜5片,杜仲12g,續(xù)斷12g,7劑。 2006年2月14日復(fù)診:服藥之后,癥狀全消。下腹疼痛 1周,咽痛。舌淡紅,苔薄白,脈細(xì)。 按語:甘草附子湯是《傷寒論》、《金匱要略》治療陽氣和正氣俱虛之風(fēng)濕病的方劑,以炙甘草、白術(shù)益氣健脾,附子、桂枝扶陽驅(qū)風(fēng)濕。然而將方中附子、桂枝作為溫中藥解讀,該方便是一張健脾溫中的方劑了。以此方為基礎(chǔ),或加以半夏干姜散、橘皮湯降逆調(diào)氣之劑,用于脾胃虛寒的妊娠惡阻,是十分貼切的。 6 謝某,27歲,2005年4月11日就診。妊娠42d,進(jìn)食后立即惡心嘔吐4d,吐出食物,口淡多涎,喜冷飲,飲入則舒,腰酸。舌淡紅,苔薄膩,脈細(xì)滑。治法:健脾溫胃化飲。方劑:豬苓散加味。藥物:豬苓12g,白術(shù)12g,茯苓12g,肉桂4g,杜仲10g,3劑。 2005年4月14日復(fù)診:惡阻消失,腰痛減輕,無不適,舌脈如上。中藥守上方續(xù)進(jìn)4劑。 2005年4月18日三診:吃水果之后口淡惡心4d,舌脈如上。中藥守上方加吳茱萸3g,3劑。 2005年4月21日四診:口淡,進(jìn)食之后即覺惡心,無噯氣,大便溏軟。舌淡紅,苔薄白,脈細(xì)。治法:溫胃清熱,健脾化飲。方劑:豬苓散合半夏瀉心湯加味。藥物:豬苓12g,白術(shù)12g,茯苓12g,半夏12g,炒黃芩5g,炒黃連3g,干姜5g,炙甘草6g,黨參12g,大棗6個(gè),炒粳米30g,5劑。服藥之后惡阻消失。 按語:豬苓散是《金匱要略》治療胃中有停飲而出現(xiàn)嘔吐,嘔吐后飲水,飲后仍舊索飲的方劑。嘔吐雖然已經(jīng)去除部分停飲,然未盡之停飲仍阻遏津液之上承,故渴而思水,如過飲則舊飲未盡又增新飲,故“宜豬苓散以崇土而逐水也?!保ㄓ仍跊苷Z)在妊娠惡阻患者之中,有相當(dāng)一部分患者表現(xiàn)為嘔吐痰涎而同時(shí)喜飲,少少予之則舒。苔膩的患者,即屬于胃有停飲、津液不升者,當(dāng)以豬苓湯為主治療。 發(fā)表于《河南中醫(yī)》2007年第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