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楚狂人 現(xiàn)在蘇州一年一度的旅游節(jié)都在胥門舉辦,燈船巡游,熱鬧非凡。這個古城門就是老胥門,它與再往南的盤門一起,是蘇州僅存的兩座老城門。至于金門則是民國年間新開的城門,最多只能算是“類古董”。 老胥門門洞作東西向,這是春秋吳國建造都城時所辟的古門之一,以遙對姑胥山(即姑蘇山)而得名?!短K州府志》云:“胥門,西門也,在閶門南,一曰姑胥門?!爆F(xiàn)存城門為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重建,明清屢經(jīng)重修。 蘇州古城門皆水陸并列,惟胥門正對胥江,為防太湖洪水進城,宋元以后就無水門。陸門原有元至正十六年張士誠增建的甕城,民國時期拆去。現(xiàn)存門洞由三道磚砌拱券組成,第二道與第一、三道垂直相交砌筑,結構與盤門陸門內門相同。拱門高4.65米,寬3.3米,縱深11.45米。東向(城內)尚存橫額,“胥門”二字已毀。門洞左、右殘存垣長約65米,殘高7.2米,磚石尚較完整。西向(城外)磚石保存甚少。 老胥門斜對胥江口,這里是舊蘇州的水路要沖。京杭大運河蘇州段還沒有開通澹臺湖航道之前,航道從陽關覓渡橋折入蘇州寬闊的護城河南段向西,過盤門穿吳門橋到城角折入護城河西段,北行到胥門再折入胥江向西,到橫塘古驛站再折向北,直達楓橋鎮(zhèn)。千百年來,京杭大運河就是這樣借蘇州護城河通過的。 在面對老胥門的胥江口原有三孔大石拱橋一座,名喚大日暉橋,極宏麗。但是此橋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后期拆除了,原因是這里水深流急,行船極危險,多有船翻人亡的事情發(fā)生。故拆除石橋,拓寬河口。 由于老胥門面對胥江河口,是個三叉港,自不能正對城門建橋,所以萬年橋在老胥門外偏北的地方。 但是,我們兒時反而是看不見老胥門的。因為民國后期開始,老胥門不在要道口,逐漸冷落,被雜亂搭建的民居淹沒。這里城外的接官廳和百花洲是早期蘇北移民的集聚地之一,移民們有著強大的落地生根的生命力,他們燕子銜泥一般建起來的房屋生生把老胥門淹沒了,直至近年整治環(huán)境才重建天日。但是,也正是這些雜亂民居的保護,老胥門才得以幸存。 我們兒時說的胥門是新胥門,正對萬年橋,1940年為便于交通新辟的城門。這是比金門稍晚開辟的新城門。 新胥門是兩門并列的樣式,配以改建成水泥平橋的萬年橋,新辟的馬路“新馬路”,成為城西出城的主要車道。這樣的設施不但可通馬車,還可以通汽車。這也是當時交通的重要舉措。 新胥門毀于1958年的“大躍進”時期,現(xiàn)在連資料也很難找了。新胥門前后僅存在了18年,其撤除過程是我們親見的。我曾經(jīng)看到過民國年間改建的平門的照片,粗看起來與新胥門的樣子很像。 再過些年,也許曾經(jīng)發(fā)揮過重要作用的新胥門就要被人們遺忘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