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服外敷治冬病中國中醫(yī)藥報 2009年12月16日 □ 陳金偉 廣東省連州市北湖醫(yī)院 冬季來臨,一些疾病因天氣寒冷等因素而復發(fā)或加重。運用中藥內服或外敷,可緩解病情,改善癥狀。 慢性阻塞性肺病 慢性阻塞性肺病在中醫(yī)學屬“咳嗽”、“肺脹”等范疇。中醫(yī)學認為其多屬本虛標實,以肺腎氣虛特別是以腎陽不足為本。 治療: 1.貼敷穴位法:取具有溫陽、活血、通絡作用的中藥(如細辛2克、白芥子3克、王不留行3克、葶藶子3克)研成細末,用生姜汁調成糊狀,貼敷于肺俞(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心俞(背部第5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和膈俞(背部第7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三穴。每次貼1小時~2小時,每15天貼1次。 2.中藥煎服法:取具有益氣、健脾、補腎的中藥(如黃芪12克、黨參15克、白術12克、淫羊藿12克、補骨脂12克、生地20克、熟地20克、紫河車6克、百部12克、五味子9克、陳皮6克、炙甘草8克)煎服,每天1劑。治療期間忌生冷和油膩食物。 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 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在中醫(yī)學中屬“痹證”范疇,以四肢關節(jié)(如膝、踝、肘、腕關節(jié))紅、腫、熱、痛為主,且痛有定處,不游走各處。中醫(yī)認為,其病因病機為平素體虛,肝腎不足,氣血失養(yǎng),并感受風、寒、濕邪所致。 治療: 1.中藥外治法:取川烏、草烏、山柰各25克,研成細末,將藥末撒于干凈棉墊上,包扎于患處,并用膠布固定,用熱水袋在藥墊外緩慢熱熨。每天1次,15天為1個療程。 2.中藥煎服法:取獨活15克、桑寄生15克、秦艽12克、防風12克、細辛6克、川芎12克、當歸12克、白芍12克、生地黃15克、桂枝12克、茯苓12克。水煎服,每天1劑,7天為1個療程,連服3個療程。 肩關節(jié)周圍炎 肩周炎在中醫(yī)學也屬“痹證”范疇,多發(fā)生于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中醫(yī)學認為其病因病機為年老體衰,肝腎不足,氣血虧虛,加上長期勞累過度和肩部負重受涼,風寒濕邪侵襲并凝聚于肩部肌肉所致。 治療: 1.中藥外敷法:取生蔥、大蒜和生姜各榨汁120毫升,取鳳仙花榨汁50毫升,米醋120毫升,牛皮膠60克,面粉30克。先把蔥、蒜、生姜、鳳仙花汁與米醋混合放于鍋內加熱,熬成濃稠汁,加入牛皮膠溶化,再加入面粉攪勻,略熬成膏。然后取8厘米×8厘米膠布數(shù)塊,將膏均勻涂于布上,分別貼于肩部的肩髁、曲池,每天換藥1次,10天為1個療程。 2.中藥煎服法:取獨活12克,防風12克、川芎12克、牛膝12克、桑枝20克、桑寄生20克、秦艽12克、杜仲12克、當歸12克、茯苓12克、黨參12克、熟地黃15克、白芍15克、細辛3克、甘草6克、肉桂3克。水煎服,每日1劑,10天為1個療程;連服3~6個療程停藥。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183.名醫(yī)臨床驗案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