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疲勞綜合征中醫(yī)攻略中國中醫(yī)藥報 2010年4月7日 本報記者 衣曉峰 通訊員 孫月霞 劉孝姬 時下,因工作節(jié)奏加快、生活壓力增大、社會競爭日趨激烈,慢性疲勞綜合征開始在都市人中流行和蔓延開來。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二院針灸科主任孫遠征教授指出,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病,此病病情糾葛纏綿。中醫(yī)治療該病手段非常豐富,諸如針灸、中藥、按摩及中藥膳食營養(yǎng)等,有助于疏通經(jīng)絡、調和陰陽、調理臟腑、調補氣血,調動人體潛在的自穩(wěn)調節(jié)功能,達到消除疲勞、減輕疼痛、調整睡眠、改善認知等目的。 中藥療法 孫教授介紹說,慢性疲勞綜合征可納入中醫(yī)“虛勞”、“郁病”等范疇,而中藥方劑中的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小柴胡湯等均是很好的對癥成方。中醫(yī)認為,七情致病往往直接傷及內臟,古典醫(yī)籍曾描述說:“七情人之常性,動之則先自臟腑郁發(fā),外形于肢體”,強調本病病位在脾、腎、肝三臟,其基本病機主要責于脾虛、腎虛、肝實。六味地黃丸可用于腰膝酸軟、頭暈耳鳴、手足心熱、遺精盜汗的腎陰虛型等,是滋陰補腎的經(jīng)典方。而補中益氣湯合小柴胡湯加減既能疏肝理氣,又能健補脾胃,可用于四肢疲乏、精神疲憊、煩躁易怒、食欲不振的肝郁脾虛之證。 針刺艾灸療法 孫遠征教授臨床中不斷探索和總結,根據(jù)就診者全身癥狀、舌質、舌苔、脈象,對慢性疲勞綜合征予以辨證分型,為針灸配穴提供了依據(jù)。如屬精神萎靡、頭暈腦鳴、健忘、注意力不集中、腰膝酸軟、四肢欠溫、夜尿偏多的腎虛心怯型患者,針刺百會、印堂、氣海、關元、內關、神門;屬面色潮紅、烘熱盜汗、心悸心慌、心煩易怒、神倦喜臥而不得眠、口舌生瘡、頭目眩暈、腰足酸軟、小便色深、大便偏干、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的陰虛陽亢型者,針刺肝俞、腎俞、太沖、照海、三陰交;屬面色少華、肢體麻木、心悸怔忡、健忘多夢、脅肋疼痛、婦女月經(jīng)不調、舌淡苔薄、脈細弦或細澀的肝郁血虛型者,針刺太沖、行間、期門、足三里、血海、陽陵泉;而屬全身倦怠、四肢困乏、頭重如裹、口淡口黏、納谷無味、胃脘痞悶、腹脹便溏、寐不安寧、苔白滑、脈濡滑的脾虛濕困型者,則針刺夾脊穴、腎俞、脾俞、肝俞、中脘、關元、氣海、足三里。 在以上配穴處方的基礎上配合電針,每日一次,每次30分鐘;或沿背部足太陽膀胱經(jīng)脈走行拔火罐;或在針刺后用多功能艾灸儀加以隔物艾灸;或通過中藥熏蒸儀直接將活血行氣、化濕蠲痹的藥液以蒸汽形式透入皮膚等手段,以緩解腰背疲勞,達到行氣活血、舒筋止痛、消瘀散結及強經(jīng)通絡、祛風散寒的目的,從而改善肌肉痙攣、肌肉疲勞的癥狀。 推拿療法 對慢性疲勞綜合征病人,孫遠征教授倡議,臨床上亦可用推拿手法按摩頭部經(jīng)穴,如百會、四神聰、神庭、風池;同時,可選取身體背部督脈及膀胱經(jīng)俞穴推拿,如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胃俞、腎俞、命門、腰陽關。頭部推拿可清利頭目,鎮(zhèn)靜安神;背部屬陽,是臟腑經(jīng)氣輸注的部位,推拿可調補全身陽氣,調整失衡的臟腑功能;配合其他部位的推拿,能使全身經(jīng)脈充養(yǎng)、氣血調和,則疲勞、失眠、疼痛、乏力諸癥自消。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183.名醫(yī)臨床驗案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