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以下關于中藥材虎杖的介紹內(nèi)容由諸多中醫(yī)藥網(wǎng)管理員整理自《中華草本》《中國藥典》《全國中草藥匯編》等資料,內(nèi)容僅供參考與學習,不宜當做私自用藥虎杖的參照,請在醫(yī)生指導下用藥。
- 【名稱】:
- 虎杖
- 【英文名】:
- Rhizoma Polygoni Cuspidati
- 【拼音】:
- Hǔ Zhànɡ
- 【別名】:
- 大蟲杖、苦杖、酸杖、斑杖、苦杖根、杜牛膝、酸桶筍、斑莊根、酸桿、斑根、黃藥子、土地榆、酸通、雌黃連、蛇總管大活血、紫金龍、酸湯桿、黃地榆、號筒草、斑龍紫、紅貫腳、陰陽蓮、活血龍、猴竹根、金鎖王、大葉蛇總管、九龍根、山茄子、斑草、搬倒甑、九股牛、大接骨、老君丹
- 【藥材類別】:
- 根莖類
- 【性味】:
- 苦,平。
①《別錄》:微溫。
②《藥性論》:味甘,平,無毒。
③《本草衍義》:微苦。
④《滇南本草》:苦微澀,微寒。
⑤《醫(yī)林纂要》:甘苦辛,溫。
- 【歸經(jīng)】:
- 歸肝、膽、肺經(jīng)。
- 【入藥部分】:
- 為蓼科植物虎杖的根莖及根。
- 【產(chǎn)地和分布】:
- 生于山谷溪邊。分布于華東、中南、西南及河北、陜西、甘肅等地。
- 【形態(tài)特征】:
- 多年生灌木狀草本,無毛,高1—1.5米。根狀莖橫走,木質化,外皮黃褐色。莖直立,叢生,中空,表面散生紅色或紫紅色斑點。葉片寬卵狀橢圓形或卵形,長 6—12厘米,寬5—9厘米,頂端急尖,基部圓形或闊楔形;托葉鞘褐色,早落?;▎涡?,雌雄異株,圓錐花序腋生;花梗細長,中部有關節(jié),上部有翅;花被5 深裂,裂片2輪,外輪3片結果時增大,背部生翅;雄蕊8;花柱3裂,柱頭雞冠狀.瘦果橢圓形,有3棱,黑褐色,光亮?;ㄆ?—7月,果期9—10月。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0-15g;或浸酒;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煎濃汁濕敷;或熬膏涂擦。
- 【注意事項】:
- 《藥性論》:有孕人勿服。
- 【虎杖的功效與作用】:
- 活血散瘀;祛風通絡;清熱利濕;解毒。主婦女經(jīng)閉;痛經(jīng);產(chǎn)后惡露不下;癥瘕積聚;跌撲損傷;風濕痹痛;濕熱黃疸;淋濁帶下;瘡瘍腫毒;毒蛇咬傷;水火燙傷。
①《別錄》:主通利月水,破留血癥結。
②陶弘景:主暴瘕,酒漬服之。
③《藥性論》:治大熱煩躁,止渴,利小便,壓一切熱毒。
④《本草拾遺》:主風在骨節(jié)間及血瘀。煮汁作酒服之。
⑤《日華子本草》:治產(chǎn)后惡血不下,心腹脹滿。排膿,主瘡癤癰毒,婦人血暈,撲損瘀血,破風毒結氣。
⑥《滇南本草》:攻諸腫毒,止咽喉疼痛,利小便,走經(jīng)絡。治五淋白濁,痔漏,瘡癰,婦人赤白帶下。
⑦《醫(yī)林纂要》:堅腎,強陽益精,壯筋骨,增氣力。敷跌傷折損處,可續(xù)筋接骨。
⑧《嶺南采藥錄》:治蛇傷,膿皰瘡,止損傷痛。
⑨《貴州民間方藥集》:收斂止血,治痔瘺,去風濕,發(fā)表散寒,散瘀血,外用治火傷。
⑩《中醫(yī)藥實驗研究》:治實火牙痛,濕瘡爛腿,腳趾歧濕爛。
- 【附方】:
- ①治毒攻手足腫,疼痛欲斷:虎杖根,銼,煮,適寒溫以漬足。(《補缺肘后方》)
②治筋骨痰火,手足麻木,戰(zhàn)搖,痿軟:斑莊根一兩,川牛膝五錢,川茄皮五錢,防風五錢,桂枝五錢,木瓜三錢。燒酒三斤泡服。(《滇南本草》)
③治膽囊結石:虎杖一兩,煎服;如兼黃疸可配合連錢草等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④治五淋:苦杖不計多少,為末.每服二錢,用飯飲下,不拘時候。(《姚僧坦集驗方》)
⑤治月經(jīng)閉不通,結瘕,腹大如甕,短氣欲死:虎杖根百斤(去頭去土,曝干,切),土瓜根、牛膝各取汁二斗。上三味細切,以水一斛,浸虎杖根一宿,明日煎取二斗,內(nèi)土瓜、牛膝汁,攪令調勻,煎令如餳。每以酒服一合,日再夜一。宿血當下,若病去,止服。(《千金方》)
⑥治婦人月水不利,腹脅妨悶,背膊煩疼:虎杖三兩,凌霄花一兩,沒藥一兩。上藥,搗細羅為散。不計時候,以熱酒調下一錢。(《圣惠方》)
⑦治產(chǎn)后瘀血血痛,及墜撲昏悶:虎杖根,研末,酒服。(《綱目》)
⑧治腹內(nèi)積聚,虛脹雷鳴,四肢沉重,月經(jīng)不通,亦治丈夫?。焊叩鼗⒄雀毲卸?,以水二石五斗,煮取一大斗半,去滓,澄濾令凈,取好淳酒五升和煎,令如餳。每服一合,消息為度,不知,則加之。(《千金方》虎杖煎)
⑨治腸痔下血:虎杖根,洗去皴皮,銼焙,搗篩,蜜丸如赤豆,陳米飲下。(《本草圖經(jīng)》)
⑩治紅白?。核釡捜X,何首烏三錢,紅茶花三錢,天青地白二錢。煎水兌紅糖吃。(《貴陽民間藥草》)
⑾治諸惡瘡:虎杖根,燒灰貼。(《本草圖經(jīng)》)
⑿治癰腫疼痛:酸湯稈、土大黃為末。調濃茶外敷。(《貴陽民間藥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