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孫子兵法三十六計絕版圖(下)

 紅衣禪師 2013-02-16
 
         
 
 
 
 
 
 
 
 
 
第四套——混戰(zhàn)計
 
第十九計  釜底抽薪
 
        不敵其力①,而消其勢②,兌下乾上之象③
 
        ①不敵其力:敵,動詞,攻打。力,最堅強的部位。②而消其勢:勢,氣勢—。③兌下乾上之象:《易經》六十四卦中,《履》卦為“兌下乾上”,上卦為乾為天.下卦為兌為澤。又,兌為陰卦,為柔;乾為陽卦,為剛。兌在下,從循環(huán)關系和規(guī)律上說, 下必沖上,于是出現“柔克剛”之象。
 
        此計正是運用此象推理衍之,喻我取此計可勝強敵。
 
        古人按語說:水沸者,力也,火之力也,陽中之陽也,銳不可當;薪者,火之魄也,即力之勢也,陰中之陰也,近而無害;故力不可當而勢猶可消。尉繚子曰:“氣實則斗,氣奪則走?!泵鎶Z氣之法,則在攻心,昔吳漢為大司馬,有寇夜攻漢營,軍中驚擾,漢堅臥不動,軍中聞漢不動,有傾乃定。乃選精兵反擊,大破之:此即不直當其力而撲消其勢也。宋薛長儒為漢、湖、滑三州通判,駐漢州。州兵數百叛,開營門,謀殺知州、兵馬監(jiān)押,燒營以為亂。有來告者,知州、監(jiān)押皆不敢出。長儒挺身徒步,自壞垣入其營中,以福禍語亂卒日:“汝輩皆有父母妻子,何故作此?叛者立于左,脅從者立于右!”于是,不與謀者數百人立于右;獨主謀者十三人突門而出,散于諸村野,尋捕獲。時謂非長儒,則一城涂炭矣!此即攻心奪氣之用也。或日:敵與敵對,搗強敵之虛以敗其將成之功也。
 
        鍋里的水沸騰,是靠火的力量。沸騰的水和猛烈的火勢是勢不可擋的,而產生火的原料薪柴卻是可以接近的。強大的敵人雖然—時阻擋不住,何不避其鋒芒,以削弱它的氣勢?尉繚子說:士氣旺盛,就投入戰(zhàn)斗;士氣不旺,就應該避開敵人。削弱敵人氣勢的最好方法是采取攻心戰(zhàn)。所謂“攻心”,就是運用強大的政治攻勢。吳漢在大敵當前時,沉著冷靜,穩(wěn)定了將士,乘夜反擊,獲得了勝利。這就是不直接阻擋敵人、用計謀撲滅敵人氣勢而取勝的例了。宋朝的薛長儒在叛軍氣勢最盛之時,挺身而出,只身進入叛軍之中,采用攻心戰(zhàn)術。他用禍福的道理開導版軍,要他們想想自己的前途和父母妻子的命運。叛軍中大部分人是脅從者,所以自然被他這番話說動了。薛長儒趁勢說道:“現在,凡主動叛亂者站在左邊,凡是不明真相的脅從者站在右邊?!苯Y果,參加叛亂的數百名士兵,都往右邊站,只有為首的十三個人慌忙奪門而出,分散躲在鄉(xiāng)間,不久都被捉拿歸案。這就是用攻心的方法削弱敵人氣勢的一個好例子。
 
        還有人說,敵人再強大,也會有弱點,我方突然擊敗敵人的薄弱之處.再擊敗敵人主力,這也是釜底抽薪法的具體運用。戰(zhàn)爭中也常使用襲擊敵人后方基地、倉庫,斷其運輸線等戰(zhàn)術,也可以收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釜底抽薪,語出北齊魏收《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惫湃诉€說:“故以湯止沸,沸乃不止,誠知其本,則去火而已矣。”這個比喻很淺顯,道理卻說得十分清楚。水燒開了,再兌開水進去是不能讓水溫降下來的,根本的辦法是把火撤掉,水溫自然就降下來了。此計用于軍事,是指對強故不可用正面作戰(zhàn)取勝,而應該避其鋒芒,削減敵人的氣勢,再乘機取勝的謀略。釜底抽薪的關鍵是關于抓住主要矛盾,很多時做,一些影響戰(zhàn)爭全局約關鍵點,恰恰是敵人的弱點。指揮員要準確判斷,抓住時機,攻敵之弱點。比如糧草輜重,如能乘機奪得,敵軍就會不戰(zhàn)自亂。三國時的官渡之戰(zhàn)即是一個有名戰(zhàn)例。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zhàn),河北袁紹乘勢崛起。公元199年,袁紹率領十萬大軍攻打許昌。當時,曹操據守官渡(今河南中牟北),兵力只有二萬多人。兩軍離河對峙。袁紹仗著人馬眾多,派兵攻打白馬。曹操表面上放棄白馬,命令主力開向延津渡口,擺開渡河架勢。袁紹怕后方受敵,迅速率主力西進,阻擋曹軍渡河。誰知曹操虛晃一槍之后,突派精銳回襲白馬,斬殺顏良,初戰(zhàn)告捷。
 
        由于兩軍相持了很長時間,雙方糧草供給成了關鍵。袁紹從河北調集了一萬多車糧草,屯集在大本營以北四十里的烏巢。曹操探聽烏巢井無重兵防守,決定偷襲烏巢,斷其供應。他親自率五千精兵打著袁紹的旗號,銜枚急走,夜襲烏巢,烏巢袁軍還沒有弄清真相,曹軍已經包圍了糧倉。一把大火點燃,頓時濃煙四起。曹軍乘勢消滅了守糧袁軍,袁軍的一萬車糧草,頓時化為灰燼,袁紹大軍聞訊,驚恐萬狀,供應斷絕,軍心浮動,袁紹一時沒了主意。曹操此時,發(fā)動全線進攻,袁軍士兵已喪失戰(zhàn)斗力,十萬大軍四散潰逃。袁軍大敗,袁紹帶領八百親兵,艱難地殺出重圍,回到河北,從此一蹶不振。
 
        公元前154年,吳王劉濞野心勃勃,他串通楚漢等七個諸侯國,聯(lián)合發(fā)兵叛亂。他們首先攻打忠于漢朝的梁國。漢景帝派周亞夫率三十萬大軍平叛。這時,梁國派人向朝廷求援,說劉濞大軍攻打梁國,我們已損失數萬人馬,已經抵檔不住了,請朝廷急速發(fā)兵救援。漢景帝也命令周亞夫發(fā)兵去梁國解危。
 
        周亞夫悅:劉濞率領的吳楚大軍,素來強悍,如今士氣正旺。我與他們正面交鋒,一下恐怕難以取勝。漢景帝問周亞夫準備用什么計謀擊退敵軍。周亞夫說,他們出兵征討,糧草供應特別困難,我們如能斷其糧道,敵軍定會不戰(zhàn)自退。
 
        滎陽是扼守東西二路的要沖,必須搶先控制。周亞夫派重兵控制滎陽后,分兩路襲擊敵軍后方:派一只部隊襲擊吳、楚供應線,斷其糧道;自己親自率領大軍襲擊敵軍后方重鎮(zhèn)冒邑。周亞夫占據冒邑,下令加固營寨,準備堅守。劉濞聞報大驚,想不到周亞夫根本不與自己正面交鋒,卻迅速抄了自己的后路。他立即下令部隊迅速往冒邑前進,攻下冒邑,打通糧道。劉濞數十萬大軍氣勢洶洶,撲向冒邑。周亞夫避其鋒芒,堅守城池,拒不出戰(zhàn)。敵軍數次攻城,都被城上的亂箭射回。劉濞無計可施,數十萬大軍駐扎城外,糧草已經斷絕。雙方對峙了幾天,周亞夫見敵軍已數天饑餓,士氣衰弱,已經毫無戰(zhàn)斗力了。他見時機已到,調集部隊,突然發(fā)起猛攻。精疲力竭、軟弱無力的叛軍不戰(zhàn)自亂。叛軍大敗,劉濞落荒而逃,在東越被殺。
 
第二十計  混水摸魚
 
        乘其陰亂①,利其弱而無主。隨,以向晦入宴息②。
 
        ①乘其陰亂:陰,內部。意為乘敵人內部發(fā)生混 亂。②航,以向晦入宴息:語出《易經·隨》卦。隨,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震下兌上)。本卦上卦為兌為澤;下卦為震為雷。言雷入澤中,大地寒凝,萬物蟄伏,故如象名“隨”。隨,順從之意?!峨S卦》的《象》辭說:“澤中有雷,隨。君子以向晦入宴息?!币鉃槿艘S應天時去作息,向晚就當入室休息。
 
        此計運用此象理,是說打仗時要得于抓住敵方的可乘之隙,而我借機行事,使亂順我之意,我便亂中取利。
 
        古人按語說:動蕩之際,數力沖撞,弱者依違無主,散蔽而不察,我隨而取之。《六韜》日:“三軍數驚,士卒不齊,相恐以敵強,相語以不利,耳目相屬,妖言不止,眾口相惑,不畏法令,不重其將:此弱征也?!笔囚~,混戰(zhàn)之際,擇此面取之。如:劉備之得荊州,取西川,皆此計也。
 
        局面混亂不定,一定存在著多種互相沖突的力量,那些弱小的力量這時都在考慮,到底要依靠哪一邊,一時難以確定,敵人又被蒙蔽難以察覺。這個時候,己方就要乘機把水攪渾,順手得利。古代兵書《六韜》中列舉了敵軍的衰弱征狀:全軍多次受驚,兵士軍心不穩(wěn),發(fā)牢騷,說泄氣話,傳遞小道消息,謠言不斷,不怕法令,不尊重將領……這時,可以說是水已渾了.就應該乘機撈魚,取得勝利。運用此計的關鍵,是指揮員一定要正確分析形勢,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千方百計把水攪渾,主動權就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了。
 
        混水摸魚,原意是,在混濁的水中,魚暈頭轉向,乘機摸魚,可以得到意外的好處。此計用于軍事,是指當敵人混亂無主時,乘機奪取勝利的謀略。在混濁的水中,魚兒辨不清方向,在復雜的戰(zhàn)爭中,弱小的一方經常會動搖不定,這里就有可乘之機。更多的時候,這個可乘之機不能只靠等待,而應主動去制造這種可乘之機。一方主動去把水攪渾,一切情況開始復雜起來,然后可借機行事。
 
        唐朝開元年間,契丹叛亂,多次侵犯唐朝。朝廷派張守圭為幽州節(jié)度使,平定契丹之亂。契丹大將可突干幾次攻幽州,未能攻下??赏桓上胩铰犔栖娞搶?,派使者到幽州,假意表示愿意重新歸順朝廷,永不進犯。張守圭知道契丹勢力正旺,主動求和,必定有詐。他將計就計,客氣地接待了來使。第二天,他派王悔代表朝廷到可突干營中宣撫,并命王悔一定要探明契丹內部的底細。王悔在契丹營中受到熱情接待,他在招待酒宴上仔細觀察契丹眾將的一舉一動。他發(fā)現,契丹眾將在對朝廷的態(tài)度上并不一致。他又從一個小兵口中探聽到分掌兵權的李過折一向與可突干有矛盾,兩人貌合神離.互不服氣。王悔特意去拜訪李過折,裝作不了解他和可突干之間的矛盾,當著李過折的面,假意大肆夸獎可突干的才干。李過折聽罷,怒火中燒,說可突干主張反唐,使契丹陷于戰(zhàn)亂,人民十分怨恨。并告訴王悔,契丹這次求和完全是假意,可突干已向突厥借兵,不日就要攻打幽州。王悔乘機勸說李過折,唐軍勢力浩大,可突汗肯定失敗。他如脫離可突汗,建功立業(yè),朝廷保證一定會重用他。李過折果然心動,表示愿意歸順朝廷。王悔任務完成,立即辭別契丹王返回幽州。第二天晚上,李過折率領本部人馬,突襲可突干的中軍大帳??赏桓珊翢o防備,被李過折斬于營中,這一下,契丹營大亂。忠于可突干的大將涅禮召集人馬,與李過折展開激戰(zhàn),殺了李過折。張守圭探得消息,立即親率人馬趕來接應李過折的部從。唐軍火速沖入契丹軍營,契丹軍內正在火并,混亂不堪。張守圭乘勢發(fā)動猛攻,生擒涅禮,大破契丹軍。從此,契丹叛亂被平息。
 
        赤壁大戰(zhàn),曹操大敗。為了防止孫權北進,曹操派大將曹仁駐守南郡(今湖北公安縣)。這時,孫權、劉備都在打南郡的主意。周瑜因赤壁大戰(zhàn),氣勢如虹,下令進兵,攻取南郡。劉備也把部隊調到油江口駐扎,眼睛死死地盯住南郡。周瑜說:“為了攻打南郡,我東吳花多大的代價,南郡垂手可得。劉備休想做奪取南郡的美夢!”劉備為了穩(wěn)住周瑜,首先派人到周瑜營中祝賀。周瑜心想,我一定要見見劉備,看他有何打算。第二天,周瑜親自到劉備營中回謝,在酒席之中,周瑜單刀直入問劉備駐扎油江口,是不是要取南郡?劉備說:聽說都督要攻打南郡,特來相助。如果都督不取,那我就去占領。周瑜大笑,說南郡指日可下,如何不???劉備說:都督不可輕敵,曹仁勇不可擋,能不能攻下南郡,話還不敢說。周瑜一貫驕傲自負,聽劉備這么一說,很不高興,他脫口而出:“我若攻不下南郡,就聽任豫州(即劉備)去取?!眲渑蔚木褪沁@句話,馬上說:“都督說得好,子敬(即魯肅)、孔明都在場作證。我先讓你去取南郡,如果取不下,我就去取。你可千萬不能反悔啊。”周瑜一笑,哪里會把劉備放在心上。周瑜走后,諸葛亮建議按兵不動,讓周瑜先去與曹兵廝殺。
 
        周瑜發(fā)兵,首先攻下彝陵(今湖北宜昌)。然后乘勝攻打南郡,卻中了曹仁誘敵之計,自己中箭而返。曹仁見周瑜中了毒箭受傷,非常高興,每日派人到周瑜營前叫戰(zhàn)。周瑜只是堅守營門,不肯出戰(zhàn)。一天,曹仁親自帶領大軍,前來挑戰(zhàn)。周瑜帶領數百騎兵沖出營門大戰(zhàn)曹軍。開戰(zhàn)不多時,忽聽周瑜大叫一聲,口吐鮮血,墜于馬下,被眾將救回營中,原來這是周瑜定下的欺騙敵人的計謀,一時傳出周瑜箭瘡大發(fā)而死的消息。周瑜營中奏起哀樂,士兵們都戴了孝,曹仁聞訊,大喜過望,決定趁周瑜剛死,東吳沒有準備的時機前去劫營,割下周瑜的首級,到曹操那里去領賞。
 
        當天晚上,曹仁親率大軍去劫營,城中只留下陳矯帶少數士兵護城。曹仁大軍趁著黑夜沖進周瑜大營,只見營中寂靜無聲,空無一人。曹仁情知中計,急忙退兵,但是已經來不及了。只聽一聲炮響,周瑜率兵從四面八方殺出。曹仁好不容易從包圍中沖出,退返南郡,又遇東吳伏兵阻截,只得往北逃去。
 
        周瑜大勝曹仁,立即率兵直奔南郡。等周瑜率部趕到南郡,只見南郡城頭布滿旌旗。原來趙云已奉諸慕亮之命,乘周瑜、曹仁激戰(zhàn)正酣之時,輕易地攻取了南郡。諸葛亮利用搜得的兵符,又連夜派人冒充曹仁救援,輕易地詐取了荊州、襄陽。周瑜這一回自知上了諸葛亮的大當,氣得昏了過去。
 
第二十一計 金蟬脫殼
 
        存其形,完其勢①;友不疑,敵不動。巽而止蠱②。
 
        ①存其形,完其勢,保存陣地已有的戰(zhàn)斗形貌,進一步完備繼續(xù)戰(zhàn)斗的各種態(tài)勢。②巽而止蠱:語出《易經·蠱》卦。蠱,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巽下艮上)。本卦上卦為艮為山為剛,為陽卦;巽為風為柔,為陰勢。故“蠱”的卦象是“剛上柔下”,意即高山沉靜,風行于山下,事可順當。又,艮在上卦,為靜;巽為下卦,為謙遜,故說“謙虛沉靜”,“弘大通泰”是天下大治之象。
 
        此計引本卦《彖》辭:“巽而止,蠱。”其意是我暗中謹慎地實行主力轉移,穩(wěn)住敵人,我則乘敵不驚疑之際脫離險境,就可安然躲過戰(zhàn)亂之危?!靶M”,意為順事。
 
        古人按語說:共友擊敵,坐觀其勢。尚另有一敵,則須去而將勢。則金蟬脫殼者,非徒走也,蓋為分身之法也。故大軍轉動.而旌旗金鼓,儼然原動,友不生疑,待己摧他敵而返,而友敵始知,或猶且不知。然則金蟬脫殼者,在對敵之際,而抽精銳以襲別陣也。如:諸墓亮卒于軍,司馬懿追焉,姜維令儀反擊鳴肢,若向懿者,懿退,于是儀結營而去(《三國志》三五《諸葛亮》小注)。檀道濟被圍,乃命軍士悉甲,身白服乘輿徐出外圍,魏懼有伏,不敢逼,乃歸(《南史》十五《廣名將傳》卷七.《擅道濟》)
 
        認真分析形勢,準確作出判斷,擺脫敵人,轉移部隊,決不是消極逃胞,一走了事,而應該是一種分身術,要巧妙地暗中調走精銳部隊去襲擊別處的敵人。但這種調動要神不知,鬼不覺,極其隱蔽。因此,一定要把假象造得有逼真的效果。轉移時,依然要旗幟招展,戰(zhàn)鼓隆隆,好象仍然保持著原來的陣勢,這樣可以使敵軍不敢動,友軍不懷疑。檀道濟在被敵人圍困時,竟然能帶著武裝士兵,自己穿著顯眼的白色服裝,坐在車上,不慌不忙地向外圍進發(fā)。敵軍見此,以為檀道濟設有伏兵,不敢逼近,讓檀道濟安然脫離圍困。檀道濟此計,險中有奇,使敵人被假象迷惑,作出了錯誤的判斷。
 
        金蟬脫殼的本意是:寒蟬在蛻變時,本體脫離皮殼而走,只留下蟬蛻還掛在枝頭。此計用于軍事,是指通過偽裝擺脫敵人,撤退或轉移,以實現我方的戰(zhàn)略目標的謀略。穩(wěn)住對方,撤退或轉移,決不是驚慌失措,消極逃跑,而是保留形式,抽走內容,穩(wěn)住對方,使自己脫離險境,達到己方戰(zhàn)略目標,己方常常可用巧妙分兵轉移的機會出擊另一部分敵人。
 
        三國時期,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但一直未能成功,終于在第六次北伐時,積勞成疾,在五丈原病死于軍中。為了不使蜀軍在退回漢中的路上遭受損失,諸葛亮在臨終前向姜維密授退兵之計。姜維遵照諸葛亮的吩咐,在諸葛亮死后,秘不發(fā)喪,對外嚴密封鎖消息。他帶著靈柩,秘密率部撤退。司馬懿派部隊跟蹤追擊蜀軍。姜維命工匠仿諸葛亮摸樣,雕了一個木人,羽扇綸巾,穩(wěn)坐車中。并派楊儀率領部分人馬大張旗鼓,向魏軍發(fā)動進攻。魏軍遠望蜀軍,軍容整齊,旗鼓大張,又見諸葛亮穩(wěn)坐車中,指揮若定,不知蜀軍又耍什么花招,不敢輕舉妄動。司馬懿一向知道諸葛亮“詭計多端”,又懷疑此次退兵乃是誘敵之計,于是命令部隊后撤,觀察蜀軍動向。姜維趁司馬懿退兵的大好時機,馬上指揮主力部隊,迅速安全轉移,撤回漢中。等司馬懿得知諸葛亮確實已死,再進兵追擊,為時已晚。
 
        宋朝開禧年間,金兵屢犯中原。宋將畢再遇與金軍對壘,打了幾次勝仗。金兵又調集數萬精銳騎兵,要與宋軍決戰(zhàn)。此時,宋軍只有幾千人馬,如果與金軍決戰(zhàn),必敗無疑。畢再遇為了保存實力,準備暫時撤退。金軍已經兵臨城下,如果知道宋軍撤退,肯定會追殺。那樣,宋軍損失一定慘重。畢再遇苦苦思索如何蒙蔽金兵,轉移部隊。這對,只聽帳外,馬蹄聲響,畢再遇受到啟發(fā),計上心來。
 
        他暗中作好撤退部署,當天半夜時分,下令兵士擂響戰(zhàn)鼓,金軍聽見鼓響,以為宋軍趁夜劫營,急忙集合部隊,準備迎戰(zhàn).哪里知道只聽見宋營戰(zhàn)鼓隆隆,卻不見一個宋兵出城。宋軍連續(xù)不斷地擊鼓,攪得金兵整夜不得休息。金軍的頭領似有所悟:原來宋軍采用疲兵之計,用戰(zhàn)鼓攪得我們不得安寧。好吧,你擂你的鼓,我再也不會上你的當。宋營的鼓聲連續(xù)響了兩天兩夜,金兵根本不予理會。到了第三天,金兵發(fā)現,宋營的鼓聲逐漸微弱,金軍首領斷定宋軍已經疲憊,就派軍分幾路包抄,小心翼翼靠近宋營,見宋營毫無反應。金軍首領一聲令下,金兵蜂踴而上,沖進宋營,這才發(fā)現宋軍已經全部安全撤離了。
 
        原來畢再遇使了“金蟬脫殼”之計。他命令兵士將數十只羊的后腿捆好綁在樹上,使倒懸的羊的前腿拼命蹬踢,又在羊腿下放了幾十面鼓,羊腿拼命蹬踢,鼓聲隆隆不斷。畢再遇用“懸羊擊鼓“的計策迷惑了敵軍,利用兩天的時間安全轉移了。
 
第二十二計  關門捉賊
 
        小敵困之①。剝,不利有攸往②。
 
        ①小敵困之:對弱小或者數量較少的敵人,要設法去困圍(或者說殲滅)他。②剝,不利有攸往:語出《易經·剝》卦。剝,卦名。本卦異卦相疊(坤下艮上) , 上卦為艮為山,下卦為坤為地。意即廣闊無邊的大地在吞沒山,故外名日“剝”?!皠儭?,落的意思。卦辭:“剝,不利有彼往”意為:剝卦說,有所往則不利。
 
        此計引此卦辭,是說對小股敵人要即時圍困消滅,而不利于去急追或者遠襲。
 
        古人按語說:捉賊而必關門,非恐其逸也,恐其逸而為他人所得也;且逸者不可復追,恐其誘也。賊者,奇兵也,游兵也,所以勞我者也。吳子曰:“今使一死賊,伏于礦野,千人追之,莫不梟視狼顧。何者?恐其暴起而害己也。是以—人投命,足懼千夫?!弊焚\者,賊有脫逃之機,勢必死斗;若斷其去路,則成擒矣。故小敵必困之,不能,則放之可也。
 
        關門捉賊,不僅僅是恐怕敵人逃走,而且怕它逃走之后被他人所利用。如果門關不緊,讓敵人脫逃,千萬不可輕易追趕,防止中了敵人的誘兵之計。這個賊,指的是那些出沒無常、偷襲我軍的游擊隊伍。他們的企圖,是使我軍疲勞,以便實現他們的目的。
 
        兵書《吳子》中特別強調不可輕易追逐逃敵。他打了一個比方,一個亡命之徒隱藏在曠野里,你派一千個人去捉他,也會十分困難,這是為什么呢7主要是怕對方突然襲擊而損害自己。所以說,一個人只要是玩命不怕死,就會讓一千個人害怕。根據這個道理推測,敵軍如能脫逃,勢必拼命戰(zhàn)斗,如果截斷他的去路,敵軍就易于殲滅了。所以,對弱敵必須圍而殲之,如果不能圍殲,暫時放它逃走也未嘗不可,千萬不可輕易追擊。
 
        如果指揮員能統(tǒng)觀全局,因勢用計,因情變通,捉到的也可能不是小賊,而是敵軍的主力部隊。所謂“關門打狗”,就是這種情況。
 
        關門捉賊,是指對弱小的敵軍要采取四面包圍、聚而殲之的謀略。如果讓敵人得以脫逃,情況就會十分復雜。窮追不舍,一伯它拼命反撲,二怕中敵誘兵之計。這里所說的“賊”,是指那些善于偷襲的小部隊,它的特點是行動詭秘,出沒不定,行蹤難測。它的數量不多,破壞性很大,常會乘我方不備,侵擾我軍。所以,對這種“賊”,不可放其逃跑,而要斷他的后路,聚而殲之。當然,此計運用得好,決不只限于“小賊”,甚至可以圍殲敵主力部隊。
 
        戰(zhàn)國后期,秦國攻打趙國。秦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北)受阻.長平守將是趙國名將廉頗,他見秦軍勢力強大,不能硬拼,便命令部隊堅壁固守,不與秦軍交戰(zhàn)。兩軍相持四個多月,秦軍仍拿不下飯長平。秦王采納了范睢的建議,用離間法讓趙王懷疑廉頗,趙王中計,調回廉頗,派趙括為將到長平與秦軍作戰(zhàn)。趙括到長平后,完全改變了廉頗堅守不戰(zhàn)的策略,主張與秦軍對面決戰(zhàn)。秦將白起故意讓趙括嘗到一點甜頭,使趙括的軍隊取得了幾次小勝。趙括果然得意忘形,派人到秦營下戰(zhàn)書。這下正中白起的下懷。他分兵幾路,指揮形成對趙括軍的包圍圈。第二天,趙括親率四十萬大軍,來與秦兵決戰(zhàn)。秦軍與趙軍幾次交戰(zhàn),都打輸了。趙括志得意滿,哪里知道敵人用的是誘敵之計。他率領大軍追趕被打敗了的秦軍,一直追到秦壁。秦軍堅守不出,趙括一連數日也攻克不了,只得退兵。這時突然得到消息:自己的后營已被秦軍攻占,糧道也被秦軍截斷。秦軍已把趙軍全部包圍起未。一連四十六天,趙軍絕糧,士兵殺人相食,趙括只得拼命突圍。白起已嚴密部署,多次擊退企圖突圍的趙軍,最后,趙括中箭身亡,趙軍大亂??上氖f大軍都被秦軍殺戮。
 
        這個趙括,就是會“紙上談兵”,在真正的戰(zhàn)場上,一下子就中了敵軍“關門捉賊”之計,損失四十萬大軍,使趙國從此一蹶不振。
 
        公元880年,黃巢率領起義軍攻克唐朝都城長安。唐僖宗倉皇逃到四川成都,糾集殘部,并請沙陀李克用出兵攻打黃巢的起義軍。第二年,唐軍部署已完成,出兵企圖收復長安。鳳翔一戰(zhàn),義軍將領尚讓中敵埋伏之計,被唐軍擊敗。這時,唐軍聲勢浩大,乘勝進兵,直逼長安。黃巢見形勢危急,召眾將商議對策。眾將分析了敵眾我寡的形勢,認為不宜硬拼。黃巢當即決定:部隊全部退出長安,往東開拔。
 
        唐朝大軍抵達長安,不見黃巢迎戰(zhàn),好生奇怪。先鋒程宗楚下令攻城,氣勢洶洶殺進長安城內,才發(fā)現黃巢的部隊已全部撤走。唐軍毫不費力地占領了長安,眾將欣喜若狂,縱容士兵搶劫百姓財物。士兵們見起義軍敗退,紀律松馳,成天三五成群騷擾百姓。長安城內一片混亂。唐軍將領也被勝利沖昏了頭腦,成天飲酒作樂,歡慶勝利。
 
        黃巢派人打聽到城中情況,高興地說:敵人已入甕中。當天半夜時分,急令部隊迅速回師長安。唐軍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中呼呼大睡。突然,神兵天降,起義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沖進長安城內,只殺得毫無戒備的唐軍尸橫遍地。程宗楚從夢中醒來,只見起義軍已沖殺進城,唐軍大亂,無法指揮,最后他在亂軍中被殺。
 
    黃巢用“關門捉賊”之計,重新占據長安。
 
第二十三計  遠交近攻
 
        形禁勢格①,利從近取,害以遠隔②。上火下澤③。
 
        ①形禁勢格:禁,禁止。格,阻礙。受到地勢的限制和阻礙。②利從近取,害以遠隔:句意為,先攻取就近的敵人有利,越過近敵先去攻取遠隔之敵是③上火下澤:語出《易經·睽》卦。睽,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兌下離上)。上卦為離為火,下卦為兌為澤。上離下澤,是水火相克,水火相克則又可相生,循環(huán)無窮。又“睽”,乘違,即矛盾。本卦《象》辭:“上火下澤,睽?!币鉃樯匣鹣聺?,兩相離違、矛盾。
 
        此計運用“上火下澤”相互離違的道理,說明采取“遠交近攻”的不同做法,使敵相互矛盾、離違.而我正好各個擊破。
 
        古人按語說:“混戰(zhàn)之局,縱橫捭闔之中,各自取利。遠不可攻,而可以利相結;近者交之,反使變生肘腋。范睢之謀(《戰(zhàn)國策·秦策》、《戰(zhàn)略考·戰(zhàn)國》)為地理之定則,其理甚明。
 
        遠交近攻的謀略.不只是軍事上的謀略,它實際上更多指總司令部甚至國家最高領導者采取的政治戰(zhàn)略。大棒和橄攬枝,相互配合運用,不使亂與自己的近鄰結盟。對鄰國則揮舞大捧,把它消滅。如果和鄰國結交,恐怕變亂會在近處發(fā)生。其實,從長遠看,所謂遠交,也決不可能是長期和好。消滅近鄰之后,遠交之國也就成了近鄰,新一輪的征伐也是不可避免的。
 
        遠交近攻,語出《戰(zhàn)國策·秦策》:范睢曰:“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边@是范睢說服秦王的一句名言。遠交近攻,是分化瓦解敵方聯(lián)盟,各個擊破,結交遠離自己的國家而先攻打鄰國的戰(zhàn)略性謀略。當實現軍事目標的企圖受到地理條件的限制難以達到時,應先攻取就近的敵人.而不能越過近敵去打遠離自己的敵人。為了防止敵方結盟,要千方百計去分化敵人,各個擊破。消滅了近敵之后,“遠交”的國家又成為新的攻擊對象了?!斑h交”的目的,實際上是為了避免樹敵過多而采用的外交誘騙。
 
        戰(zhàn)國末期,七雄爭霸。秦國經商鞅變法之后,勢力發(fā)展最快。秦昭王開始圖謀吞并六國, 獨霸中原。公元前270年,秦昭王準備興兵伐齊。范睢此時向秦昭王獻上“遠交近攻”之策,阻秦國攻齊。他說:齊國勢力強大,離秦國又很遠,攻打齊國,部隊要經過韓、魏兩國。軍隊派少了,難以取勝;多派軍隊,打勝了也無法占有齊國土地。不如先攻打鄰國韓、魏,逐步推進。為了防止齊國與韓、魏結盟,秦昭王派使者主動與齊國結盟。其后四十余年,秦始皇繼續(xù)堅持“遠交近攻”之策,遠交齊楚,首先攻下郭、魏,然后又從兩翼進兵,攻破趙、燕,統(tǒng)一北方;攻破楚國,平定南方;最后把齊國也收拾了。秦始皇征戰(zhàn)十年.終于實現了統(tǒng)一中國的愿望。
 
        春秋初期,周天子的地位實際上已經架空,群雄并起,逐鹿中原.鄭莊公在此混亂局勢下,巧妙地運用“遠交近攻”的策略,敢得了當時稱霸的地位。當時,鄭國近鄰的宋國、衛(wèi)國與鄭國積怨很深,矛盾十分尖銳,鄭國時刻都有被兩國夾擊的危險。鄭國在外交上采取主動,接連與邾、魯等國結盟,不久又與實力強大的齊國在石門簽訂盟約。
 
        公元前719年,宋衛(wèi)聯(lián)合陳、蔡兩國共同攻打鄭國,魯國也派兵助戰(zhàn),將鄭國東門圍困了五天五夜。雖未攻下,鄭國已感到本國與魯國的關系還存在問題,便千方百計想與魯國重新修好,共同對付宋、衛(wèi)。
 
        公元前717年,鄭國以幫邾國雪恥為名,攻打宋國。同時,向魯國積極發(fā)動外交功勢,主動派使臣到魯國,商議把鄭國在魯國境內的訪枋交歸魯國。果然,魯國與鄭重修舊誼。齊國當時出面調停鄭國和宋國的關系,鄭莊公表示尊重齊國的意見,暫時與宋國修好。齊國因此也對鄭國加深了感情。
 
        公元前714年,鄭莊公以宋國不朝拜周天子為由,代周天子發(fā)令攻打宋國。鄭、齊、魯三國大軍很快地攻占了宋國大片土地.宋、衛(wèi)軍隊避開聯(lián)軍鋒芒,乘虛攻入鄭國。鄭莊公把占領宋國的土地全部送與齊、魯兩國,迅速回兵,大敗宋、衛(wèi)大軍。鄭國乘勝追擊,擊敗宋國,衛(wèi)國被迫求和。鄭莊公勢力擴張,霸主地位形成。
 
第二十四計  假途伐虢
 
        兩大之間,敵脅以從,我假以勢①。困,有言不信②。
 
        ①兩大之間,敵脅以從,我假以勢:假,借。句意為:處在我與敵兩個大國之中的小國,敵方若脅迫小國屈從于他時,我則要借機去援救,造成一種有利的軍事態(tài)勢。②困,有言不信:語出《易經·困》卦。困,卦名。本紛為異卦相疊(坎下兌上),上卦為兌為澤,為陰;下卦為坎為水,為陽。卦象表明,本該容納于澤中的水,現在離開澤而向下滲透,以致澤無水而受困,水離開澤流散無歸也自困,故卦名為“困”?!袄А保Х?。卦辭:“困,有言不信。”意為,處在困乏境地,難道不相信這計嗎?
 
        此計運用此卦理,是說處在兩個大國中的小國,面臨著受人脅迫的境地時,我若說援救他,他在困頓中會不相信嗎?
 
        古人按語說:假地用兵之舉,非巧言可誑,必其勢不受—方之脅從,則將受雙方之夾擊,如此境況之際,敵必迫之以威,我則誑之以不害,利其幸存之心,速得全勢,彼將不能自陣,故不戰(zhàn)而滅之矣。如:晉侯假道于虞以伐虢(《左傳·僖公二年》),晉滅虢,虢公丑奔京師,師還,襲虞滅之(《左傳·僖公五年》)。
 
        這條按語講了一種情況,說是處在夾縫中的小國.情況會很微妙。一方想用武力威逼他,一方卻用不侵犯它的利益來誘騙它,乘它心存僥幸之時,立即把力量滲透進去,控制它的局勢,所以,不需要打什么大仗就可以將它消滅。
 
        其實,此計的關鍵在于“假道”。善于尋找“假道”的借口,善于隱蔽“假道”的真正意圖,突出奇兵,往往可以取勝。
 
        假道伐虢,假道,是借路的意思。語出(左傳·僖公二年》:“晉荀息請以屈產之乘,與垂棘之塑,假道于虞以滅虢?!?/FONT>
 
        處在敵我兩大國中間的小國,當受到敵方武力脅迫時,某方常以出兵援助的姿態(tài),把力量滲透進去。當然,對處在夾縫中的小國,只用甜言蜜語是不會取得它的信任的,一方往往以“保護”為名.迅速進軍,控制其局勢,使其喪失自主權。再乘機突然襲擊,就可輕而易舉地取得勝利。
 
        春秋時期,晉國想吞并鄰近的兩個小國:虞和虢,這兩個國家之間關系不錯。晉如襲虞,虢會出兵救援;晉若攻虢,虞也會出兵相助。大臣荀息向晉獻公獻上一計。他說,要想攻占這兩個國家,必須要離間他們,使他們互不支持。虞國的國君貪得無厭,我們正可以投其所好。他建議晉獻公拿出心愛的兩件寶物,屈產良馬和垂棘之壁,送給虞公。獻公哪里舍得?茍息說:大王放心,只不過讓他暫時保管罷了,等滅了虞國,一切不都又回到你的手中了嗎?獻公依計而行。虞公得到良馬美璧,高興得嘴都合不攏。
 
        晉國故意在晉、虢邊境制造事端,找到了伐虢的借口。晉國要求虞國借道讓晉國伐虢,虞公得了晉國的好處,只得答應。虞國大臣宮子奇再三勸說虞公,這件事辦不得的。虞虢兩國,唇齒相依,虢國一亡,唇亡齒寒,晉國是不會放過虞國的。虞公卻說,交一個弱朋友去得罪一個強有力的朋友,那才是傻瓜哩!
 
        晉大軍通過虞國道路,攻打虢國,很快就取得了勝利。班師回國時,把劫奪的財產分了許多送給虞公。虞公更是大喜過望。晉軍大將里克,這時裝病,稱不能帶兵回國,暫時把部隊駐扎在虞國京城附近。虞公毫不懷疑。幾天之后,晉獻公親率大軍前去,虞公出城相迎。獻公約虞公前去打獵。不一會兒,只見京城中起火。虞公趕到城外時,京城已被晉軍里應外合強占了。就這樣,晉國又輕而易舉地滅了虞國。
 
        本書中曾講到劉璋開門揖盜,讓劉備入川,結果自己丟了老命。像劉備這樣用“假道伐虢”之計取勝的戰(zhàn)例,古代戰(zhàn)爭中還有不少。當然,所謂,假道”的方式,必須根據當時的情況靈活掌握。
 
        東周初期,各諸侯國都乘機擴張勢力。楚文王時期,楚國勢力日益強大,漢江以東小國,紛紛向楚國稱臣納貢。當時有個小國叫蔡國,仗著和楚國聯(lián)姻,認為有個靠山,就不買楚國的帳,楚文王懷恨在心,一直在尋找滅蔡的時機。
 
        蔡國和另一小國息國關系很好,蔡侯、息侯都是娶的陳國女人,經常往來。但是,有一次息候的夫人路過蔡國,蔡侯沒有以上賓之禮款待,氣得息侯夫人回國之后,大罵蔡侯,息侯對蔡侯有一肚子怨氣。
 
        楚文王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高興,認為滅蔡的時機已到。他派人與息侯聯(lián)系,息侯想借刀殺人,向楚文王獻上一計:讓楚國假意罰息,他就向蔡侯求教,蔡侯肯定會發(fā)兵救息。這樣,楚、息合兵,蔡國必敗。楚文王一聽,何樂而不為?他立即調兵,假意攻息。蔡侯得到息國求援的請求,馬上發(fā)兵救息??墒潜较窍?,息侯竟緊團城門,蔡侯急欲退兵,楚軍已借道息國,把蔡侯圍困起來,終于俘虜了蔡侯。
 
        蔡侯被俘之后,痛恨息侯,對楚文王說:息侯的夫人息媯是一個絕代佳人。他這話是刺激好色的楚文王。楚文王擊敗蔡國之后,以巡視為名率兵到了息國都城。息侯親自迎接,設盛宴為楚王慶功。楚文王在宴會上,趁著酒興說:“我?guī)湍銚魯×瞬虈阍趺床蛔尫蛉司次乙槐蒲??”息侯只得放夫人息媯出來向楚文王敬酒。楚文王一見息媯,果然天姿國色,馬上魂不附體,決定一定要據為己有。第二天,他舉行答謝宴會,早已布置好伏兵,席間將息侯綁架,輕而易舉地滅了息國。
 
        息侯害人害已,他主動借道給楚國,讓楚國滅蔡,給自己報了私仇,卻不料,楚國竟不用一兵一卒,順手將自己消滅。
 
 
 
 
 
 
 
第五套——并戰(zhàn)計
 
第二十五計  偷梁換柱
 
        頻更其陣,抽其勁旅,待其自敗,而后乘之①,曳其輪也②。
 
        ①句中的幾個“其”字,均指盟友、盟軍言之。②曳其輪也:“語出《易經·既濟》紛。既濟,齡名,本卦為異卦相疊(離下
坎上)。上卦為坎為水,下卦為離為火。水處火上,水勢壓倒火勢,救火之事,大告成功,故卦名“即濟”。既,已經;濟,成功。本卦初九?《象》辭:“曳其輪,義無咎也?!币鉃?,拖住了車輪,車子就不能運行了。
 
        此計運用此象理,是說好比拖住了車輪,車子就不能運行了。己方抽其友方勁旅,如同抽出梁木,房屋就會坍塌,于是己方就可以控制他了。
 
        古人按語說:陣有縱橫,天衡為梁,地軸為柱。梁柱以精兵為之,故觀其陣,則知精兵之所有。共戰(zhàn)他敵時,頻更其陣,暗中抽換其精兵,或竟代其為梁柱,勢成陣塌,遂兼其兵。并此敵以擊他敵之首策也。
 
        這則按語,主要是從軍事部署的角度講的。古代作戰(zhàn),雙方要擺開陣式。列陣都要按東、西、南、北方位部署。陣中有“天橫”,首尾相對,是陣的大梁;“地軸”在陣中央,是陣的支枕。梁和柱的位置都是部署主力部隊的地方。因此,觀察敵陣,就能發(fā)現敵軍的主力的位置。如果與友軍聯(lián)合作戰(zhàn),應設法多次變動友軍的陣容,暗中更換它的主力,派自己的部隊去代替它的梁柱,這樣一定使它的陣地無法由它自己控制,這時,立即吞并友軍的部隊。這是吞并這一股敵人再去攻擊另一股敵人的首要戰(zhàn)略。
 
        以上的這段按語,反映了封建社會里,軍閥割據,所謂“友軍”,不過只是暫時的聯(lián)合而已,所以“兼并盟友”是常事。
 
        不過,從軍事謀略上去理解本計,重點也可以放在對敵軍“頻更共陣”上。也就是多次佯攻,促使敵人變換陣容,然后伺機攻其弱點。這種調動敵人的謀略,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偷梁換柱,指用偷換的辦法,暗中改換事物的本質和內容.以達蒙混欺騙的目的?!巴堤鞊Q日”、“偷龍換鳳”、“調包計”,都是同樣的意思。在軍事上,聯(lián)合對敵作戰(zhàn)時,反復變動友軍陣線,借以調換其兵力,等待友軍有機可乘、一敗涂地之時,將其全部控制。此計歸于第五套“并戰(zhàn)計”中,本意是乘友軍作戰(zhàn)不利,借機兼并他的主力為己方所用。此計中包含爾虞我詐、乘機控制別人的權術,所以也往往用于政治謀略和外交謀略。
 
        秦始皇稱帝,自以為江山一統(tǒng),是子孫萬代的家業(yè)了。但是,他自以為身體還不錯,一直沒有去立太子,指定接班人,宮庭內,存在兩個實力強大的政治集團。一個是長子扶蘇、蒙恬集團,—個是幼子胡亥、趙高集團。扶蘇恭順好仁,為人正派,在全國有很高的聲譽。泰始皇本意欲立扶蘇為太子,為了鍛煉他,派他到著名將領蒙恬駐守的北線為監(jiān)軍。幼子胡亥,早被嬌寵壞了,在宦官趙高教唆下,只知吃喝玩樂。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南巡,到達平原津(今山東平原縣附近),突然一病不起。此時,秦始皇也知道自己的大限將至.于是,連忙召丞相李斯,要李斯傳達秘詔,立扶蘇為太子。當時掌管玉璽和起草詔書的是宦官頭兒趙高。趙高早有野心,看準了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故意扣壓秘詔,等待時機。
 
        幾天后,秦始皇在沙丘平召(今河北廣宗縣境)駕崩。李斯怕太子回來之前,政局動蕩,所以秘不發(fā)喪。趙高特此去找李斯,告訴他,皇上賜給扶蘇的信,還扣在我這里?,F在,立誰為太子,我和你就可以決定。狡猾的趙高又對李斯講明利害,說,如果扶蘇做了皇帝,一定會重用蒙恬,到那個時候,宰相的位置你能坐得穩(wěn)嗎?一席話,說得李斯果然心動,二人合謀,制造假詔書,賜死扶蘇,殺了蒙恬。
 
        趙高未用一兵一卒,只用偷梁換柱的手段,就把昏庸無能的胡亥扶為秦二世,為自己今后的專權打下基礎,也為秦朝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呂后殺韓信,歷史眾說紛紜。歷史上的是非功過,不是一下子說得清楚的。這里并不想作什么評價,僅用此例,再次說明“偷梁換柱”的計謀,在歷史上也往往發(fā)揮政治權術作用。
 
        楚漢相爭,以劉邦大勝,建立漢朝為結局。這時,各異姓王擁兵自重,是對劉氏天下潛在的威脅。翦滅異姓諸王,是劉邦日夜考慮的大事。異姓諸王中,韓信勢力最大。劉邦借口韓信袒護一叛將為由,把他由楚王貶為淮陰侯,調到京城居住,實際上有點“軟禁”的味道。韓信功高蓋世,忠于劉邦。當年楚漢相爭,戰(zhàn)斗激烈之時,謀士蒯徹曾建議韓信與劉邦分手,使天下三分。韓信拒絕了蒯徹的建議,輔佐劉邦奪得天下。而今卻落得這樣的下場,心中怨恨至極。
 
        公元前200年,劉邦派陳烯為代相,統(tǒng)率邊兵,對付匈奴。韓信私下里會見陳烯,以自己的遭遇為例,警告陳烯,你雖然擁有重兵,但并不安全,劉邦不會一直信任你,不如乘此機會,帶兵反漢,我在京城里接應你。兩個人秘密地商量好,決
定伺機起事。

        公元前197年,陳烯在代郡反漢,自立為代王。劉邦領兵親自聲討陳烯。韓信與陳烯約定,起事后他在京城詐稱奉劉邦密詔,襲擊呂后及太子,兩面夾擊劉邦??墒?,韓信的計謀被呂后得知。呂后與丞相陳平設下一計,對付韓信。
 
        呂后派人在京城散布:陳烯已死,皇上得勝,即將凱旋。韓信聽到這個消息,又沒有見到陳烯派人來聯(lián)系,心中甚為恐慌。一日.丞相陳平親自到韓信家中,謊稱陳烯已死,叛亂已定,皇上已班師回朝,文武百官都要入朝慶賀,請韓信立即進宮。韓信本來心虛,只得與陳平同車進宮。結果被呂后逮捕,囚系在長樂宮之鐘室。半夜時分,韓信被殺。后世稱“未央官斬韓信”。蓋世英名的韓信至死也不知道,陳烯已死的消息,完全是謊言。陳烯叛亂,是在韓信死了兩年之后才平定的。
 
第二十六計  指桑罵槐
 
        大凌小者,警以誘之①。剛中而應,行險而順②
 
        ①大凌小者,警以誘之:強大者要控制弱下者,要用警戒的辦法去誘導他。②剛中而應,行險而順:語出《易經·師》卦。師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坎下坤上)。本卦下卦為坎為水,上卦為坤為地,水流地下,隨勢而行。這正如軍旅之象,故名為“師”。本卦《彖》辟說:“剛中而應,行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薄皠傊卸鴳笔钦f九二以陽爻居于下坎的中信,叫“剛中”,又上應上坤的六五,此為此應。下卦為坎,坎表示險,上卦為坤,坤表示順,故又有“行險而順”之象。以此卦象的道理督治天下,百姓就會服從。這是吉祥之象?!岸尽保揭簦蔚囊馑?。
 
        此計運用此象理,是說治軍,有時采取適當的強剛手段便會得到應和,行險則遇順。
 
        古人按語說:率數未服者以對敵,若策之不行,而利誘之,又反啟其疑,于是故為自誤,責他人之失,以暗警之。警之者,反誘之也:此蓋以剛險驅之也。或曰:此遣將之法也。
 
        統(tǒng)率不服從自己的部隊去打仗,如果你調動不了他們,這時你想用金錢去利誘他們,反而會引起他們的懷疑。正確的方法是:你可以故意制造些錯誤,然后責備別人的過失,借此暗中警告那些不服自己指揮的人。這種警戒,是從反面去誘導他們:迄就是用強硬而險詐的方法去迫使士兵服從。或者說,這就是調遣部將的方法。
 
        對待部下將士,必須恩威并重,剛柔相濟。軍紀不嚴,烏合之眾,哪能取勝?如果只是一味地嚴厲,甚至近于殘酷,也難做到讓將士們心服。所以關心將士,體貼將士,使將士們心中感激敬佩,這才算得上是稱職的指揮官。《孫子兵法》中對此早有名訓:“約束不明,申令不熟,將之罪也?!边@就是強調治軍要嚴。“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边@就是強調要關心將士,使他們愿意與將帥一同戰(zhàn)死。
 
        指桑罵槐,此計的比喻意義應從兩方面廣為理解。一是要運用各種政治和外交謀略,“指?!倍傲R槐”,施加壓力配合軍事行動。對于弱小的對手,可以用警告和利誘的方法,不戰(zhàn)而勝。對于比較強大的對手也可以旁敲側擊威懾他。春秋時期,齊相管仲為了降服魯國和宋國,就是運用此計。他先攻下弱小的遂國,魯國畏懼,立即謝罪求和,宋見齊魯聯(lián)盟,也只得認輸求和。管仲“敲山震虎”,不用大的損失就使魯、宋兩國臣服。
 
        另外,作為部隊的指揮官,必須做到令行禁止,法令嚴明。否則,指揮不靈,令出不行,士兵一盤散沙,怎能打仗!所以,歷代名將都特別注意軍記嚴明。管理部隊,剛柔相濟,關心和愛護士兵,假決不能有令不從,有禁不止。所以,有時采用“殺雞儆猴”的方法,抓住個別壞典型,從嚴處理,就可以震懾全軍將士。
 
        春秋時期,齊景公任命田禳苴為將,帶兵攻打晉、燕聯(lián)軍,又派寵臣莊賈作監(jiān)軍。禳苴與莊賈約定,第二天中午在營門集合。第二天,禳苴早早到了營中,命令裝好作為計時器的標桿和滴漏盤。約定時間一到,禳苴就到軍營宣布軍令,整頓部隊??墒乔f賈遲遲不到,禳苴幾次派人催促,直到黃昏時分,莊賈才帶著醉容到達營門。禳苴問他為何不按時到軍營來,莊賈無所謂,只說什么親威朋友都來為我設宴餞行,我總得應酬應酬吧?所以來得遲了。禳苴非常氣憤,斥責他身為國家大臣,有監(jiān)軍重任,卻只戀自已的小家,不以國家大事為重。莊賈以為這是區(qū)區(qū)小事,仗著自己是國王的寵臣親信,對禳苴的話不以為然。禳苴當著全軍將士,命令叫來軍法官,問:“無故誤了時間,按照軍法應當如何處理?”軍法官答道:“該斬!”禳苴即命拿下莊賈。莊賈嚇得渾身發(fā)抖,他的隨從連忙飛馬進宮,向齊景公報告情況,請求景公派人救命。在景公派的使者沒有趕到之前,禳苴即令將莊賈斬首示眾。全軍將士,看到主將殺違犯軍令的大臣,個個嚇得發(fā)抖,誰還再敢不遵將令。這時,警公派來的使臣飛馬闖入軍營, 拿景公的命令叫禳苴放了莊賈。 禳苴沉著地應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彼妬砣蓑溈瘢阌纸衼碥姺ü?,問道:“亂在軍營跑馬,按軍法應當如何處理?”軍法官答道:“該斬?!瘉硎箛樀妹嫒缤辽?。禳苴不慌不忙地說道:“君王派來的使者,可以不殺?!庇谑窍铝顨⒘怂碾S從和三駕車的左馬,砍斷馬車左邊的木柱。然后讓使者回去報告。禳苴軍紀嚴明,軍隊戰(zhàn)斗力旺盛,果然打了不少勝仗。
 
        春秋時期,吳王闔廬看了大軍事家孫武的著作《孫子兵法》,非常佩服,立即召見孫武。吳王說:“你的兵法,真是精妙絕倫。你能不能當面給我演示一下,讓我開開眼界呢?”孫武說:“這個不難。您可以隨便找些人來,我馬上操練給您看看?!眳峭跻宦?,好生好奇。隨便找些人來就可操練?吳王存心為難—下孫武,說道: “我的后宮里美女多得很, 先生能不能讓她們來操練操練?”孫武一笑說:“行呀!任何人都可以操練。”
 
        于是,吳王從后宮叫來180名美女。眾美女一到校軍場上,只見旌旗招展,戰(zhàn)鼓排列, 煞是好看。她們嘻嘻哈哈,東瞅西瞧,漫不經心。孫武下令180名美女編成兩隊,并命令吳王的兩個愛姬作為隊長。兩個愛姬哪里作過帶兵的官兒,只是覺得好笑好玩。好不容易,才把稀稀拉拉、叫叫嚷嚷的美女們排成兩列。
 
        孫武十分耐心地、認真細致地對這些美女們講解操練要領。交待完畢,命令在校軍場上擺下刑具。然后威嚴地說:“練兵可不是兒戲!你們一定要聽從命令,不得馬馬虎虎,嘻笑打鬧,如果誰違犯軍令,一律按軍法處理!”
 
        美女們以為大家是來做做游戲的,不想碰見這么個一臉正經的人!這時,孫武命令擂起戰(zhàn)鼓,開始操練。孫武發(fā)令:“全體向右轉!”美女們一個也沒有動,反而轟然大笑。孫武并不生氣,說道:“將軍沒有把動作要領交待清楚,這是我的錯!”于是他又一次詳細講述了動作要領,并問道:“大家聽明白了沒有?”眾美女齊聲回答:“聽明白了!”
 
        鼓聲再起,孫武發(fā)令:“全體向左轉:”美女們還是一個未動,笑得比上次更加厲害了。吳王見此情景,也覺得有趣,心想:你孫武再大的本領,也無法讓這些美女們聽你的調動。
 
        孫武沉下臉來,說道:“動作要領沒有交待清楚,是將軍的過錯,交待清楚了,而士兵不服從命令,就是士兵的過錯了。按軍法,違犯軍令者斬,隊長帶隊不力,應先受罰。來人,將兩個隊長推出斬首!”吳王一聽,慌了手腳,急忙派人對孫武說:“將軍確實善于用兵,軍令嚴明,吳王十分佩服。這次,請放過寡人的兩個愛姬。”孫武回答道:“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吳王既然要我演習兵陣,我一定要按軍法規(guī)定操練?!庇谑牵瑢擅麗奂厥资颈?,嚇得眾美女魂飛魄散。孫武命令繼續(xù)操練。他命令排頭兩名美女繼任隊長。全場雞雀無聲。
 
        鼓聲第三次響起,眾美女精神集中,處處按規(guī)定動作 ,一絲不茍,順利地完成了操練任務。
 
        吳王見孫武斬了自己的愛姬,心中不悅,但仍然佩服孫臏治兵的才能。后來以孫武為將,終使吳國擠進強國之列。
 
第二十七計  假癡不顛
 
        寧偽作不知不為,不偽作假知妄為①。靜不露機,云雪屯也②。
 
        ①寧偽作不知不為,不偽作假知妄為:寧可假裝著無知而不行動,不可以假裝假知而去輕舉妄動。②靜不露機,云雷屯也:語出《易經·屯》卦。屯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震下坎上),震為雷,坎為雨,此卦象為雷雨并作,環(huán)境險惡,為事困難?!巴?,難也”?!锻拓浴返摹跺琛忿o又說“云雷,屯?!笨矠橛?,又為云,震為雷。這是說,云行于上,雷動于下,云在上有壓抑雷之象征,這是屯卦之卦象。
 
        此計運用此象理,是說在軍事上,有時為了以退求進,必得假癡不癲,老成持重,以達后發(fā)制人。這就如同云勢壓住雷動,且不露機巧一樣,最后一旦爆發(fā)攻擊,便出奇不意而獲勝。
 
        古人按語說:假作不知而實知,假作不為而實不可為,或將有所為:司馬懿之假病昏以珠曹爽,受巾幗假請命以老蜀兵,所以成功;姜維九伐中原,明知不可為而妄為之,則似癡矣,所以破滅。兵書曰:“故善戰(zhàn)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碑斊錂C變未發(fā)時,靜屯似癡;若假癲,則不但露機,則亂動而群疑:故假癡者勝,假癲者敗。或日:假癡可以對敵,并可以用兵。宋代,南俗尚鬼。狄青征膿智高時,大兵始出桂林之南,因佯祝曰:“勝負無以為據?!蹦巳“馘X自持,與神約,果大捷,則投此錢盡錢面也。左右諫止,倘不如意,恐沮軍,青不聽。萬眾方聳視,已而揮手一擲,百錢旨面。于是舉兵歡呼,聲照林野,青亦大喜;顧左右.取百釘來,即隨錢疏密,布地而貼釘之,加以青紗籠,手自封焉。曰:“俟凱旋,當酬神取錢。”其后平邕州還師如言取錢,幕府士大夫共祝視,乃兩面錢也(《戰(zhàn)略考·宋》)
 
        假癡不癲,重點在—個“假”字。這里的“假”,意思是偽裝。裝聾作啞,癡癡呆呆,而內心里卻特別清醒。此計作為政治謀略和軍事謀略,都算高招。
 
        用于政治謀略,就是韜晦之術,在形勢不利于自己的時候,表面上裝瘋賣傻,給人以碌碌無為的印象,隱藏自己的才能,掩蓋內心的政治抱負,以免引起政敵的警覺,專一等待時機,實現自己的抱負。三國時期,曹操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這段故事,就是個典型的例證。劉備早已有奪取天下的抱負,只是當時力量太弱,根本無法與曹操抗衡,而且還處在曹操控制之下。劉備裝作每日只是飲酒種菜,不問世事。一日曹操請他喝酒,席上曹操問劉備誰是天下英雄,劉備列了幾個名字,都被曹操否定了。忽然,曹操說道:“天下的英雄,只有我和你兩個人!”一句話說得劉備驚慌失措,深怕曹操了解自己的政治抱負,嚇得手中的筷子掉在地下。幸好此時一陣炸雷,劉備急忙遮掩,說自己被雷聲嚇掉了筷子。曹操見狀,大笑不止,認為劉備連打雷都害怕,成不了大事,對劉備放松了警覺。后來劉備擺脫了曹操的控制,終于在中國歷史上干出了一番事業(yè)。
 
        此計用在軍事上,指的是,雖然自己具有相當強大的實力,但故意不露鋒芒,顯得軟弱可欺,用以麻痹敵人,驕縱敵人,然后伺機給敵人以措手不及的打擊。
 
        秦朝末年,匈奴內部政權變動,人心不穩(wěn)。鄰近一個強大的民族東胡,借機向匈奴勒索。東胡存心挑釁,要匈奴獻上國寶千里馬。匈奴的將領們都說東胡欺人太甚,國寶決不能輕易送繪了們。匈奴單于冒頓卻決定:“給他們吧!不能因為一匹馬與鄰國失和嘛?!毙倥膶㈩I們都不服氣,冒頓卻若無其事。東胡見匈奴軟弱可欺,竟然向冒頓要一名妻妾。眾將見東胡得寸進尺,個個義憤填膺,冒頓卻說:“給他們吧,不能因為舍不得一個女子與鄰國失和嘛!”東胡不費吹灰之力,連連得手,料定匈奴軟弱,不堪一擊,根本不把匈奴放在眼里。這正是冒頓單于求之不得的。不久之后,東胡看中了與甸奴交界處的一片茫?;脑?,這荒原屬于匈奴的領土。東胡派使臣去匈奴,要匈奴以此地相贈。匈奴眾將認為冒頓一再忍讓,這荒原又是杳無人煙之地.恐怕只得答應割讓了。誰知冒頓此次突然說道:“千里荒原,杳無人煙,但也是我匈奴的國土,怎可隨便讓人?”于是,下令集合部隊,進攻東胡。匈奴將士受夠了東胡的氣,這一下,人人奮勇爭先,銳不可擋。東胡做夢也沒想到那個癡愚的冒頓會突然發(fā)兵攻打自已,所以毫無準備。倉促應戰(zhàn),哪里是匈奴的對手。戰(zhàn)爭的結局是東胡被滅,東胡王被殺于亂軍之中。
 
        三國時期,魏國的魏明帝去世,繼位的曹芳年僅八歲,朝政由太尉司馬懿和大將軍曹爽共同執(zhí)掌,曹爽是宗親貴胄,飛揚拔扈,怎能讓異姓的司馬氏分享權力。他用明升暗降的手段剝奪了司馬懿的兵權。
 
        司馬懿立過赫赫戰(zhàn)功,如今卻大權旁落,心中十分怨恨,但他看到曹爽現在勢力強大,一時恐怕斗他不過。于是,司馬懿就稱病不再上朝,曹爽當然十分高興。他心里明白,司馬懿是他當權的唯一潛在對手。
 
        一次,他派親信李勝去司馬家探聽虛實,而司馬懿則看破曹爽的心事,早有準備,李勝被引到司馬懿的臥室,只見司馬懿病容滿面,頭發(fā)散亂,躺在床上,由兩名侍女服侍。李勝說:“好久沒來拜望,不知您病得這么嚴重?,F在我被命為荊州刺史,特來向您辭行。”司馬懿假裝聽錯了,說道:“并州是近境要地,一定要抓好防務?!崩顒倜φf:“是荊州,不是并州:”司馬懿還是裝作聽不明白。這時,兩個侍女給他喂藥,他吞得很艱難,湯水還從口中流出。他裝作有氣無力地說:“我已命在旦夕,我死之后,請你轉告大將軍,一定要多多照顧我的孩子們?!?/FONT>
 
        李勝回去向曹爽作了匯報,曹爽喜不自勝,說道:“只要這老頭一死,我就沒有什么好擔心的了?!?/FONT>
 
        過了不久,公元249年2月15日,天子曹芳要去濟陽城北掃墓,祭祀祖先。曹爽帶著他的三個兄弟和親信等護駕出行。
 
        司馬懿聽到這個消息,認為時機已到。馬上調集家將,召集過去的老部下,迅速占據了曹氏兵營,然后進宮威逼太后,歷數曹爽罪過,要求廢黜這個奸賊。太后無奈,只得同意。司馬懿又派人占據了武庫。
 
        等到曹爽聞訊回城,大勢已去。司馬懿以篡逆的罪名,誅殺曹爽一家,終于獨攬大權,曹魏政權實際上已是有名無實。
 
第二十八計 上屋抽梯
 
        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斷其援應,陷之死地①。遇毒,位不當也②。
 
        ①假之以便,唆之使前,斷其援應,陷之死地:假,借。句意:借給敵人一些方便(即我故意暴露出一些破綻),以誘導敵人深入我方,乘機切斷他的后援和前應,最終陷他于死地。②遇毒,位不當也:語出《易經·噬嗑》卦。噬嗑,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震下離上)。上卦為離為火,下卦為震為雷,是既打雷,又閃電,威嚴得很。又離為陰卦,震為陽卦,是陰陽相濟,剛柔相交,以喻人要恩威并用,嚴明結合,故封名為“噬嗑”,意為咀嚼。本卦六三.《象》辭:“遇毒,位不當也?!北臼钦f,搶臘肉中了毒(古人認為臘肉不新鮮,含有毒素,吃了可能中毒),因為六三陰兌爻于陽位,是位不當。
 
        此計運用此理,是說敵入受我之唆,猶如貪食搶吃,只怪自己見利而受騙,才陷于了死地。
 
        古人按語說:唆者,利使之也。利使之而不先為之便,或猶且不行。故抽梯之局, 須先置梯, 或示之梯。如:慕容垂、姚萇諸人慫秦苻堅侵晉,以乘機自起(《晉書》——四《苻堅》)。
 
        什么是唆?就是用利去引誘敵人。如果敵人不肯輕易上鉤,怎么辦呢?本來,你不給敵人先開個方便之門,它怎么會進你預先設下的口袋呢?開方便之門,就是事先給敵人安放一個梯子。既不能使它猜疑,也要能讓敵人清楚的看到梯子。只要敵人爬上了梯子,就不怕它不進己方事先設置的圈套。苻堅就是中了慕容垂、姚萇的上屋抽梯之計,輕易去攻打晉國,大敗于淝水。慕容垂、姚萇的勢力就迅速擴張起來了。
 
        上屋抽梯,有一個典故。后漢末年,劉表偏愛少子劉琦,不喜歡長子劉琮。劉琮的后母害怕劉琦得勢,影響到兒子劉琮的地位,非常嫉恨他。劉琦感到自己處在十分危險的環(huán)境中,多次請教諸葛亮,但諸葛亮一直不肯為他出主意。有一天,劉琦約諸葛亮到一座高樓上飲酒,等二人正坐下飲酒之時,劉琦暗中派人拆走了樓梯。劉琦說:“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出君之口,入琦之耳:可以賜教矣”諸葛亮見狀,無可奈何,便給講一個故事。春秋時期,晉獻公的妃子驪姬想謀害晉獻公的兩個兒子:申生和重耳。重耳知道驪姬居心險惡,只得逃亡國外。申生為人厚道,要盡孝心,侍奉父王。一日,申生派人給父王送去一些好吃的東西,驪姬乘機用有毒的食品將太子送來的食品更換了。晉獻公哪里知道,準備去吃,驪姬故意說道,這膳食從外面送來,最好讓人先嘗嘗看。于是命左右侍從嘗一嘗,剛剛嘗了一點,侍從倒地而死。晉獻公大怒,大罵申生不孝,陰謀殺父奪位,決定要殺申生。申生聞訊,也不作申辯,自刎身亡。諸葛亮對劉琦說:“申生在內而亡,重耳在外而安?!眲㈢R上領會了諸葛亮的意圖,立即上表請求派往江夏(令湖北武昌西),避開了后母,終于免遭陷害。
 
        劉琦引誘諸葛亮“上屋”,是為了求他指點,“抽梯”,是斷其后路,也就是打消諸葛亮的顧慮。
 
        此計用在軍事上,是指利用小利引誘敵人,然后截斷敵人援兵,以便將敵圍殲的謀略。這種誘敵之計,自有其高明之處。敵人一般不是那么容易上當的,所以,你應該先給它安放好“梯子”,也就是故意給以方便。等敵人“上樓”,也就是進入已布好的“口袋”之后即可拆掉“梯子”,圍殲敵人。
 
        安放梯子,有很大學問,對性貪之敵,則以利誘之;對情驕之敵,則以示我方之弱以惑之;對莽撞無謀之敵,則設下埋仗以使其中計。總之,要根據情況,巧妙地安放梯子,致敵中計。
 
        《孫子兵法》中最早出現“去梯”之說?!秾O子.九地篇》:“帥興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边@句話的意思是把自己的隊伍置于有進無退之地,破釜沉舟,迫使士兵同敵人決一死戰(zhàn)。
 
        如果將上面兩層意思結合起來運用,真是相當厲害的謀略。
 
        秦朝滅亡之后,各路諸侯逐鹿中原。到后來,只有項羽和劉邦的勢力最為強大。其他諸侯,有的被消滅,有的急忙尋找靠山。趙王歇在鉅鹿之戰(zhàn)中,看到了項羽是個了不得的英雄,所以,心中十分佩服,在楚漢相爭時期,當然投靠了項羽。
 
        劉邦為了削弱項王的力量,命令韓信、張耳率兩萬精兵攻打趙王歇的勢力。趙王歇聽到消息之后,呵呵一笑,心想,自己有項羽作靠山,又控制有二十萬人馬,何懼韓信、張耳。
 
        趙王歇親自率領二十萬大軍駐守井陘,準備迎敵。韓信、張耳的部隊也向井陘進發(fā),他們在離井陘三十里外安營扎寨,兩軍對峙,一場大戰(zhàn)即將開始。韓信分析了兩邊的兵力,敵軍人數比自己的多上十倍,硬拼攻城,恐怕不是對方的敵手,如果久拖不決,我軍經不起消耗,經過反復思考,他定下了一條妙計。他召集將軍們在營中部署。命一將領率兩千精兵到山谷樹林隱蔽之處埋伏起來,等到我軍與趙軍開戰(zhàn)后,我軍佯敗逃跑,趙軍肯定傾巢出動,追擊我軍。這時,你們迅速殺入敵營,插上我軍的軍旗。他又命令張耳率軍一萬,在綿延河東岸,擺下背水一戰(zhàn)的陣式。自己親率八千人馬正面佯攻。
 
        第二天天剛亮,只聽見韓信營中的戰(zhàn)鼓隆隆,韓信親率大軍向井陘殺來:趙軍主帥陳余,早有準備,立即下令出擊。兩軍殺得個昏天黑地。韓信早已部署好了,此時一聲令下,部隊立即佯裝敗退,并且故意遺留下大量的武器及軍用物資。陳余見韓信敗,大笑道:“區(qū)區(qū)韓信,怎是我的對手1”他下令追擊,—定要全殲韓信的部隊。韓信帶著敗退的隊伍撤到綿延河邊,與張耳的部隊合為一股。韓信對士兵們進行動員,前邊是滔滔河水,后面是幾十萬追擊的敵軍,我們已經沒有退路,只能背水一戰(zhàn),擊潰追兵。”士兵們知道已無退路,個個奮勇爭先,要與趙軍拼個你死我活。韓信、張耳突然率部殺了回來,陳余完全沒有料到,他的部隊認為以多勝少,勝利在握,斗志已不很旺盛,加上韓信故意在路上遺留了大量軍用物資,士兵們你爭我奪,一片混亂。銳不可擋的漢軍奮勇沖進敵陣,只殺得趙軍丟盔棄甲,一派狼籍。正是“兵敗如山例”,陳余下令馬上收兵回營,準備修整之后,再與漢軍作戰(zhàn)。當他們退到自己大營前面時,只見大營那邊飛過無數箭來,射向趙軍。陳余在慌亂中,才注意到營中已插遍漢軍軍旗。趙軍驚魂未定,營中漢軍已經沖殺出,與韓信、張耳從兩邊夾擊趙軍。張耳—刀將陳余斬干馬下,趙王歇也被漢軍生擒,趙軍二十萬人馬全軍覆沒。
 
第二十九計  樹上開花
 
        借局布勢,力小勢大①。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也。②
 
        ①借局布勢,力小勢大:句意為借助某種局面(或手段)布成有利的陣勢,兵力弱小但可使陣勢顯出強大的樣子。②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語出《易經·漸》卦。漸,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艮下巽上),上卦為巽為木,下卦為艮為山。卦象為木植長于山上,不斷生長,也喻人培養(yǎng)自己的德性,進而影響他人,漸,即漸進。本卦上九說“鴻漸于陸,其羽可為儀,吉利?!笔钦f鴻雁走到山頭,它的羽毛可用來編織舞具這是吉利之兆。
 
        此計運用此理,是說弱小的部隊通過憑借某種因素,改變外部形態(tài)之后,自已陣容顯得充實強大了,就象鴻雁長了羽毛豐滿的翅膀一樣。
 
        古人按語說:此樹本無花,而樹則可以有花,剪彩貼之,不細察者不易發(fā),使花與樹交相輝映,而成玲瓏全局也。此蓋布精兵于友軍之陣,完其勢以威敵也。
 
        用假花冒充真花,取得亂真的效果,前邊已作過分析。因為戰(zhàn)場上情況復雜,瞬息萬變,指揮官很容易被假象所惑。所以,善于布置假情況,巧布迷魂陣,虛張聲勢,可以懾服甚至擊敗敵人。
 
        此按語的最后—句,是將此計解釋為:把自己的軍隊布置在盟軍陣地上,以造成強大聲勢懾服敵人。不過,古今戰(zhàn)爭史上,還沒有發(fā)現這方面的出色例子。
 
        樹上開花,是指樹上本來沒有開花,但可以用彩色的綢子剪成花朵粘在樹上,做得和真花一祥,不仔細去看,真假難辯。此計用在軍事上,指的是:自已的力量比較小,卻可以借友軍勢力或借某種因素制造假象,使自己的陣營顯得強大,也就是說,在戰(zhàn)爭中要善于借助各種因素來為自己壯大聲勢。無人不知張飛是一員猛將,而他卻是一個有勇有謀的大將。劉備起兵之初,與曹操交戰(zhàn),多次失利。劉表死后,劉備在荊州,勢孤力弱。這時, 曹操領兵南下,直達宛城,劉備荒忙率荊州軍民退守江陵。由于老百姓跟著撤退的人太多,所以撤退的速度非常慢。曹兵追到當陽,與劉備的部隊打了一仗,劉備敗退,他的妻子和兒子都在亂軍中被沖散了。劉備只得狼狽敗退,令張飛斷后,阻截追兵。張飛只有二三十個騎兵,怎敵得過曹操的大隊人馬?那張飛臨危不懼,臨陣不慌,頓時心生一計。他命令所率的二二十名騎兵都到樹林子里去,砍下樹枝,綁在馬后,然后騎馬在林中飛跑打轉。張飛一人騎著黑馬,橫著丈二長矛,威風凜凜站在長板坡的橋上。追兵趕到,見張飛獨自騎馬橫矛站在橋中,好生奇怪,又看見橋東樹林里塵土飛揚。追擊的曹兵馬上停止前進,以為樹林之中定有伏兵。張飛只帶二三十名騎兵,阻止住了追擊的曹兵,讓劉備和荊州軍民順利撤退,靠的就是這“樹上開花”計。
 
        戰(zhàn)國中期,著名軍事家樂毅率領燕國大軍攻打齊國,連下七十余城,齊國只剩下褸莒和即墨這兩座城了。樂毅乘勝追擊,圍困莒和即墨。齊國拼死抵抗,燕軍久攻不下。
 
        這時,有人在燕王而前說:“樂毅我不是燕國人,當然不會真心為了燕國,不然,兩座城怎么會久攻不下呢7恐怕他是想自己當齊王吧,”燕昭王倒不懷疑??墒茄嗾淹跞ナ?,繼位的惠王馬上用自己的親信名叫騎劫的大臣去取代樂毅。樂毅知道與己不利,只得逃回趙國老家。
 
        齊國守將是非常有名的軍事家田單,他深知騎劫根本不是將才,雖然燕軍強大,只要計謀得當,一定可以擊敗。
 
        田單首先利用兩國的士兵都具有迷信心理,他要求齊國軍民每天飯前要拿食物到門前空地上祭祀祖先。這樣,成群的烏鴉、麻雀結伙地趕來爭食。域外燕軍一看,覺得奇怪:原來聽說齊國有神師相助,現在真的連飛鳥每天都定時朝拜。弄得人心惶惶,非食害怕。
 
        田單的第二手,是讓騎劫本人上當。田單派人放風,說樂毅過于仁慈,誰也不怕他。如果燕軍割下齊軍俘虜的鼻于,齊人肯定會嚇破膽。騎劫覺得有道理,果然下令歌下俘虜的鼻子,挖了城外齊人的墳墓,這樣殘暴的行為激起了齊國軍民的義憤。
 
        田單的第三手,是派人送信,大夸騎劫治軍的才能,表示原意投降。一邊還派人裝成富戶,帶著財寶偷偷出城投降燕軍。騎劫確信齊國已無作戰(zhàn)能力了,只等田單開城投降吧!
 
        田單最絕的一招是:齊軍人數太少,即使進攻,也難取勝。于是他把城中的一千多頭牛集中起來,在牛角上綁上尖刀,牛身上披上畫有五顏六色、稀奇古怪圖案的紅色衣服,牛尾巴上綁一大把浸了油的麻葦。另外,選了五千名精壯士兵,穿上五色花衣,臉上繪上五顏六色,手持兵器,命他們跟在牛的后面。
 
        這天夜晚,田單命令把牛從新挖的城塘洞中放出,點燃麻葦,牛又驚又燥,直沖燕國軍營。燕軍根本沒有防備,再說,這火牛陣勢,誰也沒有見過,—個個嚇得魂飛天外,哪里能夠還手。齊軍五干勇士接著沖殺進來,燕軍死傷無數。騎劫也在亂軍中被殺,燕軍一敗涂地。齊軍乘勝追擊,收復七十余城,使齊國轉危為安。
 
        田單可以算是善于運用各種因素壯大自已聲勢的典范。
   
第三十計  反客為主
 
        乘隙插足,扼其主機①,漸之進也②。
 
        ①乘隙插足,扼其主機:把準時機插足進去,掌握他的要害關節(jié)之處。②漸之進也:語出《易經·漸》 卦。(漸卦解釋見前計②)本卦《彖》辭:“漸之進也?!币鉃闈u就是漸進的意思。
 
        此計運用此理,是說乘隙插足,扼其主機。《易經·漸》卦上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要循序漸進。
 
        古人按語說:為人驅使者為奴,為人尊處者為客,不能立足者為暫客,能立足者為久客,客久而不能主事者為賤客,能主事則可漸握機要,而為主矣。故反客為主之局:第—步須爭客位;第二步須乘隙;第三步須插足;第四足須握機;第五乃成功。為主,則并人之軍矣;此漸進之陰謀也。如李淵書尊李密,密卒以?。ā端鍟菲呤独蠲堋罚?;漢高視勢未敵項羽之先,卑事項羽。使其見信,而漸以侵其勢,至垓下—役,—亡舉之(《史記》卷八《漢高祖》)。
 
        客有多種:暫客、久客、賤客,這些都還是真正的“客”,可是一到漸漸掌握了主入的機要之處的話,就已經反客為主了。按語中將這個過程分為五步:爭客位,乘隙,插足,握機,成功。概括地講,就是變被動為主動,把主動權慢慢地掌握到自己手中來。分成五步,強調循序漸進,不可急躁莽撞,泄露機密,只會把事情搞壞。用在軍事上,就要把別人的軍隊拿過來,控制指揮權。
 
        按語稱此計為“漸進之陰謀”,既是“陰謀”,又必須“漸進”,才能奏效。李淵在奪得天下之前,寫信恭維李密,后來還是把李密消滅了。劉邦在兵力不能與項羽抗衡的時候,很尊敬項羽,鴻門宴上,以屈求伸,對項羽謙卑到了極點。后來他力量擴大,由弱變強,垓下一戰(zhàn),終于將項羽逼死烏江。
 
        所以古人說,主客之勢常常發(fā)生變化,有的變客為主,有的變主為客。關鍵在于要變被動為主動,爭取掌握主動權。
 
        反客為主,用在軍事上,是指在戰(zhàn)爭中,要努力變被動為主動,爭取掌握戰(zhàn)爭主動權的謀略。盡量想辦法鉆空子,插腳進去,控制它的首腦機關或者要害部位,抓住有利時機,兼并或者控制他人。古人使用本計,多是對于盟友的。往往是借援助盟軍的機會,先站穩(wěn)腳跟,然后步步為營,取而代之。
 
        袁紹和韓馥,應當是一對盟友,當年曾經共同討伐過董卓。后來,袁紹勢力漸漸強大,總想不斷擴張,他屯兵河內,缺少糧草,十分犯愁。老友韓馥知道情況之后,主動派人送去糧草,幫袁紹解決供應困難。袁紹覺得等待別人送糧草,不能夠解決根本問題。他聽了謀士逢紀的勸告,決定奪取糧倉冀州。而當時的冀州牧正是老友韓馥,袁紹犯顧不了那么多了,馬上下手,實施他的錦囊妙計。
 
        他首先繪公孫瓚寫了一封信,建議與他一起攻打冀州。公孫瓚早就想找個由頭攻占冀州,這個建議,正中下懷。他立即下令,準備發(fā)兵攻打冀州。
 
        袁紹又暗地派人去見韓馥,說:公孫瓚和袁紹聯(lián)合攻打冀州,冀州難以自保。袁紹過去不是你的老朋友嗎?最近你不是還給他送過糧草嗎?你何不聯(lián)合袁紹,對付公孫瓚呢?讓袁紹進城,冀州不就保住了嗎?
 
        韓馥只得邀請袁紹帶兵進入冀州。這位請來的客人,表面上尊重韓馥,實際上他逐漸將自己的部下一個一個似釘子扎進了冀州的要害部位,這時,韓馥清楚地知道,他這個“主”被“客”取而代之了。為了保全性命,他只得只身逃出冀州去了。
 
        唐朝有個叛將,名字叫仆固懷恩。他煽動吐蕃和回紇兩國聯(lián)合出兵,進犯中原。大兵三十萬,一路連戰(zhàn)連捷,直逼涇陽。涇陽的守將是唐朝著名將軍郭子代,他是奉命前來平息叛亂的,這時他只有一萬余名精兵。面對漫山遍野的敵人,郭子儀知道形勢十分嚴竣。正在這個時候,仆固懷恩病死了。吐蕃和回紇就失去了中間的聯(lián)系和協(xié)調的人物。雙方都想爭奪指揮權,矛盾逐漸激化。兩軍各駐一地,互不聯(lián)系往來。吐蕃駐扎東門外,回紇駐扎西門外。郭子儀想到何不乘機分化這兩支軍隊?他在安史之亂時,曾和回紇將領并肩作戰(zhàn),對付安祿山。這種老關系何不利用一下呢?他秘密派人前往回紇營中轉達郭子儀想與過去并肩作戰(zhàn)的老友敘敘情誼。
 
        回紇都督藥葛羅,也是個重視舊情的人。聽說郭子儀就在涇陽,十分高興。但是,他說:“除非郭老令公親自讓我們見到,我們才會相信?!惫觾x聽到匯報,決定親赴回紇營中,會見藥葛羅,敘敘舊情,并乘機說服他們不要和吐蕃聯(lián)合反唐。將士們深怕回紇有詐,不讓郭子儀前去。郭子儀說:“為國家,我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我去回紇營中,如果能談得成,這—仗就打不起來了,天下從此太平,有什么不好?”他拒絕帶衛(wèi)隊保衛(wèi),只帶少數隨從,到回紇營去。藥葛羅見真的是郭子儀來了,非常高興。設宴招待郭子儀,談得十分親熱。酒宿時,郭子儀說道:“大唐、回紇關系很好,回紇在平定安史之亂時立了大功,大唐也沒有虧待你們呀!今天怎么會和吐蕃聯(lián)合進犯大唐呢?吐蕃是想利用你們與大唐作戰(zhàn),他們好乘機得利?!彼幐鹆_憤然說道:“老令公說得有理,我們是被他們騙了!我們愿意和大唐一起,攻打吐蕃?!彪p方馬上立誓聯(lián)盟。
 
        吐蕃得到報告,覺得形勢驟變,與己不利,他們連夜準備,拔寨撤兵。郭子儀與回紇合兵追擊,擊敗了吐蕃的十萬大軍。吐蕃大敗,很長一段時期,邊境無事。
 
 
 
 
 
 
 
第六套——敗戰(zhàn)計
 
第三十一計  美人計
 
        兵強者,攻其將;兵智者,伐其情①。將弱 兵頹,其勢自萎。利用御寇,順相保也②。
 
        ①兵強者,攻其將;兵智者,伐其情。句意:對兵力強大的敵人,就攻擊他的將帥,對明智的敵人,就打擊他的情緒。 ②利用御寇,順相保也:語出《易經·漸》卦。(卦名解釋見計“樹上開花”注②)本身九三《象》辭:“利御寇,順相保也?!笔钦f利于抵御敵人,順利地保衛(wèi)自已。
 
        此計運用此象理,是說利用敵人自身的嚴重缺點,己方順勢以對,使其自頹自損,己方一舉得之。
 
        古人按語說:兵強將智,不可以敵,勢必事之。事之以土地,以增其勢,如六國之事秦:策之最下者也。事之以幣帛,以增其富,如宋之事遼金:策之下者也。惟事以美人, 以佚其志, 以弱其體,以增其下怨。如勾踐以西施重寶取悅夫差(《左傳》哀公十一年),乃可轉敗為勝。
 
        勢力強大,將帥明智,這樣的敵人不能與它正面交鋒,在一個時期內,只得暫時向他屈服。這則按語,把侍奉或討好強敵的方法分成三等。最下策是用獻土地的方法,這勢必增強了敵人的力量,象六國爭相以地事秦,并沒有什么好結果。下策是用金錢珠寶、綾羅綢緞去討好敵人,這必然增加了敵人的財富,象宋朝侍奉遼國、金國那樣,也不會有什么成效。獨有用美人計才見成效,這樣可以消磨敵軍將帥的意志,削弱他的體質,并可以增加他的部隊的怨恨情緒。春秋時期,越王勻踐敗于吳王夫差,便用美女西施和貴重珠寶取悅夫差,讓他貪圖享受,喪失警惕,后來越國終于打敗了吳國。
 
        現代戰(zhàn)爭中,甚至政治爭斗中,也不乏使用美人計的例子?,F代美人計有強烈的現代色彩,多采用間諜的方式,利用金錢賄賂,利用美人誘惑,方式變化多端,不可喪失警惕。
 
        美人計,語出《六韜.文伐》:“養(yǎng)其亂臣以迷之,進美女淫聲以惑之?!币馑际?,對于用軍事行動難以征服的敵方,要使用“糖衣炮彈”,先從思想意志上打敗敵方的將帥,使其內部喪失戰(zhàn)斗力,然后再行攻取。就象本計正文所說,對兵力強大的敵人,要制服它的將帥;對于足智多謀的將帥,要設法去腐蝕他.將帥斗志衰退,部隊肯定士氣消沉,就失去了作戰(zhàn)能力。利用多種手段,攻其弱點,己方就能順勢保存實力,由弱變強。
 
        前面曾講到春秋時吳越之戰(zhàn),勾踐先敗于夫差。吳王夫差罰勾踐夫婦在吳王宮里服勞役,借以羞辱他。越王勾踐在吳王夫差面前卑躬屈膝,百般逢迎,騙取了夫差的信任,終于放他回到越國。后來越國趁火打劫,終于消滅了吳國,逼得夫差拔劍自刎。
        那所趁之“火”是怎樣燒起來的呢?原來勾踐成功地使用了“美人計”。勾踐被釋回越國之后,臥薪嘗膽,不忘雪恥。吳國強大,靠武力,越國不能取勝。越大夫文種向他獻上一計:“高飛之鳥,死于美食,深泉之魚,死于芳餌,要想復國雪恥,應投其所好,衰其斗志,這樣,可置夫差于死地?!庇谑枪篡`挑選了兩名絕代佳人:西施、鄭旦,送給夫差,并年年向吳王進獻珍奇珠寶。夫差認為勾踐已被他臣服,所以一點也不加懷疑。夫差整日與美人飲酒作樂,連大臣伍子胥的勸諫也完全聽不進去。后來,吳國進攻齊國,勾踐還出兵幫助吳王伐齊,借以表示忠心,麻痹夫差。吳國打勝之后,勾踐還親自到吳國祝賀。
 
        夫差貪戀女色,一天比一天厲害,根本不想過問政事。伍于胥力諫無效,反被逼自盡。勾踐看在眼里,喜在心中。公元前482年,吳國大旱,勾踐乘夫差北上會盟之時,突出奇兵伐吳,吳國終于被越所滅,夫差也只能一死了之。
 
        漢獻帝九歲登基,朝廷由董卓專權。董卓為人陰險,濫施殺戮,并有謀朝篡位的野心。滿朝文武,對董卓又恨又怕。
 
        司徒王允,十分擔心,朝廷出了這樣一個奸賊,不除掉他,朝廷難保。但董卓勢力強大,正面攻擊,還無人斗得過他。董卓身旁有一義子,名叫呂布,驍勇異常,忠心保護董卓。
 
        王允觀察這“父子”二人,狼狽為奸,不可一世,但有一個共同的弱點:皆是好色之徒。何不用“美人計”,讓他們互相殘殺,以除奸賊?
 
        王允府中有一歌女,名叫貂蟬。這個歌女,不但色藝俱佳,而且深明大義。王允向貂蟬提出用美人計誅殺董卓的計劃。貂蟬為感激王允對自己的恩德,決心犧牲自己,為民除害。
 
        在一次私人宴會上,王允主動提出將自己的“女兒”貂蟬許配給呂布。呂布見這一絕色美人,喜不自勝,十分感激王允。二人決定選擇吉日完婚。
 
        第二天,王允又請董卓到家里來,酒席筵間,要貂蟬獻舞。董卓一見,饞涎欲滴。王允說:“太師如果喜歡,我就把這個歌女奉送給太師。”老賊假意推讓一番,高興地把貂蟬帶回府中去了。
 
        呂布知道之后大怒,當面斥責王允。王允編出一番巧言哄騙呂布。他說:“太師要看看自己的兒媳婦,我怎敢違命!太師說今天是良辰吉日,決定帶回府去與將軍成親?!?/FONT>
 
        呂布信以為真,等待董卓給他辦喜事。過了幾天沒有動靜,再一打聽,原來董卓已把貂蟬俱為己有。呂布一時也沒了主意。
        一日董卓上朝,忽然不見身后的呂布,心生疑慮,馬上趕回府中。在后花園鳳儀亭內,呂布與貂蟬抱在一起,他頓時大怒,用戟朝呂布刺去。呂布用手一檔,沒能擊中。呂布怒氣沖沖離開太師府。原來,呂布與貂蟬私自約會,貂蟬按王允之計,挑撥他們的父子關系,大罵董卓奪了呂布所愛。
 
        王允見時機成熟,邀呂布到密室商議。王允大罵董賊強占了女兒,奪去了將軍的妻子,實在可恨。呂布咬牙切齒,說:“不是看我們是父子關系,我真想宰了他?!蓖踉拭φf:“將軍錯了,你姓呂,他姓董,算什么父子?再說,他搶占你的妻子,用戟刺殺你,哪里還有什么父子之情?”呂布說:“感謝司徒的提醒,不殺老賊誓不為人!”
 
        王允見呂布已下決心,他立即假傳圣旨,召董卓上朝受禪。董卓耀武揚威,進宮受禪。不料呂布突然一戟,直穿老賊咽喉。奸賊已除,朝庭內外,人人拍手稱快。
 
第三十二計 空城計
 
        虛者虛之,疑中生疑①;剛柔之際②,奇而復奇。
 
        ①虛者虛之,疑中生疑:第一個“虛”為名詞,意為空虛的,第二個“虛”為動詞,使動,意為讓它空虛。全句意:空虛的就讓它空虛,使他在疑惑中更加產生疑惑。②剛柔之際:語出《易經·解》卦。解,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坎下震上)。上卦為震為雷,下卦為坎為雨。雷雨交加,蕩滌宇內,萬象更新,萬物萌生,故卦名為解。解,險難解除,物情舒緩。本卦初六.《象》辭“剛柔之際,義無咎也”,是使剛與柔相互交會,沒有災難。
 
        此計運用此象理,是說敵我交會,相戰(zhàn),運用此計可產生奇妙而又奇妙的功效。
 
        古人按語說:虛虛實實,兵無常勢。虛而示虛,諸葛而后,不乏其人。如吐蕃陷瓜州,王君煥死,河西洶懼。以張守歸圭為瓜州刺史,領余眾,方復筑州城。版干(筑城墻用的夾板和立柱)裁立.敵又暴至。略無守御之具。城中相顧失色,莫有斗志。守圭日:“徒眾我寡,又瘡痍之后,不可以矢石相持,須以權道制之?!蹦擞诔巧希镁谱鳂?,以會將士。敵疑城中有備,不敢攻而退。又如齊祖鋌為北徐州刺史,至州,會有陣寇百姓多反。鋌不關城門,守陴者,皆令下城,靜座街巷,禁斷行人雞犬。賊無所見聞,不測所以,或疑人走城空,不設警備。鋌復令大叫,鼓噪聒天,賊大驚,頓時走散。
 
        這則按語又講了兩個故事。張守圭接替戰(zhàn)死的王君煥,正在修筑城墻,敵兵又突然來襲。城里沒有任何守御的設備,大家驚慌失措。守圭說:“敵眾我寡,又處在城池剛剛破壞之后,光用石頭和弓箭是不對退敵的,應該用計謀。”他讓將士們和他一道,坐在城上,飲酒奏樂,若無其事。敵人懷疑城中有備,只有退兵。齊祖鋌也用近似的方法退兵,他的做法比張守圭又多一招:等賊兵以為人走城空,不設警備時,突然命士兵大聲叫喚,更將賊兵搞得胡里胡涂,只得退兵。
 
        虛虛實實,兵無常勢,變化無窮。在敵乘我虛之時,當展開心理戰(zhàn)。一定要充分掌握對方主帥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切切不可輕易出此險招。況且,此計多數情況下,只能當作緩兵之計,還得防止敵人卷土重來。所以還必須有實力與敵方對抗,要救危局,還是要憑真正實力。
 
        空城計,這是一種心理戰(zhàn)術。在己方無力守城的情況下,故意向敵人暴露我城內空虛,就是所謂“虛者虛之”。敵方產生懷疑,更會猶豫不前,就是所謂“疑中生疑”。敵人怕城內有埋伏,怕陷進埋伏圈內。但這是懸而又懸的“險策”。使用此計的關鍵,是要清楚地了解并掌握敵方將帥的心理狀況和性格特征。諸葛亮使用空城計解圍,就是他充分地了解司馬懿謹慎多疑的性格特點才敢出此險策。諸葛亮的空城計名聞天下,其實,早在春秋時期,就出現過用空城計的出色戰(zhàn)例。
 
        春秋時期,楚國的令尹(宰相)公子元,在他哥哥楚文王死了之后,非常想占有漂亮的嫂子文夫人。他用各種方法去討好,文夫人卻無動于衷。于是他想建立功業(yè),顯顯自己的能耐,以此討得文夫人的歡心。
 
        公元前666年,公子元親率兵車六百乘,潔浩蕩蕩,攻打鄭國。楚國大軍一路連下幾城,直逼鄭國國都。鄭國國力較弱,都城內更是兵力空虛,無法抵擋楚軍的進犯。
 
        鄭國危在旦夕,群臣慌亂,有的主張納款請和,有的主張拼一死戰(zhàn),有的主張固守待援。這幾種主張都難解國之危。上卿叔詹說:“請和與決戰(zhàn)都非上策。固守待援,倒是可取的方案。鄭國和齊國訂有盟約,而今有難,齊國會出兵相助。只是空談固守,恐怕也難守住。公子元伐鄭,實際上是想邀功圖名討好文夫人。他—定急于求成,又特別害怕失敗。我有一計,可退楚軍?!?/FONT>
 
        鄭國按叔詹的計策,在城內作了安徘。命令士兵全部埋伏起來,不讓敵人看見一兵—卒。令店鋪照常開門,百姓往來如常,不準露一絲慌亂之色。大開城門,放下吊橋,擺出完全不設防的樣子。
 
        楚軍先鋒到達鄭國都城城下,見此情景,心里起了懷疑,莫非城中有了埋伏,誘我中計?不敢妄動,等待公子元。公子元趕到城下,也覺得好生奇怪。他率眾將到城外高地眺望,見城中確實空虛,但又隱隱約約看到了鄭國的旋旗甲士。公子元認為其中有詐,不可貿然進攻,先進城探聽虛實,于是按兵不動。
 
        這時,齊國接到鄭國的求援信,已聯(lián)合魯、宋兩國發(fā)兵救鄭。公子元聞報,知道三國兵到,楚軍定不能勝。好在也打了幾個勝仗,還是趕快撤退為妙。他害怕撤退時鄭國軍隊會出城追擊,于是下令全軍連夜撤走,人銜枚,馬裹蹄,不出一點聲響。所有營寨都不拆走,族旗照舊飄揚。
 
        第二天清晨,叔詹登城一望,說道:“楚軍已經撤走?!北娙艘姅碃I族旗招展,不信已經撤軍。叔詹說:“如果營中有人,怎會有那樣多的飛鳥盤旋上下呢?他也用空城計欺騙了我,急忙撤兵了。
 
        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使用空城計的戰(zhàn)例。
 
        西漢時期,北方匈奴勢力逐漸強大,不斷興兵進犯中原。飛將軍李廣任上郡太守,抵擋匈奴南進。
 
        一天,皇帝派到上郡的宦官帶人外出打獵,遇到三個匈奴兵的襲擊,宦官受傷逃回。李廣大怒,親自率領一百名騎兵前去追擊。一直追了幾十見地,終于追上,殺了兩名,活捉一名,正準備回營時,忽然發(fā)現有數千名匈奴騎兵也向這里開來。匈奴隊伍也發(fā)現了李廣,但看見李廣只有百名騎兵,以為是為大部隊誘敵的前鋒,不敢貿然攻擊,急忙上山擺開陣勢,觀察動靜。
 
        李廣的騎兵非??只?。李廣沉著地穩(wěn)住隊伍:“我們只有百余騎,離我們的大營有幾十里遠。如果我們逃跑,匈奴肯會追殺我們。如果我們按兵不動,敵人肯定會疑心我們有大部隊行動,他們決不敢輕易進攻的。現在,我們繼續(xù)前進?!钡搅穗x敵陣僅二里地光景的地方,李廣下令:“全體下馬休息?!崩顝V的士兵卸下馬鞍,悠閑地躺在草地上休息,看著戰(zhàn)馬在一旁津津有味地吃草。
 
        匈奴部將感到十分奇怪,派了一名軍官出陣觀察形勢。李廣立即命令上馬,沖殺過去,一箭射死了這個軍官。然后又回到原地,繼續(xù)休息。
 
        匈奴部將見此情形,更加恐謊,料定李廣胸有成竹,附近定有伏兵。天黑以后,李廣的人馬仍無動靜。匈如部將怕遭到大部隊的突襲,慌慌張張引兵逃跑了。
 
        李廣的百余騎安全返回大營。
 
第三十三計 反間計
 
        疑中之疑①。比之自內,不自失也②。
 
        ①疑中之疑:句意為在疑陣中再布疑陣。②比之自內,不自失也:語出《易經·比》卦。比,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坤下坎上)。本卦上卦為坎為為相依相賴,故名“比”。比,親比,親密相依。本紛六二?!断蟆忿o:“比之自內,不自失也?!?/FONT>
 
        此計運用此象理,是說在布下一重重的疑陣之后,能使來自敵內部的間諜歸順于我。
 
        古人按語說:間者,使敵自相疑忌也;反間者,因敵之間而間之也。如燕昭王薨,惠王自為太子時,不快于樂毅。田單乃縱反間日:“樂毅與燕王有隙,畏誅,欲連兵王齊,齊人未附。故且緩攻即墨,以待其事。齊人唯恐他將來,即墨殘矣?;萃趼勚?,即使騎劫代將,毅遂奔趙。又如周瑜利用曹操間諜,以間其將;陳平以金縱反間于楚軍,間范增,楚王疑而去之。亦疑中之疑之局也。
 
        按語舉了好幾個例子來證明反間計的成效。田單守即墨,想除掉燕將樂毅,用的是挑撥離間的手段,散布樂毅沒攻下即墨,是想在齊地稱王,現在齊人還未服從他,所以他暫緩攻打即墨。齊國怕的是燕國調換樂毅。燕王果然中計,以騎劫代替樂毅,樂毅只好逃到趙國去了。齊人大喜,田單以火牛陣大破燕軍。陳平也是用離間之計使項羽疏遠了軍師范增。
 
        采用反間計的關鍵是“以假亂真”,造假要造得巧妙,造得逼真,才能使敵人上當受騙,信以為真,作出錯誤的判斷,采取錯誤的行動。
 
        反間計,原文的大意是說:在疑陣中再布疑陣,使敵內部自生矛盾,我方就可萬無一失。說得更通俗一些,就是巧妙地利用敵人的間諜反過來為我所用。在戰(zhàn)爭中,雙方使用間諜是十分常見的?!秾O子兵法》就特別強調間諜的作用,認為將帥打仗必須事先了解敵方的情況。要準確掌握敵方的情況,不可靠鬼神,不可靠經驗,“必取于人,知敵之情者也?!边@里的“人”,就是間諜。《孫子兵法》專門有一篇《用間篇》,指出有五種間諜,利用敵方鄉(xiāng)里的普通人作間諜,叫因間;收買敵方官吏作間諜,叫內間;收買或利用敵方派來的間諜為我所用,叫反間;故意制造和泄露假情況給敵方間諜,叫死間;派人去敵方偵察,再回來報告情況,叫生間。唐代社收解釋反間計特別清楚,他說:“敵有間來窺我,我必先知之,或厚賂誘之,反為我用;或佯為不覺,示以偽情而縱之,則敵人之間,反為我用也。
 
        三國時期,赤壁大戰(zhàn)前夕,周瑜巧用反間計殺了精通水戰(zhàn)的叛將蔡瑁、張允,就是個有名例子。
 
        曹操率領號稱的八十三萬大軍,準備渡過長江,占據南方。當時,孫劉聯(lián)合抗曹,但兵力比曹軍要少得多。
 
        曹操的隊伍都由北方騎兵組成,善于馬戰(zhàn),可不善于水戰(zhàn)。正好有兩個精通水戰(zhàn)的降將蔡瑁、張允可以為曹操訓練水軍。曹操把這兩個人當作寶貝,優(yōu)待有加。一次東吳主帥周瑜見對岸曹軍在水中排陣,井井有條,十分在行,心中大驚。他想一定要除掉這兩個心腹大患。
 
        曹操一貫愛才,他知道周瑜年輕有為,是個軍事奇才,很想拉攏他。曹營謀士蔣干自稱與周瑜曾是同窗好友,愿意過江勸降。曹操當即讓蔣干過江說服周瑜。
 
        周瑜見蔣干過江,一個反間計就已經醞釀成熟了。他熱情款待蔣千,酒席筵上,周瑜讓眾將作陪,炫耀武力,并規(guī)定只敘友情,不談軍事,堵住了蔣干的嘴巴。
 
        周瑜佯裝大醉,約蔣干周床共眠。蔣干見周瑜不讓他提及勸降之事,心中不安,哪里能夠入睡。他偷偷下床,見周瑜案上有一封信。他偷看了信,原來是蔡瑁、張允寫來,約定與周瑜里應外合,擊敗曹操。這時,周瑜說著夢話,翻了翻身子,嚇得蔣干連忙上床。過了一會兒,忽然有人要見周瑜,周瑜起身和來人談話,還裝作故意看看蔣干是否睡熟。蔣干裝作沉睡的樣子,只聽周瑜他們小聲談話,聽不清楚,只聽見提到蔡、張二人。于是蔣干對蔡、張二人和周瑜里應外合的計劃確認無疑。
 
        他連夜趕回曹營,讓曹操看了周瑜偽造的信件,曹操頓時火起,殺了蔡瑁、張允。等曹操冷靜下來,才知中了周瑜反間之計,但也無可奈何了。
 
        南宋初期,高宗害怕金兵,不敢抵抗,朝中投降派得勢。主戰(zhàn)的著名將領宗澤、岳飛、韓世忠籌堅持抗擊金兵,使金兵不敢輕易南下。
 
        公元1134年,韓世忠鎮(zhèn)守揚州。南宋朝廷派魏良臣、王繪等去金營議和二人北上,經過揚州。韓世忠心里極不高興,生怕二人為討好敵人,泄露軍情。可他轉念一想,何不利用這兩個家伙傳遞一些假情報。等二人經過揚州時,韓世忠故意派出一支部隊開出東門。二人忙問軍隊去向,回答說是開去防守江口的先頭部隊。
 
        二人進城,見到韓世忠。忽然一再有流星庚牌送到。韓世忠故意讓二人看,原來是朝廷催促韓世忠馬上移營守江。
 
        第二天,二人離開揚州,前往金營。為了討好金軍大將聶呼貝勒,他們告訴他韓世忠接到朝廷命令,已率部移營守江。
 
        金將送二人往金兀術處談判,自己立即調兵遣將。韓世忠移營守江,揚州城內空虛,正好奪取。于是,聶呼貝勒親自率領精銳騎兵向揚州挺進。
 
        韓世忠送走二人,急令“先頭部隊”返回,在揚州北面大儀鎮(zhèn)(分江蘇儀征東北)的二十多處設下埋仗,形成包圍圈,等待金兵。
 
        金兵大軍一到,韓世忠率少數兵士迎戰(zhàn),邊戰(zhàn)邊退,把金兵引人伏擊圈。只聽一聲炮響,宋軍伏兵從四面殺出,金兵亂了陣腳,一敗涂地,先鋒敲擒,主帥倉皇逃命。
 
        金兀術大怒,將送假情報的兩個投降派囚禁起來。
 
第三十四計 苦肉計
 
        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間以得行①。童蒙之吉,順以巽也②。
 
        ①人不自害,受害為真;假真真假,間以得行:(正常情況下)人不會自我傷害,若他受害必然是真情;(利用這種常理)我則以假作真,以真作假,那么離間計就可實行了。②童蒙之吉,順以巽也:語出《易經·蒙》卦(卦名解釋見第十四計注)。本卦六五,《象》辭:“童蒙之吉,順以巽也?!北疽馐钦f幼稚蒙昧之人所以吉利,是因為柔順服從。
 
        本計用此象理,是說用采用這種辦法欺騙敵人,就是順應著他那柔弱的性情達到目的。
 
        古人按語說:間者,使敵人相疑也;反間者,因敵人之疑,而實其疑也;苦肉計者,蓋假作自間以間人也。凡遣與己有隙者以誘敵人,約為響應,或約為共力者:皆苦肉計之類也。如:鄭武公伐胡而先以女妻胡君,并戮關其思(《韓非子.說難》);韓信下齊而驪生遭烹。
 
        間諜工作,是十分復雜而變化多端的。用間諜,使敵人互相猜忌;做反間諜,是利用敵人內部原來的矛盾,增加他們相互之間的猜忌;用苦肉計,是假裝自己去作敵人的間諜,而實際上是到敵方從事間諜活動。派遣同己方有仇恨的人去迷惑敵人,不管是作內應也好,或是協(xié)同作戰(zhàn)也好,都屬于苦肉計。
 
        鄭國武公伐胡,竟先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胡國的君主,并殺掉了主張伐胡的關其思,使胡不防鄭,最后鄭國舉兵攻胡,一舉殲滅了胡國。漢高祖派驪食其勸齊王降漢,使齊王沒有防備漢軍的進攻。韓信果斷地乘機伐齊,齊王怒而煮死了驪食其。這類故事都讓我們看到,為了勝利,花了多大的代價!只有看似“違背常理”的自我犧牲,才容易達到欺騙敵人的目的。
 
        苦肉計:人們都不愿意傷害自己,如果說被別人傷害,這肯定是真的。己方如果以假當真,敵方肯定信而不疑。這樣才能使苦肉之計得以成功。此計其實是一種特殊作法的離間計。運用此計,“自害”是真,“他害”是假,以真亂假。己方要造成內部矛盾激化的假象,再派人裝作受到迫害,借機鉆到敵人心臟中去進行間諜活動。
 
        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這已是盡人皆知的故事了。兩人事先商量好了,假戲真作,自家人打自家人,騙過曹操,詐降成功,火燒了曹操八十三萬兵馬。
 
        春秋時期,吳王闔閭殺了吳王僚,奪得王位。他十分俱怕吳王僚的兒子慶忌為父報仇。慶忌正在衛(wèi)國擴大勢力,準備攻打齊國,奪取王位。
 
        闔閭整日提心吊膽,要大臣伍子胥替他設法除掉慶忌。伍于胥向闔閭推薦了一個智勇雙全的勇士,名叫要離。闔閭見要離矮小瘦弱,說道:“慶忌人高馬大,勇力過人,如何殺得了他?”要離說:“刺殺慶忌,要靠智不靠力。只要能接近他,事情就好辦?!标H閭說:“慶忌對吳國防范最嚴,怎么能夠接近他呢?”要離說:“只要大王砍斷我的右臂,殺掉我的妻子,我就能取信于慶忌?!标H閭不肯答應。要離說:“為國亡家,為主殘身,我心甘情愿?!?/FONT>
 
        吳都忽然流言四起:闔閭弒君篡位,是無道昏君。吳王下今追查,原來流言是要離散布的。闔閭下令捉了要離和他的妻子,要離當面大罵昏王。闔閭假借追查同謀,未殺要離只是斬斷了他的右臂,把他夫妻二人關進監(jiān)獄。
 
        幾天后,伍子胥讓獄卒放松看管,讓要離乘機逃出。闔閭聽說要離逃跑,就殺了他的妻子。
 
        這件事不斷傳遍吳國,鄰近的國家也都知道了。要離逃到衛(wèi)國,求見慶忌,要求慶忌為他報斷臂殺妻之仇,慶忌接納了他。
        要離果然接近了慶忌,他勸說慶忌伐吳。要離成了慶忌的貼身親信。慶忌乘船向吳國進發(fā),要離乘慶忌沒有防備,從背后用矛盡力刺去,刺穿了胸膛。慶忌的衛(wèi)士要捉拿要離。慶忌說:“敢殺我的也是個勇士,放他走吧!”慶忌因失血過多而死。
 
        要離完成了刺殺慶忌的任務,家毀身殘,也自刎而死。
 
        南宋時,金兵南侵,金兀術與岳飛在朱仙鎮(zhèn)擺開決戰(zhàn)的戰(zhàn)場。金兀術有一義子,名叫陸文龍,這年十六歲,英勇過人,是岳家軍的勁敵。陸文龍本是宋朝潞安州節(jié)度使陸登的兒子,金兀術攻陷潞安州,陸登夫妻雙雙殉國。金兀術將還是嬰兒的陸文龍和奶娘擄至金營,收為義子。陸文龍對自己的家世完全不知。
 
        一日,岳飛正在思考破敵之策,忽見部將王佐進帳。岳飛看見王佐臉色蠟黃,右臂已被斬斷(已敷藥包扎),大為驚奇,忙問發(fā)生了什么事。原來王佐打算只身到金營,策動陸文龍反金。為了讓金兀術不猜疑,才采取斷臂之計。岳飛十分感激,淚如泉涌。
 
        王佐連夜到金營,對金兀術說道:“小臣王佐.本是楊么的部下,官封車勝侯。楊么失敗我只得歸順岳飛。昨夜帳中議事,小臣進言,金兵二百萬,實難抵擋,不如議和。岳飛聽了大怒,命人斬斷我的右臂,并命我到金營通報,說岳家軍即日要來生擒狼主,踏平金營。臣要是不來,他要斬斷我的另一只臂。因此,我只得哀求狼主。”
 
        金兀術同情他,叫他“苦人兒”,把他留在營中。王佐利用能在金營自由行動的機會,接近陸文龍的奶娘,說服奶娘,一同向陸文龍講述了他的身世。文龍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后,決心為父母報仇,誅殺金賊。王佐指點他不可造次,要伺機行動。
 
        金兵此時運來一批轟天大炮,準備深夜轟炸岳家軍營,幸虧陸文龍用箭書報了信,使岳軍免受損失。當晚,陸文龍、王佐、奶娘投奔宋營。王佐斷臂,終于使猛將陸文龍回到宋朝,立下了不少戰(zhàn)功。
 
第三十五計 連環(huán)計
 
        將多兵眾,不可以敵,使其自累,以殺其勢。在師中吉,承天寵也①。
 
        ①在師中古,承天變也:語出《易經·師》卦(卦名講釋見前第二十六計注)。本卦九二,《象》辭:“在師中吉,承天寵也”是說主帥身在軍中指揮,吉利,因為得到上天的寵愛。
 
        此計運用此象理,是說將帥巧妙地運用此計,克敵制勝,就如同有上天護佑一樣。
 
        古人按語說:應統(tǒng)使曹操戰(zhàn)艦勾連,而后縱火焚之,使不得脫。則連環(huán)計者,其結在使敵自累,而后圖之。蓋一計累敵,—計攻敵,兩計扣用,以摧強勢也。如宋畢再遇嘗引敵與戰(zhàn),且前且卻,至于數四。視日已晚,乃以香料煮黑豆,布地上。復前博戰(zhàn),佯敗走。敵乘勝追逐。其馬已饑,聞豆香乃就食。鞭之不前。遇率師反攻,遂大勝(《歷代名將用兵方略·宋》)。皆連環(huán)之計也。
 
        按語舉龐統(tǒng)和畢再遇兩個戰(zhàn)例,說明連環(huán)計是一計累敵,一計攻敵,兩計扣用。而關鍵在于使敵“自累”,從更高層次上去理解這“使其自累”幾個字。兩個以上的計策連用稱連環(huán)計, 而有時并不見得要看用計的數量, 而要重視用計的質量,“使敵自累”之法,可以看作戰(zhàn)略上讓敵人背上包袱,使敵人自己牽制自己,讓敵人戰(zhàn)線拉長,兵力分散,為我軍集中兵力,各個擊破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這也是“連環(huán)計”在謀略思想上的反映。
 
        古人還說:“大凡用計者,非一計之可孤行,必有數計以襄(輔助)之也?!噬朴帽?,行計務實施。運巧必防損,立謀慮中變?!币馑颊f明,用計重在有效果,一計不成,又出多計,在情況變化時,要相應再出計,這樣才會使對方防不勝防。
 
        連環(huán)計,指多計并用,計計相連,環(huán)環(huán)相扣,一計累敵,一計攻敵,任何強敵,無攻不破。此計正文的意思是如果敵方力量強大,就不要硬拼,要用計使其自相鉗制,借以削弱敵方的戰(zhàn)斗力。巧妙地運用謀略,就如有天神相助。
 
        此計的關鍵是要使敵人“自累”,就是指互相鉗制,背上包袱,使其行動不自由。這樣,就給圍殲敵人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
 
        赤壁大戰(zhàn)時,周瑜巧用反間,讓曹操誤殺了熟悉水戰(zhàn)的蔡瑁、張允,又讓龐統(tǒng)向曹操獻上鎖船之計,又用苦肉計讓黃蓋詐降。三計連環(huán),打得曹操大敗而逃。
 
        在“反間計”那一章里,我們講了周瑜讓曹操誤殺蔡、張二將之事,曹操后悔莫及,更要命的是曹營再也沒有熟悉水戰(zhàn)的將領了。
 
        東吳老將黃蓋見曹操水寨船只一個挨一個,又無得力指揮,建議周瑜用火攻曹軍。并主動提出,自己愿去詐降,趁曹操不備,放火燒船。周瑜說:“此計甚好,只是將軍去詐降,曹賊定生疑。”黃蓋說:“何不使用苦肉計?”周瑜說:“那樣,將軍會吃大苦?!秉S蓋說:“為了擊敗曹賊,我甘愿受苦?!?/FONT>
 
        第二日,周瑜與眾將在營中議事。黃蓋當眾頂撞周瑜,罵周瑜不識時務,并極力主張投降曹操。周瑜大怒,下令推出斬首。眾將苦苦求情,,老將軍功勞卓著,請免一死?!敝荑ふf:“死罪既免,活罪難逃?!泵钪卮蛞话佘姽?,打得黃蓋鮮血淋漓。
 
        黃蓋私下派人送信曹操,大罵周瑜,表示一定尋找機會前來降曹。曹操派人打聽,黃蓋確實受刑,現正在養(yǎng)傷。他將信將疑,于是,派蔣干再次過江察看虛實。
 
        周瑜這次見了蔣干,指責他盜書逃跑,壞了東吳的大事。這次過江,又有什么打算?周瑜說:“莫怪我不念舊情,先請你住到西山,等我大破曹軍之后再說?!卑咽Y干給軟禁起來了。其實,周瑜想再次利用這個過于自作聰明的呆子,所以名為軟禁,實際上又在誘他上鉤。

        一日,蔣干心中煩悶,在山間閑逛。忽然聽到從一間茅屋中傳出瑯瑯書聲。蔣干進屋一看,見一隱士正在讀兵法,攀談之后,知道此人是名士龐統(tǒng)。他說,周瑜年輕自負,難以容人,所以隱居在山里。蔣干果然又自作聰明,勸龐統(tǒng)投奔曹操,夸耀曹操最重視人才,先生此去,定得重用。龐統(tǒng)應允,并偷偷把蔣干引到江邊僻靜處,坐一小船,悄悄駛向曹營。
 
        蔣干哪里會想到又中周瑜一計:原來龐統(tǒng)早與周瑜謀劃,故意向曹操獻鎖船之計,讓周瑜火攻之計更顯神效。
 
        曹操得了龐統(tǒng),十分歡喜,言談之中,很佩服龐統(tǒng)的學問。他們巡視了各營寨,曹操請龐統(tǒng)提提意見。龐統(tǒng)說:“北方兵士不習水戰(zhàn),在風浪中顛簸,肯定受不了,怎能與周瑜決戰(zhàn)?”曹操問:“先生有何妙計?”龐統(tǒng)說:“曹軍兵多船眾,數倍于東吳,不愁不勝。為了克服北方兵士的弱點,何不將船連鎖起來,平平穩(wěn)穩(wěn),如在陸地之上?!辈懿俟灰烙嫸?,將士們都十分滿意。一日,黃蓋在快艦上滿載油、柴、硫,硝等引火物資,遮得嚴嚴實實。他們按事先與曹操聯(lián)系的信號,插上青牙旗,飛速渡江詐降。這日刮起東南風,正是周瑜他們選定的好日子。曹營官兵,見是黃蓋投降的船只,并不防備,忽然間,黃蓋的船上火勢熊熊,直沖首營。風助火勢,火乘風威,曹營水寨的大船一個連著一個,想分也分不開,一齊著火,越燒越旺。周瑜早已準備快船,駛向曹營,只殺得曹操數十萬人馬一敗涂地。曹操本人倉皇逃奔,撿了一條性命。
 
        戰(zhàn)場形勢復雜多變,對敵作戰(zhàn)時,使用計謀,是每個優(yōu)秀指揮員的本領。而雙方指揮員都是有經驗的老手,只用一計,往往容易被對方識破。而—計套—計,計計連環(huán),作用就會大得多。
 
        宋代將領畢再遇就曾經運用連環(huán)計,打過漂亮的仗。他分析金人強悍,騎兵尤其勇猛,如果對面交戰(zhàn)往往造成重大傷亡。所以他用兵主張抓住敵人的重大弱點,設法鉗制敵人,尋找良好的戰(zhàn)機。
 
        一次又與金兵遭遇,他命令部隊不得與敵正面交鋒,可采取游擊流動戰(zhàn)術。敵人前進,他就令隊伍后撤,等敵人剛剛安頓下來,他又下令出擊,等金兵全力反擊時,他又率隊伍跑得無影無蹤。就這樣,退退進進,打打停停,把金兵搞得疲憊不堪。金兵想打又打不著,想擺又擺不脫。
 
        到夜晚,金軍人困馬乏,正準備回營休息。畢再遇準備了許多用香料煮好的黑豆,偷偷地撒在陣地上。然后,又突然襲擊金軍。金軍無奈,只得盡力反擊。那畢再遇的部隊與金軍戰(zhàn)不幾時,又全部敗退。金軍氣憤至極,乘勝追趕。誰知,金軍戰(zhàn)馬一天來,東跑西追,又餓又渴,聞到地上有香噴噴味道,用嘴一探,知道是可以填飽肚子的糧食。戰(zhàn)馬一口口只顧搶著吃,任你用鞭抽打,也不肯前進一步,金軍調不動戰(zhàn)馬,在黑夜中,一時沒了主意,顯得十分混亂。
 
        畢再遇這時調集全部隊伍,從四面包圍過來,殺得金軍人仰馬翻,橫尸遍野。
   
第三十六計 走為上
 
        全師避敵①。左次無咎,未失常也②。
 
        ①全師避敵:全軍退卻,避開強敵。②左次無咎,未失常也:語出《易經·師》卦(卦名解釋見前二十六計注)。本卦六四,《象》辭:“左次無咎,未失常也?!笔钦f軍隊在左邊扎營,沒有危險,(因為扎營或左邊或右邊,要依時情而定)并沒有違背行軍常道。
 
        古人按語說:敵勢全勝,我不能戰(zhàn),則:必降;必和;必走。降則全敗,和則半敗,走則未敗。未敗者,勝之轉機也。如宋畢再遇與金人對壘,度金兵至者日眾,難與爭鋒。—夕拔營去,留旗幟于營,豫縛生羊懸之,置其前二足于鼓上,羊不堪懸,則足擊鼓有聲。金人不覺為空營,相持數日,乃覺,欲追之,則已遠矣(《戰(zhàn)略考·南宋》)??芍^善走者矣!
 
        敵方已占優(yōu)勢,我方不能戰(zhàn)勝它,為了避免與敵人決戰(zhàn),只有三條出路:投降,講和,撤退。三者相比,投降是徹底失敗,講和也是一半失敗,而撤退不能算失敗。撤退,可以轉敗為勝。當然,撤退決不是消極逃跑,撤退的目的是避免與敵主力決戰(zhàn)。主動撤退還可以誘敵,調動敵人,制造有利的戰(zhàn)機??傊耸菫檫M。
 
        何時走?怎樣走?這里要隨機應變,學問大得很。按語中講的畢再通用縛羊擊鼓蒙蔽金人,從容撤走的故事,就顯出畢再遇運用“走為上計”的高超本領。
 
        走為上,指敵我力量懸殊的不利形勢下,采取有計劃的主動撤退,避開強敵,尋找戰(zhàn)機,以退為進。這在謀略中也應是上策。
        這句話,出自《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逼鋵?,我國戰(zhàn)爭史上,早就有“走為上”計運用得十分精彩的例子。
 
        春秋初期,楚國日益強盛,楚將子玉率師攻晉。楚國還脅迫陳、蔡、鄭、許四個小國出兵,配合楚軍作戰(zhàn)。此時晉文公剛攻下依附楚國的曹國,明知晉楚之戰(zhàn)遲早不可避免。
 
        子玉率部浩浩蕩蕩向曹國進發(fā),晉文公聞訊,分析了形勢。他對這次戰(zhàn)爭的勝敗沒有把握,楚強晉弱,其勢洶洶,他決定暫時后退,避其鋒芒。對外假意說道:“當年我被迫逃亡,楚國先君對我以禮相待。我曾與他有約定,將來如我返回晉國,愿意兩國修好。如果迫不得已,兩國交兵,我定先退避三舍?,F在,子玉伐我,我當實行諾言,先退三舍。(古時一舍為三十里。)”
 
        他撤退九十里,已到晉國邊界城濮,仗著臨黃河,靠太行山,足以御敵。他已事先派人往秦國和齊國求助。
 
        于玉率部追到城濮,晉文公早已嚴陣以待。晉文公已探知楚國左、中、右三軍,以右軍最薄弱,右軍前頭為陳、蔡士兵,他們本是被脅迫而來,并無斗志。子玉命令左右軍先進,中軍繼之。楚右軍直撲晉軍,晉軍忽然又撤退,陳、蔡軍的將官以為晉軍懼怕,又要逃跑,就緊追不舍。忽然晉軍中殺出一支軍隊,駕車的馬都蒙上老虎皮。陳、蔡軍的戰(zhàn)馬以為是真虎,嚇得亂蹦亂跳,轉頭就跑,騎兵哪里控制得住。楚右軍大敗。晉文公派士兵假扮陳、蔡軍士,向子玉報捷:“右?guī)熞褎?,元帥趕快進兵。”子玉登車一望,晉軍后方煙塵蔽天,他大笑道:“晉軍不堪一擊?!逼鋵崳@是晉軍誘敵之計,他們在馬后綁上樹枝,來往奔跑,故意弄得煙塵蔽日,制造假象。子玉急命左軍并力前進。晉軍上軍故意打著帥旗,往后撤退。楚左軍又陷于晉國伏擊圈,又遭殲滅。等子玉率中軍趕到,晉軍三軍合力,已把子玉團團圍住。子玉這才發(fā)現,右軍、左軍都已被殲,自己已陷重圍,急令突圍。雖然他在猛將成大心的護衛(wèi)下,逃得性命,但部隊喪亡慘重,只得悻悻回國。
 
        這個故事中晉文公的幾次撤退,都不是消極逃跑,而是主動退卻,尋找或制造戰(zhàn)機。所以,“走”,是上策。
 
        再說一個城濮大戰(zhàn)之前,楚國吞并周圍小國日益強盛的故事。
 
        楚莊王為了擴張勢力,發(fā)兵攻打庸國。由于庸國奮力抵抗,楚軍一時難以推進。庸國在一次戰(zhàn)斗中還俘虜了楚將楊窗。但由于庸國疏忽,三天后,楊窗竟從庸國逃了回來。楊窗報告了庸國的情況,說道:“庸國人人奮戰(zhàn),如果我們不調集主力大軍,恐怕難以取勝?!?/FONT>
 
        楚將師叔建議用佯裝敗退之計,以驕庸軍。于是師叔帶兵進攻,開戰(zhàn)不久,楚軍佯裝難以招架,敗下陣來,向后撤退。象這樣一連幾次,楚軍節(jié)節(jié)敗退。庸軍七戰(zhàn)七捷,不由得驕傲起來,不把楚軍放在眼里。軍心麻痹,斗志漸漸松懈,戒備漸漸失去了。
 
        這時,楚應王率領增援部隊趕來,師叔說,“我軍已七次佯裝敗退,庸人已十分驕傲,現在正是發(fā)動總攻的大好時機。”楚莊王下令兵分兩路進攻庸國。庸國將士正陶醉在勝利之中,怎么也不會想到楚軍突然殺回,倉促應戰(zhàn),抵擋不住。楚軍一舉消滅了庸國。
 
        師叔七次佯裝敗退,是為了制造戰(zhàn)機,一舉殲敵。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