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宣傳海報(圖片來源:資料圖片)
當代佛教的繁榮是一個復雜而重大的課題,需要給予足夠的重視。本文提出一些初步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八路軍、新四軍、游擊隊的抗戰(zhàn)題材挖掘殆盡了,現(xiàn)在輪到和尚、尼姑了!” “抗日人物篇已經(jīng)接近窮盡,抗日動物篇馬上就要登場了!”
……
這兩天,兩部未曾開播的電視劇剛一“露臉兒”,便引來網(wǎng)友的“集體吐槽”。陷入雷同劇目審美疲勞的電視觀眾們,緣何會對兩部“獨辟蹊徑”的電視劇紛紛扔板磚?事兒還得從一張在網(wǎng)上瘋傳的圖片講起。它源于剛剛閉幕的上海電視節(jié)電視劇交易大廳現(xiàn)場,拍的是兩張并排貼置的海報(如圖),其中用紅色大字著重標識的劇名——《五臺山抗日傳奇之和尚連》、《五臺山抗日傳奇之女尼排》,以及一身戎裝的抗戰(zhàn)新主角兒——五臺山僧尼,都極其惹眼,似乎正急欲訴說一段鮮為人知的英雄傳奇。(06月18日來源:北京日報)。
應該說僧尼抗戰(zhàn)的題材并非不能拍攝,也不是觀眾故意挑剔。想來觀眾對《五臺山抗日傳奇之和尚連》、《五臺山抗日傳奇之女尼排》的不滿,并不是因為題材的原因,而是因為象《五臺山抗日傳奇之和尚連》、《五臺山抗日傳奇之女尼排》本身就是子虛烏有的事,現(xiàn)在硬要把子虛烏有的事當成真事進行發(fā)掘,當成歷史進行創(chuàng)作,觀眾自然不會買帳。因為,這樣的題材的挖掘應該是非常嚴肅的,應該是以真實的歷史事件為基礎,起碼在大的原則上要忠于歷史事實,如果基本的事實存在,只在在一些的情節(jié)上、細節(jié)中有適當?shù)暮侠硐胂?,但這種合理想象絕不是胡編戲說,不是穿鑿附會,觀眾應該是能夠接受的。但是,無中生有,憑空捏造,甚至把嚴肅的抗戰(zhàn)也變成了戲說,變成了娛樂,只是為了博觀眾一笑,獲得一點票房收入,那觀眾們肯定就不會買帳的。
事實上,僧尼抗戰(zhàn)也不是沒有的事,筆者所在地就流傳著和尚活捉日本兵的故事。說的是一次日本鬼子在下鄉(xiāng)掃蕩中,一名日本兵掉隊了,遇上了一個云游的和尚,那名日本兵強迫和尚為他帶路并幫他背“戰(zhàn)利品”。那名和尚平時對日本鬼子燒殺奸擄非常痛恨,就設計將那名日本兵的槍拿到了自己的手中,然后押著那名日本兵到了新四軍的駐地。但是,象抗日的和尚連、尼姑排則聞所未聞。如果影視人硬要憑空捏造出抗日的和尚連、尼姑排,則不僅不會讓觀眾感到新奇、反而會讓觀眾感到反感,就會被觀眾“吐槽”、“拍磚”。
大家都知道,所有的藝術作品,能夠打動人、吸引人,能夠讓人記住、傳之久遠的,都是其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和感人肺腑的藝術力量,也就是從中體現(xiàn)出的思想性、藝術性。而不是那些玄而又玄的噱頭,是那些離奇古怪的編造。
不知是中國影視人缺乏想象?還是缺乏知識?或是缺乏文化?這些年中國的影視劇在題材的選擇、挖掘上;在故事的設置、演繹上;在情節(jié)的安排、推進上,總讓人感到缺少點什么?讓人難有那種值得回味、值得咀嚼的內(nèi)涵。更沒有那種受到啟迪、受到震撼的感覺。人們看到的是:哪個題材一旦被觀眾看好,各路神仙就一擁而上,一定要把其鏈條拉得斷裂為止,某一種形式受到觀眾的喜愛,大家就一起上陣,必定要弄出許許多多的孿生兄弟來,直到讓觀眾倒胃口方休。
近些年,抗日題材的影視劇受到觀眾的熱捧,于是乎大家一窩蜂地涌上來,抗日題材的電視劇是遍地開花。但是,這些影視劇卻很少有讓觀眾記得住的。因為好多影視劇除了嘩眾取寵、除了故弄玄虛以外,并沒有多少思想性、藝術性可言。象這種《五臺山抗日傳奇之和尚連》、《五臺山抗日傳奇之女尼排》根本就是想當然的胡編造,既違背了歷史的真實,也違背了生活的真實,還違背了藝術的真實,觀眾“吐槽”、“拍磚”也就在情理之中了。這件事應該引起影視人的深刻反思,影視劇創(chuàng)作,特別是歷史題材的影視劇必須嚴格遵循尊重歷史、尊重事實的原則,必須有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有觀眾接受的藝術真實!否則,就會花錢、吃力不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