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餃?zhǔn)潜狈饺岁H家團(tuán)聚必不可少的面食,最早系統(tǒng)考證其名稱的,大約是明末清初的方以智(1611—1671)。方以智是安徽桐城人,他年輕時就立志要博覽群書,通過考證重新認(rèn)識世間萬物,其見識匯集于52卷《通雅》中。第39卷“飲食”里,考證了西晉束皙(?—300年后)的《餅賦》中所記“牢丸”與餃子的關(guān)系,認(rèn)為蒸籠里蒸的“籠中牢丸”就是“饅頭、扁食之類”(扁食可能就是今之蒸餃),湯中煮的“湯中牢丸”就是“元宵、湯丸或水餃餌之類”(元宵、湯丸顯然都不對,因?yàn)椤讹炠x》所記是面食)。
束皙的《餅賦》記載,適宜四季的面點(diǎn),春天用“曼頭”,夏天用“薄壯”,秋天用“起溲”,冬天用“湯餅”,而“通冬達(dá)夏,終歲常施,四時從用,無所不宜,惟牢丸乎”。據(jù)方以智考證,這幾種面點(diǎn)中,“薄壯”是“薄持”,“煎夾子”;“起溲”是發(fā)酵入油、糖之蒸酥餅;“湯餅”是面條。我卻以為,與今對應(yīng),“薄壯”似應(yīng)是“面衣”、“糊塌子”,“起溲”似應(yīng)是發(fā)面餅,“湯餅”似應(yīng)是面片。 按方以智的說法,餃子的“餃”是從“粉角”轉(zhuǎn)來,北方人念“角”為“矯”,因此就把“角餌”讀成了“餃兒”。有關(guān)“粉角”的記載,在忽思慧元朝天歷三年(1330)撰成的《飲膳正要》中,就有“水晶角兒”、“撇列角兒”、“蒔蘿角兒”三條。這三種,“水晶角兒”是用羊肉、羊油、羊尾,拌以蔥姜、陳皮、鹽、醬等佐料,“以豆粉作皮包之”?!捌擦薪莾骸笔怯醚蛉?、羊油、羊尾、新韭拌鹽、醬等佐料,“白面作皮”,在平底鍋上烙熟。也可用酥油、蜜和面,以葫蘆、瓠子為餡。酥油拌面,烙為酥皮,今天我們尚未想到這樣的酥油餃,這里的“撇列”是指烙后張開狀?瓠子即今西葫蘆?!吧P蘿角兒”也是用羊肉、羊油、羊尾,拌以蔥姜、陳皮、鹽、醬等佐料為餡,卻以“白面、蜜與小油拌入鍋內(nèi),滾水?dāng)囀熳髌ぁ?。“蒔蘿”是一種調(diào)料,“小油”是香油,這分明是燙面餃子了。 再往前追,在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記當(dāng)時百官參加皇帝的壽宴:“凡御宴至第三盞,方進(jìn)下酒咸豉,雙下駝峰角子?!毕挑怯命S豆霉制成的調(diào)味品,即今豆豉。有關(guān)“駝峰角子”,在元代流傳的,作者不詳?shù)摹毒蛹冶赜檬骂惾分校敿?xì)記載了做法:“面二斤半,入溶化酥十兩,或豬羊油各半代之,冷水和鹽少許,搜成劑。用骨魯槌捍作皮,包炒熟餡子,捏成角兒,入爐(火敖)煿熟供。素餡亦可?!边@里的“搜”就是“和”,當(dāng)初都稱“搜面”;“劑”是調(diào)和;“捍”使之堅實(shí),就是今之“搟”;“骨魯槌”就是搟面杖;(火敖)是干煎,煿是爆。這本書中,有關(guān)“蒔蘿角兒”的記錄更具體:“面一斤,香油一兩,傾入面內(nèi)拌。以滾湯斟酌逐旋傾下,用枚攪勻,燙作熟面。挑出鍋,攤冷,捍作皮。入生餡包,以盞脫之,作蛾眉樣。油炸熟,筵上供,每份四只?!痹敿?xì)記錄了燙面法,“枚”是攪燙面棍:古人稱枝為“條”,干為“枚”;盞是塑“蛾眉巧笑”的模子。 宋朝再往前,唐朝留下的韋巨源食譜中,沒有“角兒”的記載。但其中有一款“雙拌方破餅”,注為“餅料,花角”。“雙拌”是兩種餡相拌,“方破”是圓,用圓皮包餡,應(yīng)該就是“角兒”。還有“生進(jìn)二十四氣餛飩”,注為“花形餡料各異,凡二十四種”。在宋朝的“角兒”名稱前,只統(tǒng)稱“餛飩”。北齊顏之推(531—約595)就有餛飩“偃月形”的記載,偃月是半弦月,與蛾眉巧笑同,極貴之相,正是餃子狀。明末張自烈《正字通》:“今餛飩即餃餌別名?!痹谇宕鱾飨聛?,可能是乾隆年間江南鹽商手抄的飲食巨著《調(diào)鼎集》中,“水明角兒”就列在卷九“點(diǎn)心部”的“餛飩”類內(nèi)。其做法是,“白面一斤,用滾湯漸漸灑下,不住手?jǐn)嚦沙砗?,分作一二十塊,冷水浸至雪白,放稻草上擁出水,入綠豆粉對配,搟薄皮裹餡蒸。”也用豆粉,就是《飲膳正要》中“水晶角兒”更細(xì)的記錄。值得注意的是,《調(diào)鼎集》中說,蘇州餛飩“用圓面皮,淮餃用方面皮”——現(xiàn)在,餛飩皮是方的,餃子皮是圓的,顛倒了。 那么,束皙《餅賦》中所說“牢丸”究竟是不是餃子?究其描述,先以反復(fù)篩過,“塵飛雪白”的細(xì)面,要和到“膠粘筋韌”。餡用羊腿肉與豬肋條,半肥半瘦,切成蠅頭大小,剁成“珠連礫散”,再佐蔥姜桂皮椒蘭,和以鹽豉。此時鍋中水已滾沸,于是“攘衣振掌,握搦俯轉(zhuǎn),面彌離于指端,手縈回而交錯,紛紛馺馺,星分雹落”,我以為這是極形象的搟皮動作描寫。包出來的是“姝婾洌(束欠)、薄而不綻,雋雋和和,(嚷(左邊換月))色外見,柔如春綿,白若秋練?!薄版瓔U洌(束欠)”是一種水份飽滿的美貌,而“(嚷(左邊換月))色外見”的“(嚷(左邊換月))”是肥。確實(shí)像極了餃子。 “籠上牢丸”與“湯中牢丸”是唐朝段成式在他的《酉陽雜俎》中,列舉當(dāng)時食品所記。巧的是,《調(diào)鼎集》中有“湯餛飩”與“蒸餛飩”的做法,此“湯餛飩”、“蒸餛飩”,明顯就是當(dāng)年的“湯中牢丸”、“籠上牢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