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詩詞格律》(之三)
5。絕句 絕句分為律絕和古絕。律絕是在律詩興起以后才有的,古絕遠(yuǎn)在律詩出現(xiàn)之前就有了。 1)律絕 律絕跟律詩一樣,押韻限用平聲韻腳,并且依照律句的平仄,講究粘對(duì)。 (1)五言絕句 (A)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另一式,第一句改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變。 注:上式中加括弧的字是可平可仄,以下同此。 (B)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另一式,第一句改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變。
(2 )七言絕句 (A)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另一式,第一句改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余不變。 (B)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另一式,第一句改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變。 跟律詩一樣,五言絕句首句以不入韻為常見,七言絕句以首句入韻為常見;五言絕句以仄起為常見,七言絕句以平起式為常見。 跟律詩一樣,律絕必須依照韻書的韻部押韻。晚唐以后,首句用鄰韻是容許的。 律絕可以用特定的格式。五言除平平仄平仄以外,還有一種比較罕見的拗句是(仄)仄(平)仄仄;七言除(仄)仄平平仄平仄以外,還有一種比較罕見的拗句是平平(仄)仄(平)仄仄。這一點(diǎn)與律詩相同。李商隱《登樂游原》:“向晚意不適,驅(qū)車登古原‘,就是這種情況。 跟律詩一樣,律絕要避免孤平;而且原則上可以不用對(duì)仗,如果用對(duì)仗,往往用在首聯(lián)。不過,尾聯(lián)用對(duì)仗的也不少,首尾兩聯(lián)都用對(duì)仗,也就是全篇用對(duì)仗的,也是不少的。 有人說,”絕句“就是截取律詩的四句。如果以平仄對(duì)仗而論,絕句的確是截取律詩的四句:或者截取前后二聯(lián)不用對(duì)仗;或截取中二聯(lián),全用對(duì)仗;或截取前二聯(lián),首聯(lián)不用對(duì)仗;或截取后二聯(lián),尾聯(lián)不用對(duì)仗。 (2)古絕 古絕是不受律詩格律束縛的。它是古體詩的一種。凡合于下面的兩種情況之一的,應(yīng)該判斷是古絕: (1)用仄韻;(2)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時(shí)還不粘不對(duì)。即使用了平聲韻,如果不用律句,也只能算是古絕。如:李白《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 “疑是”句用“平仄仄仄平”不合律句?!芭e頭”句不粘,“低頭”句不對(duì),所以是古絕。 五言古絕比較常見,七言古絕比較少見。 當(dāng)然,古絕和律絕的界限并不是十分清楚的,因?yàn)樵诼稍娕d起了以后,即使寫古絕,也不能完全不受律句的影響。所以,絕句既不可以完全歸入古體詩,也不可以完全歸入近體詩。 6。古體詩 古體詩除了押韻之外不受任何格律的束縛,這是一種半自由的詩。 1)古體詩的韻 古體詩既可以押平聲韻,又可以押仄聲韻。在仄聲韻中,還要區(qū)別上聲韻,去聲韻,入聲韻;一般地說,不同聲調(diào)是不可以押韻的。 我在(之二)介紹律詩時(shí),已經(jīng)把平聲30韻交待了;現(xiàn)在再把上聲29韻,去聲30韻,入聲17韻開列在下面: 上聲29韻: 一董 二腫 三講 四紙 五尾 六語 七麌 八薺 九蟹 十賄 十一軫 十二吻 十三阮 十四旱 十五潸 十六銑 十七篠 十八巧 十九皓 二十哿 二十一馬 二十二養(yǎng) 二十三梗 二十四迥 二十五有 二十六寢 二十七感 二十八儉 二十九豏 去聲30韻 一送 二宋 三絳 四寘 五未 六御 七遇 八霽 九泰 十卦 十一隊(duì) 十二震 十三問 十四愿 十五翰 十六諫 十七霰 十八嘯 十九效 二十號(hào) 二十一個(gè) 二十二禡 二十三漾 二十四敬 二十五徑 二十六宥 二十七沁 二十八勘 二十九艷 三十陷 入聲十七韻 一屋 二沃 三覺 四質(zhì) 五物 六月 七曷 八黠 九屑 十藥 十一陌 十二錫 十三職 十四緝 十五合 十六葉 十七洽 古體詩用韻,比律詩稍寬;一韻獨(dú)用固然可以,兩個(gè)以上的韻通用也行,但必須是鄰韻才能通用。 平上去三聲可分為十五類,如下表: 第一類:平聲東冬;上聲董腫;去聲送宋。 第二類:平聲江陽;上聲講養(yǎng);去聲絳漾。 第三類:平聲支微齊;上聲紙尾薺;去聲寘未霽。 第四類:平聲魚虞;上聲語麌;去聲御遇。 第五類:平聲佳灰;上聲蟹賄;去聲泰卦隊(duì)。 第六類:平聲真文及元半;上聲軫吻及阮半;去聲震問及愿半。 第七類:平聲寒刪先及元半;上聲旱潸銑及阮半;去聲翰諫霰及愿半。 第八類:平聲蕭肴豪,上聲筱巧皓,去聲嘯效號(hào)。 第九類:平聲歌,上聲哿,去聲個(gè)。 第十類:平聲麻,上聲馬,去聲禡。 第十一類:平聲庚青,上聲梗迥,去聲敬徑。 第十二類:平聲蒸。 第十三類:平聲尤,上聲有,去聲宥。 第十四類:平聲侵,上聲寢,去聲沁。 第十五類:覃鹽咸,上聲感儉豏。 入聲可分為八類: 第一類:屋沃。 第二類:覺藥。 第三類:質(zhì)物及月半。 第四類:曷黠屑及月半。 第五類:陌錫。 第六類:職。 第七類:緝。 第八類:合葉洽。 注意:在歸并為若干大類以后,仍有這七個(gè)韻是獨(dú)用的:歌 麻 蒸 尤 侵 職 緝。 我們還要特別注意的是:上聲和去聲有時(shí)可以通韻,但是平仄不能通韻,入聲字更不能與其他各聲通韻。 古體詩的用韻,是因時(shí)代而不同的。實(shí)際語音起了變化,押韻也就不那么嚴(yán)格。中晚唐用韻已經(jīng)稍寬,到了宋代以后,古風(fēng)的用韻就更寬了。 2)柏梁體 七言古詩每句押韻的,稱為柏梁體。據(jù)說漢武帝在柏梁臺(tái),與群臣聯(lián)句賦詩,句句用韻,所以稱這種詩為柏梁體。其實(shí)鮑照以前的七言詩,乃至曹丕的《燕歌行》都是句句用韻的。古代并非另有一種隔句用韻的七言詩。到南北朝以后,七言詩變?yōu)楦艟溆庙嵙?,句句用韻的七言詩才變了特殊的詩體。如杜甫《飲酒八仙歌》,《麗人行》等就是柏梁體。柏梁體必須一韻到底,中間不能換韻。 3)換韻 律詩是一韻到底的。古體詩固然可以一韻到底,但也可以換韻,而且可以換幾次韻。換韻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每?jī)删湟粨Q韻,四句一換韻,六句一換韻,也可以多到十幾句才換韻;可以連用兩個(gè)平聲韻,連用兩個(gè)仄聲韻,也可以平仄韻交替。如杜甫《石壕吏》,岑參《白雪歌》等。 4)古體詩的平仄 古體詩的平仄并沒有任何規(guī)定。不過有些詩人在寫古體詩時(shí),著意避免律句,使古體詩盡可能和律詩的形式區(qū)別開來,以顯示風(fēng)格的高古。具體的做法是盡可能多用拗句,不但用律詩所容許的那一兩種拗句,而且用一切可能的拗句。我們可以從兩方面看拗句: (1)從三字尾看,常用的拗句有下列四種三字尾: (A)平平平。這種句式叫三平調(diào),是古體詩中最明顯的特點(diǎn)。 (B)平仄平。 (C)仄仄仄。 (D)仄平仄。 (2)從全句的平仄看,拗句的平仄不是交替的,而是相因的?;蛘呤堑诙谒淖侄钾疲蛘叩诙谒淖侄计?。如果是七字句,還有第四第六字都仄或都平。 此外,不拘粘對(duì)也是古體詩的特點(diǎn)之一。 5)古體詩的對(duì)仗 古體詩一般不講究對(duì)仗,如果有些地方用了對(duì)仗,也只是修辭上的需要,而不是格律上的要求。注意:古體詩的對(duì)仗和近體詩的對(duì)仗有下列的兩點(diǎn)不同: (1)在近體詩中,同字不相對(duì);古體詩則同字可以相對(duì)。如杜甫《石壕吏》:“老翁越墻走,老婦出門看。” (2)在近體詩中,對(duì)仗要求平仄相對(duì);古體詩中則不要求平仄相對(duì)。如白居易《傷宅》:“攀枝摘櫻桃,帶花移牡丹?!?/FONT> 古代詩人在近體詩中對(duì)仗求其工,在古體詩中對(duì)仗求其拙。在他們看來,拙和高古是有關(guān)系的。其實(shí)不必著意求拙,只須純?nèi)巫匀?,不受任何束縛就好了。 6)長短句(雜言詩) 古體詩有雜言的一體。雜言,也就是長短句,從三言到十一言,可以隨意變化。不過,篇中多數(shù)句子還是七言,所以雜言算是七言古詩。由于句子的長短不受拘束,就給人一種奔放排奡的感覺。最擅長雜言詩的是李白,他在詩中兼用散文的語法,更加令人覺得是跟一般五七言古詩完全不同的一種詩體。他的《蜀道難》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品。 7)入律的古風(fēng) 律詩產(chǎn)生以后,詩人們即使寫古體詩,,也不可能完全不受律詩的影響。有些詩人,不但不避律句,而且還喜歡用律句。如王勃的《滕王閣》,高適的《燕歌行》等等。 就古風(fēng)入律不入律這一點(diǎn)看,高適,王維是一派(入律),后來白居易,陸游等人是屬于這一派的;李白,杜甫是另一派(不入律),后來韓愈,蘇軾是屬于這一派的。白居易,元稹等人所提倡的“元和體”,實(shí)際上是把入律的古風(fēng)加以靈活運(yùn)用罷了。 雜言古風(fēng)與入律古風(fēng)可以說是兩個(gè)極端。五言古詩與七言古詩也不相同:五古不入律的較多 ,七古入律的較多 。當(dāng)然也有例外,像柏梁體就不可能是入律的古風(fēng)。 (詩律已完,詞律待續(x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