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己;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己。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
長短相形,高下相傾,
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萬物作焉而不辭,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講解】
本章的意思可分兩段。
前段是“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己;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己。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
這里老子所要表達的意思就是,當?shù)赖囊辉獰o極剖分之后,無便生了有,無極便派生出太極。因為有了太極,便有了動靜的相對。動為陽而靜為陰,所以太極體中有了陰陽的相對存在,互根互生,循環(huán)不已。有了動靜陰陽,便有名可狀。宇宙自然間,從天地萬物到人類社會,紛紜萬象都是由太極所生,從而太極的動靜陰陽的相對規(guī)律與法則也就與紛紜萬象所共存。當天下人都知道美好是那么美好的時候,就因為丑惡已經(jīng)存在。當天下人都知道良善是應該仿效和推崇的時候,就因為邪毒的人心已經(jīng)出現(xiàn)。凡落入太極態(tài)的現(xiàn)象界一切事物都是正背兩面相對存在的,相互間還是不斷轉化的:有和無相對,有可以轉化為無,物質可以轉化為能量;無可以轉化為有,能量可以轉化為物質。難和易相對,看起來很難的事情,只要摸出了它的規(guī)律,找對了方法,就可以變?yōu)楹苋菀捉鉀Q的事情;易可以變?yōu)殡y,看起來很容易辦好的亊,如果摸不到規(guī)律,又不注重選擇方法,就會變成很難辦的亊。長和短相對,長的東西固化了再經(jīng)磨損就會逐漸變短;短的東西如果處在生長過程中就會逐漸變長。高和低相對,高可以變?yōu)榈?,高處的水會往低處流,山太高了就會崩塌降低;低可以變?yōu)楦撸俑叩纳椒逡彩堑貧み\動從平地抜地而起的,平民百姓也可以競爭當總統(tǒng)。音和聲相對,音可以轉化為聲,聲可以轉化為音;前和后相對,前可以變?yōu)楹?,后可以變?yōu)榍啊H绱说鹊取?/font>
宇宙自然的總規(guī)律可以用“三極”概括,三極就是無極、太極、有極。我們可從一個太極圖形來認識這三極:無極,就是太極圖的大圓圈,是渾沌一元的;太極,就是大圓圈中的s線,把大圓圈分成彎曲線形的兩半,彎曲線則表示這兩半不是截然對立的,是互相轉化并且是互根互生的;有極,就是太極s線上的每一個點,這些點在太極的陰陽轉化中有生有滅,是每個有極點的有生有滅構成了太極陰陽的循環(huán)輪回。在這三極中,對任何一個事物來說,處在無極,為存;處在太極,為生;處在有極,為滅。作為宇宙自然,作為人類社會,總的方面都是遵循太極規(guī)律在循環(huán)輪回,以保持和諧與生生不息。但宇宙自然和人類社會中一些個體卻會在有極規(guī)律里生滅。這些個體的生滅,卻維持著宇宙自然和人類社會太極態(tài)循環(huán)輪回。老子揭示太極形態(tài)的正背兩面對待現(xiàn)象,可以讓我們更加理解到的是:一、事物的兩面都會轉化,全在人心的認識與權衡。你可以把壞事轉化為好事,也可以把好事辦成壞事;你可以把太極轉變?yōu)橛袠O,也可以把有極轉化為太極;你可以把生轉變?yōu)闇?,也可以把滅轉化為生。二、世間只有相對的事物、相對的道理,所以應對事物、運用道理都不能偏執(zhí)。一偏執(zhí)就走上有極,會加速一個事物的毀滅。而始終處于中庸不偏,便保持著太極,會使一個事物長久完美存在下去。三、事物的正背循環(huán)轉化是一種法則和規(guī)律,人們只能順應它而不能違背它。處世如此,養(yǎng)生亦如此。
后段是“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這段話講的意思是:因為圣人們徹知了天人之間道的陰陽相對循環(huán)轉化輪回永存的規(guī)律,和不可違背的法則,所以,他們的個人生活和處世治世行為都是遵道而行,而沒有主觀人為的行為。他們要把大道的真理向民眾宣傳,并不需要聲嘶力竭地游說,也不需要借助媒體呼喊綱領口號,只憑自己一舉一動的實際行為就足夠了。人類社會的蕓蕓眾生就好比那大自然中的萬物,他們共存在同一個社會時空里,各自按照不同的生存方式在作為,圣人從不以主觀的好壞標準去加以判斷,或者去責難。圣人把有利民眾更好生活的福祉帶給了大家,卻并不以為給大家?guī)砹耸裁?;圣人為民眾做了許多許多的好事,卻從來不自夸自傲。他們立下了豐功偉績,卻從來不居功自享,居功自傲。正因為他們有了功而不居功,所以,他們?nèi)嗽谑?,壽命會長久地存在;人不在世了,他們的聲名還會更長久地存在。
老子的“無為”學說,當代的哲學家和政治家們多把它當作一個消極的思想來理解,其實這是錯誤的。從《道德經(jīng)》的全篇哲學理念的反映,無為其實就是無主觀臆斷的作為,無人為之為,是一切遵循客觀規(guī)律的行為。按現(xiàn)在通常的說法,無為,就是科學的作為,就是合理的作為,因而也是積極的作為。
其實現(xiàn)代詞匯里的“消極”和“積極”,都是以訛傳訛被人們約定俗成地誤解了。消極,就是消除偏執(zhí)和極端,是非常對頭的行為;積極,就是強化偏執(zhí)和極端,是非常錯誤的行為。既然已經(jīng)以訛傳訛,實在無可奈何。只望細心研究的人,讀到此處,知道有人糾正即可。
為什么圣人“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不但壽命會長存,聲名比壽命更能長存?
我們先從壽命的長存說起。因為圣人的言行舉止遵道而行,飲食、起居、言行、處事,從天理,順四時,合人情,有益生命健康。所以,他即或沒有刻意長壽的念頭,他也肯定健康長壽。肯定健康長壽的外在因素,是圣人的利人利物的因果報應。既然利人利物,人和物也會利己,這就能使圣人處于完全無傷害的外部生存環(huán)境,豈不又保障和加強了健康長壽的持續(xù)。
再說說圣人的聲名長存現(xiàn)象。因為圣人之為圣人,一切皆遵道而行。他們認為,天地之所生養(yǎng)萬物,不過是天地遵道而行的結果,天地仍然是默默無聞的。圣人之所以造福萬民,也不過是圣人遵道而行的結果。功在于道,而不在于己,所以沒有什么個人的功勞可以值得夸耀的。因此圣人仍然把自己視為一個普通的人。但是,既然天地和圣人做了道的代言人,當人們還不知“道”而又實實在在獲得了“道”莫大利益時,他們自然會感恩戴德于道的最直接的代言人——天地和人。
“圣人”這個名號不是自封的,是民眾加封的。圣人給予民眾的最大利益為兩方面,一是政治利益,重在改善生產(chǎn)關系;一是思想利益,重在解放生產(chǎn)力。譬如老子和孔子,他們給予世人的就是思想利益,使中國數(shù)千年文化,在這雙重思想利益的滋養(yǎng)下,極大地持續(xù)改善著中國社會的生產(chǎn)關系,從而有效地解放著生產(chǎn)力。雖然老子和孔子離開了我們幾千年的時間,但他們的思想仍在深深地影響著我們,他們的名字和他們的聲名仍然為我們由衷地敬仰。他們永遠活在中國人的心中,也將永遠活在世界人的心中。老子以圣人的預言驗證了一個圣人的自我。
本章所揭示的內(nèi)丹理法如下:
人體自身好比自然界大天地,有一個先天自調(diào)自控的完備系統(tǒng),它使體內(nèi)的陰陽氣血循環(huán)運化,互根互生,從而保持著生命的旺盛生機。這個自調(diào)自控功能就是道的作用。人在后天由于七情六欲作祟,陰陽各向一端偏極,人自然就要生病折壽。而內(nèi)丹修煉則是要修士像圣人那樣行無為之事,停止一切后天主觀的身心行動,從而返回先天,發(fā)揮道對生命的自調(diào)自控功能。古云:人心死,道心活。又云:識神退,元神見,明神主。人之一心不動,只守其靜,為凝神;凝神之后以神照息,為調(diào)息。如此凝神調(diào)息,調(diào)息凝神,自然天然,順暢無礙,謂之心息相依,謂之“萬物作焉而不辭”。得了先天元氣不驚不喜,謂之“生而不有”。調(diào)節(jié)火候武少文多,謂之“為而不恃”。功夫進一層又一層,不滿足,不自得,不休歇,謂之“功成而弗居”。正因為持續(xù)不斷地恒久修功,結果就能長壽超長壽,而不會死去,謂之“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請尊重著作權,轉載請注明作者與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