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論燥癥(2009-07-16 22:40:04)
金元四大家非常重視燥病的研究 ,其根據(jù)不同的研究側面 ,發(fā)表了自己的獨特見解。劉完素以補充了燥的病機 ,闡發(fā)燥 病病因的多源性和證治一體、多途徑、多角度治燥為特點 ;張從正主論肺與陽明燥金為病 ,以養(yǎng)療結合創(chuàng)立名方 ,治愈多種頑怪重癥為中心 ;李東垣以五行理論為指導 ,結合五臟、五氣之間的關系論燥 ,提出寒燥相合的病理 ;朱震亨明確提出“燥結血少 ,不能潤澤 ,理宜養(yǎng)陰”的大綱 ,廣集博采以治療便秘燥結之證。金元四大家的觀點和理論 ,豐富了祖國醫(yī)學的燥病觀 ,推動了學術的發(fā)展。 干燥綜合征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口、眼干燥為常見表現(xiàn),并可累及腎、肺、神經(jīng)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等多個系統(tǒng),河南中醫(yī)學院一附院風濕科周全博士說,干燥綜合征好發(fā)于30~40歲的女性或絕經(jīng)期以后,發(fā)病率約0.3%~0.4%,在老年人群中高達0.77%。但由于本病的臨床表現(xiàn)多樣化,易被忽視或誤診。因此,如果有患者出現(xiàn)以下癥狀,可能是干燥綜合征的信號,應及時去風濕免疫科診治。1.口鼻干,吞咽饅頭之類的食物困難,舌面干燥、潰瘍或光滑如鏡面。 2.眼干淚少,異物感,眼瞼反復化膿性感染,甚至視力下降。 3.多個不易控制的齲齒,牙齒變黑,小片脫落。 腮腺、頜下腺反復腫大、疼痛。 4.全身乏力、低熱、肌肉關節(jié)痛、肌無力。 5.陰道、皮膚干燥、瘙癢,紫癜樣皮疹,結節(jié)性紅斑。 干燥綜合征屬中醫(yī)燥證范疇,其主要發(fā)病機制為津液的生成不足和輸布失常。津液的生成和輸布主要與脾胃、肺等有關,因此治療上必須抓住這幾個主要環(huán)節(jié)。 一、養(yǎng)陰潤肺,開肺布津 津液之所以能輸布于全身,主要依靠肺的宣發(fā)肅降功能。肺氣宣發(fā),能使津液向上,向外輸布于肌表;肺氣肅降,能使津液向下,向內輸布于內臟。肺的宣發(fā)肅降功能正常,津液才能正常輸布于全身,發(fā)揮其濡潤功能。若素體肺陰不足或燥邪內侵,損傷肺陰,使肺的宣發(fā)肅降功能失常,津液不能正常輸布,全身各部分失其濡潤,則會出現(xiàn)一系列干燥癥狀。因此,治療上必須兼顧兩方面,一方面需用養(yǎng)陰潤肺之品以補肺本身之陰液,常用天冬、麥冬、南北沙參、石斛等;另一方面,還需用一些宣肺之品以恢復肺的布津功能,常用桔梗、紫菀等。 二、清胃瀉火,益胃生津 在津液的生成方面,胃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津液來源于水谷,水谷經(jīng)胃的受納腐熟后,傳于小腸,經(jīng)小腸的泌別清濁化為津液,經(jīng)脾轉輸于肺而輸布全身。若胃熱過盛,消灼津液,津液生成不足,也可引起一系列干燥癥狀,臨床上除口眼干燥外,還有面紅烘熱,口渴多飲,溲黃便干等。治療上需清胃瀉火,益胃生津之品,宜選用辛涼,甘寒之品,常用生石膏、知母、連翹、大黃、石斛、生地等。 三、健脾化濕,益氣升津 脾在津液的生成和輸布方面均起著重要作用。水液入胃,必須通過脾的運化功能才能化為津液,通過脾的升清功能將津液轉輸于肺而輸布全身。若脾氣虛,運化不及,水液不能化為津液,或脾的升清功能失常,不能輸津于肺,均可致水濕內停,造成津液的生成不足和輸布失常而出現(xiàn)干燥癥狀。臨床上除口眼干燥外,尚有納差,腹脹,便溏,舌苔膩等,這時用健脾化濕、益氣升津之品治療常取得較好療效,常用黃芪、太子參、山藥、白術、生薏苡仁、升麻、麥冬、五味子等。 四、滋陰補腎,清熱潤燥 干燥綜合征患病日久,出現(xiàn)口干甚,牙齒發(fā)黑,片狀脫落,眼干無淚,舌光紅無苔者,屬日久及腎,形成燥結五臟,這時應肺、胃、腎同治。常用藥為生熟地、首烏、天花粉、沙參、麥冬、紫菀、生石膏、知母等。 五、祛瘀通絡,疏通津道 津液是以經(jīng)絡為通道輸布于全身,同時津液又是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津液長期不足血脈空虛,津枯血燥,血液黏稠,血流緩慢,而致血液停滯,絡脈瘀阻。由于干燥綜合征為一種慢性病,病程較長,因此臨床上多有絡脈瘀阻之象,如紫癜,舌暗或有瘀點、瘀斑等。這時單純用上述療法,由于津液輸布通道不暢,常療效不佳。因此治療上常用一些祛瘀通絡之品,以使經(jīng)絡流暢,津液輸布通道暢通。常用桃仁、路路通、絲瓜絡等。 東垣清燥湯為主治療干燥綜合征
干燥綜合征是一種侵犯外分泌腺,尤其是唾液腺和淚腺為主的系統(tǒng)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按癥狀中醫(yī)應屬于“燥癥”范疇,“潤燥”當為其正治之法。然而在臨床上被現(xiàn)代醫(yī)學確診后的干燥綜合征患者除有典型的干燥癥狀外,大多伴有白苔,身倦等濕象的存在,不符合單純潤燥的條件。筆者結合“氣機升降理論”,“脾主升清”,“脾為胃行其津液”和脾在水液代謝等方面作用的理論,認為這種病理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主要是由于機體水液代謝與輸布,飲食精微轉輸與利用的紊亂及不平衡狀態(tài)所致,在這一病理過程中,脾的轉輸功能失常至關重要,近幾年來,我用健脾燥濕升清行津之法為主的東垣清燥湯治療收到了較好效果,現(xiàn)探討如下: 一 東垣清燥湯治療干燥綜合征的理論依據(jù):脾主升清,乃脾之特性,古今書籍對“清”之詮釋,皆指精微物質而言,所謂"升",即上升之意,所謂"清",是指水谷精微營養(yǎng)物質,而"升清"即指精微物質(含水津)的上升布散。經(jīng)過脾、胃和小腸等消化后生成的精微物質是在脾的升清作用下,上輸于肺,并通過心肺,分布到周身各處。因此,脾的升清功能正常,則各臟腑組織器官得到足夠的水津滋潤和物質營養(yǎng),功能活動才能強健?!端貑柦?jīng)脈別論》曰:“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水津四布,五經(jīng)并行”。說明在水津代謝過程中脾有生津,升津的作用,肺有布津的功能。氣機升降出入?yún)f(xié)調,脾的轉輸功能正常,則入胃之水源源而至,達肺之津續(xù)續(xù)而來,自然肺津可布而燥渴自止。若升降出入障礙,脾失轉輸之職,不能生津,升津,而飲入之水雖.多,無以達肺潤燥平焚之用,反成滋濕礙脾之弊,所以升降出入障礙,脾的轉輸功能失常引起的水谷津液輸布和利用上的不平衡及代謝紊亂是本病的根本原因??跒槠⒅[,誕為脾之液,口之迎糧納谷,需唾液之消化,水津之上榮于口,誕液之得分泌,實皆脾之升津所為。且涕,淚皆屬津液,也賴脾之升津敷布,始能達其所,溢其竅,可見脾氣升清關系到水津之上榮,故脾主升津也。. 東垣曰:“氣少則津液不行”,脾氣不升,水津不得上承,口無津液之滋潤,誕無津液之來源,則口干作燥,甚則口無誕,涕淚皆少,此乃脾不升津之燥象表現(xiàn)。肺為水之上源,臟之華蓋,故脾虛氣少,津不上承的燥癥當與肺陰不足,肺燥之證相鑒別。脾燥之由源于陽虛,脾虛津少,口干誕少是其主癥,肺燥邪熱,口渴咽燥為其證候??诟煽诳手殄漠悾徽\如張景岳云:“口干口渴,大有不同,蓋渴因火燥有余,干因津液不足。”且脾開竅于口,口干誕少,納谷為之遜色,肺司呼吸,燥熱傷津,嗆咳為其特征,也是涇渭分明。故一寒一熱,一干一渴,一涉及飲食,一關系呼吸,當可分辨之??梢姳静‰m屬燥癥,但并非一般燥熱傷津的內燥征,而是脾氣虛之人,水濕代謝障礙,濕邪阻礙氣機,升降失常,脾失轉輸之職引起的機體水液代謝與輸布,飲食精微轉輸與利用的障礙,這就造成盡管有常量或超量飲食攝入體內但不能為正常利用而成本?。?/font> 東垣清燥湯本為濕熱犯肺之方,而其成份卻是以健脾升陽,清熱燥濕為主,可見肺受濕熱也需從脾論治,一者達肺潤燥平焚之物需從脾的轉輸升清而來;二者濕為脾生之物,犯肺則礙肺,使肺津不布而燥喝生,治脾既可斷生濕之源,又可復升津之主。 二 方劑組成及應用: (一)方藥組成:黃芪,人參,五味子,柴胡,升麻,白術,蒼術,澤瀉,豬苓,茯苓,陳皮,甘草,神曲,黃蓮,黃柏,當歸,生地,麥冬, (二)加減:臨證時,一般原方加葛根一味,根據(jù)身體狀況重在劑量增減,有瘀血征象或病程過長者,加活血化瘀藥 (三)方義:本方由生脈散,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和四苓散加味組成:以健脾升陽為主,益氣利濕為輔,佐以滋陰清熱,共湊補瀉兼施,潤燥同用之方;蒼術,蓮,柏合四苓清熱利濕,補中益氣合葛根健脾升陽以升津,生地,麥冬引陽入陰,反佐生津,與五味子,甘草酸甘化陰,選神曲平穩(wěn)消食健脾之藥,消而不傷于正,健而可運于中,既能調脾胃,不礙他藥功。葛根,“升麻,柴胡所以升清,豬苓,澤瀉所以降濁使?jié)駸釓男”愠觯瑒t燥金肅清,水出高原而諸證平矣”。(《成方切用》) (四)臨床應用:病機無錯雜,不足言凝難。本病為凝難病,征象為干燥少津,本質為水津不布,所以臨證時應注意:(1)要“謹守”機體水液代謝與輸布,飲食精微轉輸與利用障礙這一“病機”,澄清水津不布的障礙物,或濕或瘀“各司其術”;(2)要把握正邪定君臣,一般健脾益氣升津為主,在邪氣過盛時,也可暫以祛邪為主;(3)治濕必佐保津,以求引陽入陰,同氣相求。(4)健脾必佐保肺,健脾可生津液,升津液,保肺可朝百脈,布津液。
中藥養(yǎng)生在老年保健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別是抗衰老藥物和方劑,自古就受到帝王將相的珍視。(改善性愛質量必備的八大準則)歷代醫(yī)藥學家給我們留下傳統(tǒng)抗衰老藥物約400種,抗衰老方劑千余首。經(jīng)過建國50年來的科學研究,目前網(wǎng)絡上所提示的概況是: (1)延長細胞壽命和整體壽命的藥物有:人參、枸杞、黨參、黃精、蜂花粉、珍珠等。 (2)調節(jié)免疫功能的藥物有:靈芝、香菇、銀耳、海參、大蒜、黃芪、龍眼肉、大棗、桑椹、鱉甲、肉桂、大黃等。 (3)改善機體代謝、調節(jié)內環(huán)境平衡的藥物有:當歸、山楂、胡桃、杏仁、冬蟲夏草、茶葉、刺五加、蜂蜜等。 (4)改善內臟功能的藥物有:單參、銀杏葉、胎盤、海馬、蜂乳、阿膠、百合、黑芝麻、山藥、菊花、生姜、車前子等。 中 (5)具有抗感染作用的藥物有:金銀花、蒲公英等。 這些藥物有一部分兼具療效食品的特點,凡需要保健的老人,可以在醫(yī)生的指導下服用。 古今常用的延緩衰老中成藥有:四君子丸、六味地黃丸、金匱腎氣丸、七寶美髯丸、龜齡集等。 四君子丸由人參、白術、茯苓、甘草組成,具有益氣鍵脾的作用?,F(xiàn)代研究表明,本方不僅能夠治療氣短乏力、食少便溏的脾胃氣虛證,具有調理胃腸道、促進肝臟修復作用,更從多方面增強機體細胞免疫功能,促進一些淋巴因子的生成能力,具有抗腫瘤和抗突變作用。本方還能增加紅細胞生成,降低血清過氧化脂質和肝臟脂褐素的含量,防止腦老化,調整腎上腺皮質與髓質的功能。對于腸道致病菌如傷寒桿菌、甲型副傷寒桿菌、福氏痢疾桿菌、大腸桿菌等,本方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用法:每次服6克,1日2次,溫開水送下。 六味地黃丸由地黃、山萸、山藥、澤瀉等組成,具有滋陰補腎的作用。臨床用于腎陰不足、頭暈目眩、腰膝酸軟、耳鳴口干、潮熱消渴等癥?,F(xiàn)代研究證實,本方能延長家蠅的生存時間,提高腦、肝、肺組織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對抗脂質過氧化損傷,從而起到延緩衰老的作用。本方對人體下丘腦-垂體-性腺軸有調節(jié)作用,還能提高機體免疫力,促進核酸和蛋白質合成,抗應激、抗腫瘤、抗心律失常、抗動脈硬化、降血糖、降血壓,以及保護肝腎功能,補充鋅、銅、錳鐵等微量元素,調節(jié)機體鈣磷平衡。用法:每次服10克,1日2次。 金匱腎氣丸由六味地黃丸加附子、肉桂二味溫陽散寒藥物組成。腎陽虛的中老年人,也可表現(xiàn)為頭暈眼花、腰膝酸軟、關節(jié)僵硬、陽痿、精神不支等癥,以小便清、舌質淡、常年怕冷內寒為特點。此種類型體質的人,不宜服六味地黃丸,而應服金匱腎氣丸。 七寶美髯丸由何首烏、白茯苓、懷牛膝、枸杞子等組成,具有平補陰陽之作用。本方系明代宮廷方,臨床用于肝腎不足、須發(fā)早白、牙齒動搖等證?,F(xiàn)代研究表明,本方在腎、腦、皮膚中有較高的蓄積量,具有提高腎陽虛動物垂體-腎上腺皮質功能的作用。它還能降低大腦血流量,輕度降低血壓,提高血紅蛋白量,提高耐缺氧能力及抗凝血等功效。組成方劑的7種藥物,都具有增加細胞傳代和延長整體動物壽命的效果,首烏、枸杞的降血脂作用也很好。用法:每次10克,1日2次。 龜齡集由鹿茸、人參、海馬、雀腦等組成,具有補陽添精、固腎鍵腦之作用。本方為明清兩代的宮廷方,臨床用于腎陽不足、腰膝冷痛、記憶力減退、頭暈陽痿等證。現(xiàn)代研究表明,本品能提高記憶力,調節(jié)神經(jīng)中樞的興奮、抑制狀態(tài),提高特異和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增強心肌收縮力,改善微循環(huán),保護肝臟和腎上腺皮質,提高耐氧和抗疲勞能力,壯陽效果也很顯著。用法:每次1.5克,1日1次。 中醫(yī)在臨床上將濕疹分:濕熱癥,血虛風燥癥。治療方法也各不相同 慢性濕疹患者要注意“脾虛夾濕” ,偏濕者皮膚的水泡較多,搔后泡破滲出黏體,患者會有疲倦、胃口欠佳等癥狀,中醫(yī)以除濕止癢湯治療。慢性濕疹患者要注意“脾虛夾濕”的問題,病情日久,患者皮膚會呈現(xiàn)暗淡不紅、滲液少、有淡黃色的脫屑或結痂的斑片,臉色也較蒼白,胃口不好、腹脹、排便稀軟,中醫(yī)多采用除濕胃苓湯治療。 燥狂癥如何治療 中醫(yī)治療躁狂癥主要依據(jù)中醫(yī)對躁狂癥的分型、病因、臨床表現(xiàn)確定治療。
(一)火內擾,熱陷心包:相當急性躁狂癥。主證:起病急速,心煩不寐,性情急躁,繼而情緒高漲,手舞足蹈,口若懸河,滔滔不絕,聲音嘶啞,常伴有夸大觀念和妄想,瑣事繁多,動作增多,虎頭蛇尾,房室不節(jié),大便秘結,時有出現(xiàn)意識障礙,打人毀物,棄衣而走,登高而歌,逾墻爬屋,壯熱口渴,神錯譫語,舌質紅絳,少苔或無苔,脈弦數(shù)。 (二)實熱內陷,陰虛火旺:相當輕躁狂癥。主證:興奮話多,自感精力充肺,洋洋得意,眉開眼笑,才華橫溢,反應敏感,腦子里想的和嘴里的話在賽跑,與周圍的人進行有效的交談有時出現(xiàn)困難,觀念飄忽,隨境轉移,可有音聯(lián)意聯(lián),或高傲自大或盛氣凌人,或載歌載舞,性欲亢進,食欲增強,兩便結澀,面紅耳赤。舌質紅,苔黃白厚或厚膩。 (三)痰熱擾膽,氣滯擾心:相當于譫妄性躁狂。主證:有時由急性躁狂發(fā)展而,來,也可突然起病,常極度興奮躁動,由于話多而言語零亂。聲音高,??蓪е驴诟缮嘣?,嘴唇干裂,聲音嘶啞,被動注意力增強,甚至表現(xiàn)類似癥狀性精神病的‘譫妄狀態(tài)’,有時顯的意識障礙;并可產(chǎn)生錯覺,幻覺,妄想及沖動或傷害行為,生活不能自理,壯熱口渴。脈弦數(shù)或滑數(shù),舌質紅,苔黃厚膩或褐厚膩。 (四)火盛陰虛,氣血雙虛,相當于慢性躁狂癥。主證:狂病日久,熱勢漸減,多見于四五十歲的人與多次發(fā)作后,一般病情較輕,思維聯(lián)想奔逸,語言動作不一不定增多,但情緒多呈欣快或悠然自得,有的伴有精神癥狀,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形瘦面紅,脈細數(shù)或滑數(shù),舌質紅或暗紫,苔薄白或少苔無苔。 中醫(yī)對抑郁癥進行辨證施治 (一)治則 ①理氣為先。葉桂治郁著眼點是:“郁則氣滯”李用梓在郁證總治中主張:“郁皆因氣不周流,當理氣為先,開提為次。”朱丹溪治郁通方越菊丸亦重在理氣。 ②調中為本。李用梓強調:“脾胃居中,心肺肝腎四臟所受之邪過于中者,中氣常先受之。況飲食,寒暑、痰飲之邪,脾胃亦先傷。”從郁證病機轉化中看,肝氣郁滯在先,勢必延損脾胃,調補中洲當為治郁之本。 ③辨證施治。郁讓內有七情之傷,外有六淫之損,臟腑受累不一,更有病情轉化,初病久疴之別,故雖有理氣調中之大法,但更當個體辨證論治,因勢利導,祛邪固本。 ④以情勝情。郁證乃情志之病,葉桂在論郁中謂:“蓋郁證全在病者能移情易勝”,此正合張景岳的“情志病,非情不解”之意。 (二)通用主方 ①越菊丸。是《丹溪心法》治郁統(tǒng)方。方中香附理氣,川芎活血,蒼術燥濕,梔子泄火,神曲消食,諸藥相合已治六郁之五,臨癥加味則諸郁可消。 ②六郁湯。乃《景岳全書》治怒郁方。但方中主藥香、芎、術、梔與越菊丸一致,再以砂仁代神曲,更加半夏祛痰,茯苓、甘草滲濕補脾,確有六郁全消之功。 ③加未逍遙散。明代趙獻可推崇應用。為疏肝解郁,健脾和營之劑,符合治郁的理氣調中之大法,再加丹、梔消熱泄火,恰合何夢瑤《醫(yī)碥》之見“郁未有不為火者”。 以上三方,可通用于郁證初起,病在氣分之期。 ④歸脾湯。傳統(tǒng)用于郁久延及血分之主方。 有學者將郁癥主要分為肝氣郁結,氣郁化火,氣滯血瘀,心脾二虧,陰虛火旺等五種證型。 (1)肝氣郁結型。憂思惱怒,日久傷肝,肝郁氣滯,或橫逆犯脾,或上擾心神。舌苔薄膩,脈弦。 治法宜疏肝解郁,理氣暢中。 (2)氣郁化火型。肝郁氣滯,日久化熱,火性炎上,上于頭目;若肝火爍津,則胃腸積熱;肝火內擾則心神不寧;氣火上擾傷肺則氣逆作咳;氣郁于焦,則脾胃升降失調。舌紅,苔薄黃膩,脈弦數(shù)。 治法宜疏肝解郁,清肝瀉火。 (3)氣滯血瘀型?;颊咭蚯橹锯鲇?,“氣機阻滯。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氣滯日久,血瘀阻于心。則心失所養(yǎng);瘀阻于肢體,則感覺異常;瘀阻于胞宮則月經(jīng)不調;瘀阻于胸脅則胸脅刺痛。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弦澀。 治法宜疏肝理氣,活血化瘀。 (4)心脾二虧型。因患者思慮勞神過度,損傷心脾。心營不足,則主不明而神不安;脾失健運,則氣血生化之源不足,故心脾二虧諸證叢起。舌淡,脈沉細。 治法宜健脾養(yǎng)心,益氣補血。 (5)陰虛火旺型。肝郁日久,化火化熱,煎熬陰血,臟陰受損。營陰暗耗,心神失養(yǎng)。陰不制陽,則陰虛火旺。舌紅而干,少苔,脈細數(shù)。 治法宜滋陰清熱,養(yǎng)血柔肝。 巧用中藥治療秋燥癥 夏去秋來,轉眼又到了秋燥癥多發(fā)的季節(jié)。秋燥癥是指秋季氣候干燥,空氣缺乏水分,人體吸入干燥空氣后所致的秋日病。中醫(yī)學稱之為燥邪,認為其性干澀,易傷津液、肺臟,且多從口鼻而入,致病多從肺衛(wèi)開始。由于患者感受燥邪時間不同,故有溫燥、涼燥和內燥之分。而大多數(shù)患者和一些非中醫(yī)專科醫(yī)生對秋燥癥了解不夠,以致誤診、用藥不當?shù)氖录r有發(fā)生。為此,筆者搜集并整理了幾個秋燥癥先被誤診誤治,后改用中藥治療成功的案例,供大家參考。藥店藥師在遇到前來購買藥品治療下列病癥的顧客時,不妨提醒其到醫(yī)院看中醫(yī),確診是否患了秋燥癥。溫燥用藥原則——潤燥止咳,生津退熱案例1:25 歲的李先生去年入秋后常出現(xiàn)口唇干裂、口渴咽痛等癥狀,他自我診斷為“內腹熱”到某藥店購買小柴胡沖劑、板藍根沖劑口服3 天未見好轉。隨后,李先生上述癥狀加重,并出現(xiàn)干咳無痰、呼吸不暢、小便短赤和大便秘結等癥狀。最近又出現(xiàn)發(fā)熱(低熱)、出汗和頭痛等癥狀,故到某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站就診。首診醫(yī)生診斷他為“感冒”,給他進行抗菌、抗病毒和解熱鎮(zhèn)痛等治療10 天未見效,故李先生到某藥店咨詢中藥師。中藥師根據(jù)初秋季節(jié)特點,結合李先生口唇干燥、干咳無痰和低熱的主要癥狀,考慮為秋燥癥(溫燥),建議他改用中藥治療。李先生接受中藥師建議,改用中藥治療2 天后癥狀緩解;7 天后癥狀漸漸消失;鞏固治療14 天至今未見癥狀復發(fā)。 提示:中醫(yī)學認為,初秋天氣尚熱,故易感溫燥。溫燥為初秋之主燥,癥見口唇干裂,鼻燥出血,口渴咽痛,眼紅目眩;干咳無痰,或痰稠難咯,或痰中帶血,伴喘息如牛,胸痛如刺;毛發(fā)干枯,指甲反翹,小便短赤,大便結粒;紅苔干無津,脈細數(shù);或伴有發(fā)熱、出汗和五心煩熱等溫熱癥狀。治療原則:潤燥止咳,生津退熱。處方用藥:潤燥退熱湯加減。干渴重者加生地、蘆根;咳血多者加小薊、白芨;便秘重者加大黃、麻仁;發(fā)熱、五心煩熱重者加柴胡、青蒿等。此外,還可用利咽清涼飲或葛根山藥降火湯等煎服。成藥可口服喉痛靈沖劑、化燥祛熱口服液或潤燥解熱降火丸等。口唇裂可涂甘油制劑。涼燥用藥原則———利咽潤喉,清涼化燥 案例2: 44 歲的張女士去年入秋后漸漸出現(xiàn)唇干舌燥、鼻干結痂和痂難脫落等癥狀,她自我診斷為“鼻炎”,到某藥店購買鼻炎膠囊口服7 天未見效。半個月后張女士上述癥狀加重,并出現(xiàn)咽痛聲嘶、干咳少痰、痰白黏稠、痰帶血絲和吞咽困難等癥狀,她擔心患了“咽喉癌”,故急到某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院就診。醫(yī)生診斷他為“咽喉炎”,給予抗菌、抗病毒、止咳化痰和止血等治療15 天未見效,故到某三甲醫(yī)院中醫(yī)科看中醫(yī)。醫(yī)生根據(jù)晚秋季節(jié)特點,結合張女士口干舌燥、鼻干結痂、咽痛聲嘶和手足冰冷等癥狀,考慮她為秋燥癥(涼燥),建議改用中藥治療。張女士接受建議,改用中藥治療1 天后癥狀緩解;3 天后癥狀消失。之后鞏固治療7 天,隨訪1 個月未見癥狀復發(fā)。提示:中醫(yī)學認為,深秋轉涼,易感涼燥。涼燥為深秋之主燥,癥見唇干舌燥,鼻干結痂,痂難脫落,口渴咽干,咽痛聲嘶;干咳少痰,痰白黏稠,或痰帶血絲,或胸悶不舒,胸痛隱隱;毛發(fā)干涸,小便赤長,大便干燥;舌黃苔干少津,脈細弱;或伴有發(fā)冷、無汗和手足冰冷等涼寒癥狀。治療原則:利咽潤喉,清涼化燥。處方用藥:甘草固衛(wèi)化燥湯。唇鼻干結明顯者 加辛荑花、升麻;咽喉疼痛明顯者加桔梗、連翹、金銀花;胸悶胸痛明顯者加延胡索、丹參;咳血多者加云南白藥、雞血藤;發(fā)冷、手足冰冷者加當歸、山萸肉、桂皮。此外,還可用溫涼生津散或冬瓜淮山潤燥湯煎服。成藥可用涼燥丸、利咽潤肺沖劑和二地化燥散口服。口唇干燥者可用潤唇膏。內燥用藥原則———生津補血,補陰祛燥 案例3:52 歲的何大伯既往患有肝炎、腎炎、冠心病和關節(jié)炎等疾病,去年入秋后漸漸出現(xiàn)口唇干涸、鼻塞不通和口咽生瘡等癥狀,因口咽之瘡觸之劇痛,故何大伯懼怕進食,因此營養(yǎng)不良,日漸消瘦。1 個月后何大伯上述癥狀加劇,并出現(xiàn)劇烈咳嗽、痰色青黑、痰中帶血等癥狀,故到當?shù)啬翅t(yī)院就診。醫(yī)生檢查發(fā)現(xiàn)何大伯除上述癥狀外,還有胸悶憋喘、陣發(fā)疼痛、毛發(fā)脫落、小便無力、大便不出以及心悸、脅痛、腹脹、哮喘、尿少等癥狀,初步考慮為“全身性疾病”,讓他住院做進一步檢查治療。對何大伯隨后的檢查,未見肝、腎、心、關節(jié)等器官損害加重,且癥狀未見進一步惡化,故何大伯要求出院。出院后何大伯到某藥店咨詢中藥師。中藥師根據(jù)季節(jié)特點,結合何大伯口唇干涸生瘡、色青黑、痰中帶血和檢查未見器官損害加重的情況,考慮為秋燥癥(內燥),建議他改用中藥治療。經(jīng)改用中藥治療8 天后,何大伯癥狀緩解;15 天后癥狀消失。之后鞏固治療15 天,至今未見癥狀復發(fā)。提示:中醫(yī)學認為,汗吐下太過,傷耗津液;或失血太多,久病耗傷津血,熱病傷陰后所致的秋燥為內燥。內燥為病后之主燥,癥見口唇干澀,鼻干息微,口咽生瘡,觸之劇痛,畏懼進食;咳多痰少,痰色青黑,或痰中帶血,胸悶憋喘,陣發(fā)疼痛;毛發(fā)脫落,小便無力,大便不出;舌黑苔裂無津,脈細無力;或伴有心悸、脅痛、腹脹、哮喘和尿少等五臟內燥癥狀。治療原則:生津補血,補陰祛燥。處方用藥:安補五臟湯加減??诳式蚩葜卣呒由?、沙參、玉竹、麥冬、鮮蘆根;心悸重者加川芎、丹參;胸脅重者加延胡索、當歸;食少腹脹便溏者加陳皮、山楂、枳實;咳重者加半夏、桔梗、杏仁;水腫明顯者加澤瀉、豬苓、冬瓜皮;四肢關節(jié)疼痛重者加獨活、秦艽、牛膝;便秘重者聯(lián)用大黃蘇打片或上清丸。成藥可酌情使用歸脾丸、腎氣丸、補心丹或六味地黃丸等。外用清秋潤唇膏。除此之外,秋燥癥還可酌情選用其他中成藥,如咽痛者含服西瓜霜含片或草珊瑚含片;干咳者可口服桔梗片、咳停片;咳血者可口服云南白藥膠囊;發(fā)熱者可口服潤燥解熱沖劑;聲嘶者可口服清音丸;胸悶喘息者可口服麻杏止咳片;毛發(fā)脫落、小便無力者可口服腎氣丸;大便不出者可口服大黃蘇打片或上清丸等。需要提醒的是,秋燥癥并非由細菌、病毒感染所致,故無須使用抗菌、抗病毒藥物治療。 老狼整理 2009年7月14日14點15分。
|